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尴尬。首先,中医药是个有机的整体,中药质量是中医疗效的重要保障。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其次,中医药管理“令出多门”。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眼下,中医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举国期待,期待中医药能够一扫颓势,解民众看病之难,更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有战略规划,有法律护航,可以说,中医药正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 摘编自《人口导报》2016年2月29日)

材料二: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 ,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摘编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材不地道,疗效势必不理想。
B.“传统中国医学”是国际对中医的通行表述,这仿佛就把中医放到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位置。
C.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没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D.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但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中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B.中医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比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为了重振传统文化,我国第一次把中医药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的范围。
C.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药学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包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D.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必然会一直持续下去。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概括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9:0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⑾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⑿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⒀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小题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B.况且C.因此D.也许
【小题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
【小题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
【小题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⑿段写到了“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小题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
【小题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A.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大学生沉沦于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D.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第三段着重论述“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C.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D.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B.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C.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D.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经济增长对英文的影响

①经济繁荣和语言丰富度,会有密切的关系吗?应该是吧,因为“男人有钱就变坏”(下一句是“女人变坏就有钱”),有了钱名堂就多,各式各样的名词和形容词自然跟着多起来。经济增长后,国际贸易更频繁,新产品、新名词、新概念跟着增加。这项逻辑大概没有人反对,有数字证明吗?有。

②Reksulak,Shughart,Tollison这三位经济学家,2004年发表一篇论文,运用《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以下统称OED)第2版的光盘内容,证实在公元252-1985年间,英文受到国际贸易的显著影响。依据他们的数据,现今使用英文的人口超过3亿,比使用中文的7.5亿人口少一半以上。但英文是44国的官方语言,这44国的总人口超过16亿,占人类的1\4。现今常用的英文字大约有20万,德文约18.4万,法文约10万,所以用英文来研究与语言的成长,应该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③OED第二版的20册在1989年发行,合计21730页,共收录291500个词,选用250万条引句来解说词义。现在正在编辑第3版,预算额是5500万美元;2005年11月时,已收录301100个词,每年约新增4000个新字词。OED的电子版1988年问世,2002年时是版本3,各校图书馆大都有在线版可用。

④公元252-1985年间,被OED引用的引句,分布在哪些世纪呢?

表1

世纪

百分比

百分比累计

1至12世纪

1.0

1.0

13世纪

1.0

2.0

14世纪

3.5

5.5

15世纪

4.5

10.0

16世纪

10.0

20.0

17世纪

16.0

36.0

18世纪

11.0

47.0

19世纪

31.0

78.0

20世纪

20.0

98.0

无法辨别年代

0.5

98.5

 

⑤我们很容易看出,被引用最多的著作发表在三个阶段:(1)17世纪(16%),这是重商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2)19世纪(31%)这是蒸汽机广泛应用、产业革命大跃进的时期。(3)20世纪(20%),这是科技大成长、新兴国家独立、两次世界大战、国际贸易激增的世纪。

⑥现在看来公元252~1985年间,新增的230719个英文字词,分布在哪几个世纪:

表2

世纪

新字词

累计字词数

百分比

百分比累计

1至12世纪

7681

7681

3.33

3.33

13世纪

5014

12695

2.17

5.50

14世纪

16561

29256

7.18

12.68

15世纪

16102

45358

6.98

19.66

16世纪

35810

81168

15.52

35.18

17世纪

46773

127941

20.27

55.45

18世纪

21735

149676

9.42

64.87

19世纪

60559

210235

26.25

91.12

20世纪

20484

230719

8.88

100.00

 

⑦与表1对照,从表2中,我们可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要玩经济学界最擅长的游戏:经济因素和英文字词的成长之间,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吗?简单地说,就是要用计算机统计软件,以“新增字词”为“被解释性变量”,然后用人口、GNP、进口额、出口额、政府收入这6项,当作“解释性变量”,来看双方的相关性。资料是1830~1969年间的年度统计,为什么限定在1830~1969年?因为1830年之前无可信的经济统计数字可用,1969年是因为OED内最近的引句是1969年引用的,所以只挑出这140年来回归分析。对语言学界而言,这可能是奇怪或可笑的做法,轻松一下嘛,看经济学界有什么好论点可提供。

⑧先说这个回归分析的整体解释度有多高。非常高,R平方值都在0.85~0.89;作者宣称他们编织的渔网,一次就可以抓到这个大湖里八九成的鱼虾。换句话说,英文字词的增长速度,和上述6项经济变量之间,有85%~89%的统计相关,在实证研究上算是非常显著。因果关系的方向,是经济蓬勃带动新语词的增长。

⑨接下来看个别变数的状况,答案恐怕会引起较多争议。(1)人口的增加和GNP的增加,对新字词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口愈多,国家愈富有,新字词怎么反而会减少?应该是相反吧!(2)政府收入(税收)和支出(公共建设)的增加,也会显著减少新字词,这实在违反常识。(3)出口额增加,与新字词的增加有密切关系;这合乎预期,因为要卖东西到各国,必须学习更多外国文字与观念。(4)进口额增加,会减少新字词的增加。这又违反常识了;半个世纪以来进口的商品,不知给我们的文字带来多少丰富的内容。

⑩我的意见是:这样的回归分析,得到违反常识的结果,很难让人接受。作者硬讲了许多理由,来说明这些结果并非不合理,反而让人更难接受。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说服力,太冗长,有不少偏离主题的内容,在竞争性很强的期刊市场上,应该没有刊登的价值。我觉得有趣的部分,是它对OED内容的各种统计分析:各世纪间新字词的分布状况(见其表1、表2)。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意义,是在提醒语言学界说,不要忽略经济因素对语言丰富化的影响。

(赖建诚《经济史的趣味》)

【小题1】第①段中“这项逻辑”是指      。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回归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回归分析的高解释度是经济蓬勃带动新英文词语增长的原因。
B.文中作者认为挑出140年来做回归分析是奇怪或可笑的做法。
C.它用来研究英文字词的增长速度与6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D.因为回归分析得到的是违反常识的结果,所以很难让人接受。
【小题4】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⑦段横线处的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记一生为戏的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
今年两会期间,请梅葆玖签字、写寄语的媒体很多,面对着厚厚的一叠首日封,有人为老爷子搬了椅子,请他坐下慢慢写。梅葆玖连连摆手说:“不多不多,看我站得稳着呢。”80多岁的老人家,坚持站着签写了近半小时。
“九爷爷从来不会拒绝签名,有时候都得我们身边人帮他挡着。”当听到记者回忆这段小插曲的时候,梅葆玖的孙子梅玮笑着说,这就是老人家的“大师风范”。
作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葆玖是梅派艺术的重要传人,而今这位京剧大师却再也不能为观众上演一出《贵妃醉酒》。
2016年4月25日上午,著名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病逝,享年82岁。
衔杯、卧鱼、醉步、扇舞,身段舒展自然,做派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舞台上的巴特尔小小年纪就将贵妃醉酒的姿态演绎得惟妙惟肖,梅葆玖不禁嘴角含笑,这笑既有赞扬也有欣慰。巴特尔作为当今梅派最小传承人得到过梅葆玖先生的亲自点拨,一颦一笑无不透着梅派的高贵大气、端庄典雅。唱腔、身段都已逐渐成熟。看到巴特尔这样后生可畏的年轻人,梅葆玖曾对身边人说,培养年青一代的传承人,也算对父亲尽了孝道,同时将传统文化、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戏以人传,就是戏剧艺术的传承只能通过人这个载体来进行。正如文章可以用笔墨来传递,戏剧只能以活生生的艺术家亲身演绎来传递,这就是由戏剧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
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梅葆玖或许永远要被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但梅葆玖并不在意身外之誉,他曾表示,自己任务就是把梅派传承下去——做好传承这件事,比他自己取得成就更有满足感。
梅葆玖一生收徒三十余位,从唯一的男旦弟子胡文阁,而立之年才投入梅派门下,再到亲授9岁巴特尔《贵妃醉酒》,梅葆玖始终记挂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弘扬。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今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梅葆玖提案依旧与传统文化、民族戏曲保护有关,他提出希望孩子们多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梅葆玖先生的名字注定要与京剧写在一起。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幼子,他是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个梅派京剧的继承者。
他像继承血脉一样继承父亲的艺术。20世纪40年代,十几岁的梅葆玖在家常听父亲的唱片,一听就是一下午。尤其喜欢听《太真外传》《天女散花》,而且边听边学边唱。梅兰芳得知后,把自己的唱片通通收起来,告诉他先别急着唱戏,学戏必须打好基础。为锤炼基本功,梅兰芳特地为梅葆玖请来了开蒙老师王幼卿和茹富兰,叮嘱他必须好好学《雅观楼》,拉身段。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梅葆玖视唱腔、步法、身段、舞蹈等基本功为根本,反复练习,直到老师点头为止。梅派艺术的雍容华贵,是梅兰芳在京剧改革实践过程中反复雕琢、内化出来的,有些是深入骨子里的东西,后人很难完整传承。为这,梅葆玖下了一番功夫,不论是技艺,还是艺心。
梅兰芳曾说,“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此,保持原汁原味很重要:尖团字,四功五法,一个都不能错。里面诸多程式,必须规规矩矩去完成。梅葆玖守住了梅派之魂:“移步不换形,京剧本体,一点都不去动。”
梅家后人除了梅葆玖先生之外,没有谁直接继承京剧事业。作为梅兰芳的曾孙,到了梅玮这一代,家里就只有他还在从事和京剧相关的工作。但九爷爷就是梅玮自小最崇拜的人。梅葆玖日常十分注重礼仪细节。在梅玮的印象中,九爷爷在外时刻都保持仪表庄重,言谈举止也绅士风度翩翩。“九爷爷从来不说自己是大师,除了在舞台上,九爷爷不会轻易开嗓。”梅玮表示,作为艺术家,老人家很讲究“德行”,只有在自己准备充分的时候,才会为观众带来最精彩的表演。
教会学校出身的梅葆玖,爱吃西餐,还喜欢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电影,甚至对流行音乐也感兴趣,他说这些都得益于父亲给他的开放式教育。梅兰芳多次叮咛他,传统艺术必须通,西洋文化也要懂。唱戏不仅要“唱”,更要“演”,这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深刻体悟。“唱戏一定要有文化,没文化肯定唱不好戏。”梅葆玖对弟子讲,父亲也曾有许多爱好——诗词、绘画、音乐、书法,他样样都通,并将这些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尝试,当作磨练艺术修养的途径和办法。
梅葆玖还曾自己打趣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等,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也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我都喜欢,我的生活很充实。”在生活中接受新事物的精神,梅葆玖同样运用到京剧的演绎中。梅葆玖曾与太麦合作交响乐京剧专辑,打破人们固有思维中对传统京剧的概念和印象。梅葆玖曾表示,京剧也要配合现在的大潮流,要与时俱进,灯光、布景、大环境,可以汲取好的东西为京剧所用。但是京剧魂不能动、表演不能动,只是将好的事物运用到京剧中,将京剧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姓梅,真好!”这是梅玮曾真心发出的感叹,无论是人们对梅兰芳的怀念,还是对梅葆玖先生的敬仰,身为梅家人,梅玮都时常感受到深深的感激和感动。
正如京剧魂永存,如今梅葆玖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那些融入了先生人格的经典曲目经久不息。
相关链接:
①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上海思南路,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②文艺界评说,在京剧艺术传承上,梅葆玖复兴了一种审美:谦和、优雅。没有激烈的悲情与炫技的演绎,风格圆融随意、波澜不惊,在暗香浮动中流露出骨子里的坚持与韵味。听过梅先生唱戏的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也感慨:多年追求而尚未抵达的意蕴,被梅家演绎到极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梅葆玖亲自点拨巴尔特,体现出戏剧戏以人传的特点,即戏剧只能是艺术家亲自示范来传授要领,这也决定了戏剧艺术的特殊性。
B.为了不让梅派京剧失传,梅葆玖经常拟写一些与民族戏曲保护有关的提案,并提出希望青少年多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
C.梅兰芳对梅葆玖要求严格,他不让儿子在学习京剧的初期听自己的唱片,是为了让儿子视基本功为根本,守住梅派之魂。
D.在父亲开放式的教育下,梅葆玖的兴趣广泛,与时俱进,还能将在生活中接受的新事物运用到京剧表演中,将京剧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E. 梅葆玖作为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位梅派京剧的继承者,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京剧的传承,弘扬与求变,他的精神也将如京剧魂一样,永存人间。
【小题2】文中说,梅葆玖有“大师风范”,请结合材料分析,他的“大师风范”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材料开头写到两会期间梅葆玖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梅葆玖在京剧艺术方面,做了哪些贡献?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传统传承的人或事,请结合实际列举一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使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孩子课外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佳方式之一。以往的亲子阅读,主要是针对上学的孩子,而如今,亲子阅读的范围已扩展至学龄前儿童,甚至几岁的小娃娃。因为“阅读”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意味着文字阅读,还包括图画等非文字阅读;亲子阅读有朝着更低龄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有些家庭并没有阅读习惯,可看到别的家庭都进行亲子阅读后,便盲目跟从,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后,由于选材、方法、指导等欠妥,不仅阅读氛围没有营造起来,孩子没有获益,反倒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

(摘编自刘天放《奠让“亲子阅读”流于形式》)

材料二:

(摘编自“家长帮·阅读”)

材料三:

一些家长对亲子共读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共读就是给孩子传授知识,将共读等同于学算术、学认字、背唐诗、背英语单词,过早将孩子带入应试教育模式,这样反而增加了孩子的烦恼。实际上,阅读是一扇窗口,亲子共读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与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家长要避免将急功近利的情绪带到共读中。亲子共读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而要放眼长远,使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到优秀品质。

亲子共读也无须拘泥于场所和环境,不是待在家里才能进行亲子共读,要带着孩子大胆走出家门,多参加阅读活动,多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阅读产生更美好的感悟。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阅读兴趣,会使亲子共读更有效率。亲子共读贵在坚持,需要家长多用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会冷了孩子的心,还会给他们的性格培养带来不好影响。

(摘编自胡蔚<亲子共读贵在用心》)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教授凯瑟琳·斯诺说,大量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着直接的联系。丰富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的语音意识、词汇发展、文字意识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从长期来看,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快速认读、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表达及未来的终身发展都有帮助。

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在美国的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亲子阅读能够独立贡献20%的差异,也就是说33%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异中,有20%是可以通过亲子阅读来弥补。

在美国,通过20年的实践,让很多人认识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实践过程中,除了家长态度积极,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力量支持,美国很多的社会组织和公立图书馆都会提供机会,给孩子派书送贴纸,鼓励他们阅读。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一直有一项名为“1000本书”的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在6岁上小学之前读满1000本图画书。凯瑟琳·斯诺说:“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可以借鉴的,早期阅读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哈佛教授:亲子阅读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阅读习惯不好(每天阅读不足半小时)的家庭,孩子日阅读时长普遍较短,这表明父母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作用不容忽视。
B.家长进行亲子共读,目的主要集中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增进亲密的亲子关系上,为了拓展知识界限、提升能力的也比较多。
C.对于亲子共读的内容,家长的选择多倾向于为儿童创作的作品,认可老师的推荐,受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影响较大。
D.家长进行亲子阅读,较少考虑为学科(如语文、英语)成绩提升打基础,为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制定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的也不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亲子阅读中,书的介质作用和阅读的纽带作用相结合-再加上形式多样化,使得亲子阅读范围已经覆盖了0-3岁的小孩。
B.亲子阅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影响很大,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语言发展的影响逐渐消失,而对独立思考等有影响-
C.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大概为33%,而通过亲子阅读可以弥补其中大概六成的差异。
D.儿童的早期阅读需要家长重视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美国在后一方面做得较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值得中国社会借鉴。
【小题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要做的具体事情和应避免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