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村弦歌

宋利萍

①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枝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嘚瑟。

②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③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批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没了你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④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候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地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⑤“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的。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⑥“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在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⑦“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⑧“树头”在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换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⑨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槐牛儿苗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啦啦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⑩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⑪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⑫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⑬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选自第10期《美文(上半月)》,有删改)

(注)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②槐(má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小题1】文章开头写学生“唱《感恩》”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
(2)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小题4】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7 06:4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郭永怀小传
李家春  戴世强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胶东半岛荣成县的一个海边小村——西滩郭家村。在中学里,郭永怀废寝忘食地钻研学问,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
抗日战争开始之后,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这时他的兴趣从光学转向力学。1940年9月出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达到每小时700公里。可是,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1945年,郭永怀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钱学森的评价是:“郭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值得指出的是:他和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人类终于在1948年突破了“声障”,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郭永怀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荣誉、地位和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巨型导弹与火箭、人造卫星的研制。这时飞行器的速度已经接近或达到摆脱地球重力所必须的第一宇宙速度,于是,高超速空气动力学自然地成了力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看准了这一方向之后,郭永怀毫不迟疑地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组织队伍开展工作。由于郭永怀的出色组织和指导工作,在高超声速气体流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高超声速领域里,由于飞行器周围空气的强烈压缩和摩擦,造成了摄氏几千度的高温环境,普通材料制成的飞行器必定会烧融成一堆废物,因此,“热障”就像当年的“声障”一样,成为力学工作者和工程师们必须逾越的障碍。郭永怀很早就认识到,必须在飞行器表面涂上防热材料(烧蚀材料),并且坚定地认为,与理论研究同时,必须大力开展烧蚀材料的实验研究。我国洲际导弹的试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返回,标志着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克服“热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这里面就凝聚有郭永怀同志的一份心血。
1980年1月,钱学森同志在《郭永怀文集》后记中写道:“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做的比我要多得多(因为钱已把主要精力用于国防科研事业——笔者注)。但这还不是他的全部工作,1957年初,有关方面问我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最合适的人,我毫不迟疑地推荐郭永怀同志。郭永怀同志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是有很大贡献的。”事实确实如此。作为国防科研事业的忠诚战士,郭永怀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国核武器的水平在短时期内迅速接近于世界水平。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摘自《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学里,郭永怀因钻研学问废寝忘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而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
B.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之后,抗日战争爆发,这时他的兴趣从光学转向力学,并于1940年9月出国留学。
C.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时郭永怀的研究成果突破了“声障”,使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
D.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达到每小时700公里,标志着国外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学森认为郭永怀的博士学位论文出人意料,是他所选的题目与众不同,并且孜孜不倦地研究。
B.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是因为他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郭永怀紧跟时代潮流,开始从事高超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D.我国洲际导弹的试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返回,标志着我国已克服“热障”,这与郭永怀提出的“理论研究同时,必须大力开展烧蚀材料的实验研究”息息相关。
E. 当年钱学森毫不迟疑地推荐郭永怀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的重担,是因为他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有很大贡献。中·华.资*源%库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本篇传记体现了郭永怀哪些优秀的品质。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一份统计报告表明,在政务机构微博中,微博信息发布数100条以下的占60%,500条以上的只占8%。在一家媒体发起的投票调查中,近半数网民认为政府网站和官方微博形式主义过重。有专家毫不客气地表示,部分政务微博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
毋庸置疑,作为新型沟通渠道,政务微博对于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加强与公众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行政理念的转变不够及时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政务微博更新缓慢,难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成为“作秀”的平台,引起公众不满。
据报道,12月3日,“北京发布”只发了一条有关国际残奥委会2011年全会在京召开的微博:“全会历时9天,我市主要领导、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将出席会议。”网友的8条评论都与微博发布内容无关,其中3条评论反映供暖等问题,未获回复;有3条评论对“北京发布”所发微博表示不满。有网友指出,“北京发布”微博要向“上海发布”微博学习,及时发布信息,贴近实际生活,及时有效地回应民众诉求。
【小题1】文中认为当前的“政务微博”具有怎样的优点和缺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一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3】结合材料,你认为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式——政务微博应如何“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垒墙

刘黎莹

宏家铺子是县城的老字号店铺,专门经营各种咸菜,味道独特。

那年夏天,到了雨水季节,护城河里的水已淹没了桥墩。宏家铺子紧挨着护城河,院墙被河水冲垮了,一缸缸的咸菜顺着河水漂走,没漂走的也被淹在水中。

当修筑院墙的料备齐后,在开工的酒席上,宏老板心口疼的病又犯了。病一犯,宏老板就要回乡下医治好长时间。宏老板想走,又不放心垒墙的事;交给账房先生,又觉不妥——他毕竟是外人。以前犯病时都由少爷主持店铺里的事,可现在少爷去外县进货,一时半会儿又回不来。

这时,少奶奶说垒墙的事交给她好了。宏老板有些不放心,少奶奶是今年春上才嫁过来的新媳妇儿,对铺子里的事又不太熟悉。一个妇道人家,又这么年轻,能行?少奶奶给公爹跪下磕过头后,说,放心好了,如若垒墙出了差错,情愿受罚就是了。

少奶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吩咐厨师把午饭由原来的白面馒头改成黑窝头,把大锅菜猪肉炖粉条换成胡萝卜咸菜。中午歇息时,泥瓦匠个个一脸的厚云彩。少奶奶过去和他们说话,也没人给她好脸儿。账房先生过来劝干活儿的师傅,说,兴许,少奶奶是想在过晌的饭里多加些酒菜什么的,怕中午喝了酒误事。可等到了过晌开饭时,还是老一套:咸菜窝头,外加白开水一大碗。这下可惹恼了干活儿的师傅,一个个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第二天,仍是咸菜窝头。

第三天,账房先生沉不住气了,对少奶奶说,以前,老爷都是好酒好菜地伺候,你这样,人家能给咱把墙垒好吗?少奶奶不说话,只是眯眯地笑。

歇息时,干活儿的师傅私下里商议:这个少奶奶也太抠门儿了,她以为这样能省好些银子哩,咱给她来个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垒的时候,多加石灰,多给她费料,反正是按天数算钱。表面上看她是省了,实际上咱要叫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主意一定,这伙子垒墙的人可就不再好好干活儿了。干不了一个时辰,就要扎堆儿在树下摆龙门阵,一天干不了几瓦刀的活儿,那墙垒了十多天,也不见往高里长。

账房先生可真急了,对少奶奶说,平时老爷连叫花子都管,你也太狠心了。做人要厚道,你把人都得罪光了,往后铺里的院墙再塌了,看谁还来修?少奶奶还是眯眯地笑。少奶奶说,我就不信这个邪,干活儿给工钱,一个子儿也不少他们的。他们是来干活儿的,又不是来坐席的。只要他们搭得起工夫,我奉陪到底就是了。

账房先生说,早几天完工就把工钱省出来了,你这样花销会更大,看着吧。账房先生还想说点什么,少奶奶仍是脸上挂着笑,问账房先生:这垒墙的事,到底是你来管,还是我来管?

往年三四天就能把院墙垒好,这次整整垒了一个多月才完工。喝完工酒那天,少奶奶过来敬酒,满桌子的人没一个搭理她的。少奶奶躬身施礼,说,诸位师傅,等会儿我敬完酒,就把工钱付给各位。少奶奶又说,这是我给各位的赔罪钱。这笔钱远远高于你们应得的工钱。

等宏老板病好回来后,问少奶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少奶奶说,咱家的院墙年年修,并不是因为河水太猛的缘故。宏老板问,那是什么缘故?少奶奶说,以往,你天天好酒好菜地招待干活儿的师傅,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恨不得一天当五天用,石灰尽量省着用,结果墙不坚固。我这次就是要让他们垒得越慢越好,晾好了茬儿,多用石灰,这墙就不怕河水冲了。以后再也不用年年垒墙了。

果真,宏家铺子的院墙再也没被河水冲塌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宏家铺子专门经营各种咸菜,那年夏天涨水,宏家铺子院墙被冲毁,咸菜被淹,宏老板急得心口疼毛病复发。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形象上欲扬先抑,先写少奶奶降低工匠师傅伙食标准,而且坚决不改,让人以为她是一个刻薄之人,最后揭示原因,扭转形象。
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别具匠心,层层设疑,重重铺垫,使人急于一探究竞,然后抽丝剥茧,逐个释疑,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
D.在如何对待工匠师傅的饮食上,作者将账房先生与少奶奶对比,一是突出账房先生的性格浮躁,二是突出少奶奶的胸有成竹。
【小题2】小说中的少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结尾处点明少奶奶的用工逻辑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
施东向
从前有人说,做学问,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我们现在可以借用这种说法来谈谈写文章的问题。
义理和考据,是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义理、考据和辞章虽然是在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
___________1___________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统帅的。
如果一篇文章,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就称之为“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
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这才会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
正确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客观实际中来的。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给以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在这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把正确的观点传达出来,也是离不开材料的。
在这点上,我们讲究义理显然是和前人的说法在原则上不同的。从前写文章的人说到义理时,往往只是指“古圣先贤 ”已经说过的道理。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虽然是人类的实践经验的科学的总结,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指南针,然而也不能把它当成教条。正确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空洞的观点,而是从具体材料引出的正确的结论。
教条主义者以为他们既已从书本上接受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他们就可以用简单的推理来获得关于任何问题的正确观点。教条主义的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但是因为它缺乏对具体材料的具体分析,往往只好装腔作势,大声喊叫,以此代替科学的论证。其实,越是这样,越是反映出这种文章的思想贫弱。
也有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提出了若干观点,一方面也举出了若干材料,然而并不能通过这些材料使人信服地承认这些观点。原来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从这些材料的科学研究中必然达到的结论,这些材料不过是为适应这些观点而任意拼凑起来的装饰品。结果当然会弄成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正如水是水、油是油一样,不能合成一家。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鲜明和有力量,就在于它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使人看到,什么是我们必须拥护,也不能不拥护的;什么是我们必须反对,也不能不反对的。所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写文章的一个根本要求;我们所要求的义理不是搬弄一些空洞的观念,而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链接文章: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___2______3______4___,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小题1】根据节选的文章内容,在文中横线处拟写恰当的小标题。
【小题2】在作者看来,文章“正确的观点”有哪些特点?
【小题3】阅读链接文章《谈骨气》,根据《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的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谈骨气》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第二段的横线处填写一组语句,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2)《谈骨气》的作者是如何得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结论的?请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