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蕴含了中国人关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基本解释。中国古代丰厚的“家”学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寻终极幸福之源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在古人看来,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没有家的庇护,身、心、灵将会漂泊无依。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今生与后世和前世的关系,以及家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支持自我成长、成人的必然前提。

家以沟通协调差异之间关系为起始,以实现“和而不同”、“亲密差异”为旨归。家以保全生命、延续族类生存的方式汇合了一切可能的差异性,生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诸如性别差异、姓际差异、年龄差异、身份差异、资源差异、自然与文明差异等,这些差异亦自然亦文化、亦个别亦整体地支持并维护着家的存在。在对待“身份差异”的“正名”中,规定与“名”相符的责任和义务之“实”;在对待性别差异中,视两性之和乃人伦之始,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在对待姓际差异上,视两姓之和乃“附远厚别”,乃“万世之始”;在对待年龄差异上,其“尚齿”的文化,主张代际之间的“父慈子孝”、同代人之间的“孝悌”精神,显示出特有的智慧。这些共同构成现实家庭中的亲缘情理。

古人以身家一体为本,类推于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构造出艺术化境域的亲缘情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是基于血缘亲情的一体化的身体,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故有敬其身就是敬其亲,伤其亲即为伤身体的亲缘情理,这种以身为本根生发的亲缘情理,由亲爱之情类比类推于人类社会与天地万物之间,同时将个人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推及人类社会和自然。所谓“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由此不难理解孟子的“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种以身家为本的情感和义理,不仅“亲亲而仁民”,而且“仁民而爱物”,以一种艺术化的境域,充塞天地之间。

从原本意义上讲,人是栖身于亲缘共同体,并从中获得安定感和幸福感,唤起神圣使命感的居家之人。中国古代以身家一体为核心,将家的亲缘情理推及他人、社会和宇宙,符合生命本身的轨迹,以及人类历史的逻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厚的家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和追求幸福的精神源泉。
B.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中国古人于其中不断学习协调自我与外部的关系。
C.“尚齿”文化和“孝悌”精神是古人用于处理同代关系与代际关系的智慧。
D.在孟子看来,人们从孩童时代起就懂得要敬爱父母,长大后懂得尊敬兄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于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阐述了古代家学的内涵及其价值。
B.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家的亲缘情理,后一维度的阐述以前一维度为基础。
C.文章由居家之人的安定感论起,推导出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生发缘起。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强调了由人生命本身的轨迹唤起的社会神圣使命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安定感和幸福感必然大打折扣。
B.一个家族有好的家学传统,家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便容易协调,达成一致。
C.因为古人重视血缘亲情,尊重亲缘情理,所以懂得敬重长辈、关爱呵护家人。
D.如果没有古代丰厚的家学,中国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理解将受到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1 10:1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鱼鹰

猪呀羊呀可以变卖,犁呀耙呀可以送人,这群鱼鹰却不忍心卖,更不忍心像那些没肝没肺的渔民炖成老火靓汤。

爹决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一大早就摇了木船,鱼鹰们站舷上一字儿排开,个个脑袋耷拉,眼神忧郁,像知道了要去赴一场诀别的盛宴。

爹顺着凌江把船摇到一僻远处,从腰带上取出长杆烟,塞满烟丝,擦响火柴皮,吧嗒一口,又吧嗒一口,满嘴苦涩味。就像心里侵入了一朵阴霾,欲雨不雨,乍阴还闷。

用劲把烟锅在鞋帮上一磕,直起身板,爹把金属箍套在鱼鹰们的脖上,猛一吆喝:嗨嗨、嗨嗬嗬——!大黑扎煞开翅膀,发出“嘎啊嘎啊”的号令,二黑、三黑、四黑全昂起头,呼呼扇翅。睡眼惺忪的晨曦就被扇醒了,饶有兴味地观看一场泽国演义。

扑通!大黑一个猛子扎下去。二黑、三黑却捣蛋地擦着水面掠飞一阵才潜入水里。爹盯着涌动的水面,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

通知单一来,事情便定了局,哪怕你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改变不了。就要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这是掏心肝的事哪。从此背井离乡,再也闻不到黄土地上牛羊的粪香,听不到凌江上艄公的号子,看不到水面上鱼鹰的黑影……

这鱼鹰,是命根子哦。虽然小兄弟帮俺从水里衔来生计,但俺从不把它们当奴仆。经常喂瘦肉、猪肠、黄鳝、鲜豆腐,晚上让它们住西厢的大瓦房。你别看它们是浪里白条,自理能力却很差,连水都不会自己喝,俺每天多次掰嘴给它们灌水。母鹰下了蛋不会孵,得找抱巢的老母鸡代孵个把月,俺每天得盯紧,睡觉不敢脱衣,端碗不敢离步儿,怕母鹰去捣巢。它们就是这样笨得可爱……

水面忽然划起一道黑色闪电,波滚浪涌,飞沫蔽空。一条鱼甩动着衔在大黑钩状的嘴里,爹伸出长捞子,大黑稳稳当当地飘落铁圈上。收至身边,嘴一松,大鳜鱼掉到网兜。爹轻抚大黑鲜亮的盔甲,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旋一个猛子扎入水。

又一个漩涡卷起,二黑、三黑相继浮出,这次竟都捕了大鳜鱼。爹知道这伙计俩的脾性,以前你不给小鱼,它们硬是不松嘴。这次还没等爹拣来小鱼,它们已把鳜鱼丢到网兜里,转身潜进水去。

鱼鹰是通人性的主。就拿二黑、三黑来说,以前常讨巧卖乖,干活老磨洋工,站在舷上半天不动。见大黑衔着鱼钻出水,便飞去假惺惺地帮着把草鲇子、鲶胡子、灰鳜子叼到船上,嘎嘎地邀功请赏。倒是卖力的大黑,从不乱扯嗓子。爹每次给大黑一条小鱼,二黑、三黑自然也少不了。一次大黑闹了情绪,站在舷上不听号令。爹恼了,举篙把它打下水,大黑脚受了伤,便赌气出走。

鱼鹰们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全都懒散得不成。爹很后悔宠惯了二黑、三黑,好生一顿教训后,命令它们去找。爹把船摇进芦苇荡,一路呼喊大黑,直到天快黑时,看到大黑、二黑、三黑一齐叼着条大鲶鱼凫来。爹一把抱过大黑,像见到了走丢多年的儿子。

每每想起那幕,爹心里就绞痛。这一次,爹下了狠心,等鱼鹰们全飞上船,噙着泪拆了它们颈上的金属箍,赏给一条条小鱼,然后一咬牙把它们赶下水。

爹甩开膀子摇桨,拐个弯就不见了影子。

回到家,爹灌下一瓶二锅头,想用酒精麻醉这撕心裂肺的疼。再也见不到这群小伙计了,十五年啊,一个盖头浪就把这十五年卷走了……爹一头倒在床上,不知何时门口竟响起哀怨的“嘎啊嘎啊”。爹踉跄着奔出去,大黑、二黑、三黑懊丧地站在门前,爹眼一热,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把它们拥入怀里。

当所有用得上的家什全装上车运走后,爹又一次摇着木船把伙计们带到凌江的一处支流。他也是迫不得已啊,为了给它们一条活路,爹忍着疼——以一种无奈的方式——诀别!

但无论爹怎样赶它们下水,用篙驱,用捞子赶,用脚蹬船板,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愣是岿然不动。

爹突然一个猛子扎入水,伙计们见状,争先恐后钻进水里,它们要去救主人。然而,水性极好的爹一个龙回头上了船,摇桨迅疾离去……

爹听到老远传来一片“嘎啊嘎啊”的哀号,仿佛一群迷路的孩子在哭爹喊娘。爹抹了把泪,把金属箍果决地扔进凌江——永别了,孩儿们!永别了,血浓于水的村庄!

借着江风飞过二十公里,爹把木船系在凌江水库一隐蔽处。上了岸,就是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全村因为凌江水库加固扩容被迫迁移。而凌江水库,是禁止捕鱼的。

翌晨,爹像往常一样,腰里别一根长杆烟,头上戴一顶破草帽,找到了那条木船。他怔住了,船上竟躺着一条足有十五公斤重的大鲤鱼!

“嗨嗨、嗨嗬嗬——”爹的吆喝声在库区回响,但凌江水库,怎能容得下一群无家可归的鱼鹰呢?!

(发表于2012年第12期《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写出爹收到通知单时的痛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引出了下文,暗示爹不得不放走鱼鹰。
B.虽然是“爹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但是没有自理能力的鱼鹰被抛弃和伤害,也表明爹的无情。
C.小说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跟”生动写出了鱼鹰和爹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
D.鱼鹰与爹分别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也令人叹惋;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的出路在哪里?
【小题2】小说写了爹与鱼鹰的几次诀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爹的心情变化。
【小题3】小说以“最后的鱼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图书馆过夜的人

当年的北平曾有“清华双清”。“双清”者,一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那个常在图书馆过夜的读书人。于今,朱自清依然声名显赫,浦江清却已知者寥寥。

浦江清少负文才。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那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受到了吴宓的器重。毕业后,经吴宓引荐,他来到清华大学,与陈寅恪对门而居,任其助教。

然而,一个年纪轻轻的后生,要胜任一代大师的助教,谈何容易!在那里,浦江清既要协助陈寅恪的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己的事务。他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以至于后来他与冯友兰赴欧游学时,一路与西方人谈笑自如。这位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

那些年,北院9号的那盏灯,总是与14号的灯光隐然呼应,每每要在凌晨二三点才熄灭。这正好为那些暗夜往返的野兔、野猫和飞禽照亮了道路。

它同时照亮的还有灯的主人那特殊的成才之路:他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陈寅恪习东方学,后又转入王国维倾力的中国文史研究。几年优游涵泳之后,浦江清功力大进,终于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

浦江清虽用功极勤,下笔有神,治学却极谨严,轻易不做学术文章。在12年里,他的论文只有两篇,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其《八仙考》一问世,各界大表钦服。此文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很快,他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在学界不胫而走。其实,他不仅国文好、洋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棋牌在行、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日后,浦江清久经酝酿,又推出了著名长文《词的讲解》。文章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程千帆等均极表激赏,盛称“讲解之精”犹在俞平伯名作《读词偶得》之上。仅此一文,就奠定了他词学高手的地位。

那一阵,“清华双清”这两个著名的小个子,与修伟潇洒的“清华三荪”(金龙荪、陈岱孙、叶企孙)相映成趣,各擅胜场。

……

抗战胜利,联大解体。浦江清这才回到老家。他敲开门后,女儿立即急匆匆地向母亲汇报:“又来了一个姨父!”原来他离家多年,女儿早已不识这个“陌生人”了。这时的浦江清,已然憔悴瘦削,神采尽失,与先前判若两人。

浦江清家累已深,身体每况愈下,而南方气候养人,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他终于决意留在东南,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不幸遇刺。朱自清力单难支,催他立即返校。家人反复挽留,他终是拒绝道:“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他立即北上,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在那熟悉的北院,他的邻居不仅有朱自清、刘崇铉、曹靖华、吕叔湘、杨业治、王瑶,还有王竹溪、华罗庚、余瑞璜和张青莲等。

是时,饱经蹂躏的清华园已经满目疮痍,万物萧条,杂花遍地,野兔横行。秋风徐来,落叶飘零。在金灿灿的落叶中,浦江清带着女儿寂然前行。前边早已有人相迎了。“来,快叫朱伯伯!”他说。女儿看到的是一位与父亲一样瘦小的男子。“就是《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朱伯伯吗?”她惊问。“是的,你也知道?”浦江清也吃了一惊。

可惜一年多后,这位《背影》的作者匆匆离世。几十年的刻苦用功,也把浦江清素来羸弱的躯体渐渐掏空了。他的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枯瘦。1957年,浦江清也遽然倒下,匆匆离世。当年的“清华双清”,终于成了一段学苑佳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浦江清虽然未曾留过学,但是经过勤奋学习,赴欧洲游学时,他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
B.物以稀为贵,浦江清凭借一篇《八仙考》就奠定了自身的学界地位,凭借一篇《词的讲解》就奠定了自己词学高手的地位。
C.浦江清家累很深,本应居家静养,但听到闻一多于昆明不幸遇刺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地北上返校,这也加剧了他身体的衰竭。
D.“清华双清”当年都十分有名,但浦江清轻易不做学术文章,而朱自清却著作较多,所以今天两人的声名已有天渊之别。
【小题2】作者插入浦江清回到老家时女儿竟然不认识他这一情节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浦江清重返清华后“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马陈仓

墨村

枪声稀了,硝烟淡了。

满是尖利石子的羊肠小道,被两个艰难爬行的血人涂抹成了一幅骇人的巨幅彩图。有风无声地横空掠过,翻搅凝滞于空气中的黏稠血腥……

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刚和强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于某个星期六夜晚的共同回忆。

两条汉子遥想三十年前在硝烟中惨死的二十几个弟兄时,仍忍不住泪如雨下,一脸悲伤。

“大,大哥,喝,咱喝!”刚愧疚地紧盯着强那条空荡荡的右袖管,话语哽咽。

“喝,咱喝!”强擦去流到嘴角的泪水,举起了酒杯。

于是,两条汉子在泪眼婆娑中又重重地碰杯。

强说:“哥已是个废人……”

刚的眼圈又红了:“大哥,让你上家里你偏不去,非要来这小宾馆,飞燕有意见呢。”

强腾出左手掌用力搓了搓脸。三十年前两人康复出院后,强把一封断交信交给了回家探亲的刚,让刚转交给女朋友飞燕,并拜托刚替他照顾她。

强说:“大哥没看走眼啊,大哥已知足了,你是省模范监狱长,又是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飞燕跟了你,值啊!”

刚说:“好大哥,我,我,我……喝酒,咱喝酒!”

“喝!”强说。

“喝!”刚说。

“咣——”酒杯再一次潇洒地碰撞,将厚重的兄弟情谊迸溅得满屋荡漾。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条条突暴的青筋在两条汉子锃亮的脑门儿上争相炫耀着酒力。

杯盏交错,不觉已是深夜,浓烈的酒香仍四溢着,无孔不入。日光灯咝咝喘吁着醉意朦胧。两条汉子的脸被五十二度的透明液体烧灼得愈加光亮。强用力转动着沉重的脑袋,说:“你,你监狱里,有个叫,叫陈列宝的犯人,听,听说,改,改造得不错。”

“陈,陈列宝?”刚睁着惺忪醉眼愣怔半晌,忽然一拍脑门儿,“是那个五短身材、大胡子的盗窃犯?大哥,你认识这人?”

强摇摇脑袋,轻描淡写地说道:“啊,不,不认识,只是听人说起过,偶然想起,随便问,问问。”

刚说:“哦,这家伙可是个出了名的反改造分子,屡犯监规,几天前还出手打伤了同监舍的人。现在还在小号里蹲着呢。”

“哦,”强打了个酒嗝儿,忙抓起了酒杯,“喝,喝酒,你那,那一杯,咋,咋还没喝完呢?”

“喝,咱喝!”刚说。

“喝,咱喝!”强说。

于是,两条汉子又重重地碰杯。高脚酒杯里的透明液体一摇一晃地失去了依附,纷纷溅落在杯盘狼藉的桌面上……

凶猛的火力如瓢泼大雨在小分队周围哗哗流淌。他们已陷入包围之中。他们边打边退守到一个无名高地上时,小分队只剩下了刚和强。左胳膊中弹的强用右臂夹紧冲锋枪,扇形样一通猛扫,透过枪口飘起的蓝烟,一片灌木像割韭菜一样齐刷刷被拦腰割断。对方的火力被暂时压了下去。强大叫着让刚快快撤退。然而,一串火光从对面丛林里游窜而出,强纵身扑向了刚。一发冲锋枪子弹在强的下身洞穿出一个鲜艳的窟窿,血流如注,把刚的眼睛刺得生疼……

“大哥!”刚大叫一声,忽地一下坐直了身子。一缕强烈的太阳光从拉得并不严实的窗帘边越窗而过,直直地照射在了床面上。刚揉揉被阳光刺疼的双眼,这才发现与他同床而眠的大哥不见了,一纸留言尴尬地趴卧在床头上。刚一个激灵,一把把留言抓了过来。

好兄弟:

大哥走了。原谅我的失礼!作为生死弟兄,我不能对你隐瞒这次造访的目的。陈列宝是我大姑唯一的孙子,被判了十二年。大姑思孙心切,盼望着孙子能早日减刑出狱,眼睛已哭成了半瞎,前不久探监时得知他又被关了禁闭。大姑一急竟一病不起,咽了气还一直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大姑知道我俩的关系,可她老人家到死都没有向我开口。失亲的痛苦让我终于厚着脸皮找你来了。这次假借出差路过与你一起叙旧,说穿了,其实是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好兄弟,原谅大哥的不辞而别,我实在没有勇气正视你的眼睛……

大哥,匆匆离开于凌晨五时

刚一目十行读完留言,掏出手机一通猛拨,一个温柔的女声频频提示:您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刚飞身冲出宾馆,驱车直扑客车站,然而,省城直达涅阳的客车,早已绝尘而去……

第二天,刚拨打强办公室的电话,也无人接听。

不久,强收到了刚的一份传真:

大哥,那晚酒场上我已看出你有话要说,谢谢大哥的理解与支持!实在对不起,陈仓无路啊。

(摘编自《广西微篇小说精选》,团结出版社2017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通过枪声、硝烟、羊肠小道和黏稠血腥等描写再现了战争场景,以回忆连接时空,将真实情景与主观幻觉交织融合起来,新颖别致,扣人心弦。
B.“聚会”中反复出现“喝,咱喝!”的劝酒语,简单干脆,蕴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微妙的潜台词,又成为承转情节的一个个节点。
C.强在宾馆的一纸“留言”使叙述角度转换,便于人物更真实自然地道出此行的原委,吐露内心的纠结,故事演进也愈显紧凑。
D.小说的叙述语言运用了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参差变换的长短句式,以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简练凝重,颇具艺术表现力。
【小题2】小说在情节上设置了怎样的“双线”结构?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以“陈仓无路”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学勤:“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

刘国忠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母亲很早就教他认字,四岁之前已可识字读书。父亲给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小学教材,但因年幼,1941年进小学时仍需上三年级。由于课堂内容远不能满足其求知欲,上课之余,他阅读了众多的课外书籍。

李先生的读书范围也非常广泛,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经常不吃早饭或午饭,省吃俭用,去书店和书摊买旧书,看完后再卖掉,换买其他的书来读。当时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许多学术著作,李先生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甚至一度计划要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部图书搜集齐备,足见他对读书学习的痴迷程度。

20世纪50年代,李先生刚到清华大学读书时,他的同学钱耕森等人曾应邀去他家玩,对于其藏书的丰富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见四壁都摆着一排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几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学术名著。”

侯外庐先生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对青年时期的李学勤评价是“博闻强记,熟悉典籍”,可以说是切中肯綮。

在李先生阅读的大量典籍中,符号一类的书籍是他特别钟情的,越是看不懂的书他越感兴趣。李先生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启迪人们智慧,而又多少能给人以一种神秘感,需要费一番气力才能看得懂的作品。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书,他先后读过多次,书中第三章“介绍一逻辑系统”介绍了数理逻辑,里面都是他不认识的各种符号,让他十分着迷。1951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就是想追随金岳霖先生研究数理逻辑,不过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最终他没有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还在中学读书时,李先生就曾听人说,最难学的是甲骨文,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留心甲骨文,一有时间就到位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在他看来,那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像符号一样,特别有意思。

长期潜心治学的结果,使李先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自觉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之中,不肯浪费点滴时光。青年时代的勤奋使他具备了渊博的学识,即便到了后来,虽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要处理繁忙的公务,一有闲暇,他还是用来读书和写作,并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清华大学变成一所工科院校。李先生没有和大多数的学生那样转到北大求学,而是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撰《殷虚文字缀合》,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1953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筹建历史研究所,李先生又被选中,到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作为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云梦秦简等简牍帛书的发现,他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2003年,他离开了工作长达50年的历史研究所,回到了清华大学,为母校文科的重建竭尽心力。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李先生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成果之丰富、所涉领域之广博,令人眼花缭乱。对此,李先生戏称这是“杂学”:“我这个人兴趣相当广泛,所学杂而不纯,又由于工作的经历,从事过不同方面的研究,写过的东西很难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线索。”

李先生常说,一个人不见得要做理论的工作,但必须有理论的高度,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考证的只是一个字,但心里得想着一个大的事儿。

相关链接
①李先生很喜欢用一句英文俗语“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来说明自己的治学体会。“一些的一切”即学什么东西就要对这个领域已有的一切都懂;“一切的一些”即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都应懂一些。
②李先生曾总结说:“我认为研究古代文明的这一段,最好采用多学科结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所谓多学科结合,是指历史学、文献学(包括传统的经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美术史……诸方面研究的融会贯通,尤其要注意文献与考古的互相印证;所谓比较研究,是指以我国与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对比参照,把中国古代文明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背景中去考察。”

(《李学勤集》自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学勤很聪明,不仅四岁之前就识字读书,而且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教材,但因年纪小,读小学时仍需上三年级。
B.李学勤为了多读书,常常将早饭或午饭的钱省下用来买旧书,甚至计划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部图书搜集齐备。
C.李学勤很喜欢符号一类的书籍,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书,里面都是他不认识的各种符号,因此让他十分着迷。
D.李学勤涉及的领域很广博,令人眼花缭乱,他认为自己是“杂学”,所学杂而不纯,这其实体现了他谦虚的精神品质。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侯外庐先生认为青年时期的李学勤博闻强记,这一评价非常到位,而这源于李学勤是他的助手,他对李学勤非常了解。
B.李学勤认为甲骨文也像符号一样,特别有意思,还在中学读书时,他对甲骨文就有极大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到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
C.李学勤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长达50年,一直进行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D.李学勤自从全国院系调整之后就正式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也认为在研究过程之中即使不是做理论工作,也要有理论的高度。
E.李学勤认为研究学问,应采用多学乎结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其中多学科结合是指诸方面研究的融会贯通。
【小题3】李学勤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累累硕果,请概括其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他的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是直接借鉴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它借鉴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对西方美学的借鉴这一主旨。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对于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文章先提出观点,后举例论证,后总结论证,重申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美学。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