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
江胜信
9月5日,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15卷《柳鸣九文集》在北京首发。“文集”约600万字。既然是“文集”而非“全集”,必定隐含着读者对柳先生以及他对自己下一步的期待,事实上,他正在为自己的新著和主编的一套新书笔耕不辍。但让我感慨的不只是他的老骥伏枥,也不只是他用颤抖的手写出越来越难认的字,还有——杨绛可以出全集,冯其庸可以出全集,不少名士都出了全集,而他柳鸣九恐怕无法出全集!他的学术全貌,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以这次的“文集”为例:他主编的《萨特研究》借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东风,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谁料,当年政治空气忽然“倒春寒”,该书被禁止出版,后又再版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如此重要的一本书,唯有柳鸣九为其撰写的序言才被收入《柳鸣九文集》。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文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上去像索引,也就是说,某一篇文章背后实际上代表着的一本书、一套书甚至是一个文化工程,就像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从而反观到他为此投诸的脑力、体力、精力。也只好这么“索引”了,除此之外,似难以找到更现实地呈现他学术概貌的方法。
望着“文集”和书架,柳鸣九心情复杂。一方面,他是欣慰的,老驴拉磨、聚沙成塔的日日勤奋竟让他填满了那两个书架;另一方面,他有彻悟意识,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个人能力也有限,永远也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自称“矮个子”,既指个头矮,也借喻自己“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只是留下了一些“劳绩”,不敢奢谈含金量有多高,不过,“几根火柴棍绑在一起,多少有了一点硬度”。“我做的事情不外乎推石上山。”柳鸣九很推崇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不断推石的过程中,享受每一步前进带来的乐趣。但愿我所推动的石块,若干年过去,经过时光无情的磨损,最后还能留下一颗小石粒,甚至只留下一颗小沙粒。若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
“矮个子”推石上山的姿势,执拗、专注而虔诚。不仅仅是其学术品质的定格,也是他的习惯、心瘾和人生哲学。好像不这么推,他就不能站起来、往前走、向前看。只不过,他不敢看太远。百岁杨绛出版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94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正在雄心勃勃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们是奇迹。我不行。”柳鸣九说,“我不敢给自己列十年计划,只能看到明年,一年一年往前看。”明年将推出他主编的《当代思想者自述文丛》,他自己也将有新作收入。
一方面自称“矮个子”、“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这并不矛盾。”柳鸣九解释说,“只不过别人涉猎广泛,而我把精力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我的专业工作中,施用在单位面积上的智商量反倒相对多了一点,如此而已。”“我劳作故我在”,这是柳鸣九给自己定义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本质。
尽管柳鸣九自觉屏蔽了书斋之外的种种快乐,但在书斋之内,他却能做到既学而专、又学而通,不仅高质量完成了法国文学史的“主课作业”,还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副业”搞得风生水起现代文阅读答案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现代文阅读答案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再加他写过不少影评,故而给人以通才的印象。“归根结底,我的立足点还是法国文学。”柳鸣九自谦道,“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加之我做过一点西方文艺批评史的工作,超出法国国界略为兼及其他国家并非太难,因此,出版社把有关欧美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大型丛书的主编工作委托我来做。”“写散文则完全是兴之所至。人文学者本来就有人文关怀,触及世间万物莫不碰撞出火花”《名士风流》《且说这根芦苇》《父亲、儿子、孙女》等书正是他近些年完成的随笔集。
“且说这根芦苇”,说的正是他自己。柳鸣九以“芦苇”来形容个人的速朽,但速朽的生命若能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那么,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如同“推石上山”,推石的人可以老去,石头可以变成小沙粒,但小沙粒并未消散在风中,推石的故事还在流传。“人文领域是积累而非取代的领域。”柳鸣九说,“添砖加瓦就是积累,那么,添砖加瓦吧!就像伏尔泰在启蒙时代所提出的,‘要紧的是耕种我们的园地’,也像拉伯雷在文艺复兴时代所喊出的,‘去畅饮吧!畅饮吧!’”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鸣九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柳鸣九文集》而非《柳鸣九全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学术成就太大,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全貌。
B.柳鸣九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这体现了柳鸣九在学术问题上的胆识。
C.借用西西弗“推石上山”的典故,增强了题目的感染力,同时形象地抓住了柳鸣九执拗、专注而虔诚的探究精神。
D.标题交代传主是柳鸣九,巧妙引用柳鸣九本人“矮个子”的自嘲语,形象地写出柳鸣九本人外在特点以及虚怀若谷的内在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萨特研究》被禁止出版,后再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这表明柳鸣九所走过的学术道路极不平坦。
B.柳鸣九一方面自称“矮个子”,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并不矛盾,只不过别人研究领域比自己涉猎广泛而已。
C.柳鸣九把法国文学史成为“主课作业”,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称为“副业”,表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法国文学史的研究上。
D.柳鸣九之所以把法国文学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是因为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
E. 柳鸣九把自己看成“芦苇”,认为速朽的生命曾经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因此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柳鸣九身上读出了哪些美好的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11:0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1945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很多艺术家认识到了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敦煌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开始关注敦煌,于是有了敦煌学的兴起。
B.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潘挈兹创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这幅画,就受到了敦煌艺术的熏陶。
C.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素材,还有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
D.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将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广泛运用到了如服装设计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的张大千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大胆采用泼墨泼彩法,源于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这是由于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影响。
C.受敦煌艺术的影响,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利用了敦煌壁画中的元素,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戴爱莲因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为成功推出飞天舞的舞蹈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新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众多艺术家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借鉴,在绘画、舞蹈等多领域的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
B.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也将会随着现代文化及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有新的体现方式。
C.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高新科技的运用,让我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新的发现。
D.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制作了高质量纪录片《千年莫高》,这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敦煌文化创意开发,展现敦煌文化的一次尝试。

同类题2

文章阅读:

苦菜花开

于永军

①春风拂过,苦菜花开。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想起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的苦菜。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②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的实验。至今我依然记得:树皮类只有榆树皮能吃,甜丝丝、黏糊糊的像地瓜枣;草根类只有茅草根能吃,可“进口”容易“出口”难,排泄时能憋死人;树叶类只有洋槐叶能吃,但会使人浮肿,那时我们村二百来户人家,一百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四岁的三弟,脸肿得像个皮球。那几年天灾加人祸,粮食没甚收成,野菜却疯长,饿极了的人们便扑向了野菜,什么麦蒿、七七菜、猫耳朵、疯狗草……只要能吃、药不死人,剜到篮里便是菜。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

③1962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只能用干苦菜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来春做种子的黄豆。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土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长年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来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

④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了。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第二天,晚饭时分,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那天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⑤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年年如此。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⑥有一年三月,又是苦菜花开时,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一个惊喜,事先没有打电话。不承想,一到村口,大老远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来?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回来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来了,夜来(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

⑦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苦菜花又开了。娘啊,您在哪里?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2】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阅读全文,请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痛,并创作着

于 溪

世间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临诸多的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诸多的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你只要再多想一步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又将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么样呢?怕是连人间的剧目都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看来差别永远要有,看来苦难只好接受,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重读《我与地坛》,再次感慨史铁生的人生。其创作境界也非一般作家能及,如果不瘫痪的话,人高马大的他也许不会从事写作。他十五年间一次一次来到北京地坛公园,思考着哈姆莱特的问题:是死还是活?终于有一天,荒芜的地坛成了他生命的祭坛,他写出了这篇让人震撼不已的名作。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生命里都有一份刻骨铭心的痛。疾病疼痛是人的生理反应,它让人保持一种与世界对峙的状态,从而更清醒更理性地审视自身存在,而文艺创作往往就是病中吟,天才灵感的产生需要这样的契机。

面对宫刑摧残与污辱,司马迁想到了死亡,但非人能忍受的痛又让他坚定信念,决定隐忍苟且地活着。心头如烈火在燃烧如利刃在杀戮,他在极度的愤怒与悲怆中完成了传世之作《史记》。这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旷世奇书,描述的是历史大千,烛照的是世道人心,自身的痛苦增加了司马迁的压抑与反抗,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还有博大的同情心、强有力的讽刺、压抑的情感洪流、史诗般的锐利笔锋,这一切同时出现在司马迁笔下。这部光辉的巨著让他饱受疼痛的灵魂得到不朽。

许多文艺奇才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痛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他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但上帝似乎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深重,还给他的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他长期囚禁自己,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个女人有过感情纠葛,其中一位是拿破仑的遗孀。但都没有结果,仿佛痛苦才是他的情人,她把他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3岁学琴的帕格尼尼,12岁举办音乐会并一举成名。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欧洲当时的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的演奏并为之激动。李斯特甚至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这让我想起了病蚌成珠的故事。一只河蚌里掉进一粒沙子,蚌感到不适,还有些疼痛,就不停地分泌物质包裹沙子,一年又一年,多年以后,原来那不适、疼痛的地方,就出现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西伯被拘禁而演《周易》,孔子流亡而作《春秋》,屈原被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却著《国语》;博尔赫斯因为眼瞎而洞若观火,看到了时间与生活缝隙间生命的无奈;诗人拜伦腿部残疾,却登上了一个健全人都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峰。

痛,除了让肉体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之外,也时刻警醒着我们的灵魂,将创新的意识照亮,放射出一道道光芒,不朽之作常常就在这样的际遇中横空出世。

(有删改)

【小题1】仔细阅读全文后,回答文中所说的“痛”在文艺创作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终于有一天,荒芜的地坛成了他生命的祭坛。
(2)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小题3】作者在论述苦难在成长中的作用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苦难对成长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并举。这中间,士因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名望、有社会位,在“四民”中占据最显要位置。这一阶层最为人推崇的品质有三点:一是风骨,二是风雅,三是风流。其中,风骨是指士人有刚健气质和耿介性格,风流指其出众才华和不拘于世俗的放逸洒脱。与此比较,风雅则相对中道一些,它一方面指士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关怀,另一方面又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在待人接物上给人留下精
神的暖意。换言之,风雅处于三种人格中间地带:它强化骨鲠、端正之气就是风骨,增加超迈、俊爽之气则为风流。这样,所谓风骨和风流,其实就是以风雅为中心向两个极的摆荡。前者坚守道义原则,几近于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后者蔑视世俗价值、几近于道家的一切流俗皆可超越。由此,如果说风骨和风流均有其偏至性,那么,风雅就在中间地带撑起士人美好人格的大宗。也可以讲,风雅内聚为风骨,外放为风流,两者共同构成风雅所可达至的精神边界。。
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风雅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涉及士人人格和精神境界外,更在于它和中国文明史广泛关联。按照正史叙述,中国文明起于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此后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再后有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说,从自然到人文再到人间礼乐,代表中国文明合理进程。关于礼乐与风雅的关系,清人纪昀在《云林诗钞序》中指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实探风雅之大源”。按照中国古人“乐主情”的一般判断,所谓风雅对内发乎情、对外止乎礼的特性,其实也是礼乐基本特性。风雅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在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上留下的烙印和投影。
风雅在后世,虽然一般指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但在词源学意义上,却是起于《诗经》关于风、雅、领的分类。它首先是一个诗学概念,然后才由诗逐渐推及士人为入处世层面。由此可以看到,风雅向上通达于礼乐这一关乎中国文明性质的宏大命题,向下则落实于《诗经》具体文本。这决定了风雅既是文学创作典范,也是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连续性目标。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风雅,既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輯,
从诗风拓展为士风、家风、国风乃至天下风仪,也可以自上而下,从礼乐文明的宏大理想落实为家国制度,乃至于具体诗文创作,由此,风雅,也就由一一个在风骨与风流之间往复摆荡的精神性概念,转进成为上通礼乐,下达具体文艺实践的无限广延性文化概念。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具有骨鲠、端正之气,坚守道义原则,体现了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
B.纪昀在《诗大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实也是礼乐的基本特性。
C.风雅首先是个诗学概念,之后推及士人为人处世层面,转进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D.风雅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人格培养方面和营造社会风尚方面,尤其是诗文创作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风骨、原雅、风流的分析,指出了风雅具有相对中道的特性。
B.文章提出风雅与中国文明史有广泛关联,并通过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加以论证
C.文章使用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风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D.文章论述了风雅对士的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风雅与中国文明以及文化的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工商”不如“士”位置显要,是因为其没有知识、文化、名望及社会地位。
B.没有《诗寺经》中的风雅和传统礼乐文明,风雅可能对后世不有深远广泛的影响。
C.士人只有具备出众的才华和不拘于俗放逸洒脱的精神境界,才可能蔑视世俗价值。
D.风雅涉及士人品格,还关联到中国文明史,可见其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很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记忆有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众多游子找到精神的源头。
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沦为人们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D.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论证问题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一面镜子,能审视“旧”故乡的过去,因而也能照亮“新”故乡的未来。
B.稀有的乡愁资源应该尽量保存,乡愁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一定要合理。
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引导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