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流派和哲学家大都推崇直觉,且对之每有议论,诸如“体”“顿悟”“禅定”“觉”“意会”等概念,都程度不同地表达了直觉的涵义,或说与直觉思维有关。这些直觉性的概念,有的是儒家提出的,有的是道家提出的,有的是释家提出的,还有的是各家通用的,这就说明,直觉在传统哲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

直觉思维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和创造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民族的传统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强调“神似”,而反对“形似”,追求“言外之旨”“象外之意”,重视含蓄、隐而不露,反对一览无余,形成了重“表现”的艺术和审美传统,这与直觉思维都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欧阳修在评论画作时说:“古画画意不近形。”苏东坡也反对作画“形似”,而强调神韵:“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把形似之画作视为幼稚、不成熟之作。叶燮认为诗歌创作和评价原则应该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果,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严羽称诗歌欣赏的原则为“诗道在妙悟”。一些艺术评论家指出,中国的艺术以“表现为主”,不大重视“摹仿”。这一艺术和审美的基本倾向,显然是在直觉思维的指导和制约下形成的。

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它不是设立在科学思维的根基上,它未能从整体思维中分化出一个单纯的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不是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并且常把认知活动导向道德伦理领域和个体精神生命领域。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人生哲学的高度发展,但另一方面,使直觉思维所获知识缺乏科学性、精确性,而往往具有模糊性、跳跃性、非系统性的局限。过度地沉湎于直觉而轻视科学的逻辑的方法,必然会对实证科学和哲学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发生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完全对立,而是并行的。要实现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更新,应该借鉴西方哲学的精确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东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直觉的,西方人的思维方法是理智的,人类思维发展的方法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综合与统一。单就直觉思维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看,应该是:直觉→理智(逻辑分析)→直觉。前一个直觉是素朴的,它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后一个直觉是经历过逻辑分析这一必要环节而发展起来的直觉。可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依然处在第一阶段,而西方哲学的直觉则已经达到分析性的理智阶段而向第三个阶段迈进。因此,摆在中国哲学家面前的理论任务是汲取逻辑方法的长处,以实现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与更新,达到科学的直觉的高度。

(摘编自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史上,多家流派都推崇直觉思维,并以“体”“顿悟”等不同概念来表达“直觉”的内涵。
B.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追求“言外之旨”“象外之意”,诗贵“含蓄”,画求“神似”,也是直觉思维的反映。
C.直觉思维本质上是排斥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的,这导致了通过直觉思维所获得的知识有诸多局限,不够科学精确。
D.中国哲学的直觉思维和西方哲学的逻辑思维有对立也有联系,人类思维发展的方法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综合与统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明确了“直觉思维”的概念内涵,随后从多个角度展开与直觉思维相关内容的论述。
B.文章引用苏东坡、欧阳修等人关于诗画创作的评论,是为了论证直觉思维在中国古代艺术和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C.“直觉思维”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文章将其优点和缺点作对比来论证“直觉思维”的不足和局限。
D.文章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法作为参照,来论证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需要转换与更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流派如儒家、道家、释家等,在思维方式上都有相通之处。
B.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创作和审美标准有重大的影响。
C.重直觉轻逻辑的思维特点,导致中国的人生哲学高度发展,而欠缺实证科学和哲学理论。
D.西方哲学的直觉已经达到分析性的理智阶段,在这一方面要领先于中国传统哲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8 12:4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用语言、人物、故事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写法,叫现实主义。作家之所以愿意辛苦地伏案写作,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如意、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我企望通过自己写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看法,为读者送去一份精神慰藉,使人们能在其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世界各国的作家依据自己的理解,已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试验和探索的成果。但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前辈作家并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我们这些后辈作家依然可以在其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与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传统相结合,写出充满灵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民间智者都有一些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这些玄想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且太令人苦恼。这些玄想有的变成神话被记载,有的变成传说在流传,有的变成宗教教义和信仰的内容在传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去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时,不能不想到历史文化的流动,因为任何现实在你要表现的那一刻,其实都已进入历史,任何当代人物都不能不浸润在历史文化中。当我们把历史上人们对于创世、对于日月星辰、对于风霜雨雪、对于天宫等等的玄想,与现实人物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写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会使我们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借鉴西方知识界喜欢科学幻想的做法,把现实主义创作与科学幻想相结合,写出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承认,当代普通中国人关注当下的生活较多,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的未来关注思索较少,知识界也少有科学幻想的传统。这与我们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有一定关系,大家在吃饱穿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可能去想那些大问题。今天,我们作家可以在写现实主义作品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立足现实的生活,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既观照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处境,又联想到人类的未来,联想到地球和宇宙的未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种未来眼光,带有一点科幻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可能更为年轻读者所喜欢。
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太丰富了,几乎每天都有多姿多彩的人物出现、都有千奇百怪的事情发生,可谓五彩缤纷,但把丰富的现实生活转化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容易。我们一方面要冷静观察和体察社会生活的现实、人们的心理现实、自然环境的演化现实,另一方面要潜心思索怎么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同样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使用者的用法不同,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我们应该去争取最新和最好的效果。
(摘编自周大新《现实主义边界可以扩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一般都是通过语言、人物以及故事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B.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独到的感悟和看法,同时也希望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C.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所以希望通过作品来发泄情绪。
D.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流派很多,如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世界各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了成果,但是这种创作方法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B.在中国历史上,玄想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智者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而感到苦恼。
C.当前,中国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可以借鉴西方学界的做法,写一些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
D.因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所以每天都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多姿多彩的人物,这也为作家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作家要善于把当前的现实生活和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结合起来,从而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
B.作家在描绘现实生活或者刻画现实人物时,如果能关注历史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就会使创作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C.以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存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和未来思索较少,所以在创作上也就很少涉及科学幻想。
D.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既需要作家认真地关注社会现实、体悟人们心理,同时还需要作家潜心地思索怎样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危机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化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字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这就是汉字在键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上打笔画。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在信息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网络语言通过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一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了。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使用汉字,这其中多数人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也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比如你打一个“爨”( cuan),用简拼敲四下就出来了,你不用去写31画,它比你打一个“装”(zhuang)还少两下,笔画已经不是键盘输入时代最让人疼痛的问题了。那么,汉字是否还要继续简化就不是问题了。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简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而眼前,我们汉字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如何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交流和传播。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是最难学的文字,汉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提笔忘字”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电脑书写的普及,很多人依赖电脑输入汉字,疏于用笔写字。
B.键盘输入时代,大量候选的字码,虽然便于选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忘记字形。
C.与音素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D.提笔忘字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少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因为他们打字的过程就是熟悉字母、单词的过程。
B.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但大多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忘记,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C.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汉字,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
D.如何让汉字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如何让西方人更便捷学习汉字,是汉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提笔忘字”是指忘记字形如何写,但事实上忘记字音怎么读也应该属于“提笔忘字”的现象。
B.网络流行的新词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的美感。
C.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在键盘时代,作者认为讨论继续简化汉字或恢复繁体字没有意义。
D.汉字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在作者看来,汉字危机的说法危言耸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猪头李

许宗耀

金堤有个劁猪匠,姓李,人称猪头李。在金堤及金堤周围的村落,猪头李的一句话对一头猪的命运有绝对的决定权。劁了的,活个一年两年便被宰了;留着的娶妻或生子,能活个十年八载。

猪头李到哪村劁猪,小猪仔叫唤,小孩子也围在周围叫喚,抢猪蛋子不说,还喊“猪头李”,猪头李也不恼,照样给猪蛋子。孩子们抢了猪蛋子,撒上盐,用麻叶包几层,放在锅底用柴火烧,麻叶烧焦取出来,剥开,猪蛋子外焦里嫩。猪头李当时很受孩子们待见。一个夏天,猪头李游村串乡来到金堤外毛庄。毛庄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身,流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

干完活,天已擦黑,有一个人过来拍拍猪头李的肩膀说:毛司令叫你。毛司令是金堤一带的土匪头儿,有百十号人、几十杆枪,跟豫北最大的土匪头儿王三祝是换帖朋友,在金堤是人见人怕的人物。猪头李收拾好东西,来到毛司令家。毛司令见面就哈哈笑:兄弟,你可来了,酒席我已经摆好了,我儿子从市里捎来的马家烧坊的好酒“一马平川”,今天可得喝醉了!
原来毛司令是惦记猪蛋子!毛司令打小就爱吃猪蛋子,尤其爱吃撒上盐用麻叶包着放锅底烧出来的猪蛋子。猪头李的爹劁猪的时候,毛司令没少和同伴抢猪蛋子。
当即安排人去烧猪蛋子,四五个人就喝开了。约莫三更时分,几个人都已喝得醉醺醺的。毛司令说:五子,喊几个兄弟起来,干活。又拉住猪头李说:兄弟,今个儿让你开开眼,见过埋活人吗?没……没见过,我胆小,就不去了。猪头李说。你哪天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还怕啥!今儿个让你看看兄弟的营生月黑风高,毛司令带队,十来个人,有四个人抬着一个麻袋,一起来到庄外土岗深处。
兄弟,见过倒栽葱吗?毛司令问。

倒栽葱是一种埋活人的法子,很残忍。挖一个竖直及腰的圆洞,将人头朝下放入,露着屁股在外,用土埋实,待人一放屁,齐了,人就被活活憋死了。

猪头李说:毛司令,天这么黑,我也看不清,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天也晚了,听兄弟的。毛司令吩咐抓紧挖坑。挖好一个两三尺的深坑,从麻袋里倒出一个汉子,汉子双手反剪绑着,嘴里塞着破布,被一脚踹到坑里。

等等,既然埋他,让他睡舒服些。猪头李边说边跳到坑里。

没想到你操刀的还这么磨叽。毛司令嗤笑道。

猪头李摆正汉子的头,顺势塞眉头下一个大坷垃,一拍汉子的屁股,说,趴好!顺势一摸汉子反剪的手,湿水细麻绳拴着,他偷偷拔出劁猪刀,猛往中间一划,绳“嘣”地开了,汉子含糊地叫了一声。

猪头李,你在劁人呢!众人笑道。

我看人死了没,掐了一把。猪头李也笑道,爬出坑,和众人一起埋土,将地面摊平,回去睡觉。

第二天,猪头李照样劁猪。

一直过了几年,也没听说被埋汉子的事。反正那时候死个人如同死个狗死个鸡,没多大声息。后来,解放军从太行山南下。毛司令带领一帮人企图抵抗,全被剿灭。猪头李想起被埋的汉子,不由地叹息:活不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1948年,工作组进村,队长姓韩,是一个高大的汉子,见有人劁猪,非常激动,一问旁人,劁猪人是猪头李,急忙上去拉住猪头李:你认识我吗?

猪头李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认识。

韩队长伸出右手,手背上有一道十多厘米长的疤痕:这个伤疤是你划的!

猪头李还是一脸茫然:领导,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后来,成立农会,韩队长让猪头李当副主任。猪头李说:我斗大的字儿不认识一个,让别人当吧!可猪头李怎么隹辞也推辞不掉,当了副主任。再后来,县里成立农畜牧委员会,在韩队长的推荐下,猪头李作为畜牧稀有人才去上班,成了公家人。我见到猪头李时,是在他们村驻队,他早已从畜牧局副局长位子上退下来,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淌着哈喇子。

这时,要有人说他就是猪头李,劁猪时身手如何矫捷,年轻人一定认为是讲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猪头李从年轻时劁猪的辉煌时光到年老退休时的悠闲惬意。猪头李虽是劁猪出身,却能坐上畜牧局副局长的位子,凭借的不仅是他的奇遇、善心,还有他的能力。
B.猪头李虽是操刀者,但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毛司令残忍的倒栽葱埋人法,让猪头李不敢直视,只好推说晚上看不清,其实是因为太胆小,没见过那样的场面。
C.文中细节描写比较成功,比如猪头李给汉子眉头下垫坷垃,这样就可以让汉子有口气,松了手可以支撑身体,慢慢弓身体,可以爬出来韩队长的死里逃生也就合情合理。
D.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无轰轰烈烈的奇遇,但有高尚的品质。猪头李的升迁、毛司令的死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毛庄”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有时还淌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作为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至2.42亿人,2018年将达3.53亿人。短视频能够满足用户娱乐化需求,同时相较于文字、图片,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资讯更为简单生动。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空间较大,行业格局仍未落定,短视频营销逐渐被看好,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乐观。

(摘编自《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8年3月26日“报告网”)
材料二:
晃动的镜头中,有求助者倾诉遭无良老板欠薪、社会人员勒索、讨债人员逼害、“渣男”坑害等,极具正义感的“大哥”听完后,带领数名小弟出击,用酒瓶抡头、废其双手等暴力手段,帮助求助者讨回公道……据报道,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宣扬“以暴易暴”主题的短视频公众号,这些视频以纪实手法拍摄,内容充斥暴力、粗口。……看上去,这是“社会哥”用草莽“正义”严惩恶行的实录。
可是,如果你觉得这真的就是快意恩仇,那你就被“套路”了。据报道,发布这些短视频的公众号,认证主体大多为文化传播和科技类公司,有的还运营着多个同类公众号。
公众号属于自媒体,既然带了“媒体”二字,就该背负起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向暴力、淫秽说“不”。涉事公众号在传播“以暴易暴”视频时,显然背弃了应有的责任:比起那些不掩其“恶”、轻易引燃公众怒火的暴力行为,这些假“正义”之名的暴力画面更具有麻痹性、蛊惑性,其在营造正义幻觉中制造出误导效果,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法律不可违,公德不可悖。当下,原创类短视频被视为最大的内容创业风口。对传播者而言,遵纪守法、恪守公德是底线,不能以违法悖德手段去吸引流量,借此变现获利。打着正义的名号传播“以暴易暴”视频,无法掩饰其违法牟利的本质,传播者终将付出代价。
(摘编自佘宗明《警惕以正义之名传播的施暴视频》,2018年1月30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日前,湖北武汉一位网友因模仿热门短视频中的高难度翻跟头动作,不慎将两岁女儿摔伤,导致女童脊髓严重受损,引发社会热议;湖南益阳两名短视频平台主播为拍摄短视频,公然爬上一辆正在巡逻执勤的警车踩踏“耍酷”,最后以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
盲目模仿、恶搞低俗、内容涉黄……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其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不少网友吐槽:“恶趣味怎么就成了‘香饽饽’?”
“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短视频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内容形态两种特征,迎合了受众填补闲暇时间的需求或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认为,一些用户追求感官冲击,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空间,“但短视频内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规定、尊重公序良俗为底线。”
“为什么有时打开APP,总会在明显位置看到一些低俗内容?”不少网友对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和分发机制提出质疑。为何低俗违规内容反成热门?“算法中立和机器推荐,不应成为个别短视频平台推脱审核和把关责任的借口和理由。”朱巍表示,“平台要为热门推荐的视频作品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内容推荐必须考虑社会影响,不能满足于‘掩耳盗铃’式的传统监管模式,放任低俗违规内容传播。”
构筑良性内容生态,平台理应有所作为。去年11月,短视频平台快手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研究协议,合作定制“内容管理操作手册”,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投入实际运营,以完善平台内容管理的伦理规约,维护平台社区秩序。
目前,多数短视频平台明确规定不得散布色情、淫秽、暴力或教唆犯罪等内容,否则将对上传者进行封禁处理。还有一些平台通过建立自律委员会、允许用户剔除相似内容视频等方式,加强内容整治。
平台要自查,监管者也不应缺位。“整治低俗内容,不能仅仅是平台把关审核被动‘救火’,监管部门要主动治理、防患未然。”常江认为,目前娱乐类短视频仍存有灰色地带和监管盲区。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完善针对网络内容管理和内容生产者的相关法规,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形成对不良低俗以及违法违规内容上传者的威慑效应。
(摘编自《警惕!短视频沦为“低俗秀”》,2018年3月29日“凤凰网”)
【小题1】下列有关“短视频”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文字、图片,短视频在能够满足用户娱乐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使用户能够更简单生动的获取资讯。
B.“以暴易暴”的短视频,因其在营造正义幻觉中制造出的误导效果,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C.短视频迎合了受众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然而,也正是因为用户对感官上的冲击的追求,滋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空间。
D.个别短视频平台以算法中立和机器推荐作为推脱审核和把关责任的借口和理由,放任低俗违规内容的传播。
【小题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用数据揭示了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乐观;材料二和三则揭示了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的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方法。
B.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并呈现稳步上升的增长速度,预测到2018年将达3.53亿人。
C.材料二中传播“以暴易暴”短视频的公众号背弃了作为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终将要为这种违法牟利的行为付出代价。
D.部分用户对低俗内容争相模仿导致其流行和广泛传播,一方面与主流流行文化背离,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用户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错误认知和价值判断。
E. 短视频平台要为热门推荐的视频作品承担起法律和社会责任,只要平台加强自查,严格把关,就能构筑良性的内容生态,整治低俗内容。
【小题3】热度不减的短视频市场,良性内容生态该如何构筑?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材料二
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我国古代是以娴熟温婉、举止端庄、容貌姣好、言谈朴质作为女性美的标准。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种女性美的是旦行中的青衣。对青衣的造型则有一套独特的规定,而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的。一般是用青色的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装扮,脸上的脂粉、头上的簪环也十分淡雅简单。在我国古代戏曲家的眼里,只有这种朴素的装扮才能表现出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朴素的虚拟程式。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它是我国戏曲舞台独特的造型艺术,也是戏曲理论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家看来,艺术于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则是通过艺术来表现。______,______,______。基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的动作或极简单的物件来表现。如以手势表现门窗的存在,用鞭子代表马、牛等等。由于不用布景,舞台上的狭小空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现的。另如以桌代表高山,以摆动船桨表示行船,以鼓声更点表现时间的流逝,以灯烛象征黑夜的来临等等,无不是用虚拟的程式反映真实。这种以实生虚、以虚代实就构成了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的朴素之美。戏曲表演艺术家正是用这种虚拟的程式来丰富戏曲的主题,创造美,加深戏曲的感人力量。
另外,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戏曲语言必须是朴素的、生动的、明快的、简练的,它要求和人物的性格、身份高度的统一。曹禺认为好的戏剧语言是朴素的、自然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新的内容。茅盾创作的唯一剧作《清明前后》,内容丰富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朴素。作家、戏曲家们提倡戏曲语言必须简练朴素,并不是从形式出发,而是要求戏曲语言要能真实地、生动地把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表现出来。明代的王骥德《曲律》要求戏曲作家写人物应该 “以自己肾肠代他人之口吻”,“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强调语言不要浮游于人物之外,反对雕琢藻饰,这对今天的戏剧创作仍然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材料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生态自有其规律,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小题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
中国画主要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小题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  )
A.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B.宋徽宗出考试题:《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作画: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C.《挥扇仕女图》描绘了众多妃嫔和宫女形象。画面色彩丰富,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圆润秀劲,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D.《寒江独钓图》画面:扁舟一叶,一渔翁持竿独钓其上,除了两三道微波外,别无他物。画面大片留白,既是水,也是天;空旷渺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小题3】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画朴素美的魅力是什么?
【小题4】下面填入“材料二”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
B.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由虚到实的过程
C.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虚生实的过程
D.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以实代虚的过程
【小题5】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虚拟程式在我国戏曲表演中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小题6】依据“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科”有什么作用?哪处能够体现戏曲中的虚拟程式,为什么?
链接材料:《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小题7】依据“材料三”,下面不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一项是(  )
A.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义务植树的绿色行动,美化环境。
B.节假日结伴骑自行车或者驱车自驾远游,饱览壮丽山川美景时,不忘烧烤野炊。
C.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单位用餐,或者朋友饭店聚餐,一律实行“光盘行动”。
D.购物拒绝一次性塑料袋,自己准备布袋;穿戴拒绝皮草和珠光宝气,讲究适度。
【小题8】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朴素美”,与“材料三”倡导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加以比较,说说两者的不同点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