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
A.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战国扁鹊
B.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民间谚语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2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若素
赵明宇
村主任老徐气哼哼地跺着脚说,咱们村里的风水都让狗东西安若素占尽了。
老徐这话有道理。安若素是名知青,想当年上山下乡来到徐街村,一闲下来就抱着画夹子,画徐街的山,画徐街的水,还画徐街的大闺女小媳妇儿。他画出来的徐小丹,比徐小丹本人还漂亮。结果,徐小丹哭着要嫁给安若素。
徐小丹是徐街村最好看的姑娘,白嫩嫩的脸蛋,高挑个儿,大眼睛眨巴一下勾人的魂儿。徐街的小伙子们早就把眼珠子瞪圆了,直想爆发争夺大战呢,咋能让外来人占了便宜?当时的村主任老徐就想不通,怒气冲天地跑到徐小丹家,说,你中了哪门子邪?人家是城里人,早晚还得回城里去,到时候把你甩了,哭都找不到坟头。再说你对他也不了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徐小丹甩着大辫子说,俺愿意,俺愿意,俺就是愿意!老徐临走甩下一句话,大姑娘家家的,不知羞!
后来知青大返城,老徐心说这下有好戏看了,你徐小丹等着吃哑巴亏吧。谁知道安若素走了几天又回来了,说在城里住不惯,徐街的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徐街的家一辈子也住不烦。
徐小丹挺勤奋,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家里缺吃少穿的,徐小丹舍不得给孩子扯布做衣服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供着安若素画画。安若素画的叫个啥?老徐说就你画的这玩意儿,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若是能画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喊你爹。
谁知,安若素还真的画出子丑寅卯来了。先是省报上刊出了安若素的作品,如今又获了“文艺振兴”奖,县长还要来看望他呢,还要录像上电视呢。县长可是大人物,老徐每年参加一次县里的“三干会”,才能见一次县长呢。乡长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重视,派负责宣传的牛干事,教安若素如何向县长汇报。
牛干事说,安画家,你见了县长要先握手,然后就说感谢县领导的培养。安若素正作画,停下画笔,茫然的眼神从眼镜上方疑惑地瞟了牛干事一眼说,我画画咋就成了县长的培养呢?扯淡。要说感谢,我得感谢我老婆。
牛干事急得头上直冒汗。老徐拍着屁股说,你这不是成心坏我的事吗?安若素,我真的想喊你爹了。
安若素说,你就是喊我爷,我也不会说假话。
县长的小轿车开进徐街村,人们都围拢过来观看。老徐心说,遇上安若素这头犟驴,就等着挨乡长的批吧。
县长进了安若素的家,安若素正在画画,竟然连头也不抬。老徐真想跑过去给他俩嘴巴。老徐大声说,安若素,县长来看你了。安若素说随便坐,省长来了也得等我先把画画完了。
老徐那个气呀,心说完了完了,徐街的面子算是让你给丢尽了。
县长笑呵呵地上前一步说,安画家临摹的可是郑板桥的《瘦藤听雨》?我涂鸦了一幅徐文长的《梅石图》,恳请安先生指教。说着让秘书取过一轴画卷来,徐徐展开。
安若素停了画笔,惊喜地说,好一幅《梅石图》!
安若素拉着县长的手向他的画室里走,一边走一边喊徐小丹弄俩菜,他要和县长喝两盅。老徐蒙了,心说这叫啥事儿。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小丹因为安若素将她画得比真人还美丽,就不顾一切地要嫁给安若素,这说明徐小丹一开始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
B.与别的知青不一样,安若素虽然是城里来的人,但他在乡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却在城里住不惯了,相反,他更喜欢乡里的生活。
C.徐小丹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表现了她对安若素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他们之间爱情的升华。
D.乡长让牛干事来让安若素按要求接待县长,县长坐着小汽车开进村里,这些情节的安排,从一个侧面批评了县长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
E. 小说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了安若素在艺术上和人格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蕴含了作者对真正的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小题2】小说在塑造安若素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安若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备受舆论关注,他们就是“失独老人”。失独并不是我国的独有现象,但失独人群的大量出现却是我国政策施行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我国于1982年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减轻了社会经济资源紧张匮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但凡事皆有两面性,这一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失独家庭的大量产生就是它带来的副作用,失独老人就是承担这一后果的弱势群体。

据统计,我国当前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有1.9亿人以上,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年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由此比例可推算出,在中国,每年至少会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已经突破百万,而在这数以万计的失独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第一代计划生育家庭,这些失独父母都已经进入老年阶段。如何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收入问题,如何弥补他们在亲情上、精神上的缺失,成为针对这一弱势群体制定养老政策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李艳杰《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材料二:

表一 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的帮扶与失独者是否走出痛苦

 

还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已经慢慢从中走出来痛苦中走出来

合计

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计数/人

383

416

799

百分比(%)

47.90

52.10

100.00

没有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计数/人

222

63

285

百分比(%)

77.90

22.10

100.00

合计

 

 

 

计数/人

605

479

1084

百分比(%)

55.80

44.20

100.00

 

 

(摘自潘金洪《失独者走出哀伤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084位失独者的调查》)

表二 抱团取暖与是否走出痛苦

 

还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已经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

合计

参加过抱团取暖活动计数/人

231

58

289

百分比(%)

79.90

20.10

100.00

没有参加过抱团取暖活动计数/人

374

421

795

百分比(%)

47.00

53.00

100.00

计数/人

605

479

1084

百分比(%)

55.80

44.20

100.00

 

 

材料三:

很多失独家庭的收入主要为工资性收入,当他们年老退休后,收入明显减少,身体日渐虚弱,医疗性开支大幅上升,生活越发窘迫。和城镇相比,乡村家庭的收入更为单一,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失独老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如果再遇到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将变得非常无助。当前,公办养老院数量过少,且进入门槛过高,大部分失独老人都无法入住,而民办养老院费用过高,大多失独老人根本无法负担其高昂的费用,更关键的是,很多养老院需要子女签字才能接收老年人,而失独老人根本找不到“签字人”,养老院出于责任考虑,不敢接收失独老人,这也是他们面临的困境之一。中国人绝大多数不相信神,他们靠代际传承来寄托希望,把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因此,大部分失独者害怕刺激,害怕孤独,害怕孤身一人或生病时无人看护,害怕将来无人送终,害怕没有尊严地死去或去世多日无人知晓。如何解决好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让他们得到慰藉、获得温暖,也是我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吴鹏辉《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帮扶的失独者超过半数的人已经慢慢走出痛苦,而没有得到相关帮扶的失独者只有22.1%的人走出了痛苦。
B.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有助于失独者走出痛苦,可见相关部门应加强了解失独者的各类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
C.本次调查围绕1084位失独者展开,调查显示,政府社会的帮扶、抱团取暖都会对失独者走出痛苦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未参加过抱团取暖的失独者比参加过的更容易走出痛苦,可见抱团反而会放大悲伤,导致负面效应的产生,失独者应该少参与这类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独人群的大量出现是伴随着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但失独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其它国家也存在失独家庭。
B.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利有弊,它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减轻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风险和隐患。
C.我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已过百万,第一代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失独父母已迈入老年,帮他们走出老无所依、孤独痛苦的境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中国人靠代际传承来寄托希望、找寻生命的意义,这让他们大多不信奉神灵,也使得他们在失去独生子女后,精神上会尤其痛苦和绝望。
【小题3】我国失独老人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困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足下虑之 更:更加,愈加
B.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C.而右手其胸 揕:刺
D.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见: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封建时代常把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人称为太子。
B.卿,文中指古代对人的敬称,文中的“竖子”则是对人的蔑称。
C.我国古代割颈而死称为刎,也可称为颈,而吊死则称为缢。
D.祖,文中指临行祭祖宗,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归附太子丹,得到太子丹的重用,在荆轲提出要樊於期的首级来完成刺秦王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有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劳动教育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B.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
C.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
D.在当下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可以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劳动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的目的是为后文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
B.在论证劳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前,文章论证了劳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在讨论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时,文章从五育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讨论,说理明白。
D.文章论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讨论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机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有助人们认识到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践之分。
B.我国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能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其适应于改善社会生活的本领。
C.劳动教育虽然具有综合育人价值与载体价值,但它无法取代其它四育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
D.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势必发生重大变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虛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和艺术创造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认真汲取意象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节选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光明日报》2017.11.22)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没有将美看成是实体的属性和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看成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B.“诗“的本体是意象,这一观点虽然是王夫之首先提出的,但也得到中国诗歌美学界的普遍认同。
C.不仅仅是诗歌,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D.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意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也可以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揭示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的特点及内涵。
B.第二段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论述意象范畴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密切关系。
C.第三段通过引述中外名家的言论,证明中国意象美学实质上就是现代现象学美学。
D.结尾段指出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所创造的世界是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能让人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B.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中国传统艺术则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C.意象之美在于通过“象“想到“意”,让人从看到、说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说到的东西。
D.当今时代,传统意象美学仍能引领人们精神和艺术创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