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年来,《古剑奇谭》 ,《水琳榜》等一系列幻想类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受到青年观众较多关注,一时间同类型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其中一些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然而相当一部分还存在想象力匮乏和文化营养贫乏的问题,甚至存在低端模仿的情况。随着读者、观众对作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幻想类文艺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亟待反思和解决。

②总体而言,当前我们的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存在两类突出的创作问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处理失当。应当说,任何成熟的幻想类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文化土壤。近年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修仙”和“盗慕”类型,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试图吸引读者和观众目光,为故事增添历史文化厚度。然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不少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名物”阶段,情用几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象的特定文化内涵,在艺术传达也仅限于表面上的视听奇观和叙事上的铺陈猎奇,难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③更深层次地,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应当解决精神文化内涵贫乏的问题。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但一些作品的主题表达还停留在对青年群体的爱情和职场等切身感受的简单模仿和情感宣泄上。相当一部分作品讲述的都是宫斗和苦恋,不仅主体情节单薄,常受观众批评,而且在价值层面也充斥着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精神的落后思想。会出现这种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的现象,本质上是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搬用、套用、而要结合现实挑战和时代精神进行反省和甄利,面向来来、古为今用。

④在创作过程中解决上述形态和价值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理好想象与历史、想象与现实、想象与世界这三组关系。

⑤首先, 要处理好想象与历史的关系,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大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多层次创造性转化。应该看到,中外成熟的幻想类作品塑造的想象世界和英雄人物,不仅在故事和视听的细节上富有很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情感,更重要的是承载和发扬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现,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智慧,才能从中获取到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⑥其次, 要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要深入当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精髓捕捉和艺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时代精神。20世纪以来,幻想类作品中内分化出一个被称为“当地幻想”的重要类型。与置身历史时空的魔幻和置身未来时空的科幻不同。当代幻想的基本故事情节直接置于现实世界,在想象的外衣下更加直接的反应真实的处境和生活经历,即使是《饥饿游戏》、《旅行物语》这类体现着亚文化特征的幻想作品,也在表达青年群体的切身情感和青春叛逆的同时,凸显勇气,责任,公平,正义等主流价值观。

⑦此外,还需处理好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就是要在全球环境下将幻想类文学作品视作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平台,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幻想类文艺作品创作还应当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让中国教事为世界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崇尚自然,虚实相应的审美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能够贡献于人类文明,《功夫熊猫》等文艺作品的成功就体现了这一点。

(选自樊君健《幻想类作品亟持提升文化内涵》,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创奇谭》《琅琊榜2》等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在人物想象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但仍然存在着想象力匮乏等问题。
B.“修仙”“盗墓”类文艺作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增添了故事历史厚度。吸引了读者和观众目光
C.简单借用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意想的文化内涵等。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当使用这样做会降低幻想类作品的吸引力。
D.当前的幻想类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多种样。但实际上并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质是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息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能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以“修仙”和“盗墓”类型幻想文艺作品为例,说明了当前一些幻想类文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使用还存在问题。
B.文章观点明确。指出只有处理好想象与历史,想象与现实,想象与世界的关系,才能解决幻想类作品创作的形态、价值问题。
C.文章的第⑥⑦自然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说明了在创作中应如何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想象与世界的关系。
D.作者认为只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理想,从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就能创造出优秀的幻想类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承载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观,是优秀幻想类作品的共性。
B.置身于历史时空的魔幻作品难以反映真实的生活处境和经历。
C.《功夫熊猫》的成功证明将幻想类作品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平台,具有可行性。
D.若能扎根传统精华,凸显时代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幻想类作品的未来可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9 02:0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黄土与中央集权
黄土给中国带来的一种影响是: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同时黄河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义。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能冷凝为雨。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们的生计。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有洪水之患。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前人缺乏这种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0倍。不难想象,当日各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当诸侯为了好大喜功而作战的时候,一般民众则随之争取生存。如是的竞争只有像螺旋式的使两种因素的加入越来越多、越大。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中游纵长500英里,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
B.黄河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导致其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其泥沙含量甚至超过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泥沙含量。
C.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容易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如何应对这种危险是当时民众和政治家必须要应对的问题。
D.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平均每年都有灾难1.392次,而且这些都是得到官方记载确认的灾难。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治理黄河水患,必须要一个能统一人力物力的中央集权,当周王无力完成这个任务时,面对自然环境的残酷压力,必须得出现一个新的中枢权力。
B.公元前651年,齐侯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一次会盟缓解了黄河水患带来的压力。
C.《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解决水患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是指只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出现,才能更好的治理水患,才有安定的局面。
D.中国地区季候性的降雨量影响着百姓的生计,大致全年所有的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降雨量过大会引起水灾,降雨量过少会引发旱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黄河水患的治理来看,地理条件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当我们放宽时空的界限,更是如此。
B.古人虽不能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但是史书中记载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可见当时中国地区灾祸的普遍和严重。
C.由于旱灾和水灾的交替出现,如何度过灾难时期,如何赈济灾民成了当时政治的重要任务,所有战争都因此而起。
D.大的国家随着势力的扩张,实力不断增强,抵御灾难的能力也在增强,民众也受惠于此,支持战争中的强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厨   王

孙兴运

清晨,雪在寒风中飞舞。

寒意透骨。衣衫单薄的他冻得脸色发青。

和他一起在风雪中等待的还有十七人——十七个厨师。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张财主每年一度的赛厨、招厨。

张财主好吃,也吃精了。菜肴被他瞧一眼、尝一口,他能说出用料的缺憾,能道出烹制的纰漏。所以,张财主极少吃到十分满意的饭菜。

张财主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穿衣为人看,吃喝自己乐。于是,吃精了的他便不惜重金聘请高厨,

为聘得高厨,每年灶王节张财主家都举行厨师比赛。所有应聘者须同台竞技,张财主只择优聘用八人,薪酬也会依次序而定。

难得吃饱饭的年月,加上重金诱惑,周边的厨师便云涌而至。

雪中的张宅白茫茫一片,愈发幽深庄严。管家已经命人清扫了大院内的积雪,在空旷处布好了十八座灶台。

又过了半个时辰,用完早膳的张财主被家人搀扶出来了。堂檐下摆好了桌椅,张财主在太师椅上坐定,悠然地品起了香茗。

少顷,管家跑过去请示。张财主摆了摆手,沉重的大门便在吱呀声中打开了。

门外久等的村民潮水一样挤进了大院。

一切就绪,管家嘶哑着嗓子宣读了厨赛规则。激烈的赛事便开始了。

其他厨师开始洗菜、淘米,紧张地备料了。他心里却泛起一丝不安。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厨艺,御厨之王绝非浪得虚名。他担心露一身绝技,东家会少聘多人。

自出了皇宫,他一路餐风饮露、饥寒交迫,屡次投身豪门,惹得数人差点被辞。身怀绝技却与饥民争食,他感到羞愧不安。于是,他又开始了漂泊。

可漂泊非长久之计啊。身心疲惫中,他又一次来张家应聘。以张财主的富有,多聘一人理应不难。他安慰自己。

管家嘶哑着嗓子报了菜名,惊醒了正出神的他。人家已忙于烹制了,他才动手。他凝神静气之后,将刀舞成了一团白光。白光跳跃了片刻,菜就成了片、丝、末,整齐地码放在盘中。院内的气息顿时凝固了,人们呆立相望,满脸的惊讶、仰慕。

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加料、翻炒,瓢中的菜如蛟龙出海般腾起落下,矫健、优美,协调、流畅。

菜熟了,满院飘香。张财主看见他的菜时,略微愣了一下,夹口菜尝了,眼中便有了赞叹的笑。

管家面无表情地宣读了名次,末名厨师黯然离开了,留下一声重重的叹息。他知道,每道菜评完,都会淘汰一位厨师,直到剩下八人为止。

管家继续报着菜名,继续冷冷地宣读着名次。他的名字总排在首位,但他已浑然不觉。他眼前不断浮现出离去的厨师,那哀愁、忧伤的眼神,刺得他心隐隐地痛。

惭愧和不安再次袭来,他想退出。但这或许是他摆脱苦难的最后机会。能多聘厨师吗?他抬起头看着张财主,满眼的慈善和期望。

张财主读懂了他的心思,但目光却极为冷漠。

雪愈下愈大了,赛场剩下九人了。雪花穿过青色的油烟,融化在沸腾的油锅中。在一片噼啪声中,沸油顿时四溅开来。

随着一声惊叫,有厨师捂着被烫伤的手,痛苦地低下了头。盘子碎了,遍地是滚落的生肉丸。接着,人群中一老妪突然跌坐在地上,恸哭道,天啊,这以后咋活呢?她身旁一个小女孩也满脸是泪地跑到那厨师身边,扯着厨师衣角喊,爹,俺饿。

再望张财主。张财主将头扭了过去。

他心抽搐着,酸楚的泪珠滚落了下来。犹豫了片刻,他捧了盘焦黄酥香的丸子走过去,一颗一颗地喂给了小女孩。

随后,他站起身,向四周拱了拱手便默然离去了。单薄的身影在雪地里消失后,留下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这天夜里,寒风凛冽,大雪纷纷。野外的一座破庙中,他蜷缩在柴草堆中瑟瑟发抖。忆起往事,他顿感悲哀。宫中权势倾轧,非安身之地,流落乡野,又难与饥民争食。

何处才是归宿啊?他发出一声微弱的叹息。

第二天清晨,有人发现了僵死的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文章中,有多次关于雪的描写,既为故事发生提供场景,又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张财主家招聘厨子引得很多人来应聘、围观,除了重金的诱惑,也暗中交代了社会背景。
C.文章中描写管家“面无表情地宣读了名次”“冷冷地宣读”,这说明管家对这场比赛并不看好。
D.厨王最终冻死在破庙中,这样的结局令人伤心,同时也令人思考,厨王的结局是谁造成的。
【小题2】张财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A.
【小题3】厨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鳩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以六为中数,所以《周礼》以六德阐释乐德,只是没说明其具体含义。
B.作者认为郑玄注解“庸”为“有常”,与“中”“和”二德有语意上的重复。
C.先秦儒家重视乐德,乐主要不用于娱乐而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D.“以乐德教国子”,是要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重视的是乐艺术的品性格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注存在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
江胜信
9月5日,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15卷《柳鸣九文集》在北京首发。“文集”约600万字。既然是“文集”而非“全集”,必定隐含着读者对柳先生以及他对自己下一步的期待,事实上,他正在为自己的新著和主编的一套新书笔耕不辍。但让我感慨的不只是他的老骥伏枥,也不只是他用颤抖的手写出越来越难认的字,还有——杨绛可以出全集,冯其庸可以出全集,不少名士都出了全集,而他柳鸣九恐怕无法出全集!他的学术全貌,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以这次的“文集”为例:他主编的《萨特研究》借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东风,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谁料,当年政治空气忽然“倒春寒”,该书被禁止出版,后又再版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如此重要的一本书,唯有柳鸣九为其撰写的序言才被收入《柳鸣九文集》。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文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上去像索引,也就是说,某一篇文章背后实际上代表着的一本书、一套书甚至是一个文化工程,就像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从而反观到他为此投诸的脑力、体力、精力。也只好这么“索引”了,除此之外,似难以找到更现实地呈现他学术概貌的方法。
望着“文集”和书架,柳鸣九心情复杂。一方面,他是欣慰的,老驴拉磨、聚沙成塔的日日勤奋竟让他填满了那两个书架;另一方面,他有彻悟意识,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个人能力也有限,永远也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自称“矮个子”,既指个头矮,也借喻自己“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只是留下了一些“劳绩”,不敢奢谈含金量有多高,不过,“几根火柴棍绑在一起,多少有了一点硬度”。“我做的事情不外乎推石上山。”柳鸣九很推崇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不断推石的过程中,享受每一步前进带来的乐趣。但愿我所推动的石块,若干年过去,经过时光无情的磨损,最后还能留下一颗小石粒,甚至只留下一颗小沙粒。若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
“矮个子”推石上山的姿势,执拗、专注而虔诚。不仅仅是其学术品质的定格,也是他的习惯、心瘾和人生哲学。好像不这么推,他就不能站起来、往前走、向前看。只不过,他不敢看太远。百岁杨绛出版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94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正在雄心勃勃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们是奇迹。我不行。”柳鸣九说,“我不敢给自己列十年计划,只能看到明年,一年一年往前看。”明年将推出他主编的《当代思想者自述文丛》,他自己也将有新作收入。
一方面自称“矮个子”、“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这并不矛盾。”柳鸣九解释说,“只不过别人涉猎广泛,而我把精力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我的专业工作中,施用在单位面积上的智商量反倒相对多了一点,如此而已。”“我劳作故我在”,这是柳鸣九给自己定义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本质。
尽管柳鸣九自觉屏蔽了书斋之外的种种快乐,但在书斋之内,他却能做到既学而专、又学而通,不仅高质量完成了法国文学史的“主课作业”,还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副业”搞得风生水起现代文阅读答案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现代文阅读答案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再加他写过不少影评,故而给人以通才的印象。“归根结底,我的立足点还是法国文学。”柳鸣九自谦道,“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加之我做过一点西方文艺批评史的工作,超出法国国界略为兼及其他国家并非太难,因此,出版社把有关欧美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大型丛书的主编工作委托我来做。”“写散文则完全是兴之所至。人文学者本来就有人文关怀,触及世间万物莫不碰撞出火花”《名士风流》《且说这根芦苇》《父亲、儿子、孙女》等书正是他近些年完成的随笔集。
“且说这根芦苇”,说的正是他自己。柳鸣九以“芦苇”来形容个人的速朽,但速朽的生命若能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那么,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如同“推石上山”,推石的人可以老去,石头可以变成小沙粒,但小沙粒并未消散在风中,推石的故事还在流传。“人文领域是积累而非取代的领域。”柳鸣九说,“添砖加瓦就是积累,那么,添砖加瓦吧!就像伏尔泰在启蒙时代所提出的,‘要紧的是耕种我们的园地’,也像拉伯雷在文艺复兴时代所喊出的,‘去畅饮吧!畅饮吧!’”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鸣九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柳鸣九文集》而非《柳鸣九全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学术成就太大,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全貌。
B.柳鸣九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这体现了柳鸣九在学术问题上的胆识。
C.借用西西弗“推石上山”的典故,增强了题目的感染力,同时形象地抓住了柳鸣九执拗、专注而虔诚的探究精神。
D.标题交代传主是柳鸣九,巧妙引用柳鸣九本人“矮个子”的自嘲语,形象地写出柳鸣九本人外在特点以及虚怀若谷的内在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萨特研究》被禁止出版,后再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这表明柳鸣九所走过的学术道路极不平坦。
B.柳鸣九一方面自称“矮个子”,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并不矛盾,只不过别人研究领域比自己涉猎广泛而已。
C.柳鸣九把法国文学史成为“主课作业”,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称为“副业”,表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法国文学史的研究上。
D.柳鸣九之所以把法国文学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是因为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
E. 柳鸣九把自己看成“芦苇”,认为速朽的生命曾经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因此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柳鸣九身上读出了哪些美好的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小题1】(把握访谈内容)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
【小题2】(把握访谈内容)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评价访谈观点)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