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动商与身体认知

动商要唤起人们对身体的重视,要重估身体的价值,要夯实身体认知论的基石。动商是对内部人自身规律运行的研究;基于身体,认识身体的运动和运动中的身体是动商的出发点;超越单纯的物理性和生理性的身体运动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动商的目标;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照是其人文关怀的表现。身体并非仅是生理器官的组合,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场域,它外与天地人事相通,内具生理、心理、精神多重功能。

认识到身体的内外表现,不难看到身体的“内在”即是“商值”:在狭义上表现为运动的天赋和潜能等,这些运动的天赋与潜能主要依附于身体的物理和生理特性之上,如身体的形态学,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如生理学上的人体各项生理机能指数。其外在单一的表现为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爬等方面的能力;其综合性的表现为速度、力量、灵敏、柔初、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在广义上,内在商值表现为通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

身体的“外在”即是“动”,“动”在这里有多层意思:

一是表现为身体天赋与潜能的自我运行。人类漫长的进化史,直立行走是一个关键点。从四肢爬行到两足自立,是生物体运动的结果。进化论认为是环境的逼迫——适者生存,如果仅是环境的逼迫而没有身体内在潜质的延展性功能,这一逼迫所导致的结果就不是进化的成功,而是灭绝。只有身体天赋与潜能的适应性功能与环境逼迫的共同作用,人才迈出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这一关键一步。从进化的这个阶段来看,身体结构、身体思维、身体智能的变化与发展是先于理性先验的,运动技艺是先于智能认知的。

一是通过运动改造来挖掘与开发身体商值——提高个体的生理机能、增强个体的运动机能、促进个体的行动机能,强化个体的心理机能的环境适应性等。运动可以挖掘与开发身体的天赋与潜质,这已是不证自明的命题了。运动所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是对天赋与潜质的深度挖掘与开发,从而达到超越自我。以此为出发点的超越自我,不仅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提升,也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改造。这里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运动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改造,使得人类有了创造性的设计并展示这一成就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奥林匹克运动上,人们尽情地展示着身体的真、身体的善、身体的美;展示着人类的团结与竞争,展示着人类的和平与友谊。

一是通过认识与开发商值来认知客观规律,正如对智商和情商的认识与开发一样。在认知的世界中,人具有主客一体性,他既是这个客观世界中的一员,又是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主体。对自身的内视,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展示。我们知道,不断地审视自身,以及将这种审视推延到外物,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方法。动商不断发现身体具备的天赋和潜质,然后对这些天赋与潜质进行审视——探讨这些天赋与潜质的功能与价值,最后是设计出开发这些天赋与潜质的内容与方法,这一过程蕴含了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发现、分析、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动商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的认识与研究,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科学开发的认识与研究,因此它是人类认知身体的必然内容与途径。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活动,都脱离不了身体的支持。忽视身体本身的存在主体,最终只能陷入虚无的神秘主义。承认身体的地位与价值,由此而发展的身体文化、身体教育与身体艺术等,方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以历史为鉴,但凡确立基于身体的“彪焊”“强壮”“尚武”“健康”等认识的封建朝代,都建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反观以戕害身体的“禁欲”“缠足”“束腰”“削肩”等认识的朝代,只能快速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摘编自2017年第四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覃兴耀)

【小题1】下列对原文概念的阅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商研究者认为,动商的出发点,是认识身体运动与运动中的身体的规律;其研究的目标,超越单纯的物理性与生理性的身体运动探究,从而促进人的智商、情商等商值的全面发展。
B.商值即身体的“内在”,亦即依附于身体的物理与生理特性之上的运动的天赋与潜能,表现为奔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攀爬等生命运动、生产劳动与身体运动的特质与能力。
C.进化论者认为“适者生存”,是人类发展的法则,而动商研究表明,只有环境的改变或逼迫与身体内在天赋或潜能的延展性功能的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进化的成功,而不是物种灭绝。
D.动商研究者表明,运动中超越自我的追求过程,创造了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们可尽情地展示身体的真、身体的善、身体的美,并对团结与竞争、和平与友谊等自然属性进行改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商对于不断发现的身体的天赋和潜质,进行认真深入的审视,并探讨其价值,开发其内容与方法,这一过程通常与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B.动商研究表明,身体结构、思维、智能的变化与发展先于纯粹的脑思维,运动经验先于理性经验,运动技艺先于智能认知,这似乎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千百年来鸡与蛋孰先孰后的难题。
C.动商之所以成为人类认知身体的运动与运动中的身体的必然内容与途径,是因为动商认识与研究的是身体天赋与潜质,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的科学开发。它与智商情商相互渗透影响。
D.动商研究认为,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只有承认了身体本身的客观存在,承认了身体存在的地位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身体文化、身体教育与身体艺术,才与一般认知规律相吻合。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逻辑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迈出由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是这重要一步,推断出这种进化的关键,在于生物体运动的结果,进而推断出身体的天赋与潜能的自我运行。
B.从运动可挖掘和开发身体的天赋与潜质这一不证自明的命题,推断出运动可挖掘开发身体的商值,进一步推断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C.从人的主客一体性,推出人由“自身内视”推延到外物,从而促使人类不断发展,进而推断“动商”通过认知与开发商值来认知客观规律。
D.从要么彪悍、尚武、强壮,要么禁欲、缠足、束腰,对于身体的两种认识以及导致的两种结果,推断出承认身体地位与价值重要性的结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7 02:0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很多网友眼里,故宫是个神奇的存在,常引来感叹:“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故宫!”它既是“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皇帝表情包,也是纪录片里技艺精湛自得其乐的大国工匠,当然,它还是那个历经600年风雨的明清两朝紫禁城、年客流量1600万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故宫也曾在公众面前遭遇尴尬,如今却能华丽转身,在互联网上主打造物之美,兼顾攻略之实,还时不时跟256万微博粉丝互个动卖个萌,你来我往好不从容。
正是从接通社交媒体、虚心面向公众的那一刻起,人们逐渐看到了故宫越来越凌厉的攻势:博物院开放面积比例从2012年的48%—跃为2016年的76%,接连推出了虚拟现实体验、数字化微信平台、“胤旗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多款手机应用……多层次、多渠道地有效面向公众。从皇家私藏到国家所有,再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共享,在故宫文物面前,人与物的关系也发生了分明的进化,早已不再是“天下至宝,尽归帝王家”,而更加接近共有共享的理想。
(摘编自《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人民时评》,2017年06月14日)
材料二:
“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这样的景象,最近发生在故宫。9月15日,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拉开帷幕,诸多传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几天来,“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
相比于那些门可罗雀的博物馆,故宫的人潮汹涌,确乎是一幅更让人欣喜的文化图景。但是,“石渠宝笈特展”时,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难免让人嘀咕:公众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务还停在原处吗?人们固然知道,那些有着“超级价值”的展览和演出,永远是稀缺资源,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面也总是人潮涌动,这种供需不平衡是长期的。诚然,故宫这样的古建筑作为展览场馆有着先天不足,但还是可以把预案准备得更充分细致些,应对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对“故宫跑”,一位老故宫人慨叹,“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冲破我们的预期”。这种“不断冲破”,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让游客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一如故宫掌门人所言,“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
(摘编自《“故宫跑”,井喷的文化激情如何从容安放》,《人民时评》,2017年09月18日)
材料三:
“知识渊博、表达风趣,讲得还很有代入感”“偏专业的内容,被他们讲得活色生香”……正在浙江省博物馆进行的“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上,现场20余位志愿者轮番上岗讲解,被热情的观众明星般簇拥着,成为亮眼的景观。展览中《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这样的名作,因为志愿者的讲述而更加立体、更为动人。
故宫博物院自2004年开始,累计注册志愿者近3000人次,服务公众60万人次、13万小时。有一位高中生根据自己当志愿者的经历,为故宫导览提出“分众化”讲解、“大文化”视野、“思辨性”互动的建议。这些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是公民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让“文化”二字,更有了现代文明的意蕴。实际上,志愿者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服务,而且是要让观众“共同参与学习并享受乐趣”,这样才有更精彩、更深刻的文化体验。这些志愿者就像沟通文化与公众的一座桥,促进全社会文化建设的共识和自觉。在向外辐射文化光芒的过程中,博物馆与志愿者一起,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
(摘编自《用参与的力量提升文化水位》,《人民时评》,2017年10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公众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涨船高。
B.故宫已经不再只是那个北京城中轴线上72万平方米的皇家院子,它在云端,在数字博物馆里,在创意用品中,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C.“故宫跑”现象表明,空前的观展热情,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压力。
D.这些志愿者就像沟通文化与公众的一座桥,志愿者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文化服务,而是要让观众“共同参与学习并享受乐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供求关系受价格影响。如果持续调'高故宫的门票价格,就能有效防止“故宫跑”现象出现。
B.“故宫跑”可谓当前国人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情况或能说明,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C.通过互联网,故宫重建了公共博物馆与公众的具体关联,传统文化的形态实现了丰富和再造。
D.志愿者已成为大型博物馆服务公众的重要力量,也体现着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小题3】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应该如何做,才能贏得观众,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请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它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一头岩羊卧在山脊的一块大岩石上,一动不动,奇特的景象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这也是老岩羊生存的背景。
C.“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这句话表现了“他”对老岩羊顽强的求生意志的赞美,“不老”的是老岩羊的精神。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的经历,描写了一头老岩羊陷入痴呆后的情形,不只是反映生态保护,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咏叹。
【小题2】小说在描写“他”上山脊一探老岩羊究竟时用了大量的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结尾写“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请结合作品,说说“他”可能领悟到了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小题2】《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式的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 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筌

(1)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6)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7)强就当了经理。

(8)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9)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10)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1)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2)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3)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4)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5)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6)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7)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8)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9)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20)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21)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第(6)段划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8)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良心”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强的经历,由于缺少对强的外貌和心理描写,所以人物形象不够鲜明。
B.小说共有两处对比,即本家哥和强对比以及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和强对比。
C.外商迟疑是因为怕“吃了人家的嘴软”,后来看到晚餐简单,就高兴地签了合同。
D.小说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语言朴素,对话简洁,不用引号,使得行文明快紧凑。
【小题4】根据第(12)段——(18)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小题5】小说题目“高等教育”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