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①2012年2月14日,两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类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家。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②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③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④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⑤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⑥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⑦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⑧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②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幼年时全家曾流离失所,青年时目睹日寇的轰炸,这些使吴良镛许下了“谋万人居”的宏愿。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的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不仅再现了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的建筑理念和卓越成就,还揭示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理想、有情趣、爱国爱民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 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小题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概括吴良镛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原因,并选取其中的一点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0 01:0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二

天气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气象自动站和卫星相比,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最有效的手段。越强的对流天气发展速度越快,空间尺度越小,对监测设备的时空分辨率要求越高。我国气象自动站已经很密集,但仍不足以观测强对流天气过程。而且自动站观测到的是一个点,而对流天气系统是三维的。卫星监测范围虽然比雷达更广,但其观测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而雷达可达1000米。卫星对于对流云上部的监测较为有效,雷达则不仅可以观测对流系统的底部、中部、上部,还可以观测系统内的风场及强度。目前,我国在网天气雷达数据

按照波段,气象雷达可以分为K波段雷达、X波段雷达、C波段雷达、S波段雷达和L波段雷达。各种波段雷达探测大气目标的性能和其工作波长密切相关,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C、S和X波段雷达被称作天气雷达。

与常规天气雷达相比,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加了一项新技能——捕捉风场信息。它能有效地监测和预报热带气旋、风切变等灾害天气,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进行有效监测,对降雨进行较准确估测。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显著增强对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降水预报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实现降水预报的定点、定量、定时。X波段天气雷达技术优势并不明显,但在我国天气雷达发展早期,对于提前云雨监测时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X波段天气雷达造价低,气象部门也常利用它进行强对流天气系统的补充观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全部升级为能够监测降水粒子相态的双偏振雷达,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正在进行相同雷达的业务升级试点。另外,我国自主研发的相控阵天气雷达也已投入使用,对与大风有关的对流系统的监测预警效果显著提升,有望成为下一代天气雷达。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有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天气雷达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效监测强对流天气B.监测范围更广
C.监测精度更高D.其功能和波长密切相关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天气雷达作用的一项是
A.防微杜渐B.防患未然C.杜绝后患D.居安思危
【小题3】不同波段的天气雷达协同作战,如果用诗文来描述这一情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穿多少条巷子才能到家

①巷子既是小城的表现形式,也是它的真实内容。

②在这座小城镇的末端,我心怀忐忑地走进巷子,像走进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弥诺斯迷宫。巷子都是有了些年纪的,名字以两字居多,文巷,武巷,米巷,夏巷,吴巷,像是以某户人家的姓而拟名。巷子里的人三三两两从黄昏走进去,走进夜晚,又从黎明里走出来。

③我只是小城慕名过客中的一个,和巷子有过几日之欢。从小城的地图看,你会以为自己在看一幅蜻蜓飞舞图。那些密密麻麻,弯弯曲曲,重重叠叠,又杂乱不堪的十字,丁字,回字,凹字,凸字,令你眼花缭乱。它们各自代表的只是巷子。

④女孩年轻,活泼,十分快乐地跳跃在前面,不时回过头与我说话。她说,巷子有多长,回家的路有多远。不是吗?她带着我闲适地行走,随时随地地走进一条巷子,又随时随地地走出一条巷子。这里宽的巷子,一辆东风汽车能驶过还绰绰有余,窄的,仅容一人侧身穿过。多年以前的青砖、大块麻石堆砌成巷子的路和两边的墙壁。墙壁直平而且高,在窄小的巷子,视觉上的误导,能高到目力尽头那片泛白的天空。

⑤小城居民的家就隐藏在巷子的某个地方。深色的,两扇大木门,打开,是另一条巷子。关上,是一户有欢乐与忧伤的人家。木门的大铁门环,在几辈人众多时光的打磨下,亮。亮是形容它的唯一词汇。你把五个手指搭在门环里,像是搭着冥冥中神的臂膀,能感受到的是沧桑与重量。你此时举若轻,扣动门环的动作成千上万次地重复上演。环在木门脸上烙下一个深深的酒窝。酒窝里盛得下时间,醉倒门里门外的人。

⑥夜晚的巷子,万籁俱寂。静谧如一张刻薄的宣纸,一点墨,能浸透纸里纸外,能蔓延至纸的角落。对于每一个初次站在其中的人,心中布满惊恐,不敢挪动微小的身体,连脚步也是轻,轻到无声。其实是害怕重,害怕捅破那张纸。巷子在夜里晃动,入眠,醒来,又晃动。女孩说,巷子没有睡眠。那巷子只有“晃动”存在。晃动着一双温柔祥和的眼睛,像一只内存无限大的电子眼,记录着从巷子进进出出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与一切生活言语。

⑦巷子还是风的归宿地。风像是一个撒开脚丫子奔跑的少年,有着初生牛犊的疯劲儿,撞,撞在墙上,撞在木门上。一切都那般严密,找不到钻的缝,就只有跑。巷路上人的情绪,纸片,树叶和偶尔的一只塑料袋被轻轻卷起,旋转上升,高不过巷子的墙。又轻轻撂下,跑不出巷子曲折的路。

⑧在巷子的第二天午后,阳光在巷子里时隐时现。在一条巷子与另一条接头的拐弯处,我们遇到一位推着手推车的老头,硬长方形纸盒很深,不会轻易看见里面的东西。车上立着一块长30厘米宽15厘米的红漆木牌,写着“张氏姜糖”四个遒劲的魏碑字,一看就知道字是有来头的,老头咧开嘴,一口牙齿清晰整齐,保养极好。他笑了,递给我四包纸袋装好的姜糖,又从我手中接过一块钱。

⑨姜糖有上百年历史的,这老头一家人就是吃着姜糖活在世上的。女孩说。

⑩老头就是这张氏的后人,而他家里只剩下一个很小时因高烧变傻的儿子,妻子因病早逝。家传手艺到这一代是戛然而止还是另授外人这个问题扑朔迷离。这些当然是后来听说的。我所见到的是姜糖一锅一锅熬出来,每天只有一锅,然后卖掉。张老头就推着一锅姜糖,绕着巷子转,即使卖完了他也还习惯转,转到天暮回家。

⑪老头推车在前面,我们不远不近地尾随。他喊着“姜——糖——,张氏姜糖——”朝巷子的另一头走去,他走得慢,我们也很慢。他叫卖的声音顺着巷子的路和墙爬,爬到更广袤的空气里,爬到午睡醒来肚子空泛了的耳里。不时有一张门,几张门同时打开,钻出一个小脑袋或者是中年妇女梳着发髻的头,走过来唤一声“张爷爷”或“张叔”,然后拿着纸袋喜滋滋地走进了门,互相说话的声音,清脆地击破巷子的沉静,带来片刻生机和活力。

⑫女孩点点头,缓缓又说,这巷子里其实藏着许多有手艺的人有绝活的人。

⑬诸多手艺人我未能见识,但在小城的角落里能目睹他们的痕迹。镂空雕花的木窗,一方蜡染的布,一幅悬挂厅堂的书画,一对刺绣的鞋垫甚至一双草鞋。它们淡然地守候在小城安排好的位置,空气里游荡着手艺人的影子。还说那张老头,叫唤着转悠着,刚刚在这条巷子分手,隔支烟功夫又逢在另个巷口。这些巷子四通八达而又独立,有自己的名字和方位。张老头是在巷子里长大的变老的,巷子的故事里躲藏着他的一生。他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在巷子里穿梭,到底他一生穿过多少条巷子无人计数,包括自己。他的家也在一张木门里,有浓厚的姜糖散发的甜味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他呼出和吸入的空气里有着姜糖的气味。他的傻儿子在这种味道里流着涎水,无所事事地摆弄所有能到手的物什。那模样让人理解“津津有味”这个词。有时候他难得开心地走在老父亲身后,嘿嘿嘿地望着买姜糖的妇女小孩笑。巷子里多了另一种生命状态的人的声音。傻少年没读过一天学,但他对巷子的熟悉令人惊讶。还有众多人与事物的关系,他能缓慢地清楚表达,像是数着自己的手指。在他眼中,巷子是欢乐场,是他亲自布下的迷宫,是一个陪伴他阅历生命的处所。少年不像老人容易见到,他说不定躲在你身边的某个角落里趁你思想溜差时冒现,又从你面前渐渐走远,消失在巷子尽头,融进另一条巷子。

⑭张老头有些蹒跚的身影,还有傻少年一摇一晃走路的模样,在这个我离开巷子的晚上,在几盏淡黄的灯火里浮现,打湿我的情感。

⑮在这座小城里,巷子,老人,少年是浑然一体的,互不突出互不影响,是原生态的存在。

⑯生命无声息地在巷子里延续,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一个答案,穿多少条巷子才能到家?

(取材于沈念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你眼花缭乱    眼花缭乱:错综纷繁,令人头晕目眩
B.你此时举若轻  重:指厚重的历史文化
C.这个问题扑朔迷离 扑朔迷离:事情复杂,不易看清结果
D.生命无声息地在巷子里延续 悄:读作“qiǎo”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巷子既是小城的表现形式,也是它的真实内容,见证了小城的沧桑历史,记录着小城人的喜怒哀乐。
B.巷子里到处充满了手艺人的痕迹,这是巷子的特有文化,如今,这些传统文化痕迹正在巷子里消失。
C.张老头是巷子里普通居民的代表,他的生活状态充分地表现出小城人对巷子的无限热爱与深情依赖。
D.我慕名而来,近距离接触小城的日常生活,领略了它浓郁的文化气息,被它的原生态存在深深感动。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语句。
【小题4】作者在结尾说“穿过多少条巷子才能回家”。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小题5】在傻少年心中巷子“是一个陪伴他阅历生命的处所”。我们读过的名著中的人物,也大多会有个“陪伴他阅历生命的处所”。请从《边城》《呐喊》《老人与海》这几部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陪伴他阅历生命的处所”是什么样的,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街浓缩了一个时代
谢 冕
①一条街,几座坊巷,卷起了一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
②这条街是福州的南后街,这些坊巷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坊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出将入相的衣冠锦绣之地,是花团锦簇的文化名街。
③三坊七巷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据统计,这里先后出过十位尚书、十位总督、三位海军总长、一百五十一位进士,以及众多的诗人学者。衣锦、文儒、光禄、朱紫,但看这些命名,代表的是渊博、儒雅、高贵和韵致。一首诗表达了这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殊风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幽幽墨香中,朗朗书声里,闽都遗韵,左海风流,唯此为盛。
④光禄坊有一座“光禄吟台”,现在成了榕城诗人墨客吟诗歌吹的场所。吟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间。当时的福州太守程师孟,善文墨,有政绩,修道山亭,曾请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太守常小憩光禄坊,闽山保福寺僧人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以彰其德。曾任光禄卿的太守有感赋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南朝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每忆登临却自回。”睿智若此,谦恭若此,由此可见其人风雅。
⑤文儒坊旧称儒林坊,是儒林学士汇聚之所。其实三坊七巷诉说的不仅是文士诗家,这里也记述了那些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远去岁月的鼎盛,已是历史的光荣记忆,就近代中国而言,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甲午海战、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多么难忘的历史印记!
⑥林则徐纪念馆在宫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听到他的华彩诗文,更听到他临阵一呼的气势。时势艰难,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书写了浩气长存的一片丹心。可惜壮志不酬,谪迁万里,他为此阅尽人间苦乐,却是矢志不移。先后任职多地总督,几度出任钦差大臣,屡进屡出,屡升屡降,实为常人所难承受。他是一个文人,却充当了号令三军的统帅;他有伟大的抱负,却为时势所不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还激励着万千国人。
⑦粉墙黛瓦之间,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台楼阁,那些游廊曲径,无不充盈着、流荡着一股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一批优秀人物从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广袤的国土和世界,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他们一步步地前行着,改造着帝国的积弊,并引向新的开端。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他们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条街、几座坊巷,灯影梧桐,碧血斜阳,这里的沉思和呐喊几乎托起了一个时代。
⑧旧时的南后街并不宽敞,很窄,街两旁都是店铺,那是一条缤纷灿烂的文化街。这里的繁盛,有人将之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拟:“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还开怀。”
⑨近时读到一组竹枝词,其中一首谈到福州灯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看花灯总是首选南后街。那里灯月交辉,流光溢彩,极尽一时之盛。而且那里不仅是展出,还有销售,那里的灯彩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艺传统。
⑩这是一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这是我们的心灵系之的家园。一条街,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三坊七巷”的特点。
【小题2】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的诗句,简要分析程太守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结合文章第⑦段内容,理解“托起了一个时代”的内涵。
【小题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取近譬”,将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人。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亲情,是一种事实根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望全部压在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之性善的结果。

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都自然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但孟子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

与孟子一样,荀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礼”学。“礼”学的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荀子认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人性之恶,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伪”)产生的,是用于制约和改造人性之恶的产物。一方面,道德之善就是“伪”的结果;另一方面,“性恶”是“伪”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道德主体自身才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才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综上所述,孔子以道德情感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以人性善恶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大都不出这两类。

(摘自王乐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学”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
B.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通过“能取近譬”,成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C.孟子以性善作为其仁义思想的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
D.荀子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是“礼”学,其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区分了西方思想家和孔子仁爱的不同对象,前者以基督教为背景,对象是无限制的。
B.文章分析了孟子性善论的弊端,性善不是政治伦理思想的绝对基础,故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
C.文章分析了荀子“性恶”与礼义道德之间的关系,“性恶”是前提和基础,礼义道德是制约改造“性恶”的结果。
D.文章不仅分析了孟子、荀子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承继关系,还注意比较它们的不同,分析全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每一个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的性善,就能实现他主张的政治伦理“义学”。
B.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产生的,所以,道德主体自身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C.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有着共同的,但其所基于的条件则完全相反,因此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不一样。
D.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孟子以性善为基础,荀子则以性恶为基础,他们一起构建了儒家共同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同类题5

(题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我的父亲曹禺
万方(注)
我父亲的一生都和戏剧紧紧连在一起。小时候他就是个小戏迷,才三岁,就被我的奶奶带到戏院看戏,小小年纪,就被舞台的奇妙吸引。长大一些,他和小伙伴在自家的院子里演戏,可以算作他最初的戏剧实践。上了南开中学后,他参加了南开新剧团,演戏,导戏,翻译西方戏剧,从那以后,戏剧就成了他一生的迷恋与追求。
《雷雨》是他最著名的剧作,上演至今已经70多年了。我记得他和我讲过,那时候他还在南开中学念书,有一个同学叫杨善全,他和杨善全说,我有一个故事想写出来。杨善全就说,那你讲讲吧。他讲了,头绪很多,讲得很乱,杨善全没听出所以然来,只说,很复杂呀,你写吧。后来他又创作了《北京人》,有评论家说《北京人》是曹禺创作历程中的高峰,是他写得最好的戏。作为一个编剧,我感到惊异的是,要具有怎样的感悟力,体味多少不愉快,刻骨的厌恶,埋得极深的苦痛,才能写出老太爷曾皓那样的人物,而我爸爸那时还是个青年。记得我曾经问过他写东西时的感受,他回答说:“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印象,许多憧憬,总是等写到节骨眼儿就冒出来了。要我说明白是不可能的。”我一直觉得《北京人》里每个男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他比他们加在一起还要丰富生动。
“文革”时期,我爸爸被打倒,被揪斗。有一段时间,他被关在牛棚里,白天扫大街,晚上不能回家。他曾回忆说:“我羡慕街道上随意路过的人,一字不识的人,没有一点文化的人,他们真幸福,他们仍然能过着人的生活,没有被辱骂,被抄家,被夺去一切做人应有的自由和权利。”后来放他回家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吃大量的安眠药,完全像一个废人。
粉碎“四人帮”后,我爸爸恢复了名誉,担任了很多职务,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但他最想做的是写出一个好剧本。在他的内心,他始终是一个剧作家,他的头脑就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刻不停地转,我爸爸这一生从来感受不到“知足常乐”和“随遇而安”的心境。晚年的日子里,他一直为写不出东西而痛苦。这种痛苦不像“文革”时期的恐惧那样咄咄逼人,人人不可幸免。这种痛苦是只属于他自己的。我曾经反复琢磨这份痛苦的含义,我猜想:痛苦大约像是一把钥匙,唯有这把钥匙能打开他的心灵之门。他知道这一点,他感到放心,甚至感到某种慰藉。然而他并不去打开那扇门,他只是经常地抚摩着这把钥匙,感受钥匙在手中的那份沉甸甸冷冰冰的分量。直到他生病住院,身体越来越衰弱,他才一点点放弃了他的痛苦,放弃了由痛苦所替代的那种强烈的写作愿望。他不再说“我要写东西”了。有时他说:“我当初应该当个老师,当个好老师,真有学问,那就好了。”他常检讨自己过去不用功,没有系统地看书。偶尔他会谈起他年轻时怎样写作,写得怎样酣畅,就像讲一个他做过的诱人的美梦。
当年我爸爸写出《雷雨》之后,给了他的好朋友、中学同学靳以。当时靳以、郑振铎和巴金一起在办《文学季刊》。靳以叔叔把剧本放在抽屉里,放了一年。我曾问过我爸爸:“你为什么不问问呢?”他说:“那时候我真是不在乎,我知道那是好东西,站得住。”一年后,巴金伯伯看到了《雷雨》,读过后立刻决定在《文学季刊》上发表。我爸爸年轻时是那么自信,而晚年,他不止一次地问我他写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好。我劝他不要想了,我说这不是你的事。“怎么讲?”他问我。我说出看法:“你写了剧本,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他又问。“你说呢?”我反问他。他没有再说话,我相信他心里是有答案的。
他曾说:“我喜欢写人。”写人,写出人的灵魂,对人永远满怀热忱和兴趣,我想这就是我爸爸写作生涯的写照。
(有删改)
注:万方,1952年出生于北京,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女儿。
【小题1】(小题1)请从语言艺术效果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小题2】(小题2)曹禺晚年时痛苦于自己写不出好作品来,并且不再像年轻时那么自信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曹禺的戏剧人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