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杀 棋

王建华

天气晴好的日子邮局的南墙根总是聚满了闲散老人,聊天甩扑克,下象棋,随心而为,各得其所

靠墙根的一头,一个老头双手拢在袖管里,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像一尊蜡像。他面前有一张能折叠的四方桌子,桌子对面也放着个马扎。桌子上画着棋盘,棋盘里填满了棋子。旁边的香樟树上挂着块一尺见方的硬纸板,歪歪斜斜地写着:五块钱一局。偶尔有人坐到他对面,说杀一局,他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每每不到十分钟,来人就会摸出五块钱丢在桌子上,悻悻地离去。这些人当然都是从外地或是乡下来的象棋爱好者。城内清楚底细的人都不跟他下,因为全不是他的对手。

“我跟你杀一局。”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清。老头儿伸出细长干瘦的手指做一个请的手势,却发现对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小子“啪”的一声架起一门当头炮。老头儿迟疑着上了一匹马,推上这匹马时,他斜睨了那小子一眼:长长的头发几乎遮住他黝黑脸庞上的黑边近视镜,眼镜片后面小眼珠滴溜溜转,闪烁着凶狠的光;薄薄嘴唇边几根浅黄胡须像极了春天破土而岀的草芽。小子飞快地上马、岀车,攻势迅疾凶猛,顷刻工夫,车马杀气腾腾地压到河界上。老头儿也不慢,每当对方“啪”的一声棋子落桌,他的棋子就轻轻巧巧地跟上,要么巧妙地避其锋芒,要么死死地封住去路。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你是学生伢?”老头儿问了一句,小子“嗯”了一声,“咋不去念书?”老头儿又问,“杀棋就杀棋。”小子没好气地回一句。老头儿又迟疑了一下,杀棋就杀棋,这分明是他自己平时跟别人说的话,走棋时他从不让别人问长问短。

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老头儿偶尔瞟一眼小子,真的再也没说一句话。老头儿用连环炮配合一四马在对方阵营内形成犄角之势,只等家里的士角炮打掉对方一个士,即可置对方于死地。然而,他像一个武林高手任凭对方刀光剑影在面前上下飞舞,却是左避右让,就是不出手。

小城人都不知这个老头儿的来路,只知道他偶尔也做些收破烂的营生,那是一连几天无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刚刚在这里摆棋摊时,生意还不错,跟他对弈的人也不少,观战的人也多,后来因为棋艺悬殊,棋摊就逐渐冷落了。他也试图输过棋,因为他演技不高明,让赢棋子的人觉得憋屈,备受侮辱似的,久了就很少有人上他的棋摊。

小子的额角上已经冒出粗大的汗珠,他把另一门炮调到自家河界中位,打算用双炮连环射击,从对方中位撕开一道口子。这时,老头儿只要撤回一车保住护驾马、小子即使硬拼也将无济于事,然而,老头儿回撤的车偏偏别住了马腿,让小子将了军。老头儿抓耳挠腮无比遗憾地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说你可以出帅。老头儿说你赢了,我的帅动不了,如果要动帅,就算我输,我从不动帅。小子这才看见老头儿的“帅”被一根螺纹钉固定在桌子上。

小子拿着五块钱朝学校方向走去,邮局斜对面是一所重点高中,老头儿一边把桌子折叠起来一边大声反复嘟哝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志得意满地把五块钱在空中扬了扬,头也不回,一溜儿小跑地去了学校。

“我陪你杀一局。”五年后一个寒假,小伙子从大学回家又来到老头儿棋摊前。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一眼就认出小伙子,尽管他头发理短了,皮肤白净了。

“五块钱一局,你先请。”

“那年差点儿我就逃学了。”小伙子一边说一边又“啪”的一声架起当头炮。

“杀棋就杀棋。”老头儿说。

(选自《安徽文学》201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试简要分析下面的两句话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状态。
(1)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
(2)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老头儿”的形象特点。
【小题3】赏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
【小题4】试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10:4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书生与硬汉 王开林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有一篇名诗《从军行》,其中有一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认为投笔从戎远胜烹文煮字,这是一层显在的意思。而该句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书生乃蒲柳弱质,哪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呢?
其实,我们从书生中也同样能找出一些硬朗的角色,这些书生一旦较起真来,拼起命来,那股子直闯刀丛剑林的狠劲并不输给任何硬汉。
比如韩愈,唐宪宗虔诚信佛,他却批鳞直谏,上《谏迎佛骨表》,指出佛只是“夷狄之一法”,“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尤其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八字,差不多是指着和尚骂秃子,令唐宪宗勃然大怒,若非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施救,十个百个韩愈也被当木柴劈掉了。似韩愈这种书生,刀山敢上,油锅敢下,最有胆气。这样的古代书生还有很多,比如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苏东坡、王冕、李贽、唐寅、金圣叹、王夫之……他们都是好样的,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原因何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古代书生的出路那么少,“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几乎只有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就几乎是必然的。除非铁了心不怕挨饿,不怕挨整,不怕坐冷板凳,否则就必须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我最佩服的是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是真正的硬汉。比如文天祥,“君降臣不降”;比如陆秀夫,难酬蹈海;比如夏完淳,视死如归;比如谭嗣同,愿为变法流第一滴血。谁说书生都是软骨头?这些书生的硬骨头足以令刽子手雪亮的鬼头刀一一卷刃!
迄于现代,书生中的硬汉并未绝种,章太炎是一个,陈独秀是一个,鲁迅是一个,胡适是一个,傅斯年是一个,刘文典是一个,闻一多是一个,梁漱溟是一个。章太炎闯入总统府大骂袁世凯是独夫民贼,陈独秀将监狱视为研究室,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胡适为使约法和宪法确立而奋笔抗争,傅斯年将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骂到垮台滚蛋,刘文典当面怒斥蒋介石是“新军阀”,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书生,个个有血气,有胆气,有志气,有豪气,无论哪一样都不输给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当他们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时,虽九死其犹未悔,乃是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使然。
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乃是被御用、奴化、驯养、蛊惑的结果,当然也有性格作祟,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当他们把人格、尊严和良知搁弃一旁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与精神的硬朗无缘,与心灵的高贵绝缘。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硬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韩愈等书生都是硬汉,他们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B.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都是真正的硬汉。
C.所谓的“硬汉”是指那些体质硬朗、力气很大、敢于较真、敢于拼命、敢于杀敌立功的人。
D.“硬汉”能够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虽九死其犹未悔,“硬汉”是精神的硬朗,是心灵的高贵。
【小题2】下列对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也有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
B.在那个封建集权社会,有些书生怕挨饿,怕挨整,怕坐冷板凳,只得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C.封建统治者长期御用、奴化、驯养、蛊惑书生,导致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
D.“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书生只能走读书进入仕途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几乎是必然的。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事实论据驳斥了书生都是软骨头的论调,先后列举了韩愈、文天祥、章太炎、陈独秀等人的事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B.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让书生中的硬汉比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C.书生乃蒲柳弱质,没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所以说书生中没有硬汉。
D.文章重点论述了古代书生中有很多硬汉的观点,概括出了“硬汉”的精神特质,目的是希望现代书生中也能出现硬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017中国电影的竞争与理性
①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回暖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比重超过了进口电影。票房与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但它们之间的角力,显现了电影市场发展的基本样态。梳理2017年的院线电影,能够发现中国电影的不足和希望,在纷乱之下其实有章可循。
②《西游记》故事在中国尽人皆知,衍生产品不胜枚举。近几年票房排名靠前的国产电影中,每年都有一两部改编自《西游记》。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制作完成后财政紧张,宣传乏力,但众多观众观影后自发推广,口碑影响排片,使该片票房排到当年国产电影票房第七名。
③靠“西游”吸金的情况在2017年更加明显,国产电影栗房前十的影片中竟有三部与之密切相关。比如徐克携手周星驰推出的《西游伏妖篇》还有《大闹天竺》、《悟空传》。无论改编为动画片、奇幻爱情故事,改编书中某个章节,还是以其为叙事原型讲述现代故事(即《大闹天竺》),票房成绩很少与影片质量和口碑挂钩,这是国产电影尤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西游记》仍然已经是一个巨型“IP”,无论怎样改编,观众都愿意理单。
④推动电影票房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话题”,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与影片相关的“话题”能登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榜,票房就基本有了保障。王宝强导演并主演的《大闹天竺》原计划在2016年底上映,后来调整到2017年春节档,勇猛地闯进国产电影票房前十。除故事原型是“西天取经”外,与婚姻变故引发的公共话题不无关系。
⑤每年都会有几部续集电影创造票房新高,好莱坞商业大片或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自不必多说。道理可想而知:观众尝到第一口新鲜滋味,很难把持住不尝第二口。2017年,《战狼2》取得56.82亿元总票房,是总票房第二名《速度与激情8》两倍有余,除“主旋律”情节切合国民心理,口碑递送和续集效应也有影响。
⑥奇幻片和喜剧片在2017年依然富有票房号召力,一齐为观众提供逃避现实世界的想象空间,《功夫瑜伽》《悟空传》等莫不如此,《妖猫传》甚至也可以归入奇幻电影。当然,也有些奇幻电影视觉效果不佳,剧情荒诞,网络大电影的质量都未能达到,却公然摆在电影院圈钱。
⑦倘若越来越多观众理性选择观影片目,不愿意再上当受骗,“烂片圈钱”现象未来几年料将越发淡薄。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即便有电视剧积累的超高人气,但因电影本身低劣的制作水准和剧情硬伤,上映后票房迅速遭遇断崖式下跌。该片录得5.34亿元票房,但首周票房占比居然高达80%,《奇门道甲》《机器之血》等电影与之相仿。
⑧豆瓣等网站的评分对电影口碑的影响越发明显,同样可能遏制“烂片圈钱”的怪现象。口碑效应不仅间接影响观众选择观影片目,还直接影响排片。明显的例子是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首映排座率不到10%,依靠自发形成的免费水军——“自来水”们在微博微信等各大社区平台推荐声援,在短短十天内完成4亿的票房逆袭。反例则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挫折,豆瓣的4.0低分佐证了影片的质量问题。
⑨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和评分机制重要程度提升,观众到处都能见到对一部新片的评分和评价。面对众口一词的负面评价,理性尚存的观众自然不愿意去体验看烂片的痛苦。
⑩2017年的票房榜单不再全部由高成本大片占据。即便是国际榜单,好莱坞电影也非一家独大,小成本的美国以外的“批片”崭露头角。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引发全民观影浪潮,票房收入接近13亿元,进入进口电影历史排行榜前十名,超过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美国队长3》。
《摔跤吧!爸爸》在上映前并不被看好,但由于影片质量优秀,关注的性别议题各国皆存在,加之口耳相传的超高口碑——在豆辨网的评分高达9.1,最终创造了票房奇迹。
无论抗衡大片和烂片结果如何,已经有越来越多观众趋于理性。电影市场或将自发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局面。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小题1】第⑤段中用《战狼2》例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
【小题2】第⑧段加点词“自来水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产电影票房成绩不与影片质量和口碑挂钩。
B.奇幻片创设虚构世界为观众提供逃避式娱乐。
C.观众理性选择影片遏制了“烂片圈钱”的现象。
D.《摔跤吧!爸爸》创造票房奇迹源于超高口碑。
【小题4】第段作者认为“无论抗衡大片和烂片结果如何,已经有越来越多观众趋于理性”,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是他的诗魂
车延高
①孤月一轮,很圆,被夜空放大,真如白玉盘,就搁在月湖对岸。
②月是李白的诗魂。我知道,月要走,李白就不会留下。李白就是李白,浑然大气,气宇轩昂。毅然转身,踏一地月光而去。
③和李白相遇,把酒临风,对酒当歌,共论古今,一抒情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奢望。但梦想成真,一切显现得如实情真景一般却是我不曾想到的。
④坐定,他一丝不苟地看着湖面。不是矜持,是若有所思。我也不语,透过时空错位给我洞开的一扇窗,看静夜用月光为我勾出的一帧人物剪影……是李白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说:你发现没有?月亮也有凡心,住在天上,有时,会偷偷地去湖里约会。
⑤李白不愧为大家,他赞美月亮时,就用汉字和白话勾勒,是素描,是写意,是场景,也是画面。直抵极处,美不胜收(美轮美奂),可惜只有我一个听众。他说:“你看!它亘古不变,‘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多好啊,月是所有诗人必读的一首诗。”
⑥他说的时候很忘情地向右面的天空举目。我的目光跟过去,看悬于月湖上空的一轮皓月,那是无欲、无念、无尘的天地之魂。
⑦凝神时刻,我感觉月亮幻化了:清辉落地,身影近人。空间无限放大,罢黜了时间刻度。
⑧我突然想:月应该是有生命的,它每天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与夜色幽会,像有起有落的潮汛;它有时坐于柳梢或斑竹叶上,听风吟诵写给月湖的小令和慢词。它轻移莲步,从高处走下来,先和古琴台拥抱在水里,又和新落成的琴台大剧院相依相偎,然后梦眠水右,影搁江左。
⑨活着就是时间,就是流水,就有物是人非。它们今天在变,明天会变,后天还要变。在不停的变化中,古琴台一天一天老了,湖里一茬一茬的鱼儿老了,抬头望月的眼睛也老了,而一轮月亮永远那么年轻。它孤光独照,来去从容,让那么多高贵的生命为之俯仰,情有独钟,让惊心动魄的灵性去碰撞惊世骇俗的灵性,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让艺术的唯美横空出世,惊艳人寰。
⑩梦里梦外,每当我去翻看那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震撼,情不自禁地问:究竟是一轮月让诗人活在了灵感里,还是一群诗人让月活在了诗句里?
⑪从表达的多样性,选材角度的多元性,写月诗歌的总数,和痴月、爱月、迷月的程度看,李白应该是无人能比的。我翻阅过不少介绍李白的文本和诗集,发现他与月的确有不同于常人的关系。
⑫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将李白出生说成是其母临盆之际因长庚入梦而出,给人的感觉是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它不仅诠释了李白的名和字,也把未来大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和永存人间的一轮皓月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突出了李白空前绝后的超人才华。
⑬后人爱李白,而生发出一段谁都知道不是事实,但谁都希望成为事实的传说。这个传说出自五代人王定宝所著的《唐摭言》:“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
⑭我曾经认真翻查了李白留下的1050首诗歌,发现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320首,几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我所见的诗人中写月最多的。而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心境,李白对月会有不同的描写、形容、比喻和借用,其创作水平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⑮李白看月慧眼独具,别出心裁。李白笔下的月,可谓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创下了古今诗人写月之最。在李白心里月已不是月,它是“连天接海隅”的一份寄托,不离不弃,不用俗眼看人,一身清光均等万物。花前月下也好,醉卧松下也好,冷对牢窗也罢,一轮月可以是心中的任何意象:是家乡,是父母,是儿女,是知己,是红颜,是小乔初嫁了。这时月也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不再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而是李白即月,月即李白。这时的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无我无物只有月在的境界,他看月、呼月、望月、对月、邀月、问月、醉月、弄月、赏月、吟月、游月、思月、舞月、观月、待月、行月、引月、赊月、乘月,以至于要上天揽月,入水捉月。
⑯写到这里我有一种顿悟:只有随着李白的思维去读月,或跟一轮月去读李白,才能由表及里,由红尘去世外,真正悟透李白与月的一种特殊关系。
⑰这时李白说话了:月亮是最有骨气的,从不给人脸色看,也从不看人脸色。它把伸缩盈亏留于自身,一世清辉交给大地,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均得一份光亮,没有远近亲疏。你贵为天子也好,你贱如草木也好,它都若即若离,同等相待。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厚此薄彼。
⑱见我出神,他拍我一把:你看它像不像一盏灯?不论多远,谁在夜晚都可以挑着它赶路。可你想想,它向没向你和任何人讨要过一根灯芯和一两灯油?
⑲这是我在李白诗歌里没有读到过的。
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记写一场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李白与月亮关系的理解。
B.月给诗人创作以灵感,诗人也通过诗句使月的形象生动丰满。
C.作者引用大量的诗文传说,目的是突出李白过人的创作才华。
D.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因此他笔下的月变幻莫测、无私无畏。
【小题2】本文中加点的成语,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后,句意保持不变的一项是
A.美不胜收B.脍炙人口C.等量齐观D.登峰造极
【小题3】解释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小题4】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翠兰的爱情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她自己男人没了,自个儿带着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翠兰问为啥?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马成说是。翠兰就说:“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正犹豫呢,翠兰说:“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翠兰。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晓芳是个“剩女”,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见是翠兰,就说:“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翠兰说:“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一会儿。”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吴二婶悄声问她:“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翠兰说:“二婶你可别乱说。”吴二婶说:“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马成说:“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弄倒了暖壶,烫伤了手。
翠兰抱起小东就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翠兰说:“有你这样当爹的吗?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说完,抱起小东就走。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小东说:“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翠兰说:“太晚了,你就别进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马成说:“这孩子,真不懂事。”翠兰说:“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说完,又要关大门。马成说:“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翠兰说:“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小说结尾“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晓芳本来对马成有意,但却因为马成与翠兰之间关系暧昧,马成还帮翠兰买大米、送大米,所以与马成闹僵,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这句话内涵丰富,翠兰既要借此表现自己的矜持,也意在挽回自己之前被拒的颜面,更是暗示马成找媒人来提亲。
D.这篇小说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翠兰的形象,虽然没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大主题,但却更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小题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巧合法”,请结合小说加以简析。
【小题3】对于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赞同者有之,贬斥者有之,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好题展示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小题2】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小题3】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