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寞尼玛路

叶广芩

窗外景色单调而无聊,我在颠簸的车里铺开地图,寻找下车地点。我不想随着这一车人到拉萨去,那样太没有意思。我的目光向人迹稀疏处流动,终于停在一个我认为很美丽的点上,那里叫尼玛。

在阿多下车的只有我一个,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内心充满着怜悯。我背后夕阳里那些零乱苍茫的远山,那扬起的硕大风尘,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悲壮的气氛。他们朝我热烈地挥手,我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去走我的路。

不远处有小饭铺,只卖拉条子。我问有没有到尼玛的车,有谁说老王的车今天好像要去吉瓦乡,说他要赶过去给丈母娘祝寿,临时加跑一趟。我立即提起包去赶。

老王的车是个体大客,比我来时坐的车还破烂。朝外看,太阳已经向西滑落。天还很亮,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几只脏兮兮的狗在风里迈着蹒跚的步子。我把头抵在玻璃上,茫然地看着那陌生的街道发呆……

过了许久,车停了,我无精打采地睁开眼睛。外面天已黑透,头顶繁星闪烁。凉意从窗缝里沁入。老王没像我上车时那样跟上车的要票,门开了,门关了,老王像没看见这个人。

来人在黑暗里摸索,皮袍子发出很大声响,沉重的身体砸在我旁边的座位上。我将身体尽量缩小,向窗口靠拢。隔壁在哼,继而发出鼾声,蓬乱的脑袋朝我的肩上歪过来。我粗暴地用身子扛他,他全不在乎。对面有车开过,借助车灯的瞬息闪烁,我看见了那张俗不可耐的脏脸。这是我千遍万遍看过的、时刻在逃避的脸,这样的脸已经领教得太多太多……

天渐渐发亮,可以看清草梢上满是白霜。这时,皮袍子突然醒来了,站起身使劲抠玻璃。她向我叽里咕噜说了什么,我才听出这是个女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我帮她把窗户打开了。一股冷风呼地灌了进来,让我打了个冷战。皮袍子不怕风,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那黝黑的满是皱纹的脸如同锋利的刀,将扑上来的风划破。

老女人探出半个身子,挥手尖叫。声音细而尖,活泼欢快得像个小姑娘。东边的天际出现了淡粉。车上的人们都醒了,加入到她的呼叫之中。一车的人都挤在一边,兴奋地朝外面望,还有人吹口哨。很快,我发现那茫茫的原野上,有个人正骑马向着汽车奔驰而来。

我看清了,那是一匹枣红色的马,那马在东方朝霞的照耀下正如一束霞光,奔腾跳跃,好像从天而降的天神,驾驭着风轻轻掠过地面。司机老王把车停下,眯着眼看越来越近的“一骑红尘”,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四兔,简直就是一只野兔子……

被叫做四兔的骑马人越来越近,越近越真切。不少人已经跑下车,手舞足蹈。车上的老女人仍在挥手尖叫,精神十分饱满。那边的四兔也在向人们打招呼。吆吆喝喝的喊声在空旷的原野向四面八方扩散。

我没见过这样热烈的相见方式,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路遇,彼此竟显露出如此真挚的欢愉。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我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这该是不难。

四免骑着马来了,四兔是个军人。

人们围着四兔说话,有汉语有藏语,四兔一律撇着河南腔回答,也没有谁说听不懂。四兔交给老王三封信,让他在吉瓦乡给发了。老王指着我说,让她在尼玛发吧,何必多转乡里那一道手。四兔说也好,就把信给了我。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

四兔好像也再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他是昨晚十一点从哨所出发往这里赶的,从十一点到现在,整整跑了七个小时。七个小时是多少公里,我算不来。我很想和四兔说说话,可四兔有点忙不过来。老王催大伙上车,说再晚了他就赶不上丈母娘的酒宴了。四兔跑到我邻座的窗下,老女人俯下身去,将四兔要的东西递了出去,把脏脸在四兔脸上挨了换,四兔在老女人的耳边叽叽咕咕说了许多。老女人开心地笑了……

我说,四兔,你怎么叫四兔呢?四兔说,俺姓司徒,在这儿就被叫成了四兔,四兔就四兔,大家的理解就是四兔,其实叫啥都一样,顺嘴就中。

四兔骑上马要回去了。汽车继续向西开,四兔打着马往北走,很快就看不见了。

东面脚下的太阳已经喷薄而出,那是大地与苍穹的美丽衔接,万道霞光衬托出高原清晨独有的辉煌,一下变得很美好。我转过脸去看那老女人,不知什么时候她又进入了梦乡,窗外吹进的风,替她梳理着那头蓬乱的发。

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我”对大学生的惊讶、怜悯和热烈报以冷眼,既照应了题目中的“寂寞”,也暗示了“我”沮丧愤激的心情和消极的人生态度。
B.小说景物描写生动,落日笼罩的街道,寒星闪烁的田野,扑面而来的冷风,这些萧瑟的景色与下文清晨的霞光和喷薄而出的太阳形成对比。
C.“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小说人物描写简练传神,不仅写出了老女人不惧严寒的风采,也说明“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转变。
D.“四兔”与个体大客的路遇热烈而欢愉,他的乐观随和,以及他“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所表现出的热情豪爽,充满独特魅力。
【小题2】小说为“四兔”的出场作了哪些铺垫?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08:4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百度百科)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材料二(新华网)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下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否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了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C.南北方的网友对冬至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参与热情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D.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下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述如何实施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坊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⑿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这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
B.“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C.“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运用了比拟的修辞,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D.文中的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标题说明“四堡雕版”是全文记述的中心,但作者却先写建阳文明,再写建阳图书,然后才写雕版之乡四堡,入题缓慢。
B.作者特意交代四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交代了四堡文明得以延续的客观原因,叶安师四堡文明不被重视的落后根源——闭塞愚昧,保守落后。
C.第⑤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详细描绘了四堡居民的现实状貌,既写出了它的优雅可爱,也写出了它腐朽没落的可悲命运。
D.邹氏家族将祠堂改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并只储藏了一套完整的书版,作者既惊喜又震惊。
E. 作者的感情是悲观的,他认为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中国印刷术“活态的见证”命运堪忧。
【小题3】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 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老 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老子此说,至 庄子更得到发展。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 “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 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 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 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 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 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 “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 分析。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墨名二家注 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 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哲学家也提出过一些重视观察和分析的理论,如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命题,即认为哲学寓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中。但 总的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关于观察的系统理论,对分析也比较轻视。
《周易大传》则有兼重二者的倾向,显得比较全面。它一方面强调观察和辨析,“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类族辨物”,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精义 入神”,“穷神知化”。“入”即直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对神化的知识建立在道 德修养的基础上,也属于直觉。《周易大传》的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邵雍、张载、 程颐、朱熹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此类型。
(摘选自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主张废除思考去掉知识,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客观的万物本原的道。
B.孟子、陆九渊、王守仁不完全否认思与学,与老庄冥而直往的外求不同,而是反省內求。
C.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命题的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比较系统地总结出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理论。
D.《周易大传》兼顾直觉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不仅显得比较全面,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庄和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虽各不相同,直觉的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是一种直觉法。
B.墨名二家之学中绝不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秘而不宣,以致未能传承下来。
C.名家讨论的一些命题,如“离坚白”之论,虽有较浓的诡辩色彩,但客观上发展了逻辑学。
D.虽然后来的科学家都比较重视实验,但“实测”仍不是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的方法成为当今主导的思维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哲学不再讲直觉。
B.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各派在思维方法上各有侧重,互有优劣。
C.名、墨两家倡导的观察、分析的方法在儒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D.重直觉、轻分析的学术风气,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 王 阿 米

王小忠

最后一战,马家军被打得一败涂地。胡子率领百余残部,盘踞马牙雪山附近,白天蛰伏,晚上以小规模的分队形式打家劫舍。

“赶快跑呀,又来了。”一时间村子里变得空空荡荡,胡子部下在村里乐呵呵地进进出出。

“这样何时熬到尽头呀!”“阿米枪法好,可只有一杆枪。”全村人逃在大洼沟,围坐在一起,个个带着一副愁相。

阳光白花花地照在山梁上,山梁上一草一木清晰可见。

“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大洼沟瞬间变得一片死寂。

阳光慢慢挪动着步子,山梁上的人影子闪了下就不见了。大洼沟里避难的人群紧缩在一起,都不敢说话。

月亮很白,树影婆娑,村子静悄悄的。

大伙儿小心地朝村子靠近。一步,两步,直到看见村口一个威武的大汉。那大汉手抱一杆双管猎枪,在月光下像个铁铸的山神。

“是阿米?”“胆子够大!”“他手里有枪。”“一杆猎枪顶个屁。”有人在窃窃私语。

“喂,都赶紧回家吧。”那人扬起手臂朝大伙儿喊。

“真是阿米。”“真是阿米哎!”“我给你们站哨,保证狼群不敢进村。”那人又扬了扬手中的猎枪。这人果真是阿米。阿米是村子里唯一有枪且会使枪的人,百发百中。

“砰砰~~”天刚亮开,村子上空就划过子弹的声音。全村人立刻奔到村头,紧紧围在一起。

村子前面的老杨树下是一排站立整齐的胡子的队伍。

阳光出来了,红红的,白白的,一直到大地冒出热气。杨树下胡子的队伍开始解散,他们围坐在一起,接着,表袅炊烟就升到空中,水壶里水的响动声隐约可闻,嘻嘻哈哈的呼叫此起彼伏。

阿米一直坐在大伙儿的前面,这时候他站起了身,走到大伙儿跟前,说:“狼们开始烧水喝茶了,我们往前走十几步。”大伙儿看着阿米阴沉的脸,都不说话,也不敢挪动步子。

阿米又说:“看看,都是熊包。他们还能连骨头给吃了?走!”阿米大踏步向前走,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极不情愿地向前挪了挪。

阿米在距离大杨树不到五十多米的土堆前坐了下来。他从衣兜里取出几个小布袋,然后慢慢地把装在布袋里的火药和钢弹灌进枪管。

正午的阳光毒劲十足,土堆附近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含羞似的都不愿抬起头。

胡子的队伍依旧在嬉笑着,围坐着。

阿米站起身,又往前走了十几步。

“喂——对面的狼们,水开了记得揭揭茶壶盖。”砰的一声,吊在烈火上的茶壶盖被打飞了。

“唏!”大伙儿倒吸了一口凉气。

胡子队伍齐刷刷站了起来,为首的一个砰地朝天放了一枪。没等他开口,阿米又大声说:“大风来了,戴紧帽子。”又听见砰的一声,那人的帽子就飞到树杈上了。

大伙儿都憋住了气,静静望着胡子的队伍。

胡子队伍里那个为首者慢慢放下枪,从地上捡起茶壶盖,认真端详了下被打飞了的茶壶盖上的黑塑料蛋蛋,然后挥了下手,说:“撤!"一袋烟工夫,杨树下变得空空荡荡。

阿米长长舒了一口气,转身坐在大伙儿对面,取出烟袋,美美抽了一口。“狗日的还会来,你们都回家。”

两三天过后,胡子的队伍没有来村里打劫。四五天过后,胡子的队伍依然没有出现在村子周围。于是大伙儿便把藏在野山里的粮食偷偷搬回了家。

“胡子队伍又来了?”“胡子队伍又来了!”“胡子队伍拿钱换粮……”

清早,大伙儿又集聚在村口。阿米满脸阴沉。

太阳出来了,大伙儿还站在村口。

阿米一手抱着枪,另一只手里捏着两块银元,坐在大伙儿前面,一言不发。“怎么会呢?向来是直接抢的,这次怎么就留了银元?”阿米想着,但他的眼睛却一动不动盯着不远处的老杨树。

“西路军?这是啥军?”阿米在烈日下对自己嗫嚅。

“胡子队伍又来了!”

阿米绷紧脸,领着大伙儿来到村口。大杨树下一夜之间驻满了队伍。

阿米坐在土堆前观察了好多天,那些队伍不动声色,既不进村抢劫,也不到处转悠。他们一住就住到秋天到来。

这天早晨,大伙儿都惊奇地奔到村口议论着。

“这支队伍真奇怪,放下银元,不拿粮食就偷偷走了。”

阿米走到大杨树下,望着空空荡荡的四周,长长叹了一口气。

那年秋天,兰州解放了。

有天,村里来了许多队伍,他们拉来许多粮食,挨家挨户分给大伙儿,分完后就走了。

阿米坐在土堆前,慢吞吞地取出烟袋,装了一锅烟,美美抽了几口。

(节选自《黄河文学》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注)①马家军,民国时西北地方军阀的部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阿米在月光之下,手抱猎枪、岿然就立于村口,加之“铁铸的山神“这一比喻,作者让主人公一出场就呈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B.小说中两次描写阿米抽烟的动作细节,第一次能反应出阿米紧张情绪的缓解,第二次则表现出阿米彻底的放松,还带有深深的满足感。
C.由于当时是战争年代,阿来和村民们经常遭受反动军队的袭扰,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环境闭塞,见识不多,这才导致误会的发生。
D.这篇小说从侧面展现出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大西北的壮举。
【小题2】小说中的阿米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交待了这支队伍并非残匪,而是在西北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其实作者在前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几处并加以解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盛开的古镇

刘建超

古镇不大,地域偏僻,四季开满鲜花。古镇的警务室只有两个警官——年纪稍长的昊杰和刚分配来的实习警官茫茫。

茫茫的到来,让吴杰非常欢喜。筒易的木屋里,昊杰把靠近窗户、能看到后山风景的床铺腾给了茫茫。

“你可是咱警务室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啊,说明咱古城的警务室很被上级重视。”昊杰额头的皱纹都舒展了,吴杰最担心的就是警务室要撒并,茫茫的到来给他吃了定心丸。

茫茫的心思却不在这个简陋偏僻的警务室里,山高路远,人少户稀,有啥好留恋的? 况且女朋友在城里噘着嘴生着气,催促着他找领导调回去。

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路边山涧草木金黄,蓝天白云,山雀啁啾,昊杰急匆匆地走在古镇蜿蜒的土路上,他无心留恋秋日的景色,背着吉他挺着微微发福的肚子,面色焦急。

茫茫留下一封信,走了。茫茫的女朋友下了最后通牒,大款男同学追她如醉如痴,丰厚的经济条件让她的父母招架不住了。女友说,茫茫你再不回来,我就是别人的妻子了。

小镇三面环山,山高峰险,峭壁悬崖,一条路通向山外的火车站。火车每天只在古镇停靠一次。

昊杰气喘吁吁地走着,汗水浸湿了警服。昨天茫茫收到一封信,情绪有些变化,沉默了一下午,烟抽得很凶。吴杰怪自己疏忽,应该和茫茫谈谈,疏导疏导啊。

茫茫长得魁梧健壮,年轻英俊。昊杰个头儿不高,腆着肚子。是个面目和善的半大老头儿。两人站在一起时,就像是父子。

古镇不大,人口少,偏僻的山沟里,外来的人也不多。昊杰更多的时间是对着少言寡语的茫茫唠叨,张家的姑娘考上高中了,李家媳妇生了大胖小子了。吴杰一个人生活,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张罗,茫茫来了也跟着昊杰搭伙。昊杰爱吃面,茫茫喜欢吃米,吴杰有时要做两样饭,从来不嫌麻烦。茫茫有次半夜发烧,当时大雪封门,昊杰连滚带爬地请来医生,守着茫茫一夜不合眼。茫茫脚气感染,行走不便,昊杰借来轮椅,推着茫茫在小院里转悠,还帮他冲澡搓背。镇上的人见状,说茫茫倒像是来古镇度假的,昊杰成了服务生了。

茫茫的话少,从不说自己的事情,昊杰也从不过问。只有一次,茫茫说大学时自己的吉他弹奏得过优胜胜奖。昊杰就托人从城里捎来一把吉他,他从茫茫接过吉他的眼神里捕捉到了谅喜。从此,木屋里就有了茫茫忧郁的琴声。

昊杰汗流決背地赶到火车站,火车还是开走了,只看到火车留下的一缕袅袅白烟。昊杰沮丧地坐在排椅上喘着粗气,一个影子罩住了他。他抬头,茫茫立在他面前。

昊杰擦着帽梯上的温汗说:“茫茫,就想这样不辞而别当逃兵了?”

“我不是当逃兵,我要找找领导,把我调回去,局里更适合我。”

“为什么没有乘火车走?” 

“为了爱情,我能理解。可也不能不打声招呼啊。”

茫茫转过脸看看身边的半大老头儿,说:“老昊,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你就这么安心地默默无闻一辈子?”

昊杰有过一个女友,两人很恩爱。女友就是古镇的人,为了女友,他申请调到这个偏僻的山坳小镇。也是个秋日的午后,他和女友在山坡上散步,遇到了一个被通缉的毒贩。在扭打搏斗中,毒贩的匕首刺中女友的胸口,女友就躺倒在他的怀中,原本一周后他就要和女友举行婚礼。女友长眠在小镇的山坡上,他从床边窗户上就可以看到后山上女友安息的地方,那里四季开满鲜花。

“再有一年我就可以退休了,能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了。咱警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不都是一个目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吗?"

茫茫不说话,烟凶狠地缭绕着。

昊杰将身边的吉他交給茫茫,默默地站起身,戴好帽子,朝古镇的方向缓緩走去。

昊杰采集了一束秋菊,坐在后山坡女友的墓前。落日的余晖,抚慰着安静的古镇,阵阵花香弥漫。

傍晚,昊杰回到简陋的小院,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作品的人物,也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小说采用插叙手法所写女朋友的死,是吴杰执着留在小镇安心当警察的直接原因;小说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昊杰这一丰满形象。
C.小说主要情节是围绕茫茫的去与留展开,并层层推进的; 茫茫的女朋友和茫茫之间的矛盾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小说以“鲜花盛开的古镇”为题,在文中又多饮描写古镇的优美景色,这就为后文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
【小题2】试概括小说中昊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吴杰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艺术匠心?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