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12日,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瘟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江苏省泗阳县一公司下辖的两个养殖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截至目前,上述两场合计存栏生猪68969头、发病2452头、死亡1369头。
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立即派出督导组赶赴当地。当地己按照要求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全部病死和扑杀的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上述措施均已落实。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材料二

1921年东非国豪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辽宁。

非洲猪瘟病毒存活环境及时间

所在

环境

-20℃

4℃

25-37℃

60℃

病猪

粪便中

未经熟制的带骨肉、

香肠、烟熏肉制品中

冷冻肉中

餐厨垃圾中

存活

时间

数年

150天

以上

可存活

数周

20分钟

数周

3-6个月

数年

长时间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血液等感染猪只,具体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删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非洲猪瘟防控20问》)

材料三:

农业农村部12月17日接到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报告,经评估验收合格,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2起非洲猪瘟疫情的疫区解除封锁。太原市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当地采取了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疫情处置措施。疫区内应扑杀生猪扑杀完成后,经6周连续监测排查,两起疫情的疫区内未发现新的病例和监测阳性。12月14日至16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两起疫情的疫区进行现场评估验收,验收结果符合关于疫区解除封锁的有关规定,上述非洲猪瘟疫情已被扑灭。当地政府于12月17日10时正式对症区解除封锁。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继续加强疫情监测排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防止非洲猪瘟疫情再次发生。

(黄河新闻网讯)

材料四:

在国人餐桌占有重要地位、在CPI占有高权重的“二师兄”,因为这场猪瘟症情正经历看前所未有的“变数”。而吃不吃猪肉,也成为很多人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有人选择不再吃猪肉,但有人依然照吃不误。

非洲猪瘟只感染猪和野猪,对人类没有致病性,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不影响食品安全,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在高温下无法存活。

日常家庭的烹饪加工,只要是合理烹调,完全加热,对于身体是不会存在危害因素的。

由于多地猪肉消费低迷,猪肉价格总体下跌。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最近5周,猪肉价格持续下降,环比降幅在0.8%至1.3%之间。最新一周数据显示,11月23日-11月29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9.03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0.28元大幅下降6.1%。

目前,已有7个省的24个疫区按规定解除封锁,其中,河南和江苏省的疫区全部解除封锁。但中国有2600万小散养殖户,养殖方式落后,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低,非洲猪瘟症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农业农村部也给人们打了“预防针”:短期内彻底灭除非洲猪瘟难度极大,必须在继续打好攻坚战的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谢艺观 李金磊《民生调查局:非洲猪瘟下,吃猪肉的人少了吗?》)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猪瘟病毒怕热不怕冷,温度越高存活的时间越短,在60℃高温条件下就会被杀灭。
B.非洲猪瘟病毒在冷冻肉中存活时间最长,其次是在未经熟制的带骨肉、烟熏肉制品中。
C.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只直接接触、物品间接接触和媒介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D.只要做好生猪调运、调运车辆及人员的消毒,杜绝餐厨垃圾喂猪,就能完全控制非洲猪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猪瘟于2018年8月传入我国,几个月以来,蔓延到全国部分省市,影响的范围比较广。
B.非洲猪瘟只感染猪和野猪,对人类没有致病性,人们知晓后对吃不吃猪肉都不再心存疑虑。
C.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疫情控制后还要连续监控一段时间。
D.非洲猪瘟疫情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小题3】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文本概括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11:3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摩天轮:俯瞰美景的发明

林会

摩天轮是一种大型转轮状的机械建筑设施,挂在轮边缘的是供乘客搭乘的座舱,乘客坐在摩天轮里慢慢地往上转,可以从高处俯瞰四周景色,既惊险又刺激,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在摩天轮的发展历史上,伦敦的“伦敦眼”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建于1999年,总高度为135米,共有32个座舱,每个座舱可载客25名,旋转一周需要30分钟。

“伦敦眼”又称“千禧之轮”,原本是为了迎接千禧年而建造的,最初只获准运作5年。没想到,摩天轮建成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伦敦市的地标,这座用7500万英镑打造的临时性建筑因此被保留下来。

其实,对“伦敦眼”而言,高度并不是它最值得称赞的部分。这个重1600多吨的庞然大物,是在浮于河面的一个平台上建造的,两个从陆地延伸过来的支架承担了它大部分的重量,另外加上六条巨型钢索防止其倒塌。直到接近完工阶段,负责建造的工程师才透露,他们在设计时比预先估计多尝试了几百万次的运算,超过世界上任何较大和复杂的建筑,以确保其安全性。

有人统计过,“伦敦眼”的吸金能力居全英国付费景点之首。在它不停旋转的过程中,平均每天都有超过1.5万名游客,愿意每人支付26英镑在135米高空一睹伦敦风采,为该市旅游业赚进了天文数字的利润,这也是它“由临转正”的一大重要原因。

“伦敦眼”刷新当时的世界巨型摩天轮纪录,此后也“点燃”了这股热潮。后来,摩天轮的数量和高度几乎每年都被刷新。从世界级大都市到普通二线小城,不论城市体量,“第一高”之争从未降温。当然,有的是凭“净高”,也有的是借助山顶、塔顶等“外援”而成为“最高”。如广州新电视塔塔顶摩天轮,高达455米;俄罗斯莫斯科麻雀山摩天轮高170米。与它们不同的是,中东富庶城市迪拜继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之后,2013年宣布将建全球最大、最高的摩天轮“迪拜眼”,约210米。

现在全球到底有多少座摩天轮,大概没人能说得准。那么,为什么各地都热衷于“建轮”呢?

显然,摩天轮的可复制性比摩天大厦容易多了。有人算过一笔账,选择摩天轮做地标是一个价廉物美的选择——造价大多为几千万美元,正常用时一般在一到两年。但如果要建造一栋摩天大厦,动辄就要几亿美元,而且三五年甚至更长的开发时间都是小意思。

另外,摩天轮能依靠游客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后期运营不复杂,而且源源不断的游客意味着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这是摩天轮经济最大的吸引力之一。2014年,华盛顿景区国家港口附近的“首都之轮”诞生。这座摩天轮总投资1500万美元,55米高,视野可达港口全景、亚历山大旧城、华盛顿纪念碑等。人们对“首都之轮”的热情超出了预期,据说在开门迎客的首周就有2.5万的游客量。

此外,不知什么时候,摩天轮开始同浪漫等词语挂钩,是很多情侣求婚的胜地。年轻人选择在它缓慢旋转到最高点时向心爱的人表白,像“伦敦眼”就专门设置一些私人观景包厢,备有香槟和巧克力等,从来都是供不应求。南半球最大的观景摩天轮“墨尔本之星”上,还推出过新奇的“天际婚礼”,新人们可以在豪华摩天轮包厢里举办难忘的婚礼。

(节选自2018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敦眼”载客量大,每半小时可以搭载多至800名乘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伦敦市的地标。
B.摩天轮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为此在设计“伦敦眼”时尝试运算的次数,超过当时世界上任何较大和复杂的建筑。
C.广州新电视塔塔顶摩天轮与“迪拜眼”都号称世界“第一高”摩天轮,但前者凭净高,后者借助“外援”。
D.相比摩天大厦,世界各地更热衷于建造摩天轮作为地标,“伦敦眼”就是伦敦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高高的摩天轮上可以看到更远的景物,惊险性和刺激性较强,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喜欢这种感觉。
B.“伦敦眼”建于1999年,是为了迎接千禧年而特地建造的,这使得它在摩天轮建造历史上最具里程碑式意义。
C.世界各地建造摩天轮的热度方兴未艾,这种热度会持续下去,“第一高”之争不会平息,记录会不断被刷新。
D.让更多的情侣在摩天轮求婚和举办婚礼,是很多摩天轮建造的原因之一,这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小题3】请简要分析各地热衷于建造摩天轮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美好与沉沦
王岳川
刘欢曾经这样表述他对流行音乐的感觉:“流行的东西如果不是美好的,就会成为流窜。”我知道,这是一个真正懂音乐的人说出来的话。
是的,“美好”这个品质对艺术而言太重要了。著名美学家康定斯基说:“艺术是人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光明投向人的内心黑暗中去,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遗传密码,艺术精神的内涵要放在横纵两轴上考察。所谓横轴是指“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维度,纵轴是指“天——地——人——神”的四重境界。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纵轴的意义,只有与天地往来,才能将小我的悲哀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相连,才能超越有限的世俗而贴近无限。失去了纵轴的制约,艺术将因失落了精神向度而堕落为玩闹。
有人认为中国美术界是在西方美术的摹品下长大的。从真品到摹品,再到劣质的印刷品,美术的精髓在一次次的复制间流失,以至于我们对着模糊不清的图片很难有涤荡心灵的震撼感。有一次,我应邀参观中央美院院藏古希腊雕塑《萨摩色雷斯的尼开》的一个摹品。走进展厅,我顿时被她的壮丽摄住了,完全折服于胜利女神尼开那巨人般的形体、昂然的身姿和坚定的步伐。她临风而立,双翼鼓满了强劲的海风,飞扬的衣裙、前倾的身躯,无不流泻着万丈豪情。艺术不只需要完美的外在形式,它更要求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涵。
有鉴于此,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古希腊的艺术那么自然健康、生机勃勃?为什么中世纪的艺术那么沉滞呆板?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神秘缥缈?为什么现代艺术那么沉重痛苦?
这里牵扯到本体论的问题。古希腊艺术崇尚自然本体论,追求和谐之美。古代先民用质朴的眼光观察世界,他们惊讶于自己身体所蕴涵的力与美,并热情地歌颂这毫不怪诞的壮丽与毫不怯懦的英勇。中世纪艺术为神学本体论所笼罩,上帝成为永恒和绝对之美,人的肉体和现世生活变得充满罪感,再也无法呈现出古希腊曾有的那种健康活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成为新的本体论,“人”这个一度失落的主题被重新发现。但只要神的影子还在,人对自己的表现就总显得局促不安、羞羞答答。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可能明朗,她只有走向神秘和幽微。
现代艺术是情感本体论的产物,艺术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画家不再追随自然,他们与自然平行着工作,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借艺术超越苦难深重的现实。一去不返的童年,奇异诡吊的梦境,残酷的战争,无情的疾病和令人窒息的死亡都成为画家表现的对象。后现代艺术是本能本体论的体现,将欲望外化并投射到机器上,成为许多后现代作品的创作思路。
几千年过去了,艺术本体论一步步从无所不包的自然下降为悬在人类头上的神灵,再降为人的头脑,人的心,最后终于降到了人的下半身。本能的欲望被无限地夸大,并毫无节制地弥漫开去。在欲望的迷雾中,后现代艺术成为一种捣蛋解构的艺术,除了颠覆和平面化,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存在的理由。要知道,轻易被记住的,也会同样轻易地被遗忘
于是,我得问问,在美好走向沉沦的途中,艺术能记住什么?历史又能记住什么?
(选自《艺术美学四题》,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要用艺术的美好与光明来影响人的内心黑暗,让艺术作品回归艺术本体论本身,这才是艺术家的真正使命。
B.艺术只有与天地往来,将个人遭际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相连,才能超越世俗,创造出永恒的作品,否则就会媚俗。
C.艺术不需要完美的外在形式,只要求强大的精神内涵,比如古希腊雕塑《萨摩色雷斯的尼开》的馆藏摹品就是这样。
D.许多后现代艺术作品不再追随自然,无限夸大人的欲望,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其实这是本能本体论的体现。
【小题2】请简要归纳全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3】结合全文,阐释“轻易被记住的,也会同样轻易地被遗忘”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自1901年首次提出“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即贫困”后,国际社会对减贫理论与减贫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国外贫困的治理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个人努力进取”的脱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个人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计,并主要通过个人收入在市场机制中保障自身福利。第二种贫困治理模式是北欧和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高税收抑制收入差异,再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相对公平的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机制。美国的贫困治理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效率激励效应,但由于其无法救助所有贫困者而备受诟病。欧洲模式虽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新时期我国设定了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筌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的。

(摘编自《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材料三

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月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模式。甘肃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宁夏采取补偿金融扶贫运行风险,有效破解了市场机制下扶贫开发的融资难困境,实现了生产风险共担、生产收益共享;四川采取“五大行动”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青海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现“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与旅游发展同步;云南从多维目标出发综合施策,保证了贫困群众受教育机会,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个人素质和就业率;贵州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疒泛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编自《精准扶贫实践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乏技术、文化、资金是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发展教育、增加投资可降低贫困发生率。
B.关注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C.贫困户的数量与其年龄成正比,因此,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与其贫困程度成正比。
D.如何帮助平均年龄在50~80岁的贫困户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对减贫的不懈探索和中国的扶贫实践,表明消除贫困仍然是当今全球性的挑战。
B.美国所代表的脱贫模式强调个人努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无法让所有贫困者摆脱贫困。
C.因为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
D.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也要“扶智”,提供技术、文化支持。
【小题3】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趣。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平民的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许多人虽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但却进入到了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
在这种自由敞开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使在自由的天地间,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一种责任和义务,就无法产生“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来。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写作等等,都可以增强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心。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以网络作为媒介。诗歌可以通过“写博”而自由面世,但是能否获得大的点击率则不是博客的主人所能做主的。媒体的便捷并不等于“阅读”的广泛性,其“写作”的意义有时大于“阅读”的意义。田忠辉教授在《博客、"80后”与文学的出路》一文中写道:“网络是一个看起来可以失去监控的地方,在这个可以肆意放纵情感的角落,人们的内心突破社会赋予的僵硬的外壳,远离控制,可以说感性的话,裸露天真或矫情,抒发不满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作者在抒写和传播上都具有极大的方便,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小题1】下列与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后,新诗创作虽然有了大众的参与,却出现了写诗的人也没有兴趣读诗的怪现状。
B.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许多人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
C.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包括平民在内的人们均可参与其中。
D.新诗的“写作时代”,让许多人进入到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使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得到极大的张扬。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诗发展的出路在于全力打造精品,才能承担起诗歌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产生伟大的诗人。
B.诗要表现一种深度,要真实真切地显现人情人性、灵魂和良知,诗人不能通过诗来表达情绪。
C.中国新诗需要有更多把诗歌当做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诗人,因为他们能引领和提升诗歌创作。D.诗歌理论家张清华对郑小琼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创作长诗要有强大的建构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真正喜欢阅读新诗的人并不多,这种状况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
B.现阶段,中国新诗的文化与艺术品位总体上显得不够,需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
C.在各种文体中,诗歌的文字较少,因为诗的写作不能心血来潮,而需要大力加以提炼提纯。
D.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从事新诗创作的人大幅增加,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诗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历史时空,说复杂很复杂,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大有一种让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望史兴叹。说简单又很简单,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而已。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的时间向度可以转换为空间存在的话,那么商周之交和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乃是处在同一个历史空间里。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由于在时间上的漫长,在书写上的重重叠叠,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而像一座由冗长的唠唠叨叨编织成的言语迷宫。无论是本国的阅读者还是来自西方的研究者,迷失在这座迷宫里的人物之众多,与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相得益彰。对于本国的史家来说,孔子像一堵墙。司马迁也罢,司马光也罢,史家们大都被孔子的史见和孔子删定的经典挡在历史真相之墙外。
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最大盲点,在于把专制读成中国历史的传统,把孔子读成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好像中国是个天然的专制国家,仿佛中国文化与生俱来就是从孔子开始的。当人们强调所谓中国的国情时,其言下之意,无非就是专制在中国是天经地义。而所谓的新儒家的理直气壮,又在于标榜只有孔儒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传承。哪怕新儒家承认专制的政治制度需要变革,也要坚持与专制政治相应的专制伦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君不见,就连在美国的中国城里,所竖立的象征性雕像,都是孔夫子而不是老子或者其他圣贤。
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的专制迷宫里流连忘返,已经成了一种古怪的学术乐趣和奇特的心理情结。以至于有人只好把中国文化比作一个大染缸,掉进去就变色。换句话说,一走进中国历史,一头扎进中国文化,就会在人为的迷宫里迷失。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忒修斯是依靠了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线团,走出了迷宫。走出中国历史或者中国文化的迷宫,也有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线。这根线就近而言,是从《红楼梦》到王国维再到陈寅恪那个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就远而及,可以从《红楼梦》上溯到禅宗兴起之后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然后还可以从魏晋风度、汉末党锢精神上溯到《道德经》的自然无为哲学、《山海经》的自由人格风貌以及《尚书》记载中残留着的民主政治传统等等组成的文化景观。这是中国历史依稀可辨的一脉文化香火,凭借这脉香火的微光,烛照出专制不是中国的国情,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始源和象征。
(选自李劼《中国文化冷风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时空,复杂也简单。复杂是因为,厚厚的二十四史一辈子都读不完。
B.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C.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而像一座由冗长的文字编织成的言语迷宫。
D.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司马迁、司马光都像一堵墙,史家们大都被他们挡在了历史真相之墙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用一个圆周作比,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相同的;第二段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通过前四段的详细论证,作者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不可陷入固有的迷宫去谈中国历史。
C.因为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中国文化也不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美国竖立孔子雕像是不正确的。
D.本文观点新颖,论证严谨,从中国的历史时空开始展开论证,层层递进,结尾点明主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迷宫,作者认为要寻找中国文化香火的微光,抓住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
B.从《尚书》到《山海经》再到《道德经》,从汉末党锢精神到魏晋风度,这是一个非常谨严细微又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根脉。
C.中国曾出现过有本国特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文化景观中也有自由人格和民主政治的元素。
D.中国历史的起点其实并非专制,而是后人误入了歧途。顺着历史依稀可辨的文化香火可断定,专制非中国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