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小题1】请从主题、语言、情节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②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小题3】“老农”作为乡下人的代表,请简要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小题4】文章以“城里人与乡下人”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1 12:3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折叠①(节选)
郝景芳
依言②出现了。老刀③迎上前去,依言看了看左右,没说话,带他去了隔壁的一家小餐厅。两个穿格子裙子的小机器人迎上来,接过依言手里的小包,又带他们到位子上,递上菜单。依言在菜单上按了几下,小机器人转身,轮子平稳地滑回了后厨。
两个人面对面坐了片刻,老刀掏出信封。
依言却没有接:“……你能听我解释一下吗?”
“你没必要跟我解释,”老刀说,“信不是我写的。我只是送信而已。”
“可是你回去要告诉说的。”依言低了低头。小机器人送上了两个小盘子,一人一份,是某种红色的生鱼片,薄薄两片,摆成花瓣的形状。依言没有动筷子,老刀也没有。信封被小盘子隔在中央,两个人谁也没再推。“我不是背叛秦天。去年他来的时候我就已经订婚了。我也不是故意瞒他或欺骗他,或者说……是的,我骗了他,但那是他自己猜的。他见到吴闻来接我,就问是不是我爸爸。我……我没法回答他。你知道,那太尴尬了。我……”
依言说不下去了。
老刀等了一会儿说:“我不想追问你们之前的事。你收下信就行了。”
依言低头好一会儿又抬起来:“你回去以后,能不能替我瞒着他?”
“为什么?”
“我不想让他以为我是坏女人耍他。其实我心里是喜欢他的。我也很矛盾。”
“这些和我没关系。”
“求你了……我是真的喜欢他。”
老刀沉默了一会儿,他需要做一个决定。“可是你还是结婚了。”他说。
“吴闻对我很好。好几年了。”依言说,“他认识我爸妈。我们订婚也很久了。况且,……我比秦天大三岁,我怕他不能接受。秦天以为我是实习生。这点也是我不好,我没说实话。最开始只是随口说的,到后来就没法改口了。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认真的。”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老刀很饿,但他觉得这时不能吃。“可是这等于说我也得撒谎。”老刀说。
依言回身将小包打开,将钱包取出来,掏出五张一万块的纸币推给老刀。“一点心意,你收下。”
老刀愣住了。他从来没见过一万块钱的纸钞。他生活里从来不需要花这么大的面额。他不自觉地站起身,感到恼怒。依言推出钱的样子就像是早预料到他会讹诈,这让他受不了。他觉得自己如果拿了,就是接受贿赂,将秦天出卖。虽然他和秦天并没有任何结盟关系,只是被雇来送信,但他觉得自己在背叛他。老刀很希望自己此时能将钱扔在地上,转身离去,可是他做不到这一步。他又看了几眼那几张钱,五张薄薄的纸散开摊在桌子上,像一把破扇子。他能感觉它们在他体内产生的力量。它们是淡蓝色的,和一千块的褐色与一百块的红色都不一样,显得更加幽深遥远,像是一种挑逗。他几次想再看一眼就离开,可是一直没做到。
她仍然匆匆翻动小包,前前后后都翻了,最后从一个内袋里又拿出五万块,和刚才的钱摆在一起。“我只带了这么多,你都收下吧。”她说,“你帮帮我。其实我之所以不想告诉他,也是不确定以后会怎么样。也许我有一天真的会有勇气和他在一起呢。”
老刀看看那十张纸币,又看看她。他觉得她并不相信自己的话,她的声音充满迟疑,出卖了她的心。她只是将一切都推到将来,以消解此时此刻的难堪。她很可能不会和秦天私奔,可是也不想让他讨厌她,于是留着可能性,让自己好过一点。老刀能看出她骗她自己,可是他也想骗自己。他对自己说,他对秦天没有任何义务,秦天只是委托他送信,他把信送到了,现在这笔钱是另一项委托,保守秘密的委托。他又对自己说,也许她和秦天将来真的能在一起也说不定,那样就是成人之美。他还说,想想糖糖,为什么去管别人的事而不管糖糖呢。他似乎安定了一些,手指不知不觉触到了钱的边缘。
“这钱……太多了。”他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我不能拿这么多。”
“拿着吧,没事。”她把钱塞到他手里,“我一个礼拜就挣出来了。没事的。”
“……那我怎么跟他说?”
“你就说我现在不能和他在一起,但是我真的喜欢他。我给你写个字条,帮我带给他。”依言从包里找出一个画着孔雀绣着金边的小本子,轻盈地撕下一张纸,低头写字。她的字看上去像倾斜的芦苇。
最后,老刀离开餐厅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依言的眼睛注视着墙上的一幅画。她的姿态静默优雅,看上去就像永远都不会离开这里似的。
他用手捏了捏裤子口袋里的纸币。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
老刀从西单出来,依原路返回。重新走早上的路,他觉得倦意丛生,一步也跑不动了。宽阔的步行街两侧是一排垂柳和一排梧桐,正是晚春,都是鲜亮的绿色。这些都是第三空间从未有过的。他让暖意丛生的午后阳光照亮僵硬的面孔也照亮空乏的心底。
(有删改)
(注)①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于2016年8月21日获第74届雨果奖(被公认为科幻“诺贝尔”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该小说叙述的未来的北京,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空间之同有严格的界限,不同空间的人不能随意到其他空间去。每过24小时,城市会发生折叠翻转。②依言:第一空间某银行总裁助理,曾被派往联合国帮忙组织培训,认识了来此实习的属于第二空间的年轻人秦天并与之相恋。③老刀:第三空间垃圾工,年近五十,单身父亲,为了捡来的女儿糖糖能上个好点儿的幼儿匠,冒险一天之中穿越三个空间,替第二空间的秦天给身居第一空间的依言送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刀在餐厅将秦天托他送的信转交给依言,依言觉得有些难堪,她明白老刀已经知道自己结婚的事情,因此一见面就先给他做解释,虽然老刀并不想多问。
B.一万块钱的纸钞,处于第三空间的老刀从来没见过,而十万元,身居第一空间的依言“一个礼拜就挣出来了”。不同空间有鲜明对比,凸显了较大的贫富差距,科幻小说实则在隐喻现实。
C.虽然矛盾纠结,但利弊的权衡最终使老刀还是拿了钱,小说对老刀此刻的内心刻画得十分细腻,心理的微妙、人性的复杂,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D.节选部分主要用大量对话、心理、动作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在情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老刀和依言两个人的性格、情感也得以逐步体现,人物形象显得饱满丰富
【小题2】小说中的“老刀”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 宴
茜要在家搞一场小型宴会,宴请她高中时同班的十个女同学。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她在超市购物时碰到一个多年未见的女同学。
茜生活得很惬意,锦衣玉食,除了享乐,什么都不做,因为她有一个很能干很有钱的丈夫,她很想让同学们分享一下她的幸福。
宴请的同学中,有一位是茜的同桌娟。两人虽同桌,却不同命。娟的丈夫,有一天早上起床,低头穿鞋时,突发脑溢血,一头栽倒在地。虽然大夫尽了心,虽然娟把家里全部积蓄都用来给丈夫治病,可一年过去了,娟的丈夫仍然卧病在床。目睹亲爱的人在受苦,娟心如刀绞,而难以承担的医药费,使她心上像压了块巨石。
娟本不打算参加宴会的,可茜盛情,一次次请,一次次邀,娟甚为感动。娟便请来婆婆,暂替她照料丈夫。婆婆心疼儿媳,说:去吧去吧,整日里苦,出去和同学散散心,换个心情也好。临出门,娟对婆婆叮嘱再叮嘱,她不放心丈夫,她觉得自己就是为丈夫活着的。
娟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面前出现的,一走进茜豪华的家中,娟就下意识地整了整衣角。娟的同学个个时髦体面。娟也特意把自己打扮了一番,乌黑的浓发在脑后盘了一个好看的髻,粉红色的衣服映得她的脸庞红润柔美。同学们虽都住在一个城市,见面的机会却并不多。拥抱、惊呼、尖叫、放声地笑,这些见面时的仪式几乎把茜的家闹得翻天。等稍稍安静下来,她们想起娟是需要安慰的,便围在她身边,说些劝慰的话。娟静静地听着,感受着老同学的关爱,感受着对她这样一个不幸之人的怜悯,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感谢。
作为主人的茜浑身散发着富婆的贵族气,她的头发烫得卷曲,衣服是紧身的,更显得身形好看。娟心里很羡慕茜,和茜相比,自己一贫如洗。上学的时候,娟比茜出众,无论是长相还是学习成绩,娟都比茜强。娟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生活深深伤害的女人。但娟自尊心极强,她克制着自己。她心里想:茜,你过得再好,还不都是你丈夫给你的吗?你若如我有这样的遭遇,能有我这份从容吗?
茜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赢得了大家如雷的掌声。之后,茜把大家引到餐厅。保姆已经把美酒、佳肴摆满了桌子。
席间,保姆在茜耳边低语了几句,茜脸上立刻现出惊讶,说:“再找找,再找找。不会丢的,放错地方了吧?”保姆说:“不会的,不会的,千真万确我放在那儿的,不会错!”
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她们。问是什么事,什么丢了。茜说:“没什么,什么也没丢。”保姆抢话说:“茜姐的手表丢了,两万多呢!上午我亲手放在客厅柜子上的。”保姆的话,引起一片哗然。茜生气地对保姆说:“你下去吧,不要坏了我们的心情。”
一个同学说:“我们一起帮她找找吧,找到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大家都附和着,于是在椅子底下、桌子底下、柜子旮旯找啊找啊,可是还是没有找到。保姆像是对茜说又像是自言自语:“除非搜身,不然永远也不会找到!”
保姆的话引起大家共鸣,好几个人都赞同,说:还是搜搜吧!娟却大声说:“我不同意!”接着说:“我没偷,我就不允许别人搜我的身。”她身边一个同学劝她说:“搜就搜呗,反正咱又没偷。”娟坚决不同意:“任你们怎么说怎么想,我反正不允许别人搜我的身!”茜一看大家都下不了台,就走到娟跟前,抱歉地说:“对不起,娟,我是不会同意这么做的——你们都是我最亲最爱的同学。”保姆强硬地说:“同学又怎样,十几年都不来往。人心可是隔肚皮的。”保姆把脸转向娟说:“你为什么不让搜身?难道是你偷的?!”娟面对保姆的目光,脸气得通红。她没和保姆争辩,一转身,离开茜的家,扬长而去。
当天晚上,茜来到娟的家。娟正给她的丈夫做按摩,见茜来,娟很客气。茜的脸羞红了,说:“娟,很对不起。手表找到了,在花瓶后面找到的。”娟并不吃惊,仿佛都在她的意料之中。茜请求娟说:“娟,你把上午的不愉快忘掉吧!”
娟沉默了一会儿,说:“茜,上午我确实偷了你家的东西。”
茜震惊了,轻轻问:“什么?你偷了东西?你开玩笑吧?”
娟摇了摇头,说:“我偷了一块点心装在了裤袋里,因为我丈夫好久没吃上那么好吃的点心了。”娟说着,流下了泪。
茜看着娟,泪也湿了脸……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线索比较复杂,茜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娟是贯穿全文的副线,两条线索巧妙交织融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有单个与单个人物的对比,也有单个人物与群体之间的对比。这些巧妙的对比,彰显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C.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致地刻画了茜的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高傲、虚荣心极强,又不乏热情、富有同情心的复杂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典型,“搜身”一节,作者通过对众人语言的描写,渲染了场面气氛的严峻,从而表现了茜的大度,突出了娟对尊严的坚守。
【小题2】小说处处铺垫,悬念丛生,请从娟的角度找出三处铺垫,并概括说明这些铺垫的作用。
【小题3】娟本可大大方方地向茜要点心,她为什么不这样做而要偷呢?请联系小说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萨布素的信使
杨阿福接过公文套封,上面赫然写着“马上飞递,600里加急”,杨阿福从上司的眼睛里读到了不容置疑的肃穆,他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肩膀。
这正是北中国最寒冷的时候。“大烟炮”轰隆隆一阵紧似一阵地冲撞着驿站的窗户,它们从西伯利亚来,裹挟着野蛮霸气的寒流,一路横扫贝加尔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可以在不到一个时辰里把人畜冻成冰坨。而且……这些都不算什么。
杨阿福两只穿着厚重靰鞡的脚摆成八字,皮腰带深深煞进腰间,把臃肿的驿服整饬得威武,公文套封扎实地捆在背上,他目光沉静地望着等待他的马。
这时候,“大烟炮”骤然停止。
那是一匹蒙古马,通体闪着枣红色缎子般光泽的儿马。它鼻孔喷出两股白气,忧郁的眸子对视杨阿福黑亮的眼睛。杨阿福一边的嘴角挑了一下,轻声说:“伙计,这一次是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我阿福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了,第一程怎么跑,你看着办吧。”枣红马立刻嘶鸣起来,健硕的肌肉水波纹般涌动。杨阿福飞身而上,高喊一声,马像离弦之箭飞出。
“大烟炮”重新刮起,四只矫健的马蹄在暴虐的疾风中酝酿一股神奇的铁流,滚涌着向南,一直向南。
官道上没有人车的影子,杨阿福在沉寂的莽林中疾驰。孤寂和恐惧随着耳边的风纷纷退去,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他不断地策马,奔向下一个驿站。
远远的,驿站的屋檐在杨阿福的眼睛里起伏摇曳,杨阿福吞了一口唾沫,把前倾的身子挺直,声嘶力竭的喊声震颤着在寒冷的空气里传播:“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立刻,驿站里跑出几个人,一名高大的驿卒挺身迎上,双手牢牢攥住缰绳,整个身体倾斜着向后压下去,枣红马蹄下拖起一团雪雾,驯服地停下来,稳稳站住。四名驿卒迅速站到枣红马两侧,麻利地解开马鞍的种种绊扣,连同杨阿福一起高高举起,枣红马立即被牵走,一匹驿马随后补上,杨阿福重新落座马背。此时,他刚好吃完驿站送上的两块酱牛肉、一壶滚烫的烧酒。杨阿福心中的血气重新燃烧起来,他紧紧腰带,双腿猛的一夹,马儿飞奔而去。
杨阿福继续在沉寂的莽林中、险峻的高岗上疾驰。对于他,黑夜和白昼没有分别,虎狼的吼声和暴躁的风声没有分别,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过几个驿站,喝几壶烧酒,杨阿福没有记忆,他只牢记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现在,他的眉毛结了厚厚的霜花,脸上一层透明的冰晶,驿服成了冰雪的铠甲。他的双脚铁钎般插在马镫里,两条腿没有任何知觉,持着缰绳的左手一点一点僵硬,右臂却异常灵活,他目视前方,不断地扬鞭策马。
第七天。
天际呈现一片雄伟的红云,浩瀚而庄重的紫气弥漫了整个东方。杨阿福长叹一声:“到了!”北京城已然在望,最后一个驿站映入杨阿福的眼帘,他看着驿卒奔向自己。在驿卒的眼里,杨阿福像一座大理石雕像凝固在高高的马背上,顷刻之后,又像一座冰山一样轰然倒塌下去。
史料:康熙25年(1686年)3月6日康熙下旨,命萨布素迅速攻取雅克萨城,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清朝取得雅克萨之战最后胜利。康熙28年(1689年),萨布素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参加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字仪式,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使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他没有留下名字。“杨阿福”是我杜撰的。
他可能是云南人。
他一定是吴三桂的兵。“三藩之乱”失败后,吴三桂的部下全部流徙到黑龙江驿站充当“站人”。
他可能很年轻、很强壮。
他一定思念家乡、想念父母和他的细妹子。
他是萨布素的信使。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送信”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向我们讲述萨布素信使的英雄事迹,塑造出一个崇高的英雄形象。
B.面对寒流的肆虐、路途的孤寂漫长以及虎狼嚎叫,杨阿福虽然内心也有畏惧,但充满着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C.作者在小说结尾承认杨阿福是作者杜撰的,实际上是在提醒读者小说只是艺术的虚构,历史上并无杨阿福其人。
D.身为“站人”的杨阿福带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勇为直前,使命完成后轰然倒地,其英雄壮举诠释了家国之重不以个人境遇为转移的价值观。
【小题2】小说开头三次写“大烟炮”,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处描写的艺术效果。
【小题3】小说最后插叙史料,补叙自己对人物身份的猜测,这样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①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射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②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
③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④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推开了几处门楼,进得院子,更想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⑤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它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
⑥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⑦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坐在石桥上。但他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它们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间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可我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之气,于是只是静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远去。
(取材于迟子建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妥帖(tiè)B.舔舐(shì)C.熟稔(rěn)D.伫(zhù)立
【小题2】本文中提到很多与鲁迅小说集《呐喊》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纬甫是小说集《呐喊》中《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文中内容指的是小说中他同“我”在酒楼上不期而遇,旧友相聚,互通长短的情景。
B.“看社戏”“偷豆煮”“老旦唱戏”等内容都是《呐喊》中《社戏》里的情节,“它们”描写了乡村少年夏天的生活,充满自由的童趣。
C.单四嫂子是小说集《呐喊》中《明天》的主人公,作品通过寡妇痛失独子的描写,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人们的无情冷漠。
D.《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以及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所见之景、之人逐一渲染,在字里行间注入自己对绍兴深沉的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B.“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一句,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
C.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
D.这篇散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展开描写,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想象力,渗透着作者独到的情感体验。
【小题4】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是怎样的?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小题5】文章结尾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多种手法,产生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小题6】绍兴排档随意、世俗、浪漫的氛围,让作者仿佛又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众多小人物。在文学名著中有很多充满魅力的小人物,请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一位,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平凡的世界》 《红楼梦》 《红岩》 《老人与海》 《边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横八字巷的人们
黄蓓佳
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 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 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惟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喜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