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鳩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以六为中数,所以《周礼》以六德阐释乐德,只是没说明其具体含义。
B.作者认为郑玄注解“庸”为“有常”,与“中”“和”二德有语意上的重复。
C.先秦儒家重视乐德,乐主要不用于娱乐而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D.“以乐德教国子”,是要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重视的是乐艺术的品性格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注存在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5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活动时必定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活动。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也指出:“历史科学不能把自己局限成一个社会经济解剖学,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因此,史学不仅要阐述人们过往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揭示伴随这些活动的心理状况。心理史学正是基于此而兴起的史学新领域。
从20世纪初期起,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比如美国的鲁滨孙、中国的梁启超,他们都主张突破史学原来的界限,与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但直到弗洛伊德关于达·芬奇心理分析的著作、埃里克森关于马丁·路德和甘地心理分析的著作问世,心理史学才算正式诞生。美国心理史学的兴起是在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法国的心态史学相继而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著作。80代以后,心理史学的相关著作陆续传入我国,对我国史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心理史学能够在我国落地生根,也与当时国内史学界的情况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发生了整体性变化,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从以政治史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史为中心。社会史尤其是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人,不能只看到社会的变化而看不到人的变化。而在研究人的过程中,势必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唯有如此才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史学研究产生了许多探索性成果,出现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第一种是关于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第二种是把研究视角从个别思想家转向特定人群,研究其日常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等;第三种是探讨个别人物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剖析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心理史学对深化史学研究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整个心理史学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首先,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心理史学势必要比单纯的史学研究困难一些,多数历史研究者因不懂心理学而对心理史学敬而远之。其次,传统史学研究对于史料的选择与心理史学不同,更强调客观史料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历史研究者绝不能带着感情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研究者在开展心理史学研究时的思路。再次,可以进行心理分析的史料与一般史料相比更为难找,这是当前心理史学研究的一个瓶颈。
从根本上说,心理史学是史学的一种,只不过是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心理史学研究仍然要以史学方法为基础,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人,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当代人,过去的人与当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历史。但当代人与过去的人之间也需要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心灵沟通是当代人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心理史学是史学家可以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法,是有助于当代人了解历史奥秘的科学方法。
(摘编自邹兆辰《心理史学:深化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是心理史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与现实基础。
B.心理史学脱胎于鲁滨孙、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新史学”思想,并最先在西方正式诞生。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为心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我国心理史学研究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研究者在知识及史料选择等方面多存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心理史学展开论述,涉及了其产生的背景、简单的历程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等内容。
B.文章以历史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为立论前提,突出了心理史学在深化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C.文章以较多的文字介绍了心理史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可以引起人们对心理史学更多的关注。
D.本文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并不是纯客观的东西,总是与人类特定时期的特定意识相关联,这是心理史学产生的基本前提。
B.只要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就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C.当代人与过去人的心理特点有很大不同,意味着心理史学在当今历史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D.心理史学虽然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但仍要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不能仅靠推测想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道教语言和佛教语言、儒家语言大不相同。
佛教在唐代逐渐强调“心灵拯救”,靠信仰者内在自觉自我拯救,一面讲究对理论的理解,真正从理性上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面讲究对人生的感悟,真正从直觉中体验心灵的清静与自然,所以语言当是浅近、明显的。整个唐代,佛教语言是向日常化、口语化、浅明化发展。
儒家主要在强调“道德拯救”,圣人只是导师,不是万能的神灵,人都有可能是尧舜,能拯救精神的是自己的道德自觉,所以儒学宣传主要是“规劝”,而规劝主要是需要清晰的理路和严肃的箴言,没有必要神秘诡异,语言也同样需要平直朴素。
而道教则是强调“神灵拯救”,一方面是由道士垄断沟通人、神的权力,对信仰者产生震慑力量,一方面要把俗界与天界隔离开来,使天界更有诱惑力量,所以它的语言就需要“古奥”,古奥才会有神秘感,也需要“华丽”,华丽才会有吸收力。所以总的来说,唐代影响文学的宗教中,佛教语言趋向浅近自然机智,儒教语言趋向平直、朴素、严肃,道教语言趋向于古奥华丽诡秘,正是因为佛教重在启迪,儒家重在劝说,道教重在想象。
中国人常说“古怪”、“奇怪”,古奥使人觉得“怪”,奇丽也使人觉得“怪”,道教影响下的唐诗就很可能显得有些“怪”。首先,受道教影响的一些诗人普遍爱好古拙的古体诗或古风而不太擅长写近体诗。其次,受道教影响的诗人在写一些有关道教的作品(如赠道士、咏道观)时,特别喜爱用一些色彩浓艳的神奇辞藻。
对于不满足于常见语言的诗人来说,道教古奥华丽的陌生语言是他们的一个绝好的材料库,在道教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东西,所以,他们平时很注意积累道教的典故、词汇,也很注意吸收道教的句式、句法,当诗歌创作需要的时候,就从记忆中把它们找出来,放在诗歌里,使诗歌也有一种古奥、华丽的风格。
但是,仅仅有记忆力是不够的,诗歌还需要有想象力。道教给唐代诗人提供的不仅仅是语言、词汇,也刺激了诗人的非凡想象力。首先是道教信仰者在仪式上、在炼气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而“存想思神”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很重要的幻想力。其次是道教服药后产生的幻觉,道教的丹铅之术有很多成分是很有刺激性的,唐代诗人如卢照邻、韩愈、白居易都服食过丹药,很可能这种经验会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想象力产生刺激。
对道教典故与词汇的记忆给唐代诗人带来了道教古奥的语言风格和华丽的词汇意象,对道教故事与境界的想象使唐代诗歌有了神奇缥渺的意境。但是,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道教更使诗人有了深沉的生命意识。道教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死问题,而这也是人类永恒的忧患,从《古诗十九首》起这就是诗人的一个主题。到了唐代,诗人依然在反复写这种主题。诗人害怕生命短暂,盼望生命永恒,就很自然地会亲近道教,期望在道教那里得到永恒,当然还有自由和幸福,在道教信仰很深的诗人的作品里,生命意识一直是不断吟诵的主题。李白、李商隐、李贺的诗里,这一点尤其明显。
(摘编自葛兆光的《如果没有道教,唐代诗坛或尽失半壁江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对唐代诗人思想情感有深刻的影响,唐代不少诗人因为亲近道教而害怕生命短暂、盼望生命永恒。
B.佛教强调心灵拯救,注重启迪,语言大多自然机智;儒家强调道德拯救,注重劝说,语言大多平直严肃。
C.一些诗人不满足于常见语言,就从道教里找典故、词汇,借用道教的句式句法,来达到语言华丽古奥的表达效果。
D.与一般诗人相比,受道教影响的诗人,他们大多喜欢写古拙的古体诗,近体诗即使写也多不大出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比较佛教、儒家和道教在拯救内容和方式上的不同,来揭示三者形成不同语言特色的原因。
B.本文从古奥华丽的语言风格、神奇缥缈的诗歌意境和深沉的生命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道教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C.文章紧扣题目“如果没有道教,唐代诗坛或尽失半壁江山”,深入分析了道教对唐代诗歌多方面的影响。
D.作者列举道教信仰者在炼气时要“存想思神”的例子,论证唐代诗人要有非凡想象力,须借助道教力量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的心灵拯救有两个途径:信仰者或从理性上真正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理论,或从直觉中体验心灵的清静与自然。
B.儒家所谓的道德拯救,就是导师用自己清晰的思路和严肃的箴言,来拯救他人的精神,使他人摆脱低俗,甚至成为尧舜。
C.道教把俗界与天界隔离开来,诱惑信仰者向往天界,而信仰者只有通过道士才能打通这一隔离,实现人与神的沟通。
D.卢照邻、韩愈、白居易等人服食丹药,丹药的刺激性激发了他们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并使其语言呈现出古奥华丽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文成下列小题。

乡长禁码

韩少功

乡政府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宣布禁止“买码”——一种类似六合彩的私彩。贺乡长此次禁码当然是吃了豹子胆,他话还没说完,台下便抗议纷起。有人站起来大叫:“禁码?笑话,我已经亏了两千,你们赔给我啊?我不去赢回来,拿什么买化肥?”

另一个跟着站起来:“你们早不禁,迟不禁,等我亏了三四千就禁,安的是什么心?这就是你们执政为民啊?你们给群众造成了损害,就要负责到底。”

还有更多的人在拍桌子:“贺麻子,你不能做缺德事!我们又没有拿你的钱买码,你狗咬烂布巾呵?你蛮得屙牛屎呵?贺麻子,我们从没亏待过你,要茶有茶,要饭有饭,你今天要下这样的毒手?贺麻子,贺麻子……”

会场已经无法控制,台上的人也束手无策。但贺乡长耳尖,突然怒气冲冲地一拍桌子:“哪个骂娘?”

下面安静了,大家面面相觑。好像刚才是有人骂娘,好像也没有人骂,但没有人说得清楚。

“嗯?哪个骂娘?”贺乡长迅速掌握了话题优势,脸色一沉:“禁码是为了你们好。你们禁不禁,看着办,关我屁事!但骂娘做什么?我娘碍了你们什么事?我娘什么时候得罪过你们?她今年65岁了,脚痛了十几年,从不出门。喂一头猪,养几只鸡,一餐吃不下二两米,连皮鞋也都没有穿过,连火车也没有坐过,连城里的动物园也没有看过。她哪一样得罪了你们?”

众人都觉得无话可说,站着的人都坐了下去。

乡长说到愤怒处,又猛拍一下桌子:“我娘离这里一百多里,一辈子清清白白,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凭什么被你们骂?她到长沙去做手术,欠了几万块钱的账不说,病还没好。医院里说,顶多也就是两三年的寿。你们还嫌她命不苦?她是吃过你们八溪峒一碗饭?还是烧过你们八溪峒一根柴?还是喝过你们八溪峒一口水?你们自己就没有娘?你们的娘是茅厕板子?可以屎一脚尿一脚随便踩么?好笑,我贺麻子前后在五个乡镇当干部,没碰到过这种事。动不动就骂娘。好啊,骂,骂啊,跳起来骂……”

这一番话,证据充分,逻辑严密,高风亮节,大义凛然,震得全场鸦雀无声,引来无数同情的目光。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就好办了。大概人们觉得乡长他娘确实无辜,确实委屈,确实可怜,不该无缘无故地挨骂,那么,天地良心,将心比心,禁码当然也就……

贺麻子不满足于禁码,继续保持着孝子的雄壮声威,斜横着眼,勾缩着鼻,怒冲冲,气呼呼,把笔记本重重地拍来甩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从禁码说到封山育林,再说到计划生育和宅基地收费,把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统统扫荡。他现在不用担心台下的反对了。他的娘已经使大家心服口服,不给他鼓掌是不可能的。看到他最后横来一眼,大家鼓掌更为热烈。

散会的时候,大家纷纷把“贺麻子”改称为“贺乡长”:“唉,贺乡长也没讲错,这个码是不禁不行的呵……”“贺乡长说的好,再不禁,过年钱都没有了!”“今天中午好歹吃了顿肉饭,总不能白吃吧?”有的人还拍着胸口,好象自己早就是贺乡长的铁哥们儿,早就同乡政府心连心了:“你以为买码是买脑白金啊?我早就说过,到头来都是钾铵磷(剧毒农药),不闹出人命,不会收场的。哼!”人们一路上七嘴八舌,对禁码基本上表示拥护。

我没想到会能开成这样,对贺麻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肯定,一个没有在农民堆里几十年混出点道道的人,断不可能有他那样的非凡手段,能在今天这个闹哄哄的会上乱中取胜。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绘宣布禁码时村民的反应,是为了展现农民素质低下,难以管理,说明其愚昧无知,不可理喻。
B.会场上,贺乡长拿母亲说事,是用农村人都能接受的理由——孝顺,占据道德优势,得到大家的认可,顺势解决了禁码难题。
C.村民将贺麻子改称贺乡长,表现了村民对他的尊敬,说明大家已经接受了贺乡长的观点,禁码基本上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D.小说通过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似贬实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乡长形象。
【小题2】小说中三次写到拍桌子,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贺乡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中世纪是大教堂文明,石块垒砌成永恒的场所;近代则是印刷术文明,铅字排列成流动的意义。印刷术之特殊在于其作用对象是语言,它改变了世界的意义被呈现的方式,从而改变了世界,自从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工匠能够方便地排出任何文本,文本流通就更为多样,促进了思想的多元与争鸣,雕版印刷因其成本高昂更倾向于大印量文本,活字技术在对持小印量文本时则更平等些,因此也对新生和边缘的思想更包容些。活字相对于雕版的优势在于印刷文字而非图像,而成本优势又使它更倾向于表达抽象的思想,也更重视想象力。

印刷术文明是白金字塔之后又一个无惧于时间的文明。前印刷时代的图书馆旨在保存而非借 阅,一卷孤本被毁就是不可逆的损失;而印刷术将知识大量复制传播,令其再难被尽数毁灭。伊丽莎白·爱森施坦指出:前印刷时代的文明是脆弱的,难逃兴衰抡替,例如12世纪文艺复兴与14 世纪旳罗拉德派改革都中断了 ;印刷术的诞生却让同时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长远地影响了后世,开启了知识积累的进程。是印刷术孕育了18世纪的百科全书之梦,也正是印刷术引发的知识 爆炸又让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全书”和“通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文化的变迁总是有得有失。随着印刷文化的扩张,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者惊觉口传文化已濒临断绝,于是赶紧把民歌与民间故事抢救(印刷)出来;当时不识字的底层人民被排斥在了印刷文化之外,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关于他们的史料皆是由识字阶层为印刷市场书写。刘易斯•芒福徳说,在一个印刷技术主导的社会中,“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

(选自巫怀宇《“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有删改)

【小题1】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势有哪些?
【小题2】为什么说印刷术文明"无惧于时间”?请加以概括。
【小题3】“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 一句如何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槽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小题2】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槽糕的发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小题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