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

李竟恒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从夏代的司法精神中,便强调与其造成冤案,宁可达不到执法效果,即宁纵毋枉。周人的《尚书·吕刑》中,尤其强调司法的审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司法中的疑罪,采取赦免从无原则。汉代孔安国的注解认为,刑狱有疑点的,应该改为较轻的处罚,小惩罚有疑点的,应该完全赦免。按照孔安国的解释,这一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
秦朝的司法思想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两件事。一次是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尽取石旁居人诛之”,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被进行了有罪推定,所以杀无赦。类似的例子,秦始皇在梁山宫怀疑身边的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丞相李斯,于是便将“时在旁者”全部杀掉。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秦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无解词,笞讯某”,即一边刑讯逼供,一边要嫌疑人自证清白。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如张家山出土竹简《奏谳书》中,就记载了一个秦代冤案,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在严刑鞭打下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全家遭殃。正是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路上遇到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逃跑的亡命者。
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反对秦朝法律文化。《礼记·王制》:“疑狱,汜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即有疑点的案子要拿出来众人讨论,如果大家都认为存疑,便作赦免处理。汉代儒书《孔子家语·刑政》也有:“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者赦之”,主张疑罪从无。汉儒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主张:“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即疑罪从无是仁政的司法要求。汉儒刘向在《新序·杂事第四》中曾经记载一个寓言,据说魏国有疑罪,一半的司法人员主张应该做有罪推定,魏王便请教大商人陶朱公。经陶朱公启发,魏王意识到应该“狱疑则从去”,于是“梁(魏)国大悦”,确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因而获得民众的拥护。
这些汉儒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对汉代的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影响。《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宣帝时廷尉于定国,学习儒家《春秋》,接受了儒的价值观,所以“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这位司法官员虽然没有实践疑罪从无,但却践行疑罪从轻,比起秦法的有罪推定传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改善。
相比于秦朝的有罪推定,儒学的疑罪从轻、疑罪从无思想都是更合理的。当然,从轻和从无二者之间又有高下之分。明代人梅鹫在《尚书考异》中就指出,“罪疑惟轻,贤人以下。忠厚之事,圣人似不止此”,意思是罪疑从轻原则,只是一般儒者就能主张的水平,而疑罪从无,才是真正圣人的司法思想。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9.2.28)

【小题1】下列有关“先秦司法精神”的论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的“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中的“赦过与辜”以及《周礼》中对“幼弱、老耄与蠢愚”的赦免主张,充分证明了传统司法制度重视审慎的特点。
B.从《左传》所引的《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内容可以断定,夏代的宁纵勿枉的司法体系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精神的萌芽形态。
C.《尚书·吕刑》提到了“五刑”“五罚”,审案体系较为完备,因此汉代的孔安国在为其作注时,明确指出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特点。
D.周人的《尚书·吕刑》中有“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的说法,这表明当时非常重视司法的审慎,对司法中的疑罪采取从轻从无的审理原则。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的方式,以大量的儒家典籍和史书材料来佐证观点,论述语言平实而周密。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我国汉代以前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章在论述汉代司法思想特点的时候,强调了汉儒的主张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深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结尾对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的高下进行判定,可以彰显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仁爱气质。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对画线句观点起支撑作用的一项是()
A.如果避免以有罪推定为司法思想底色的做法,就会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增强政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B.如果对有疑点的案子加强讨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好恶对断案过程的影响,使结果趋于公正。
C.如果能够辨清“从轻”与“从无”的高下之分,就能丰富司法思想的内涵,为实现圣人之政打好基础。
D.如果能坚持遵循“疑罪从去”的断案原则,就可以更好地践行儒家仁政思想,更可能获得民众的拥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4: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日晚,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五番棋第二局在韩国首尔战罢,最终AlphaGo展现出恐怖的全局控制力,执黑中盘获胜,并以2比0领先李世石。这一结果也令人工智能引起的“地震”继续升级,许多赛前坚定认为李世石将完胜的人士也大跌眼镜,坦承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美国未来学,雷·库兹韦尔认为“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物体。人工智能将和人类共生,作为工具,开阔我们的身体和知识界限。”他认为,从起重机到智能手机,过去人类使用的一切工具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人工智能。过去大多用在克服人类的身体界限,现在新的人工智能将用于克服人类的知识界限。例如发明出可以准确翻译所有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机,开启有史以来人类沟通最紧密的时代。
对于AlphaGo的胜利,雷·库兹韦尔表示:“这让我确信,人类正在向着不远未来的2个重要时期靠近。2029年和2045年。”他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几何级数的发展,在13年后就能拥有和人类同样水平的智能:“2029年和人类一样说话、思考、感受感情的存在将诞生,成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的时代。2045年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的肉体、知识能力将突破生物学界限,奇点将到来。”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有半数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的智力到2040年就会达到人类水平。这可能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治疗疾病和节省劳动力。但这也带来了遗传学提出的同样深刻的道德问题。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年告诫,除非我们谨慎从事,否则棋盘游戏或许只是开始: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变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更聪明”。人们不难明白,各国政府和人类社会应该认真对待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些发展所包含的意义。谷歌、脸谱和其他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表示,他们将建立道德问题专家小组来考虑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人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外部监督来保护公众免受人工智能某些发展的负面影响。
(《央视新闻网》)
材料二
人类正以科技手段推动新物种的进化,这可能与人为导致物种灭绝一样有害。
尽管我们具有笨拙的破坏力——科学家说,人类活动可以导致类似于恐龙灭绝事件发生,智人还是促成新物种和株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化。根据这项研究,自1.1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以来,人类迁移了近900种已知物种、驯养了470多种动物并种植了近270种植物,对整个自然生态圈的改变简直是“史无前例”。
人类推动的物种进化的令人咋舌之处不仅在于出现的新物种数量很多,还在于它们形成的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新物种的出现,可能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生产生未知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哥本哈根大学生态学家的瑟夫·布尔说:“人类或许发现,这种人为的生物多样性与人为的物种损失一样令人恐惧。”
(《中华读书报》)
材料三
蚕丝,这种散发光泽且美丽迷人的服装面料是非常坚韧的。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可以让这种轻柔细软的丝线更坚固耐用,给蚕喂食石墨烯或单壁式碳纳米管。
研究人员说,喂食后,蚕吐出的强化丝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制作耐用防护布、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和环保型可穿戴电子产品。为了获得碳强化丝,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及其同事给蚕喂食喷洒了含有0.2%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水溶液的桑叶,在桑蚕吐丝结茧后收集蚕丝,与标准产丝过程一样。
与普通蚕丝截然不同的是,碳增强蚕丝的抗拉强度提高了一倍,耐压强度至少提高了50%。研究团队将蚕丝纤维加热至1050摄氏度,使丝蛋白碳化,然后研究其传导性和结构。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家张耀鹏说:“这是一个大规模生产高强度纤维丝的好办法。”张曾经做过实验,给桑蚕喂食二氧化钛纳米粒,希望获得抗紫外线降解的超强蚕丝。他指出,碳强化蚕丝的导电性能可能使它成为未来制作传感器以读取神经信号的主要原料。
(《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人类“科技进步”问题,而且都不同程度的解说了科技变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对未来科技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态度一致。
B.材料二表明,人类推动的新物种进化是危险,甚至与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一样有害,因此材料三涉及的给蚕喂食人工添加剂的行为会对物种产生危害。
C.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的科技成果有的是事实,有的将要成的事实,而材料一所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要到2040年才能有实际价值,所以后两则新闻更具有真实性。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人类的科技革新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且暗示读者,人类的前进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的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在面对科技这一话题时都大体上呈现出了冷静和多元的话语态度。这也是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的方向引导作用。
B.在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呈现了实验结果,材料二在对事件的解说上虽然具有辩证性,但因为没有实验结果作支撑,所以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探讨。
C.相对而言,央视新闻网的新闻语言更体现了生动活泼性,例如在引用库兹韦尔的话时说“人工智能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
D.《中华读书报》和《参考消息》在说明性文字中较多使用数字和专业术语,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与《央视新闻网》文字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E. 三家媒体刊登或转载关于科技进步文章的背后,是国家对于”科技兴国”的诉求。虽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借助媒体的宣传,也能激发民众的热情和动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 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中学联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小题2】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小题2】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 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汉的王符,从唐代的孔颖达到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从明代的王阳明到清代的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挥。明清时期流行很广的人生格言类著作,多半也将君子人格奉为典范和楷模。如《菜根谭》云:“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见弱怜悯等优秀品格的赞扬。《围炉夜话》云:“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这就是在君子与小人不同处世方式的比较中,充分肯定君子以忠贞和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做法。君子概念及其文化,不仅在中华历代典籍中汗牛充栋,而且一直活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今天人们口头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以说,“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征高洁、清雅、虚心和气节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书画数不胜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君子”概念古老而鲜活,在当代社会也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在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有一个发展过程,原来“君子”主要指某一类人,后来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
B.君子这一形象是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它不同于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的圣人形象,君子有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
C.“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中的“君子”,指的是处于执政者或贵族地位,道德高尚,不做危害社会和民众之事的那些人。
D.从西汉到清代,董仲舒、王夫之等人对“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说明君子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肯定和褒扬君子,君子是他心目中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则是与君子相对的另一类人。
B.《周易》中的名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
C.《菜根谭》中说的“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优秀品格的赞扬。
D.《庄子》中的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比喻的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往上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变化,表现了君子理想人格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格的深远的影响。
B.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其行为必然符合“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这些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
C.君子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绝大多数人也把君子风范奉为做人准则。
D.在君子理想人格形象的打造和推举过程中,不同学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荀子还从社会治理上论证了君子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红布

游睿

起风了。

小伙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一团乌云正缓缓靠近,天色阴沉下来。小伙加快了步伐,沿途的柳树、房屋,纷纷被小伙抛在了身后,穿过青石板的小巷,在大杨树下,一边努力掩盖自己的喘息声,一边喊道:红儿,红儿。

小伙的嗓音穿过杨树的树梢,飞向树下那三间瓦屋。一条小花狗翻滚着扑倒到小伙脚下,一边欢快地摇着尾巴一边用嘴撕扯小伙的裤腿。小伙摸了摸小狗的头,继续喊着,红儿,红儿。

风掠过树梢,小伙看见,杨树的枝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绿的、黄的、红的,整块整块的布,像飞天仙子身上的彩缎。

小伙笑了笑说,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

又一阵风吹了过来。小伙狡黠地笑了一下大声喊道,起大风了,你就不怕风把布刮跑了么?

这时门咯吱一声,一辆轮椅出现在门口。轮椅上的姑娘黑发如瀑布,她低着头,双手缓缓转动着轮椅。

小伙赶紧上前,推着轮椅后面的扶手。姑娘转过身,眨了眨葡萄一样的眼睛,然后用力地将小伙的手从扶手上甩开。

这是怎么了?小伙赶紧绕到姑娘身前,半蹲下身子,望着姑娘略显苍白的脸。

姑娘别过脸,不看他。

小伙慌忙取下背包,迅速取出一块巧克力说,专门给你买的,算我赔个不是。

姑娘却把脸别得更远了,轮椅也跟着转动起来。小伙起身去看姑娘的脸,他顿时愣住了。

哭了?怎么了红儿?谁欺负你了?小伙手足无措。

姑娘啜泣着,轻声说,你走吧,不要来了

为什么啊?小伙抓了抓自己的头发说,都怪我的破手机,我真不是故意不联系你的。

姑娘抬起手拭了一下眼睛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

小伙重新蹲下身子说,又来了,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小伙说,这样的话,你早点给我起来,轮椅让给我。

胡说什么啊?姑娘连忙打断小伙的话。

哎哟!小伙又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佯装痛苦地蹲下身子。

姑娘迅速用双手撑起身子,差点从轮椅上站了起来。怎么了?

小伙指了指心口说,这里,这里让人给弄疼了。

姑娘破涕为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一边抡起手频繁地捶打着小伙,一边说,你真逗。

小伙捉住姑娘的手说,又帮你妈妈染布了吧,你看指甲上还有染料。

姑娘抬手指了指杨树上的布匹说,那些,都是我染的。我希望这些布将来能做一些花花绿绿的裙子,穿在一些漂亮的女孩身上。

小伙也顺着姑娘的手看去,又一阵风正吹过来。杨树上的那些布变成了钟摆,来回舞动。

快下雨了,得把这些布收下来。小伙说着,转身向杨树跑去,准备爬上树。

姑娘咯咯地笑着说,不用爬树,树旁边有根竹竿,挑下来就是了。

小伙甩了个响指,很快找到那根竹竿。小伙仰着头,那根竹竿就绑着姑娘的目光在树枝上轻轻挑动。不一会儿,姑娘的腿上就叠了厚厚的一叠布。

最后,树枝上只留下一块红布。小伙抖动着竹竿说,太高了,不好挑。

姑娘仰望着,用一只手把轮椅往前滑了一段说,要不,你站到轮椅上?

那可不行,我怕伤着你,我自有办法。说着小伙轻轻一跳,那块红布总算被挑动了。忽然,小伙手中的竹竿微微抖动了一下,红布在空中悄然滑落。那块布不偏不倚,正好向姑娘头上落去。

姑娘的眼前立刻就红艳艳的一片了。

姑娘静静地坐着,她挺直了身子,明显感觉到小伙就站在自己的跟前,她听得见小伙的呼吸声,听得见他砰砰的心跳声,若不是有风,甚至都怀疑世界静止了。姑娘就闭上了双眼,静静地等候着。

此刻小伙也静若雕塑,他静静地看着红布里的姑娘,同样纹丝不动。

又一阵风吹来,姑娘睁开了眼,发现红布依旧罩在自己头上。

为什么不把我头上的红布拿开?姑娘小声地问。

我舍不得,小伙说,现在你多像……

那,就不要拿开。姑娘哽咽着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团乌云正缓缓靠近,天色阴沉下来”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小伙的着急心理,也暗示两人的感情可能遭遇波折。
B.“一条小花狗翻滚着扑倒到小伙脚下”写出了小花狗对小伙的亲近,侧面衬托了小伙与姑娘之间深厚的感情。
C.“小伙又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佯装痛苦地蹲下身子”运用“狡黠”一词形象地刻画出小伙借此考验姑娘是否关心自己的心理。
D.文章多处对自然环境中的风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描写,如结尾处“又一阵风吹来”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姑娘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块红布”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