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南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严重。一方面是人的“空心化”。据统计,河南农村户籍人口5171万人,是中国农村人口唯一突破5000万人的省份。然而,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高达2876万人,超过农村户籍人口的二分之一。

另一方面是村的“空心化”。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村子住宅用地规模急剧扩张。不少农民把新房建在了村外临近公路等较为便利的可耕地中,原有的房屋被抛弃成荒。

报告指出,这就导致一户多宅、村庄布局混乱,村中原有宅基地大量闲置,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摘编自《农村“空心化”问题引关注》)

材料二:

市场在人才责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若任凭乡村人口流失,造成农村“空心化”,不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与城镇相比,乡村有其独特优势,优质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成为投资风口,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是不少人记忆中的乡愁,对于那些有意愿、有能力、有感情的人才,把他们引回来的同时,更应倍加珍惜,努力创造优良环境,让他们留下来,扎根农村。

留住人才,要提供精准服务,确保优惠政策落地。为了吸引人才返乡,各地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有的好政策没落地,有的缺乏针对性,人才不“解渴”。优惠政策应精准对接需求,变“大锅烩”为个性化跟踪式服务。除了真金白银,更应多些真情实意,分担他们在事业发展上的后顾之忧。

留住人才,更要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对于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可将其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上提供服务。对于基层干部、科技人员、乡村教师等,可探索挂职交流、定向培养、挂包服务等方式,促进人才流动,妥善考虑他们在生活保障、后续发展等方面的诉求。同时加强对乡村种植能手、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进一步夯实乡村人才队伍。

(摘编自王浩(农村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

材料三: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然会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进而诱发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分析说,“这并不一定是坏现象,需要辩证看待。”农村空心化现象并不可怕,关键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乡村的表退,这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在吴普特看来,乡村振兴战略是综合性的工程,对资金、人口、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考虑,旨在系统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担心,农村空心化会带来没人种地的问题。然而,在有关代表委员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组织形式。他们将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在吴普特看来,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必须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摘编自秦志伟《从“空心化”看乡村振兴“新”在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空心化包括人的“空心化”和村的“空心化”两方面,作为我国农村人口唯一突破5000万人的省份,河南目前农村空心化尤为严重。
B.当前我国大力培育的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解决了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担心的没人种地的问题。
C.乡村不仅有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的独特优势,优质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也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有利因素。
D.吴普特认为,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光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无法实现,应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把新房建在了村外临近公路等较为便利的可耕地中,原有的房屋被抛弃成荒,这也是农村“空心化”的一种现象,它造成了 土地严重浪费。
B.要留住人才光出台优惠政策还远远不够,还要让政策落实,具有针对性,精准对接需求,变“大锅烩”为个性化跟踪式服务。
C.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才是解决农村人才问题的关键,只有利用真金白银,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才可进步夯实乡村人才队伍。
D.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看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然会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的现状需辩证看待。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出现“空心化”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2: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杨光祖
纵观文学史,故乡与作家的关系,隐秘而关键。故乡,造就每一位作家的特殊的感觉、特殊的眼光,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是他们文学成长的酵母,是他们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源。有人说,文学的故乡是每个作家精神之河的神秘发祥地,对故乡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感悟,关系到作家艺术生命的长短高低。这话是极对的。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故乡”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多余了。消费主义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创作似乎成了制作,文学似乎与作家没有了生命联系,一些新锐作家很骄傲地宣称自己就是一个码字匠。这是一批没有“故乡”的作家。
有的作家,他们觉得一写乡村,似乎就获得了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经常看到一些作家自负地谈到自己的创作,说自己多么熟悉乡村,多少次去体验生活,或者还在某村镇挂职半年,云云。对这种自信,说实话,我很反感,创作不是因为挂职了多长时间、体验了多少次生活而必然有所改进,关键是如何去“体验”,如何去“挂职”。
相反,另一类作家则宣称自己没有故乡,他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全人类的代言人,是普世价值的先锋。比如有人明明生在长在这片土地上,却对“乡土”二字很抵触,似乎说他是“乡土作家”就辱没了他。
作为作家,并不因为写的是乡村或是城市,就比别的作家优越或是低下。但文学写作,一定是有根性的指向。文学,只与创作出的那个文本有关。
鲁迅来自绍兴那个小地方,他的小说也充满着那个小地方的气味,但这并没有限制他成为一个大作家。他来自绍兴,却早已超越地域局限,而成为人类的、世界的。没有别的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小说钻探人性,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真正的作家都是有根的,不是水上浮萍。至于乡村、城市的区分,当不得真,用佛家的话说,是方便法门,不可以“刻舟求剑”地去理解。但是,没有故乡的作家肯定写不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他们是无根的。当然,说一个作家没有故乡,不是他真的没有故乡,而是他还没有“发现”故乡,没有“找到”故乡。作家刘亮程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一位作家讳言故乡,不愿意在作品中呈现故乡的落后,或羞于提及故乡,那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西部”在一些人的眼里,似乎是落后、愚昧的象征,但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伟大的作家。现在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与这片土地无关;作家应该明白你首先是故乡的,才会是世界的。
作家可以超越故乡的地域限制,却无法脱离故乡而存在。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草斜阳清平川

(1)越看《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这本书,我就越想知道,一个能成就作家史铁生的山乡,那个留下他许多知青记忆的村庄,是什么样儿?6月间,在陕北榆林访民俗后顺210国道回延安,路过延川县时,我拐弯进沟,弯弯曲曲,翻一道梁,在急雨之中寻找村落。待眼前忽然开朗,蜿蜒小路间架一石桥,我便找到了往事如烟的关家庄,走进了雨后斜阳的清平川。这便是史铁生那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了。

(2)天下喂牛人里,史铁生最著名。停下车,我便打听他当年喂牛的牲口窑。村里人说,早塌了,甚也没了。但同村知青孙立哲给老乡治病做手术的窑洞,还整整齐齐。那里面没炕,依然干净,有当年手术室迹象。其实,孙立哲最早的针灸技术,是史铁生传授。他贸然在乡间行医,也是因史铁生耍笑撺掇,把他“赶鸭子上架”了,未料他竟造福一方百姓。

(3)牛倌史铁生村人带我走去村东,指点路边一个高高的小土峁,劈山修路剩下的,孤孤零零,尖尖突起,上面顶着两孔古窑,灰黑颜色,半塌半立。村民说,那窑洞原来是一大排,北京知青刚来插队时做过知青医疗站,修路给斩断了。我想到《生命》书中(下同)陈冲的《青春小子》记的,不知是不是这排窑洞:“在关家庄的黑窑里,借着鬼火般的油灯,劳累一天的兄弟们,围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我有心一睹知青故址,便爬上土峁。但面对残迹,看见斜插垒起的石墙积攒下的那些古老黑色,仿佛听到年久的碎石透露出遥远时间的消息。我竟有些思绪茫然。

(4)这样的古窑洞,陕北常见,说不清它们来历。它或许曾留下匈奴的脚印,或许曾闪过党项的剑影,或许停留过金兵蒙营的铁骑,或许喷溅过回回刀下的血浆。还或许,它听到过传教士的循循善导,看到过游击队的晃晃钢枪。那早已烟消云散的一切,都只是历史的瞬间,转眼而去,谁都不会万年。和那些古往的故事一样,知青也只是古窑里的过客,“来了来了都来了,呼撩撩又走完了”,留下些真实的往事、演绎的传说,仍然是“天上乌云搅黑云,什么人留下人想人”。

(5)站在高高的土峁上,偶一回头,忽然惊讶。这时我的眼前,云间的蓝天刚刚洗净,寂静的村庄身边,伸展开一片雨后的川道,落日放松地洒去阳光,河滩绿草如毯,树影下边浓淡相间。那其中弯曲着一缕明亮,迤逦而来,是河水泛映些金光。岸边淡绿的梯田,浅棕的坡地,层层往上,缓缓爬山,爬到那山顶的老树,接上了蓬松的云朵。

(6)我在陕北深山久住,奔走陕北各处,沟岔梁峁,近水远川,望连綿无边的黄土,炙火焰焰的红日,脚下长河般流动的白云,头上空旷旷辽远的蓝天,看遍了高原的贫瘠、荒古、粗犷、高远。不料,关家庄里,回首之闻,怦然心动。黄土高原上,竟能有如此的细腻,这般的温婉。湿润的宁静里,是谁画出柔美的光彩,如此迷人?仅仅一缕斜阳、一河野草,就能让这片山野醉人至此?我心中一惊:哦,我遇到最美的清平川了。

(7)清末年间,延川县出过一位女诗人李娓娓,在《村居即事》诗中,记过陕北农事,“正值炎天麦已黄,无情岁月逼人忙”、“荞麦开花远望红,一年农事尚匆匆”等,诗里并写:“家住三台杨柳村,一湾流水抱柴门。浣衣石上愁春去,野草斜阳欲断魂。”此时,在春去的季节里,我也看到了一湾流水,一重柴门,野草斜阳间,古窑断人魂。

(8)不知道这关家庄始自何时。只知那一带山间,五千年前已有先民村落,那里出土了些觚、瓿、枓、舜等怪怪的青铜器,和战国的带钩、汉朝的玉璧。离关家庄仅十里地的关庄村,出土了囫阎的汉代铜壶。到了隋文帝手上,在那儿设了县,叫了“延川”。不知有过多少拨儿的统治者,从那里杀伐而过,永远美丽的景色,记住的却是先民永远的苦难。“大旱饥荒人相食”、“人畜死亡过半”、“僵尸遍野人民逃亡”、“换子相食”、“人相食死大半”等等记载,不绝史书。清同治年间,民族仇杀使这里乡民百姓多死于乱刀,田园荒芜,处处鬼歌。平乱后,左宗棠又将些汉人安置过来。李娓娓亲历了那次血难,诗中注记:“延川城破,少年妇女被虏者甚多,惨不忍闻。”“同治丁卯戊辰,回匪土贼之乱,贼骑邻村,几不可脱,庐舍焚掠一空。”一湾流水、野草斜阳后的记忆,竟是如此心痛。到史铁生来这儿喂牛,也留下记忆:“在青天黄土之间用全部生命去换那每年人均不足三百斤的口粮。”

(9)村庄对面的远山半坡上,有一围小小的建筑,被大树遮抱在身下,黄土坡上突兀起一团浓绿。那就是李子壮《绝地自拔》中所记小庙。他曾和史铁生一起,在庙里拆泥塑,砍树枝,取木柴。现在人去了,庙空了,只留下这段关家庄的故事。庞沄的《最后的聚会》一文,记述了史铁生笑谈的关家庄故事:“见没人,“哐哐”地就都吃了,差点没噎着!”“正玩牌或者赖着不起,忽然他妈的晴了!”“惨淡的月光,突然从草料堆里站起个人来!”这个关家庄,见证了史铁生的命运变迁。站在村头远望,半隐的古庙,浓郁的树团,在雨后初霁的野草斜阳间,却似一团恍然的旧梦,一把远去的陈年,一堆生根刻骨的记忆。

(10)据说,隋朝年间,曾有一个家住延川的匈奴混血后裔,利用佛教聚众起事,封文武百官,自称光明圣皇帝,被官军斩杀。因这事,延川好歹也算是出过皇上的地方了。但这不属于它的灵气。梁向阳《人杰地灵》文中提到的陕北俗语才是:“文出两川,武看三边。”延川便是“两川”之一。整个陕北历史上出过的唯一状元,唐代的,就是延川人。明清则多进士举人,当代则多作家诗人。路遥是其一,谷溪是其一,史铁生也是其一。

(11)同样经历着苦难的黄土高原,为什么偏这片地方多进士举人、作家诗人?看野草斜阳里,雨后清平川,我想:因为这里美。美产生灵气。这种灵气的美,留给了铁生恬静的记忆,使他能平缓地叙述苦难,温情地洞见人性。这种地方一般都这样儿:美的是山川,苦的是山民;美的是天地,苦的是人间。史铁生对此是深有所悟的。

【小题1】第(2)段划线句颇有意味,请进行分析。
【小题2】第(8)段内容似乎与整体文章不太一致,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作者把“野草斜阳清平川”作为标题的原因是
【小题4】第(11)段中写“平缓地叙述苦难,温情地洞见人性”,结合《合欢树》,对此进行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粗鄙是中国社会的癌症
徐贲
①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之故。
②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脸”并不是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粗鄙是一种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的病变,这种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    ③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有官员在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他挖苦道,丢脸的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人。针对这样的丢脸指责,比利时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称,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领事馆人员自愿星期六加班一天,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
④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争面子而打一位老者耳光的事,这位教授也是事后宣称绝不后悔。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
⑤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则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
⑥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文革”的时候,由于千千万万的人随时都在被羞辱,在丢脸,以至丢脸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结果差不多整个社会都变得一样不要脸。那时候,不少人因为“要脸”,因为忍受不了无端羞辱而自杀。而那些能够经受不公对待和百般羞辱而忍耐着存活下来的,都是特别皮实的人。然而,他们的皮实恰恰帮助积淀了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的那种逆来顺受和隐忍苟活。
⑦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权力的粗鄙化往往如影相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强梁的权力粗鄙地对待(被蔑视、羞辱、没有尊严、不受尊重、公民权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无处说理也无理可说,久而久之便会因人格贬损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自鄙变态”。在中国,“屁民”、“草民”……也在成为这样的字眼。用这样的称谓来自嘲和自我矮化,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人格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先是对矮化的游戏性的自嘲和脱敏,却可能不幸变成一种真正的麻木和屈从,也使矮化之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侏儒。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第⑦段所说的“自鄙变态”。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粗鄙”是怎么成为中国社会的癌症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生日礼物

赖海石

德明老汉听到外面有声响,睁开眼睛,望了望窗子。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透。

德明起床,披衣,开门。是大娃,正在院子里“啪、啪”地劈柴。

大娃听到“吱呀”开门声,抬起头,嘿嘿一笑:“爹,吵醒您了,您回睡去,我不劈了。”

德明说:“起来就起来了,不睡了。你先去担满水吧。”

大娃说:“惠英去担水了。”

正说着,惠英担着两桶水一颤一颤地回来了。跟在惠英后面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孩子,是小花。还有一条撒着欢儿的小黄狗。

德明说:“那先烧一锅水吧,等一下要杀鹅、焖牛骨头。二娃说天不亮就出发回来。”

大娃就喊小花:“跟在你妈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干嘛?烧水去。”

小花就走到灶前,踮起脚尖,刷锅,放水,再蹲在灶前烧火。

惠英把两桶水倒进水缸,腰肢一扭一扭,又去担水了。小黄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

大娃继续抡起大斧“啪、啪”地劈柴。

水刚烧开,二娃一家人就到了。二娃从车上卸下一大堆菜:有牛头、牛脚、活鹅、猪肉、排骨、青菜……二娃一边用手机对着菜拍照一边说:“这牛头、牛脚是我特别叫张屠夫留的。我说我爹生日,你一定要给我留。”又给德明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天不亮就回乡下,给自己放假一天,祝父亲大人生日快乐。”

大娃对小花说:“给二叔、二婶抬椅子,端茶。”

胖胖的二娃和胖胖的二娃媳妇就坐在小花抬出来的大椅子上喝茶,玩手机。

二娃的孩子追逐院子里觅食的母鸡去了。惠英洗碗、盆、筷……择菜、洗菜、切菜。

大娃用烧红的铁火钳给牛头、牛脚去毛,随着“嗞嗞”的声音,青烟带着烧焦毛发的气味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大娃把牛骨放进锅里焖着,对二娃说:“二娃,你看着点火,我去网几条鱼。”

二娃抬头“嗯”了一声,又低头玩手机。

大娃拿网去池塘网鱼。——这池塘是德明放养的,但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小花也要跟去看网鱼。大娃说:“带着妹妹在家玩,不要把妹妹的漂亮衣服弄脏了,等一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要来。”

但直到吃完早餐后好久,大娃、惠英把中午“正餐”的饭、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在城里工作的三娃一家人才到。

三娃媳妇白白净净,苗条高挑;三娃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三娃一下车就掏出软中华,给爹、哥发烟。大娃正在拆牛骨,双手不得空,说:“夹我耳朵上。”又说:“你开车辛苦了,去陪爹坐、喝茶。”又吩咐小花:“小花,给三叔、三婶端茶。”

三娃打开一个包袱,取出一件新外套给德明披上,说:“这是我媳妇给您买的生日礼物。穿上,看看合不合适。”又去车上抬下一个一座山一样的大蛋糕,和德明一起站在蛋糕前,叫媳妇用手机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给父亲大人的生日礼物。”

三娃对大娃说:“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

 

大娃摸摸后脑勺:“我,我没有礼物哦……”

大娃说:“开饭了。大家坐上来吃饭,我还煮一个鹅杂木耳汤就来。”

一桌人举杯:“生日快乐!”

德明的酒杯突然掉落桌上,身体往后倒去。

事情太突然。三娃说:“爹晕了,快打120。” 二娃说:“自己有车在门口,还打什么120?”二娃背起德明就往外走。小花说:“我爹爹有办法。”正在舀汤的大娃听到动静,放下汤勺,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德明很快又苏醒过来了。大娃说:“爹有低血糖,三天两头晕倒。不怕,我跟医生学了几招。”大家松了一口气,又围上桌吃饭,欢声笑语,热闹起来。

小花把大娃拉到一边,悄声说:“爹,你以后可不可以出去打工呀?打工有钱,给我买弟弟妹妹那么漂亮的衣服。”

大娃说:“你看爷爷经常晕倒,我要随时照顾他,不能走哇。如果能走,爹爹早就去打工了。等爷爷好了,我就去打工。”

小花说:“那爷爷什么时候会好呀?”

大娃说:“小花乖,听话,爷爷就好得快。”

小花点点头,和弟弟妹妹们,还有小黄狗,玩儿去了。

(摘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切入新时期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在进城打工和留乡赡养老人的抉择中,大娃展示了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
B.小说对大娃媳妇惠英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
C.小说讲述了老汉德明过生日,儿子三家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
D.小说语言比较生动,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小题2】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上面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灰尘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老邓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是萧生,是武松……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

老邓不认为自己老了,比如刚才用铁钳拧园子的门锁的时候,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不,应该是快感,老邓觉得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老邓看见有人在墙上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那些字笼在阴影里,具体是什么字,老邓使劲眯着眼,仍然没有看清楚。其实看清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老邓想。

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之前老邓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的外边的,走过墙外的那个人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歌唱——不,是唱戏。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这回听说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戏”为题,并未紧扣小说所写的有关荒废的戏园的内容,说明作品的主题是借老邓来到戏园表现其对戏曲发自内心、难以割舍的热爱。
B.小说多次描写“灰尘”,说明戏园废弃已久,悄无人迹;写老邓站在台子中央时,多次提到“自己”,突出了老邓曾有的荣光和现在的失落、寂寞。
C.文中说老邓并不怎么喜欢怀旧,又说他眼前“晃悠着一些人”,突出了老邓对戏曲的深厚情感以及戏曲中各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巨大魅力。
D.小说并无紧张激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而是通过细节描写,运用意识流手法,细腻地表现了老邓所处的环境及来到戏园的动作、心理活动。
【小题2】小说描写夕阳的变化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的视角为什么由老邓变为其他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