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陈学俊:工程强国梦 一世西部情

陈学俊院士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结缘交大:创建我国锅炉专业

1946年7月,陈学俊以优异的成绩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于1947年3月回国,决心为祖国建设服务。

陈学俊院士回国后即任交通大学教授,他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1952年,陈学俊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1979年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980年主持建成国内唯一一个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1992年,他领导建成我国能源动力领域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该实验室针对我国能源动力工业发展中的安全、高效节能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陈学俊对我国锅炉工业发展及制订能源与动力技术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陈学俊参与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及我国第一台直流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主持进行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机组初参数选择的研究,提出研究报告。

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解决了上海南市电厂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并对上海锅炉厂生产的我国首台30万千瓦压临界压力锅炉设计进行了理论计算。

80年代他提出“能源工业必须进行科技改革”,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等问题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政策所采用,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颁发的“有重要贡献奖”,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对机械工业技术政策提出“发展机械工业基础技术的几点意见”也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

1948年,陈学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热能工程方面的刊物《热工专刊》,194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燃气轮机》。1950年他出版了《蒸汽动力厂》,1952年出版了《实用汽轮机学》,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锅炉学》(上、中、下)、《锅炉整体》《锅内过程》《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80年代及90年代初,陈学俊结合科研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又主编了《锅炉原理(上、下)》,编著了《能源工程概论》《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及英文版《Two—PhaseFlowand-HeatTransfer》等著作,其中《锅炉原理》获机械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获第六届中国图书二等奖。

举家西迁: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整体迁往西安。陈学俊和夫人袁旦庆坚决拥护西迁决定,陈学俊在工会代表大会上讲了迁校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坚决主张动力机械系全迁西安。在交大校委会上,陈学俊代表交大九三学社组织表态拥护交大西迁。

1957年9月,陈学俊和袁旦庆带着4个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他们将全部家具及行李等带到了西安。

临行前他们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很多人都对他们夫妇说:“太吃亏了,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是陈学俊夫妇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对房子有所牵挂。

20世纪80年代末,陈学俊等老一辈科学家认识到动力工程多相流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工业中的重要作用,申请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我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在陈学俊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育人不倦:培育人才桃李天下

自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1955年9月,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开始招收两年制研究生,陈学俊指导的林宗虎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林宗虎说他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陈学俊的培养。

除了对学生的悉心教诲,陈学俊还捐出大量资金奖励莘莘学子。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百余人,发放奖学金几十万元。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

他还经常以自己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的经历和“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勉励学生珍惜宝贵年华和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为世界之光。

(选自《陕西科技报》,2017年7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学俊院士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
B. 陈学俊院士主持创建了国内唯一一个锅炉专业,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
C. 陈学俊院士所带领的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D. 陈学俊院士在教育领域成果丰硕,教过的学生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他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林宗虎是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陈学俊院士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B. 陈学俊院士参与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及我国第一台直流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提出研究报告。
C. 陈学俊院士组织编写出版国内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热工专刊》,出版了《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D. 陈学俊院士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交通大学西迁决定,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对房子不再有牵挂。
A.陈学俊院士用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奖金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陈学俊作出的突出贡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9: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不依赖人存在。
B.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意趣就是意的内容。
C.由于反复地运用,有些意象已经固定的带上了某种意趣,不可创造新的意趣。
D.物象可分为五类,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有人自身的,还有人创造和虚构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物象与意象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证,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B.文章主体部分按意象的定义、分类和构成的顺序展开论证,说理清楚,条理分明。
C.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举例论证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意象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
B.同一个物象,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C.抓住物象特点,运用夸张或转移的方法,创造出的意象会更独特。
D.“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儿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可是,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簿,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儿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的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⑦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⑧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⑨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是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运用了通感、拟人、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此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
【小题2】本文以“荷花”为线索来展开,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小而言之,也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在铁器未曾发明的远古,黄土高原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禹贡》将九州大地的土壤分成九等,雍州黄土高原的土壤仍认为是上上等。从气候来看,秦汉以前也是南不如北,“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北方气候凉爽,雨水虽少但集中,于旱地作物勉强够用。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利的发展,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对南方显出压倒的优势。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北方人口是南方的三点二倍。虽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速度很慢。例如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时期才传播到淮南地区。然而魏晋以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大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过程,使南方的农业文化水平不但赶上而且超过北方,实现了文化重心由北到南的转移。。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北方曾经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汉、长江以至闽岭以南地区。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同时,割据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也要积极发展经济。这两个因素都促使南方的开发速度比正常的一统时期要快。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大都集中在淮水以南、太湖以北地区,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东吴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其时北方在十六国的混乱之后,也相对安定百余年时间,使黄河流域传统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尚未完全赶上北方。南北朝之后,隋唐重又建立一统宇内的大帝国,黄河流域重新得到繁荣,关中仍称沃野,南北文化都臻于昌盛。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四比五之谱,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似略占优势。
但是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准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初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为三比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代末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发展,但通观北宋一代,南方的经济力量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不过,在商业方面,北方之发达不让南方。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各阶层的北方人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两浙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至为迅速。相反,在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文化日见萎缩。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这一重心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全过程。
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
(选自《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小题1】下列关于“经济重心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因为人口数量不足,再加上农耕技术还没有传播过来,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慢。
B.移民可以促使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如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
C.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但是南方经济也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因为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南方经济已足与北方抗衡。
D.因为两浙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最迅速,所以靖康之难时这个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北方优势消除,使农业文化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小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大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
B.由于北方的土壤是最好的土壤,再加上北方气候凉爽,雨水集中,水源充沛,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力的发展。
C.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由此可以看出南北的差距。
D.动乱虽会造成移民,但是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北方农业经济发达,主要原因也是人口要多于南方。
B.黄土高原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即使没有铁器之类的工具,收成也不错。
C.三次蔚为大观的南下的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但北方在相对安定的百余年时间,也在继续向前发展,并有超越南方之势。
D.经济文化中心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秦汉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到两宋的八百年,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元明清时期,固着在南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菩 提 树

朱千华

①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读《五灯会元》,这样的偈语比比皆是。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宗教的兴趣。我精读过《大唐西域记》。那实在是部奇书。它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它描写的异域人情世俗,让我闻所未闻。菩提树,就是读此书知道的。

②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行遍北方大地,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菩提树只适宜热带和亚热带生长。两年多来,我穿越蛮烟瘴雨,进入岭南腹地,终于有一天,在邕城良凤江畔,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菩提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在风中舞飞,刹那间,有一丝白莲花般的亮光闪过我的心际,一种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触动

③玄奘在书中详细介绍过那棵佛陀菩提树。此树原也是极平常的,生长在印度一个偏僻村野。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世困苦的灵丹妙药。他风餐露宿,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后来到了一个野村,悉达多独自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凝神静思。经过七天七夜的朝思暮想,他获得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毕钵罗树亦从此称作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以后的佛教一直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而这个小野村,从此名扬四方,叫做菩提迦耶。目前在菩提迦耶小镇上的那棵菩提树,虽非佛陀当年原物,却是从当年原树枝叶辗转传承下来的。据说,那棵菩提树自然落下的一片叶子,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十美元。

④丁亥正月初五,我们驱车去良凤江。来此之前,我曾听好多人说过,良凤江有棵非常奇异的菩提树,至于如何的奇异,多数语焉不详。我决定亲自寻访。良凤江在邕城西南,约七公里。满目翠绿迎面扑来,良凤江的草木山色淹没了我们。沿一条泥泞小路,攀上小山坡,坐在草丛里,凭眺远望。远处有一棵大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那里好像是个村庄,小村背后,是长满青翠的山冈。树在村中兀自挺拔,周围是绿色的灌木丛。远远望去,云烟缭绕,一派空濛。

⑤我没想到,和菩提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相遇。

⑥树干十分粗大,约要五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树的模样,给人感觉总有些特别,对它凝视半天,才明白,这是一棵合抱树。原是两棵,时间长了,一棵树把另一棵树搂紧,不再放开,形成了一棵树。我被这种奇特的造型震撼。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紧密的拥抱,密不透风,以身相许。我们只有在树叶上才可以区分这是两棵树。树枝分叉;有两部分,一边枝节直挺粗大,是大树叶,另一边,枝节小巧,柔媚多姿,是小树叶。风一吹,大小树叶互相摩挲,耳鬓厮磨,窃窃私语,说不尽的恩爱衷肠

⑦有人告诉我,这是国内惟一的阴阳菩提。正是正月头上,菩提树下,香烟缭绕,观音像,香炉,果品,点心,层层堆叠。据我观察,由于南方人口音差异,阴阳树,会听成姻缘树。这样岂不更好?难怪树下聚集了许多青年男女,他们焚香祈祷,神态虔诚,把写着愿望的红丝带,一条条抛在菩提树上。丝带千丝万缕地挂着,满树通红,若不是偶尔看到青枝绿叶,真让人会误以为这是一棵火红的枫树。旁边就是静静的良凤江。那里有个古渡口,很多人从渡口走上岸来,又有一些人走下去。上上下下,人生就这样沉浮。世上多数人并不快乐,就要来找寻,要梦想成真。那些快乐的人呢,又想佛祖保佑。就这样,菩提树上年复一年地系满了红丝带。

⑧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那些红丝带上,都写着什么。风一吹,就有红丝带从树上掉下来。心头一紧。我捡起一条看,上面写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能写这几句话,应该是位书生吧。有一天,他与她来到良凤江的菩提树下,两人的海誓山盟,系在菩提树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红丝带掉下来了。他们现在还好吗。我的心中,忽然觉得难过。

⑨其实,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也不必相信那些姻缘寄托。如果佛祖当年坐在榕树下,那么,榕树又会成为佛树。只要你心中有菩提,则山川草木皆是佛。事实也是这样,我在南方,看到很多古老的榕树上,同样系了许多红丝带。那些榕树盘根错节,苍老得让人产生敬畏。若只迷信那些所谓的姻缘树,任你把红丝带系满了树枝,也无济于事。

⑩正想着,一片碧绿的菩提树叶轻飘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多么美丽的叶子。叶片心形,状如水滴。我把这片菩提树叶带回家。夹在书中。不几日,叶片干枯。吹去叶皮,得到了一片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脉。我叫它菩提纱。

【小题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触动”用得是否恰当?请简述理由。
【小题2】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用“猝不及防”’来表现与菩提树的相遇?
【小题3】第⑥段中的划线句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⑦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5】第②段说“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第⑨段又认为“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既照应题目,总起下文,也强调了佛教“觉悟”的重要意义。
B.本文善用伏笔和照应,如第②段“一种奇怪的感觉”与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前呼后应。
C.第③段用插叙交代菩提树的得名由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主旨得到了升华。
D.第⑧段刻画了作者“不安”和“难过”的心理,委婉表达了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遗憾。
E.文中多处提到系在树上的“红丝带”,意在用细节描写来突出南方人对佛教的顶礼膜拜。
F.作者按知菩提、寻菩提、观菩提和悟菩提的顺序组织全文,线索明晰,思路流畅。
【小题7】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体系与规范系统。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更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也能够丰盈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却不能失去了对精神栖息地的向往与寻找。如果教师们自身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与感情,又怎么去做“燃灯者”?因此,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摘自2018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像花草生长在阳光下、鱼儿游戏在清水中,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由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再内化为品质修养,从而达到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摘自2018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之美、文学之美、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C.材料一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充实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三方面全面肯定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D.校园文化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时代气息,不仅需要有品质的学校教育,教师的倾情投入更为重要。
B.只有教师自身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燃灯者”,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C.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括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以及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小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概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