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不过,近年来随着儿童用网上网的普及,由于不当使用、缺乏教育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前段时间引爆网上的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等,都成社会焦点话题。

为了实地了解当下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和遇到的安全问题。今年,来自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组成网络安全调研小分队,去到多家学校进行主题调研。儿童代表们在调研后,发布《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网络安全你我有责。让我们全社会共同携手,一起构建更加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同时让我们小手拉大手,和爸爸妈妈一起约定好,集聚网上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二:

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


材料三:

在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一份来自广东省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揭示不少最新情况。

本次调研显示,有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已达到31.9%。7岁的儿童中,23.5%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半个小时。24.2%曾研究过网络游戏攻略;61.0%在手机或平板上自主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视频和音乐。8.9%的7岁儿童开始主动加网友、qq群。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调研显示:3岁就已经开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岁,9.9%的儿童使用QQ,15%的儿童使用微信。在12岁拥有QQ(87.9%)、微信(69.7%)的儿童比例超过一半。

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4~9岁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38.0%,超过QQ的31.2%接触率。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正式超过微信47.1%,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应对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界形成合力。”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论坛上呼吁,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积极推动开展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随机的零敲碎打式的灌输或劝阻,效果恐怕不理想。在儿童“触网”低龄化的新形势下,不妨让网络素养教育正式走进学校、课堂、课本之中,即使在幼儿园、学前班阶段,都该有这种制度安排和教育“标配”。这不仅是形势和责任所需,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呼唤。

“现在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依然不强,需要家长引导。”张海波建议,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状况,清楚孩子的“数字轨迹”,及时教育。其次,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并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通过约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网行为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及时了解潮流文化,改善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 

(摘编自“华龙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今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B.材料二的图表信息显示,在8种网络行为上,14岁的孩子在与其父母的对比中,总体来看,超越了家长。
C.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是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并使之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D.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显示,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高于QQ的接触率,但10岁时的QQ接触率高于微信的接触率。
【小题2】我们应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06:0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中行
①城,就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现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
②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京津之间,但并没有机会到较近的天津和较远的北京看看。直到过了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本乡本土的香河县的小城。记得其时我还在上小学,县里开小学生成绩的观摩会,我也许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吧,由老师选中了。十个八个人,由老师带队,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跋山涉水约五十里,很累,到太阳偏西时候,终于远远地望见南面城墙的垛口。其时我初见世面,觉得城墙很高,较于小村庄可谓八面威风。于是忘了劳累,加紧往前走。不久走到南门前,更细端详,门拱形,高大,深远成为洞,都是过去没见过的。入了门,往前望去,直直的一条长街,两旁皆为商店,如我们这小村庄来的,真不能不自惭形秽了。走到接近北门,住在北门内路东一个客店里。夜里,想到有生第一次住在城里,很兴奋,也很得意。早晨,天微明,我躺不住了,爬起来,几个人一同登城。不久就绕回来,余兴未尽,都同意,又绕一圈。回去后,向未选中的同学述说所见,着重说的就是那个方正而完整的砖城。
③离开家乡以后,几十年,我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城。印象深的当然是住得时间长的。以时间先后为序, 先是通县,后是北京。通县,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那是晚饭后或星期日,多数往门外以北的闸桥,少数往城西的八里桥,都要出入这个门。闸桥是通惠河上的一个闸,其时河上已不行船,岑寂,或说荒凉,立其上,看对岸墓田水中芦苇,我常常若有所思,思什么呢?自己也不清楚。但这是生活,值得深印在心里的。只记得彼时想到的是《诗经·秦风·蒹葭》,并默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离开通县,到了北京城。我住内城,常到外城,并不断出城,可以说,生活总是与城有拉扯不断的关系。最难忘怀的是经由西直门出城。有时是与三五友人往玉泉山,坐山后,共饮莲花白酒,然后卧林中草地上听蝈蝈叫。更多的是与墅君结伴,游农事试验场,麦泛黄时,坐麦田中听布谷叫;晚秋,坐林中土坡上听蟋蟀叫。一晃几十年过去,城没了,出入城门,游园,并坐话开天旧事,都成为梦。有的人默默地先我而去,因而有时过西直门,心中就浮起李义山的两句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⑤随着拆城的一阵风,我第一次见的香河县小城也没了。但因为时代近,变化的迹象易寻,城基,东西南北门,中年以上的人还能指出来。我近年有时到那里住个短时期,住所在东门附近,常常经过旧的东门和城东南角,就不由得想到昔年有城时候的种种:有征途,证明有聚散;有旧痕,证明我没有忘记这个小城以及其中的一些人。只是可惜,去者日以疏,至少是有时候,我对影感到寂寞,东望云天,确知已经不再有那个小城,连带的也就失去许多可意的,就禁不住为之凄然。不免有黍离之思,曾诌七绝一首云:“绮梦无端入震门,城池影尽旧名存。长街几许升沉事,付与征途热泪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作者对城的本源进行追溯,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但接下来的笔触从历史人文转入个体经验表达,少了哲理意味,却多了情感抒发。
B.散文采取倒叙的手法,以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如游历香河县城的叙述中作者感慨当初“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沧桑感于今昔对比之中油然而生。
C 通县城门外,作者默诵《诗经》却没有思念的“伊人”,更多的是触景生情而已;而在北京城外想起李义山的诗,却是真的对故人有所思。
D.全文围绕“城”展开,却没有注重对城的介绍,而是将自己与城有关的故事缓缓讲出,故事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人生感悟,内涵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详细追述作者游历香河县小城的故事,其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3】本文写作者与城有关的经历,以复杂的情感脉络贯串全文。请回答这种复杂的情感脉络是什么,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琴以娱情”与文人雅赏传统的开启
在中国艺术史中,古琴因为与士人精神生活的关联,而成为备受推崇的艺术形式。从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来看,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汉代道家更重视情感表现的真诚以及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像《淮南子·诠言训》,极力反对艺术活动中“无有根心”的“不得已而歌”,就是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核心标准,当然也是琴艺的标准。以此为基础,汉代道家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淮南子·诠言训》讲:“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这显然是以琴道隐喻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治。东汉《太平经·天谶支干相配法》也认为,最美好的政治是一种纯任性情的自然政治,即“令人君常垂拱而治,无复有忧。但常当响琴瑟,作乐而游,安若天地也”。
与政治领域的纯任性情相一致,在个人生活领域,琴则总是与隐士相伴随,代表一种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方式。如在《后汉书·逸民列传》等文献中,写到许多隐士“弹琴自娱”或“琴书自娱”,正是这种生活理想的写照。东汉末年蔡邕制作的“焦尾琴”,则一方面暗喻士人乱世生存际遇的千疮百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蹈的精神往往寓于日常化的物用之中。
到魏晋时期,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是两汉琴与隐一体关系的延展。当然,自汉魏至六朝,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之所以认为琴与隐具有一体性,关键还在于这种乐器与自然之道的暗通。如在《淮南子·山林训》中,记“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这虽然神化了琴瑟的感染力,但却是对当时琴通自然观念的形象表达。以此为背景,琴不仅通达自然,而且在最终必然与道冥合,而道则是“大音希声”或以无声作为最伟大的音声。这样,原本就以简静为本的琴最终必然要实现超越,以对道之无声本性的揭示作为琴艺的最高境界。东晋时期,陶渊明常备一张无弦之琴,认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正是从两汉至魏晋的琴艺观念,日益道家化、也日益哲学化的反映。
要而言之,自两汉至魏晋,无论士人以琴艺通达自然,还是以其作为隐居生活的伴侣,均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汉代士人赋予琴的诸种功能而言,无论琴以合天、琴以修德还是琴以宣悲、琴以挑欲,均具有价值的偏至性。唯有以琴娱情,才能代表这门艺术能带给人的纯粹审美体验。就此而言,在汉代,虽然道家一派对琴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情致化的道路,琴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生活。
(选编自刘成纪《古琴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定位和价值面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单纯以琴自娱到以琴喻道,是两汉魏晋时期琴艺观念发展的主要趋势。
B.隐士“弹琴自娱”和蔡邕制作“焦尾琴”,暗喻了士人在乱世不幸的生存遭遇。
C.在个人生活领域,“弹琴自娱”“琴书自娱”,是隐士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理想的写照。
D.汉代道家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重视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证了对汉代士人赋予琴“琴以合天”、“琴以修德”、“琴以宣悲”、“琴以挑欲”的诸种功能的认识是错误的。
B.文章引用不少古文献资料,阐述了自汉魏至六朝,琴之所以受到道家的青睐,是因为它与自然之道有内在的相通性。
C.作者分析,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D.文中引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反映了西汉魏晋发展起来的通达自然、与道冥合的琴艺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汉代道家更重视以情感表现的真诚为基础,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
B.就汉代赋予琴的功能而言,唯有“以琴娱情”代表它能带给人纯粹的审美体验。
C.将艺术形式与追求精神自由结合是两汉至魏晋道家对琴艺发展的贡献。
D.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生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大写之“我”
张世英
人们不敢多谈个性解放。仅就学术界、思想界而言,据我所知,谈集体攻关,可以气壮山河;谈个人创造,则人多嗫嚅。谈弘扬国学,则儒家至上,伦常为重;余皆次之,或不足道,大有独尊儒术之势。何以故?皆“属性化自我”湮没、掩盖“个体性自我”之流弊也。
心理学家朱滢先生通过调查指出:“东方亚洲文化培育了互依型的自我,而西方文化培育了独立型的自我。中国人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而英美人依赖自己的观点。”难怪中国人总爱听从外在权威和权势的意见,而不敢见由己出。
当今之中国正强调发展科学,而科学以“主体一客体”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以发挥个体性自我的主体性为前提。中国传统的“互依型自我”缺乏西方人所讲的对宇宙自然之必然性的依赖,因而不重理性思维,不重自然科学。如果一味强调,一味把“个体性自我”湮没于“属性化自我”之中,以依赖社会群体、依赖他人为至上原则,则必然抹杀个人的独立创造性,即使在科学上也能做出某些成绩,但不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成就。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集体主义,但我以为集体主义只能是发挥自我创造性的一种补充,绝不能沦为颂扬集体领导人物的工具。然而,我国的现实似乎就是集体主义抑制了个人的独立创造性。我国科学上出现不了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人,其在此。
把“个体性自我”从社会群体中突显出来,也是发扬民主、尊重基本人权和平等自由的前提。人生而在权利方面平等自由,也就是说人皆有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一味强调“属性化自我”,依赖群体,依赖他人,抑制“个体性自我”,抹杀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用普遍性抑制差异性,只准说相同的话,听不进不同的声音,这种自我观必然成为发扬民主、维护人权的障碍,甚至变成专制主义的理论依据。
清代画家松年说:“吾辈处事,不可一事有我,唯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也。”处世待人,的确要有儒家所讲的“仁”德之公心,“不可一事有我”,这里的“有我”,私心之谓也。但作画之类的审美意识,则“必须处处有我”,这里的“有我”,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之谓也。实际上,松年所讲的在“处世”方面“不可一事有我”,如果这里的“我”不是指私心,而是指个体性自我,则“处世”也“必须处处有我”。因为只有“个体性自我”才是从社会群体中显现出来的自我,因而也是超越了世俗功利关系的自我,这种自我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的“童心”和“真心”,吾辈若能处处以“童心”“真心”待人“处世”,重义轻利,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那该是一副多么美妙的“和而不同”的局面啊!
其实,如前所述,科学家也需要“有我”,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也需要“有我”。西方文字,“我”字大写,中国人则爱自称“鄙人”,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中,我们中国人也该改变一下老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堂堂正正地写上一个大写的“我“字,做一个大写的人。
【小题1】文章中“互依型自我”的人有哪些表现?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
顾维钧
尊敬的埃里克德鲁蒙德爵士,尊敬的与会各国代表: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颠倒黑白”。我想松冈洋右先生刚才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亲爱的代表们,我这里有两份中国政府根据日本战俘的供述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原件存在中国国内。根据他们的供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以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的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
退一万步讲,让我们假设,松冈先生说的是事实。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确实在柳条湖附近有摩擦,而日方采取的是自卫。那么我请各位亲爱的代表想一想,自卫用得着攻占长春吗?自卫用得着攻占齐齐哈尔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吉林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奉天吗?自卫用得着攻占营口、四平和安东吗?如果我说,中日双方有摩擦,中方开着军舰登陆本州岛,占领了东京,各位亲爱的代表,那还能叫自卫吗?
十三年前,在巴黎,那时候我亲眼看着日本强取了中国的山东。那时候,他们声称山东的主权还是中国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和中国做生意,想和中国经济合作。那时候,在巴黎,我打了个比方。我说,一个人,丢失了他的钱包,被另一个人捡到了。然后捡到钱包的人拿走了里面所有的钱,将空空的钱包还给主人,并说“我们还是朋友”,代表们,这能成立吗?
但是,中国人忍让了,把我们山东的权益让给了日本。
今天,十三年过去了,那个捡钱包的人,现在竟然连空空的钱包也要抢走。代表们,我请问问大家,这样的事情中国还要忍下去吗?还能忍下去吗?
善良的中国人还可以忍让。但是我们让了山东,换来的却是丢了东三省。如果今天,国联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我们再让了东北,那么,我恐怕十三年后,将不会再有各国代表出现在这个会场上了,因为那时候,国际联盟将不会存在!
三十年后,我恐怕,将不会再有和平可言,世界将永无宁日!
(顾维钓的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爆发了整齐而且热烈的掌声)
(节选自宗民《顾维钩在“九一八”》)
注:埃里克德鲁蒙德,国际联盟的秘书长。松冈洋右,出席国联日内瓦会议的日方代表。李顿报告书,“九一八”发生后,国联派以英国的李顿爵士为为首的调查团前往调查,调查结果即为“李顿报告书”,报告中有一些还算公正的内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是日本为寻衅侵略中国制造了炸毁铁路事件,却颠倒黑白,诬称是中国人所为。
B.就算在柳条湖炸毁铁路事件是中国人所为,松冈洋右的自卫说,也根本站不住脚。
C.对于日本的侵略,中国一忍再忍,而日本却得寸进尺,顾维钧对这种忍让十分愤怒。
D.如果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说明国际联盟连起码的公道都没有,必定解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列举日本侵略罪证时,有准确的时间、地点,还有人名,使罪人无法抵赖。
B.作者并不局限于“九一八”事变,而是将十三年前的事也列举出来,以进行对比。
C.作者用大量反问句,彻底揭穿了日本的“自卫”谎言,也将其累累罪行大白于天下。
D.作者用钱包作比,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先窃我国利益,进而夺我国主权的贪婪嘴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顾维钧演讲的字里行间,可听出一个信息,国联不能很好地在中日之间主持公道。
B.顾维钧承诺,尽管日本称其行为为“自卫”,但中国不会以同样方式到东京“自卫”。
C.从顾维钧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肖时的中国政府很软弱,对日本的侵略处处忍让。
D.顾维钧演讲结束时的话,意在提醒与会代表,如不主持公道,世界必将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