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
C.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小题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他人格精神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08:4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某日,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然想,早年北京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我盘点了下,清人眼里的这些高丘,如今几乎都荡然无存。若要登高,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不可知。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我看过记载,至清末,各地的“登高会”依然盛行,长沙的岳麓山、广州的白云山、武汉的龟山、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雁塔……都是著名的雅集地。素无丘山的上海,就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大假山作为“高枝”来攀。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

【小题1】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趋之若鹜B.游目骋怀C.声名大噪D.荡然无存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人喜欢登高望远,并为赋作诗,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更容易成为好词章。
B.普通百姓和文人一样喜欢登高,同样深受精神的熏染而陶醉,并诉诸于文字表达。
C.作者写福州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于往昔“登高”之处已经湮没于高楼大厦中的失落之情。
D.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犹如口语,富有表现力;情感深沉,蕴含了一定的哲理思考。
【小题3】请对文中划曲线的语句作赏析。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小题4】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今人将“重阳节”视为“敬老节”,是将“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小题6】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反复提到“消逝的地平线”,这与本文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有何联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促进成果转化。要促进科技进步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摘编自《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
B.如果解决供给侧短板、社会发展瓶颈等问题,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C.不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还是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都要减少干预。
D.促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有力手段。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
C.文章着重从企业、政府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方面,阐述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D.文章整体思路是先总后分,先综述创新的地位及迫切性,接着分述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
B.如果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重大科技问题,就说明我国达到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
C.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从而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
D.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有各自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互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对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奇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学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般天然动人。当然,这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却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利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蕴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C.文章依照时空顺序,以精神漫游的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氛围,从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说“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楼兰碎片有哪些象征性?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年 味

北 塬

①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伴随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年货逐渐变浓变稠的,那些在当时看起来十分诱人的年货也是随着年关的一天天临近而逐渐增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记忆中的年味是留在舌苔上,在这个年味越来越淡的年代,我开始怀念并细细咀嚼关于年的一些零碎记忆,而惟有留在舌苔上的记忆是丰厚而绵长的。

②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的,那是蓄积了一年最热切的盼望。我常常能忆起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三,过年丢(剩)七天。过了二十三,房屋要彻底清扫一遍,手巧的姑娘媳妇着手剪窗花,剪各色各式的,贴在木格窗户上,有人物、有风景、有反映农村生活的,也有抽象夸张的……村里人要送灶神,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泡上一杯清茶,在自家的场心处把灶神送上天,据说灶神是回去转娘家,一年当中,只有七天的时间,七天以后,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她又得回来陪这一家人一起过年。村里人总会香火不断地烧上三天,既要给已逝的先人烧香,还要给灶神、天神、喜神、财神们烧香。总之,过年了,什么都可以忘,什么都可以省,惟独香表不能忘也不能省,忘了香表就等于忘了自己的先人,更重要的是,恐怕要得罪众神。

③我对过年的全部记忆是从一身崭新的衣服开始的。只有过年了,我才能堂而皇之地向父亲要一身新衣服,而父亲往往在这个时候是极其慷慨和大方的。他甚至提前就准备好了做衣服的料子,尽管那些布料可能是他赶场时买的便宜货,但做成新衣服,穿在身上感觉还是很洋气的。特别是上衣的四个兜,上面的两个兜能别好几支笔,而下面两个兜,就不愁挣的洋糖装不下了。那个时候,撑得鼓鼓的两兜糖才是最值得炫耀和满足的了。所以,在过去,糖的真正味道反而淡忘了,那种本质的甜好像不是留给嘴里的倒像是留给两个大衣兜的。

④小时候,盼着穿新衣服比盼着过年更让人心焦和难熬。其实,当时对过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虽然一身衣服从量身订做到缝成前后要试好几遍,但总感觉年前这新衣服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直到过年了,穿上身再不舍得脱下。大年三十晚上要坐夜,要一直坐到天亮不能睡觉,也不能犯困。我遵循这样的习惯,反正有新衣服穿,还有一串鞭炮,鞭炮不能一下就点着了,那样第二天手就得闲着,只好拆开一个一个地放,小鞭炮的声音倒是挺响,胆小一点的还得把耳朵捂上,炸一声身子也跟着晃动一下。

⑤三十晚上不想睡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厨房里不断飘出的肉香味,肉要等到吃过晚饭了才能入锅。村里人无论家境如何,大年三十都得煮一锅肉。我兄妹多,母亲就将肉全部剁成小块,往往肉要煮到很晚,这是需要很大耐心的。我借故在院里放鞭炮,总会隔着厨房的纸窗户偷偷闻上那么几下,那锅里像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香气。

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过年的认识渐渐发生着变化,我的压岁钱也由原来的几毛变成几块、十几块,所以,我还是希望一年的周期变短变快一点。不仅如此,过年了,我不再只奢望一身新衣服。过去只在过年时穿的新衣服,平日里上学或者干活我都能舍得穿在身上了。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足了。有人说,年关,年关,是这一年中的一个坎,一个关。因为在过去,佃农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计。每年的年三十,地主就开始挨家挨户地收取租金。往往有的佃农一年的收成还不够交地主租金的,年自然不好过了。

⑦关于年的来历有一段传说,据说年是一种动物,年三十这天,它就会窜进村子,吃掉或抢去村人的食物和物品,所以,人们敲锣打鼓就是为了吓跑年。年被吓跑了,村里人的食物和物品保住了。锣鼓声却没有停下来,过年了,村里人总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小孩扭起了秧歌,小伙舞起了狮子,俊姑娘顶起了彩船,老人喊起了揖称……一个村子的社火就这样浩浩荡荡出发了。

⑧前些年离开了村子,在一个小城生活。平时很少有回家的机会,过年了,倒是急切切地想赶回去。想利用过年的当儿陪父母说说话,想到村口转悠转悠,想遇到几个熟人随便唠几句,想到亲戚邻里走动走动。回到家里,父母便开始不停地忙活,几次想开口,酒菜全摆上桌时,我开始不知道说什么好,父母一个劲地夹菜,我一个劲地扒菜,好久都没有吃父母烧的菜了。

⑨吃完饭到村口转悠,我遇到了自己一起玩大的铁杆阿壮,本想天南地北地聊上一通,不想刚见面,他就恭恭敬敬地递上一根烟,我点上,然后我掏出烟递给他一根,他双手接住,慢慢顶在嘴上。还是要当城里人,瞧瞧这烟,名牌的。他开始向几名抱孩子的妇女炫耀起来,我知道那中间有一位是他的媳妇。

⑩突然就没有了转悠的兴致,索性呆在家里。如今,农村也像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可不知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个年,我只好呆在家里,我想,这年比往年又是冷清很多,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是不想出去,只是见了面,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二○○七年三月五日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说“惟有留在舌苔上的记忆是丰厚而绵长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都写了哪些关于年的回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替换成下面的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小孩扭起了秧歌,老人喊起了揖称;小伙舞起了狮子,俊姑娘顶起了彩船。
【小题3】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和父母吃饭”“和阿壮互敬烟”两事,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
【小题4】请你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