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警察老谭

侯发山

等到老谭被惊醒,才看清公交车内的危急情形:五个戴着墨镜的壮汉,手里都拿着尖刀,一个壮汉站在司机身边,其余四个面对车厢,把玩着刀子。车上的十几名乘客吓得面如土色,瑟瑟发抖。

抢劫!这是老谭的第一反应,他下意识地攥了攥拳头,差点要站起来。

老谭瞥了一眼窗外,发现公共汽车正行驶在乡间偏僻的山路上。

一个手腕上戴着桃木首饰的高个子男人好像是个头目,沉声叫道:“老子只要钱,不要命。快点,都把钱掏出来!”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霸道和杀气。

老谭想摸出手机报警,发觉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高个子男人就站在他眼前,刚才说话的唾沫已经飞到了他的脸上。指望外援是不行了,必须自救。

乘客没有一个站起来或者说话。老谭稍稍扭了一下脸,发觉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这里。他忽然明白过来,自己今天穿着警服。老谭是公安局内勤,昨晚查阅案卷,熬到凌晨一点才和衣躺下,早上起来匆忙洗了把脸就出门了,连早饭也没顾上吃,他今天是到乡下核查与案件相关的线索的。由于疲劳,他一坐上车就睡着了。

高个子男人显然早就注意到了老谭,他拨弄着手里闪着寒光的刀子,嘲弄般地笑了笑,盯着老谭说:“哥们儿,老老实实的,最好不要动手!”

老谭注意到,车上除了两对到乡间旅游的恋人外,其余都是老人和孩子,只有自己是个警察,是个身强力壮的警察。

“想动手就试试……”高个子男人用刀尖指着老谭的鼻子。老谭没有理会。他发现左前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正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自己。老谭心想,这个孩子肯定是想看我如何制服这些歹徒。

高个子男人突然脸色一变,恶狠狠地对老谭说:“快对他们说,主动把钱交出来,别把老子惹急了……”车上乘客都盯着老谭,似乎在等他说话。大家的目光里除了惊恐外,更多的是期待。在这种时候,大家当然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似乎有警察在场,一切都可以化险为夷,平安无事。

高个子男人好像预感到了不妙,猛地揪起前面那个孩子的头发,把尖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厉声对老谭说:“快点,不然就杀了他!”那个孩子失声对着老谭叫道:“叔叔救我!叔叔救我!”

老谭忽然起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手去抓高个子男人拿刀的手腕,同时一脚踢在这个汉子的一条腿上。几乎在同时,另外四个歹徒挥舞着尖刀迅速围了过来。老谭双拳难敌四手,衣服被划破了,鲜血汩汩而出。他忍住疼痛,拳脚并用……

看到歹徒的刀扎进老谭的身体,几个年轻一点的男乘客纷纷站了起来,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

老谭倒在了血泊中,四名乘客也被刺成重伤。那五个歹徒仓皇而逃。

在医院,被抢救了三天两夜的老谭终于苏醒了。从同事口中老谭得知,一名乘客没有抢救过来,其他三人转危为安。

一时间,各级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各个单位三番五次地来慰问。毋庸置疑,老谭成了英雄。

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出院后,老谭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领导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只好摇摇头,叹息一声。

有好事的记者感到奇怪:“老谭,你现在成英雄了,该享受英雄给你带来的各种福利待遇了,为什么选择离开呢?”

老谭悔恨地说:“我不配当英雄,更不配当警察。其实,我那天不该站出来……”

“难道你害怕了?”

“我不害怕。但是,在那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冷静,让乘客把钱财交给歹徒。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假设不是我逞能,那位乘客也不可能死去……”老谭艰难地说罢,眼角滚出了泪水。

媒体报道时,隐去了这段话。

没多久,老谭离开了小城。

(选自《啄木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车上的乘客除了两对到乡间旅游的恋人外,其余都是老人和孩子,只有老谭是身穿警服的警察,这一交代为后面老谭的拼死一搏作了铺垫。
B.老谭成了英雄以后本来可以享受英雄给他带来的各种福利待遇的,但他却选择辞职和离开小城,表现了他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
C.小说结尾没有交代五个歹徒被抓捕归案,绳之以法,未能表现出恶有恶报的社会期待,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
D.媒体在报道老谭时,之所以隐去了老谭有关自己不配当警察不该站出来的那段话,是因为不能玷污英雄的形象。
【小题2】那个八九岁的孩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处老谭为什么说“我不配当英雄,更不配当警察”?并从全文探究小说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7 09:0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工艺,即手工从事的技巧或艺术。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工匠们靠常年熟练的功夫,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器物或艺术品。这些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饱含了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民间手工艺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 在古代,民间手工艺品作为节令品,几乎一年四季随着人民的风俗活动而增添喜庆的气氛。
按照功用,剪纸、木版年画、面塑、彩塑、绢花、灯彩等置于案头、粘贴于墙壁或悬挂于室内,供人们欣赏;陶罐、彩印花布、蓝印花布、木雕糕点模子、竹编器皿等则属实用类;而宗教、祭祀用到的,主要有彩塑神佛像,纸扎人物、车马、楼阁等。按照行业,可分为雕塑(如木雕、砖雕、彩塑、面塑、吹糖人)、印染(如蓝印花布、蜡染)、刺绣(如香荷包、布老虎)、编织(如竹编、草编)、陶器、服饰以及木版年画、剪纸、风筝、皮影、木偶、绒制工艺品、绢花、灯彩、彩扎狮头、面具、民间玩具等。有些工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宫廷手工艺也是手工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皇家需要,当时最顶级的师傅被集中在一起。其生产机构规模庞大,工匠众多,工艺品更加精致,大都具有富丽华贵的风格,图案繁缛,彰显皇家气派。
手工艺生产主要靠世代的口口相传,大都传承有序,而且大多“传子不传女”,以防止技艺外传。在农村,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则因由妇女承担,而由母传女、世代相传。今天,这些旧的传承方式依旧存在,而一些相关企业和工艺院校的出现,使传承模式更加丰富,也更有活力。
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经济原因,使得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再穷其一生坚守老手艺。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大机器生产的冲击,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渐渐消失,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反思。
但是,仍有许多人默默守护着传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在温饱之后,有了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日渐高涨。手工艺的创作和生产应该是一种作坊形式,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手工艺作品饱含传统的信息,作品因手工原因而变得鲜活,工匠师傅的亲手操作使其具有艺术品味,制品具有唯一性等,都是手工艺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命题,所谓传统是文化积淀的精华,所谓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整合与再创造。而遵循艺术规律的创新会被大家认可,积淀下来,形成“传统”。所以传统是创新的传承,而有些创新的东西将逐渐会变成传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缺失的慢慢找回来。相信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的内心都在渴望平静,渴望回归自然的和谐。相信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有关手工艺传承方式的一项是 (    )
A.手工艺是工匠们依靠手工制作器物或艺术品的技巧或艺术。其范围极广,技艺精湛,内涵深厚,有较长的渊源。
B.匠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美的理解融人自己的作品中,代代沉淀下来,各种样式的工艺品就有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C.中国手工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表达并承载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蕴含着民族情感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D.古代手工艺大都传承有序、口口相传,除一些由妇女承担的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外,大都传子不传女,以防自家技艺传给外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民间手工艺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们几乎一年四季伴随着古代人民的风俗活动,为之增添喜庆气氛。
B.民间手工艺品按功用可分为欣赏类、实用类、宗教祭祀类,按行业则可分为雕塑、印染、编织、陶器、服饰等各分支。
C.部分不适合男子操作的民间工艺一般由女子传承。在农村,编织、花边等手工艺,多由妇女承扭,母传女,代代延续。
D.宫廷手工艺是为皇家服务的。其制品与民间的相比,更加精致,多具有富丽华贵的风格,图案繁缛,彰显着皇家气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缺乏继承人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大机器工业生产冲击下,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B.当今,人们对纯手工工艺品的需求更加强烈,是因为有识之士的反思,也因为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及工艺品的唯一性。
C.手工艺品饱含传统信息,因其为手工制作而变得鲜活、有艺术性。其最终表现形式应该是“艺术品”而不是“产品”。
D.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们之间有时可以转化,传统需要创新,创新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未来也会成为传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①岭南的梅花,正月十五就已经谢了。或许梅知道春节假期过完,人们不再有暇殷勤探望,它不必在眼光和镜头的追逐中秀丽影了。

②偏偏我在这个时候想去探访梅的消息。

③广州著名的赏梅去处是萝岗,据说从宋代开始,萝岗的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至今已有800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萝岗的梅花以“萝岗香雪”为名,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有资料说,到萝岗赏梅的人有过一天16万的纪录。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慕名去萝岗寻找这一片香雪,却失望而归。

④记得当时刚刚立春,来到这块梅花栖息多年的传统领地,只见两道山梁如巨大的双臂伸展,怀中一片葱茏。我以为春风已老,梅花谢尽,香雪全消,剩下的全是绿叶。走近才知道,那些根本就不是梅树,而是橙树。橙树个头比梅树略小,但是叶片更厚大更茂密。一棵棵橙树趾高气扬地列成方阵,在春风中不断地延伸,神气地向我这种不合时宜的寻梅者炫耀自己的风采。

⑤跟一位正给橙树培土的老农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这一片原先确实都是梅树。但橙树的经济效益高于梅树数倍,大多数人家都伐梅种橙,梅树日益减少,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⑥返程之际总算遇见梅树,零星散布在橙树林的边缘。这些刀斧下余生的“君子”,孤独无奈地望着奔涌的橙树绿浪,徒然回味旧时代的盛荣。

⑦花开花落,近30年光阴过去,如今萝岗花事如何?

⑧早就看过有关报道,说梅花又回来了。2005年,广州开始着手恢复“萝岗香雪”景观,那一大片已经果实累累的橙树林被毫不顾惜地抛弃,梅树犹如一个被放逐的落魄贵族高调归来,重新拥有了自己被褫夺的庄园。不过我相信,不是时代重拾了对“疏影横斜”的留恋,不是社会再次兴起关于“暗香浮动”的喜爱,而是在近年各地大兴旅游业的浪潮中,人们另有衡量与选择。

⑨去萝岗前一晚,我上网查询梅的确切消息,满眼是假日花盛之时的赞语。人们纷纷歌颂梅花的美丽,竞相晒自己与梅花的合影。当然也看到这样的抱怨:“说是去看梅花,其实是去挤人和吃东西。”网上看不到梅的近况描绘,没有听到一声关于梅花凋谢的感叹。我由此知道:梅花定然已经衰败。游人只注目于绚丽浪漫,花一衰败,人就星散,无人再有兴趣来说三道四了。

⑩但我还是到萝岗看梅去了。

⑪梅花确是谢了,连树下也不见一瓣落英。地上只有细绒般的浅草,铺开一抹抹淡淡的鹅黄。枝头景象全换成“腮边红褪青梅小”,一捧捧绿叶簇拥着一粒粒小小青梅。

⑫我的眼光从枝头滑落,投向梅树的枝干。梅树的精彩在树枝。它没有独领风骚的主干,几乎是刚冒出地面就开始分叉,枝条各呈个性,形成了旁枝逸出、曲欹疏朗的梅树风格,历来受到中国文人推崇。站在梅树林一眼望去,无数梅树的枝条构成错综蔓延的透视空间。一根根颜色深沉的枝条曲折有致,远近映衬,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那些在阳光衬托下的梅枝,似也有西方炭笔画的风采。

⑬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若是早十天八天来,在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浪中大约是无法拾取的吧?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比起在花树下拥挤不堪,我还是愿意冷冷清清地在花瓣落尽的梅树林中徜徉,仔细体验心灵的漫游。

⑭我也有过为看花而陷入人潮的经历,恰恰也是因为梅花。

⑮那一年春天到南京,正是国际梅花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坚持要陪我去赶节日的一个尾声。是周六,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好些市民全家出动来欣赏梅花,一波波欢声笑语在树间滚动,非常热闹。但确实也很是嘈杂拥挤,梅树密集的地方人更密集,说是摩肩接踵,并不为过。

⑯公园里的园圃与平岗满是梅树,可惜它们无力为梅花节的门面坚持这最后一天。大多数梅花已经在和暖春风的反复抚弄中败了,残花坠落一地。有的树依然留有勉力攀附在枝上的花朵,但是花容发黑,花瓣没有了青春张力,无奈地露出一副憔悴模样。好在游客们并不嫌弃,他们的热情眼光全部集中交付给了手机。只要有花,无论容颜如何,总见到有人伫立树下高举起自拍杆,自然流泻或努力挤出灿烂的笑容。

⑰我没挤来挤去凑趣,不只因为残花似无欣赏意味可言,更是担心梅有感知,不免会自惭形秽,不愿以如此面目示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孤高洁净如冰雪的梅花,会甘愿在游人的镜头里留下这样一种尴尬的“倩影”。

⑱置身于这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郁的梅花节末章,我不由感慨:当赏花成为一种节庆活动,而终极目的又不是为了赏花的时候,各种花卉便共同沦为了欢乐场景的吹鼓手。在娱乐化的洪流中,在好看、欢腾和热闹的统一要求下,桃花的灼灼和梅花的冷艳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也似乎没有了区别的意义。寒风中绽放的梅花“不须檀板共金樽”的孤芳自赏,“梅妻鹤子”的布衣闲适而不甘流俗,以无数个春秋酿造、提炼而成的文化醇厚,如今似乎并没有伴随梅花进入大多数赏花人的视野。我们在关于梅的节日里,看到的是物理的彩色,闻到的是化学的香味

⑲从萝岗回来不几天,应邀去参加一次书法界的雅集。

⑳活动安排在一个傍着公园的会所。我去得稍早,就在公园里漫步,又有了一次亲近春花的机会。过年的热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公园里那些费了不少财力工夫的节日装扮没有撤去,依然夺人眼球。梅花自然是没有的,本要两个月后开放的郁金香,在花工的精心安排下开得正艳。花丛中还擎起几支巨大的郁金香造型,与真花一起用红黄两色张扬着喜感。花径的每一级台阶都刷成大红或紫红。让我惊异的是,与三角梅的火红花带蜿蜒并行的黄色树丛带,是街边见惯的冬青树修剪出来的。在这热烈的合唱中,绿色声部似乎不受待见,因而也设法改成了黄色盛装。

㉑放眼望去,整个公园的色彩统一在鲜艳和欢快之中。我突然觉得视觉有些疲倦。我知道,公园一心要迎候和欢娱孩子,而孩子需要抢眼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喧闹的刺激。但是,他们成长着的生命不需要点别的什么昭示?

㉒那天雅集结束时,会所的一个工作人员拉着我,希望给她写一幅字。

㉓纸墨笔砚都是现成的,我问她想写什么。她说孩子今年高考,鼓励一下吧,就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㉔我给她写了,心里却一直在问——

㉕你的孩子真懂得梅花吗?

㉖他知道“苦寒”是什么感受,知道“香如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吗?

(取材于徐南铁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合时宜的寻梅者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潮流。
B.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蔚为大观:发展成盛大的景象。
C.勉力攀附在枝上 攀附:依附巴结。
D.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B.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
C.第⑳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
D.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小题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⑱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4】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5】第⑬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______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构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劈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英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英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

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的。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前胸,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大肚子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呢?——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像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玉帝老儿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⑪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呆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阴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⑫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

⑬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尔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像中雾一样难以成形。

⑭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父亲每一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⑮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⑯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⑰在暮色苍茫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双腿堆满伤疤,一个劲地说话,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

⑱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⑲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勒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村民们在时间很晚且母亲很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表现了村民对“手电”的好奇心理。
B.对于勘探,父亲的态度从不准打井到后来支持打井,其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依靠科学会给村子带来巨大的变化。
C.手电筒在河底发出的墨绿色光亮,让村民们感到了恐怖和绝望,甚至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结尾写太阳驱散了浓雾,枸杞子蓬勃生长,暗示勘探队在村庄的石油勘探无果而终;写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对未来的迷茫。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
A.
【小题3】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水里的刀子(节选)
石舒清
①四十日①的前三天,晨光给高高的树梢上淡淡地涂了一抹金色。无数的麻雀在巨大的树冠里异常激越地吵着,让人的心里荡开一粼一粼很温馨的银波。马子善老人正在离树冠较近的高房子里精心的粘《古兰经》,经典历时久了,纸质已经泛黄,而且轻若鸿毛,但上面的字迹却似愈加清晰。
②突然耶尔古拜跑上来有些焦灼地说,老牛吃也不吃了,喝也不喝了,昨夜里放在槽里的清水与鲜草原模原样地放着。马子善老人的心强烈地一动,匆匆随儿子来到了牛棚。牛棚里很干净,有着一种令人感动的牛粪气息。牛安静端庄地站在那里像一个穿越了时空明澈了一切的老人。它依然在不缓不疾、津津有味地反刍着,它平静淡泊的目光好像是看见了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无意看。它的肚子明显有些瘪。
③大,你看,这水,它一口都没喝,还有草,都没吃。儿子有些焦灼地说,大,是不是……他知道儿子要说什么,他的鼻腔深处强烈地一酸,喉头处像硬硬地梗了一个什么硬物,他觉得自己的泪水带着一股温热迅疾地流下来了,他连忙转过头,有些踉跄地疾疾地走了出来。终于呜呜咽咽地哭出来了,心像一个大海那样激情难抑,心里满满地都是感动。他觉得有些罪过,把这么了不起的一个生命竟忽略了,竟像畜生那样役使了它几十年。想起犁地时候他打在它背上的鞭子,他觉得愧疚而难过,如果谁用鞭子打他相同的数量以示惩罚,他一定会很乐意很感激的。还想起一件事来,那就是牛一边拉着犁走一边扬起尾巴拉粪,当时觉得没什么,渐渐就觉得这真是过于残忍了,我们人连一个拉粪的机会都不会给它,在它拉粪的时候我们还不放过它,还在役使它——哪里知道它竟是这样一个高贵的生命!
④马子善老人又想起记得老人们都讲过的,说牛这样的生命是大牲,如果举念端正,把牛能用到好路上,那么,这头牛在献出自己的生命之前,会在饮它的清水里看到与自己有关的那把刀子,自此就不吃不喝了。显然,这头不吃不喝的老牛是看到自己的那把刀子了,就在它面前的那盆清水里看见了。马子善老人真切地觉到一种难言的强烈的震动,他那样不能自禁地要为此流一些眼泪。
⑤过了一天,过了两天,牛还是不吃,牛肚子触目惊心地瘪了下去。但牛依旧静静地立着,双眼微闭,依旧在轻轻地反刍着。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了。这了不起的生命,它竟然这样的韬光隐晦,竟为人役使地度过了自己艰辛的一生。马子善老人心里有了一种驱之不散的肃穆。只要他一闭眼,在他内部的视野里,就有一盆清得让人像涟漪那样微微颤栗的水,在这水里,慢慢就会生出一把世所罕见的刀子,在清水的深处像一种暗藏的秘密那样不断地向你闪悠着银光。马子善老人感恩地点着自己的头,泪水在他的脸上流着,他喃喃说,你比我强,你知道你的死,可是我不知道。他记得老人们讲过,像牛这样的大牲,看到清水里的刀子后,就不再吃喝,为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清洁的内里,然后清清洁洁地归去。原来是这样的一种生命!这两天里,飞散的麻雀又聚在树梢上了,马子善老人把翻阅破了的经典精心粘好,放在桌面上,大大的玻璃窗上,阳光照进来,像金子那样的阳光落在大大的桌面上,落在摊开的古老的经典上。
⑥明天就是四十祀日了。
⑦夜里星星密缀了天空,使整个天空显得沉甸甸的。没有风,偶或撞到极细微的一丝,倒给人一种担心与警觉。夜深的时候,马子善老人顶着满天星光悄然钻到牛棚里去,直到寺里喊邦克②时才钻出来,他的脸有些苍白。耶尔古拜已经起来扫院子了。马子善老人对他说,家里的事你看着弄吧,我去县上买些调料之类的东西。
⑧一直到日落,他才回来,他的脸有些苍白,他先到牛棚里转了一圈,然后他像是下了一个决心,他走进门里去了,但是他很快站住了,他看见一个硕大的牛头在院子里放着,牛头正向着他,他不知道牛的后半个身子哪里去了。他觉得这牛是在一个难以言说的地方藏着,而只是将头探了出来,一脸的平静与宽容,眼睛像波澜不兴的湖水那样睁着,嘴唇若不是耷在地上,一定还要静静地反刍的。
⑨他有些惊愕,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一张颜面如生的死者的脸。
(注)①四十日:亡人安葬后第四十天忌日。此前,马子善老人的老伴去世,要在四十日杀牛祭奠。②邦克:阿拉伯语的中文音译词,伊斯兰教法学的一种概念,又称为宣礼、唤礼,是提醒和召唤人们做礼拜的专用念词。
【小题1】联系文章的第⑤节,简要分析标题“清水里的刀子”的含义。
【小题2】文中的马子善老人,在最后见到牛被杀之前,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第⑤节画线句子“原来是这样的一种生命!”的内涵。
【小题4】这篇小说在极简洗练中蕴藏哲思,试从“哲思”角度,对小说主旨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