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小题2】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做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小题3】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2 03:0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自从你当上了这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等阿毛。阿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几天,因为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查查,然后回来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劲上来,犯困,昏昏欲睡。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员气得扭曲的胖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吗?”林专员怒视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好,喝闷酒,乡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我这就带人去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人都不了解!陈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他叫阿毛,哪里知道他叫陈隰啊!不信的话你问问他们!”王保长指着站在堂屋里的十几个人。
“别啰唆了,赶紧去抓!不然让他跑了就完了!”
可惜早已经人去屋空,连他生病的老母亲也不在了。王保长一气之下,命人一把火烧了草屋,回去复命了。
林专员气得连抽了王保长十几个耳光。骂道:“你是猪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就烧了他房子呢?他是共党分子,里面万一有什么重要情报呢?你他妈的竟然一把火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我当时气糊涂了!”王保长摸着火辣辣疼的脸,委屈地说。
“陈隰逃了,你这条命也保不了!我只能如实向上面汇报!”林专员边说边要走。
“等等,林……林专员,借……借一步说话!”王保长把林专员引进内屋,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双手捧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小小的菩萨雕塑。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凑近林专员耳朵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宝贝……”
就这样,王保长终于躲过一劫。没过几天,老婆也被他接了回来。
阿毛母子投靠了他们的一个远方亲戚。安顿下来后,阿毛对母亲说:“幸亏保长他识字不多,不然我真是死定了!好险啊!”母亲笑笑,说:“傻啊!孩子,王保长和你爹是结拜兄弟,你的名字还是你王叔起的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保长收到密令抓人杀人,而他却在家自在逍遥,说明他没把上边的命令当回事;并且他借酒撒疯,不顾乡民的劝阻,赶走老婆。其言语描写表现出他对老婆专横跋扈的特点。
B.小说中林专员怒斥王保长延误了抓捕时机,扇他耳光,并指出他烧房的糊涂,说明林专员精明强干,办案有头脑,有力度。
C.小说以王保长活动为线索,以阿毛回乡照顾母亲并逃走、林专员督查为辅线,三线交织于王保长家,情节跌宕,摇曳多姿。
D.小说中两个女人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保长计谋的实施离不开老婆的配合,交代阿毛获救原因要通过其母之口,颇具匠心。
【小题2】小说中的王保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结尾安排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数据挖掘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电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一样。可以说,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人类诠释世界等的调节,是新技术背景下人、技术与世界关系的具体表现。

就人类存在的境遇而言,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了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之外,还有由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自然界的数据化处理后所呈现的世界,与数据挖掘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数据世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存在场所。这个过程中,即使是“原始性”的数据都是被“加工过的”,因为数据从来都不是“先于事实的”。实际上,就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对数据的处理既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选择约。有选择就意味着数据挖掘技术可通过数据处理过程,有意地隐藏一些东西,这也正是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调节。

就人类存在的方式而言,数据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的轨迹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存在的历史以数据库的方式呈现。数据打通了万物的在场与不在场、此在与彼在,也联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都以在线的形式存在,带来所谓“不在场的在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据的隐蔽、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进而一方面将在场的可以转换为不在场的,如图像数据挖掘技术对围像中信息的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将不在场的可以转换为在场的,如通过对某人身体数据的采集,商场可以为不在场的某人提供在场的服务:基于某种软件显示其与某物的契合度、匹配度等,让某人产生了在场的感觉。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调节着人自身存在的认同,例如“刷存在感”一词就遗露出人对自身存在认同的一种新方式,“点击率”则被视为自身被认同的一个重要考量。

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当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的时候,其所看到的车载导航所呈现的图景来自数据可视化技术对世界的诠释,是世界被数据化的一种虚拟呈现,驾驶员对世界的感知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着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因此,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到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有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

——(摘编自闫宏秀《数据挖掘技术与调节:世界、世界的诠释与伦理的内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项关于数据的技术,旨在从大量数据中抽取挖掘潜在知识和信息。
B.人类存在场所所以被调节,是因为数据挖掘技术对其数据化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
C.“不在场的在场”指人类存在方式以数据呈现后,让历史得以再现而带来的现场感。
D.数据挖掘技术既参与世界的构建与诠释,又探究着大数据时代技术提出的伦理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的特征,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中,人感知世界的方式。
B.通过讨论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及人类诠释世界的影响,文章将论证推向了深人。
C.文章提出了数据世界里的在场与不在场的存在形式,并举例说明了二者转换的表现。
D.文章通过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现象,对技术与人的关系作了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自然界是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与呈现,与现实世界并非一对应关系。
B.“刷存在感”“点击率”,可以看出人们对借助数据完成自身存在认同这种方式的认可。
C.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时,是依靠数据与其所呈现的图景的某种关联,来了解环境的。
D.如果现实世界没有提供有用的数据,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者就不能发现有用的知识信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 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 《唐诗别裁集》 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 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 《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 《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 《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小题1】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小题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小题3】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小题4】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小题5】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小题6】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的接受美学

陈望衡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否则,那些艺术作品是缺少审美价值的。
C.接受者在理解作品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并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或创造的现象,这是受到了“前理解”的影响。
D.一件艺术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有接受者都能持有不同的理解,并且理解都要与艺术家创作的本旨产生一定的差异。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对艺术品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艺术家层面,而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体现应该由艺术家和读者共同完成。
B.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小题3】结合“召唤结构”理论,概括艺术作品可以培养接受者哪些方面的能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 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器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

 (数据: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

材料二:

近年来很多新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出于扩大市场的考虑,往往降低安全管控,交易管理的识别、反欺诈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资金把关人的职能,而技术投入上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用户支付信息外泄。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被曝出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数据库信息被窃取的网上商城和支付平台有近200家,其中多家网站泄露的用户信息达数百万条,最多甚至达到上千万条。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支付服务的移动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支付风险呈现蔓延速度快、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外溢效应明显的特点。支付行业在敏感信息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压力较大,信息泄露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

不仅如此,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操作、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存在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一旦支付机构违规挪用资金,客户支付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众多支付风险在短时间内同时爆发,可能引发连锁金融风险。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移动钱包,创新更要让人放心》吴秋余)

材料三:

在监管部门的力推下,被称为“网联平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终支付清算平台”的建设进展超过市场预期,按照央行的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可以在多家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行开立账户,资金在内部流转,交易信息留存在支付机构内部,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对资金流向实行监管,而网联平台的创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从2011年4 月底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在过去6年半的时间,央行总计发出了271张支付牌照。而在2015年8月,央行注销了张支付牌照,结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的历史。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央行合计注销了24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有20张是在2017年注销的。其中,1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因为严重违规被央行注销牌照,另外10家则是由于业务合并。

(摘自“新浪财经”2017年10月1日《第三方支付监管趋严: 今年已注销20张牌照,多家机构吃罚单》)

材料四:

无论是信息公开的无心之失,还是机构内部的有意为之,这都说明,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既需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更需要织密管理的篱笆网。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网上与网下同心聚力、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的信息安全格局。显然,在这方面,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的相关机构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购物平台知道你每天买什么,社交软件知道你每天说什么,打车应用知道你每天去哪里——网络虽然虚拟,但是留下的印记却真实反映着每个人的隐私,不仅是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包括网络第三方平台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具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因此,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在信息管理上严防死守,确保收集起来的信息不被泄露或消费。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8《信息安全首先要管理安全》盛玉雷)

【小题1】下列有关“移动支付”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支付是指手机用户(单位或个人) 对商品消费或服务进行的财务支付的-种服务方式。
B.移动支付用户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近距离传感器向银行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资金转移。
C.2016年手机等移动设备完成支付96%,明显高于其他支付手段,呈上升趋势,手机支付已基本全面普及。
D.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同比增长趋高,这意味着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
A.由材料二可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出于扩大市场的考虑,技术投入不足,容易造成用户的支付信息外泄,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报道了我国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弊端,但是,材料二侧重于信息的泄露问题,而材料.三侧重于监管疏漏的问题。
C.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力度,其主要就是注销违规支付公司,从而结束了“只发不撤”的历史。
D.2016年有近200家的网上商城和支付平台存在安全漏洞导致信息被盗,泄露的用户个人信息累计达上千万条。
E.材料三与材料四在写法上各有特色,材料3三侧重于新闻事实的报道,属于消息: 而材料四侧重于时事评论,属于新闻评论。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移动支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