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戈若看来,代沟现象首先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
B.早在二战后,代沟现象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讨论的课题。
C.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中。
D.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代沟现象体现的矛盾与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解释代沟的内涵入手,介绍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指出“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我国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前喻文化时代里,由于传统礼仪,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在文化迅猛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是一种趋势和必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7 08:5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6年,陈可之的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在业界引起轰动。为了这幅作品,他整整十个月没有出过门,仅查阅各种传记、资料、草图就花了三个月,创作用了七个月。他自嘲:关禁闭十个月。
作品中的朱徳是根据理解、感悟进行深化、锤炼创作出的形象,没有原图。“画好一个人,不仅要了解他,而且你要和他同处一个时空,身处他的位置,懂他。”陈可之说,他研究了朱德的大量资料,还是觉得不足,他希望画里面有情节,但是并不像军事画一样突出历史事件,而是解读朱德这位风范高尚人物的人性的光辉。从朱德个人身上体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历程,以及他们这代人从土地上成长起来,抱有悲悯情怀的慈悲心肠,抛弃了个人的享受和追求,为了理想和大爱而奋斗的一生。他说:“我感受到了他的人格,他的大舍,他的大爱,他的大善。”
画中的服装道具,陈可之都煞费苦心,关于朱老总的派克笔,帽子上的国民党党徽等细节表现,均是一一作了论证,拿到物件后方行笔。作品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肖像画,是因为它是运用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创作出来的。关于朱德同志的肖像画不少,但作为创作型的肖像却尚属首幅。
“油画最能有力表现民族历史。”从踏入画坛伊始,陈可之就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创作了一系列气势恢宏的人文历史题材巨作,创作出时代的艺术精品。
1984年,陈可之完成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1987年在中国油画史第一次全国大展上获“中国油画奖”。油画取景为很荒凉贫瘠的地方,延安鲁艺两个学员在延河边写生,***路过弯下腰看。陈可之没有处理成高大上的模式,而是画出朦朦胧胧的天气,淡淡的阳光刚出来的感觉,回到很朴素的场景,突出人性的东西。他的作品总能以耳目一新的格调跃然画上。
2003年,陈可之用3年多时间,率领团队主创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其间,他接触100多名大轰炸幸存者了解真相,拜访了众多的历史专家,对那段历史有了深入了解。那些创作的日子,连续地作画,陈可之画得手脚都肿大了。《重庆大轰炸》动人心魄,获得日本广岛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陈可之认为,生活的原色,是不需要任何矫饰的美。“从现实的景致中切割某个形象,或者解密哪块断面,时常成为我冥想的问题。”陈可之说。
作为油画家,陈可之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习,能写各种书法字体,这在油画家中是不多见的,更难得的是他将中国书法融入油画画面,且画面格局浑然一体,气韵浩然,别开和谐新局。在陈可之的系列人文历史画作里,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融汇成其新的艺术形态,表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样的艺术风格是陈可之蜚声中国画坛的标签。在油画《中华英雄邓世昌》中,西方油画的光影色彩,中国书画的落款格局,烟雾中有中国水墨文化的影子,虚实结合,浑然天成。
当今画坛,画家多,匠人少,那种沉下心来做艺术的匠心独运,在出名后并不容易保持。活动很杂,各种名头很响亮,但是时间有限,能用在艺术钻研上的时间就会被挤掉。陈可之认为他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与思考,所以虽然成名甚早,但是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记者问,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名气和作品的推广。陈可之表示,会,但是若与潜心创造艺术的高度相比,艺术状态和创新水准错失,那才是更大的遗憾和损失。
(摘编自《为画而生——访当代名家陈可之先生》)
相关链接:
①社会呼唤属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在陈可之的作品里读到和感到他对时代的忠诚。
(摘自《范增与陈可之会见速记》)
②当今社会十分缺失一种“鲁迅精神”,这让我们更加感到有责任、有义务把梦想与生命的号子喊起来!这是一种积极开拓的旋律,中国人需要这样的声音。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出力)。
(摘自陈可之《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陈可之看来,要画好一个人,不能只是了解、研究有关其人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解读其人的风范与人格等。
B.陈可之的《朱德总司令》是有关朱德同志的首幅创作型肖像画,它运用了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
C.陈可之在充分了解真相、走访专家的基础上,率领团队主创的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获得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D.陈可之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擅长各种书法字体,并将书法融入油画画面,因此他的油画才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陈可之为了创作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而把自己关禁闭十个月,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无旁骛、执着沉潜于艺术世界的人。
B.陈可之创作《朱德总司令》,对于老总的派克笔,对于帽子上的党徽等细节,都要一一论证,可见他遵规守矩的态度。
C.陈可之的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取景朴素,虚实相生,突出领袖人物的人性美而力避“高大上”模式,别具匠心。
D.陈可之的人文历史油画具有东西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与他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E. 陈可之虽然创作成果丰硕,成名较早,但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这表明他具有清高孤傲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小题3】陈可之认为“艺术家应该为时代出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而知道寒食节的人寥寥无几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饥寒交迫之际,忠臣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帮助他了难关。后来重耳当上国君,赏天下,但淡于功名利禄的介子推已带着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恩图报心切,便亲往绵山恭请,为迫介子推出山而放火。三日火熄,介子推与其母相抱死于枯柳树下。晋文公悲不已,遂厚葬介子推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又要求国民在介子推身亡之日,不得生火煮作,吃冷食,以示纪念。此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便成了寒食节。

古人关于寒食节的诗词大都有应景伤怀之意。如李清照《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更有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时所作《黄州寒食诗》一二首,言人生苦旅之事,不胜感人。

唐朝孟云卿写道:“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这诗已不仅仅是个人伤怀,而是因寒食而关注到了民间的疾苦,又较其他高一层次。

固然,寒食节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渐去渐远,然而每当念起高风亮节铮铮铁骨的介子推先生,又想起体验人生伤痛、关注民间疾苦的古贤情怀,我总觉得,纪念寒食节还是有着其独特而可贵的意义。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赏(kào)    悲(dòng)    溪沙(wǎn)    一(tiě)
B.赏(gāo)    悲(dòng)    溪沙(huàn)   一(tiē)
C.赏(gāo)    悲(tòng)    溪沙(wǎn)    一(tiē)
D.赏(kào)    悲(tòng)    溪沙(huàn)   一(tiě)
【小题2】文中①②③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度过  需  现时B.度过  须  现实
C.渡过  须  现实D.渡过  需  现时
【小题3】下面对文中画线成语替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寥无几——寥若晨星B.知恩图报——怀德报恩
C.高风亮节——抗怀物外D.铮铮铁骨——刚正不阿
【小题4】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后世有许多诗人借寒食节抒发个人情怀,下面四首诗中不仅抒发个人情怀,还关注到社会现象的一首是(  )
A.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
B.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途中寒食》
C.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寒食日献郡守》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儿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并且能非常平静地接受了丈夫出轨的事实。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应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的过年。只要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三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相较而言,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春节期间,北京开展了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供市民选择。
C.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视频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春节的传统年俗正在式微。
C.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原因有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等。
D.只有政府、媒体和家庭个人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发展保驾护航,才能使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社会,使其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医 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身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他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着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错位的骨头复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个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淡然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表示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了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队长刘一廷当日受伤是他救的,这一条就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身置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队员发现。认出他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即将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不知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时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既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会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但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中“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E. 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