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高原上的高峰,《红楼梦》让曹雪芹“大名垂宇宙”,令后世无数文人“望峰息心”。付梓二百多年来,《红楼梦》不仅滋养着数代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在器物层面实实在在地彰显着它非凡的魅力。

最近的一个例证,就是新奥集团携手导演王潮歌,宣布将在河北廊坊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戏剧演出群落——“只有红楼梦”。此前,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建筑群落已有不少,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座大观园,河北正定有荣国府,南京有江宁织造博物馆。在数座城市都可以觅见芳踪,这种情况在其他古典文学名著身上很少看见。为什么是《红楼梦》?也许,只有红楼故事最让国人耳熟能详,只有红楼文化能最大程度唤起人们心中的传统文化情结。

据说,北京的“中华老字号”稻香村,就得名于《红楼梦》。说起与《红楼梦》有关的建筑,则更是难以尽数。北京大观园原址为明清两朝皇家菜园,始建于1984年,是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影视基地。而位于北京市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则是中国第一家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名人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系统展示了曹雪芹生活、著书场景。

河北正定的荣国府,是由古建专家、红学专家杨乃济先生设计的。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这里拍摄了近两个月,“元妃省亲”等场景是在这里取景的。

目光移到南方,与北京大观园明显不同,上海大观园利用江南水乡特点,在园中布置了大面积人工湖泊,形成山重水复、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风光。

与上海同样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旧称金陵,更是少不了红楼文化的标记。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既涉及江宁织造府的历史,还展示了《红楼梦》和曹雪芹家族的兴衰史。

南京地铁3号线有个很文艺的名字——“红楼专线”,有六节车厢展示了《红楼梦》中六大经典场景。薛宝钗的居所蘅芜苑、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成了这六节车厢的名片。每节车厢的拉手上,都印有这六个地名标识。

无独有偶,北京地铁4号线也有个“红楼专列”,车厢以清代画家孙温手绘本《红楼梦》图案进行装饰,展示了“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等《红楼梦》经典回目。北京地铁磁器口站内的壁画,是以红楼梦人物为主题的。因为地铁站附近就是曹雪芹在北京唯一有史可考的故居——著名的“十七间半房”。可惜的是,因拓宽两广路,广渠门内大街207号曹雪芹旧居(旧称蒜市口街16号)已经被拆除。

红楼文化在今日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人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在迪士尼等西方文化流行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自处、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都是需要当代人做出解答的问题。

《红楼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摘编自鹿鼎公《只有(红楼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家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名人博物馆是北京的曹雪芹纪念馆。
B.在全国已有的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建筑群落中,河北廊坊的戏剧演出群落规模最大。
C.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座大观园,但风格明显不同,上海大观园体现出江南园林风格特点。
D.《红楼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自处、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提供了思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从多方面论述《红楼梦》在器物层面彰显出非凡的魅力。
B.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段落之间多用过渡性语句来衔接,如“无独有偶”等。
C.文章写曹雪芹故居被拆除的事例,意在论证社会上有不重视文化古迹的行为这一观点。
D.文章在举例中,善于突出各例的独特个性,从而从不同侧面有力地支撑文章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已有不少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建筑群落,是因为只有红楼文化最能唤起传统文化情结。
B.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场景都取景于北京大观园和杨乃济设计的河北正定的宁国府。
C.北京、南京地铁的“红楼专列”,分别以《红楼梦》六大经典场景和清代画家手绘本图案装饰车厢。
D.在迪士尼等西方文化流行的当下,红楼文化的繁荣,体现了中国人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6 03:0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尴尬。首先,中医药是个有机的整体,中药质量是中医疗效的重要保障。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其次,中医药管理“令出多门”。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眼下,中医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举国期待,期待中医药能够一扫颓势,解民众看病之难,更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有战略规划,有法律护航,可以说,中医药正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 摘编自《人口导报》2016年2月29日)

材料二: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 ,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摘编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材不地道,疗效势必不理想。
B.“传统中国医学”是国际对中医的通行表述,这仿佛就把中医放到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位置。
C.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没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D.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但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中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B.中医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比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为了重振传统文化,我国第一次把中医药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的范围。
C.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药学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包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D.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必然会一直持续下去。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概括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 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万元。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13多亿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还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对比:2009年,“双11”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

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消退。

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 ,增幅高于9月份的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在贸易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这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顾清扬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表明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10年的“双11”,已成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一。
B.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认为,这正是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新加坡媒体认为即使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B.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
C.“双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还让世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
D.成功举办的中国首届进博会表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
【小题3】针对“双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报道。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对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的到南北朝的,再到唐朝的洞窟和壁画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既是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从此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彼此之间地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出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也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意在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意在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C.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到明朝,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
D.文章分析了历代丝绸之路繁华与没落的原因,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人们再也听不到龟兹的琵琶,也再也不能得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即时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绸之路也未必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发生了彻底地倒退,由此可见开放、交流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边各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的童年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眉头,双手互相笔在袖筒里,默不做声地在房里整日的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悦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谢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了这,父亲总是很郑重的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必恭必敬的跪拜祖先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都站在门口看。行灯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的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觉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到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小题1】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①在第⑥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全文,第⑦段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归纳出“父亲”这一形象中的特点。
【小题3】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小题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篇首《中学生》约稿的叙述并非闲笔,它与篇末“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第(三)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
C.第④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
D.父亲紧皱眉头踱步与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灯节的热闹气氛与父亲的悲怆音调等对比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
E. 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父亲”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也非常深沉真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
材料二:
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公众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着高度的尊敬和强烈的自豪,但对自身文化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了解得不够,可见公众对于传统文化仍处在“认同高、认知低”的窘境。
B.图表显示,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的认同度较高,可见公众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C.分析图表可知,文化交流较文化借鉴、文化竞争得分高,这绝对表明公众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展现了巨大的影响力。
D.文化自信含义中各维度得分图呈现出当前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新状况,这有助于政府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这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阶段,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
B.材料二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C.材料三指出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D.要成为一个既有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必须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再熟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培养民众文化自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