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论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0 05:2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宗棠:古稀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
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新疆其实一点儿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新疆告急!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
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紧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囊中羞涩,拿不出西征的军费来。左宗棠没有办法,只好借外债,而且是高利贷,那也得借,左宗棠知道如果不借,军队就无法出关,就无法收复新疆。最后,左宗棠借外债500万两,朝廷出300万两,海关出200万,凑了1000万两银子的军费。
于是左宗棠整顿军务,筹粮筹运,筹集了四千万斤粮食,集中了5000辆大车,5500匹骡马,29000峰骆驼。1876年4月,左宗棠统率着大部分由湘军组成的七万多西征大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雄师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在那尚属冷兵器的时代,我们可以想像那是何等壮观的行军场面!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最后攻击南疆的敌军主力。不轻易冒进,一旦战机成熟,当速战速决。左宗棠常自比为诸葛亮,从左宗棠用兵新疆的战略战术来看,他是深得诸葛亮用兵之道的。
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进兵新疆很顺利,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至1877年底收复了南北疆。接下来左宗棠面临的就是要收复被沙俄占领的伊犁,这时的左宗棠已是年近70,而且因军务的繁忙,常咳血于营帐。他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充分的准备,抬着棺材,指挥大军兵分三路,抱着战死疆场的决心,誓死要收复伊犁。这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浚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个古稀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的老人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行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辩论,看起来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背后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
B.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面对内忧外患,但他信心百倍,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给予他大力支持。
C.在“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战略思想指导下,左宗棠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这是他常研究诸葛亮兵法的结果。
D.《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诗中“引得春风渡玉关”一句化用唐人王之涣《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凸显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功绩。
【小题2】请简要概括左宗棠能迅速平定阿古柏作乱的原因。
【小题3】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你认为左宗棠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小题1】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齐白石传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原来是一位木工,且小有名气。但他自幼喜爱美术,在做工余暇学画和篆刻。27岁那年,书画家胡沁园让齐白石画一张横披。胡沁园看后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齐白石虚心好学,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然而到50多岁时,齐白石仍默默无闻。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得以转变,是在认识陈师曾之后。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其时已名满天下。他鼓励齐白石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的创新之路。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从1920年到1929年,他“十载关门”艰难探索,大胆突破,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陈师曾却英年早逝了。北京画坛保守派们便贬低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但他毫不动摇,显示出艺术大师特有的执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齐白石在 “十载关门”的最后一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鸿慧眼识珠,此时的齐白石年已66岁。在徐悲鸿看来,齐白石绝对是大师级的画家。在反对派的鼓噪声中,徐悲鸿大声疾呼:齐白石“妙造自然”,他的画“致广大,尽精微”。徐悲鸿不仅在展览会上预定齐白石的画以提升其地位,而且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亲自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鸿还请齐白石到北京艺术学院做教授。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从此齐白石凭着卓越的艺术成就被世人所瞩目。
齐白石在篆刻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年轻时,有一天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把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齐白石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刻的印也达到了雄健洗炼、炉火纯青的境地。
篆刻如此,绘画更是如此。有一次,他过生日,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一天没作画。第二天一早,他顾不上吃饭先去作画,家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说每天五张画必须完成。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人的喜爱。
齐白石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具体地说,他在绘画艺术上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绘画,一生不搞妄作,细心观察,所画之物形神兼备。没见过的东西,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东西,他不画。有一次,他问学生:“你们知道虾应该在第几节开始打弯吗?”见没人能答,他说:“在第三节开始打弯。”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齐白石作品尤其崇尚自然。入他画的大都是自然界中极普通的景物,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和喜爱。他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齐白石的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笔墨简练、高度概括,具有艺术创造意识。山水造型有层峦叠嶂之态,纯以水墨,极少皴擦。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使画作锦上添花。比如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齐白石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齐白石孜孜不倦地钻研,最终创立了闻名世界的齐派艺术风格。
齐白石一生勤奋,砚耕不辍,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堪称世人楷模!
(摘编自《齐白石传》)  
相关链接:
①抗战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宣铁吾过生日,硬邀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铺纸挥洒,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并题字 “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齐白石生活中的两三事》)
②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齐白石生活中的两三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齐白石出身贫寒,自幼喜爱美术,终生心无旁骛,执着追求,勤奋刻苦,终成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B.齐白石坚持不懈走艺术创新之路,他在陈师曾的鼓励下,“十载关门”,“扫除凡格”,终于在美术史上自立了门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C.齐白石在青年时期被书画家胡沁园收为徒弟,50多岁后得到名满天下的陈师曾的帮助,后来又得到徐悲鸿大师的提携,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D.齐白石不但绘画技艺精湛,勤奋精神感人,民族气节也颇令人敬佩,如抗战时期,他坚持民族正气,以画笔为武器,痛斥汉奸卖国贼“浑身何处有心肝”。
E. 齐白石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大器晚成。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手法,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记述了这一过程,为人们树立了人生楷模。
【小题2】齐白石的作品具有怎样的风格和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艺术大师,齐白石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齐白石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哪一点最让你感动?结合实际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语的秋天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再讲述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叙事起伏有波澜。
B.老黄被抽调来蹲点扶贫,很是积极热心,想法搜集致富信息,为四英岭下小村引进种植西洋香菇。
C.村长及村民看到收成很好的白花花香菇菜时变卦,违约,自谋销路,结果无望,西洋香菇报废,老黄也跟着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他很是后悔。
D.小说讲述老黄热心帮助村民致富却招致失败的故事,令人深思。扶贫攻坚得讲究方法,任重道远。
【小题2】村长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标题“失语的秋天”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免费的未来
高邦仁
“免费的含义从来不像字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曾经缔造了“长尾理论”的克里斯·安德森又一次开始呼喊。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免费”就是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
  究竟什么是免费的商业模式?安德森在其新著《免费:商业的未来》中介绍,新型的免费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独有的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或者干脆是一个互联网应用,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近于零。
  但免费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真正的免费如何赢利。只有当免费的过程本身创造了新的价值,当免费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享到这份创新价值,免费才是可行的,赢利的。
  譬如说Google,其免费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同时巧妙的把流量变现,成为了互联网领域最大的赢家。
  在祖国华诞60周年之际,考虑“免费”别具意义。如果免费模式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它能否为中国的信息化描绘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正在给人以新的希望。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新模式正在让“免费”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腾讯、盛大、阿里巴巴、巨人网络都在利用“免费”盘活自身增值业务,从而开辟了第三赢利空间。
  然而,互联网公司并非“免费”的专利。安德森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过去100年来,商人们创意并熟稔的种种手法。比如男性剃须刀厂商金·吉列,采用“买刀片,送刀架”的模式,迅速成为畅销品;或者大大小小餐馆门口挂着的活动标语“满100,送30”、“啤酒免费畅饮”……
  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理解并采纳“免费”模式,或者称其为互联网模式。“免费”是互联网的精髓之一,也是营销的精髓,免费背后往往隐藏着多条价值链。信息化则让这些价值链更快的彰显出来。电子商务就把沟通与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甚至在有些情况,物流成为了交易的“免费”附属,但这背后,则是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如今,最有意思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用“免费”来赚钱。不论早晚,各家公司都要找到各种方法来利用好“免费”或者与它竞争。“免费”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就像安德森说的那样,赢家面向大多数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折本,通过向少数客户提供有效服务弥补损失,搭便车问题属于免费午餐的阴暗面,但对于互联网来说,搭便车远称不上问题,因为大量消极顾客正是对少数做出贡献者的回报。
  当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藤蔓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免费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化,行业间或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利用“免费”获取共赢。因为,免费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度,要远远高于与美国文化的兼容度。企业家最需要思考的,或许就是“免费”的未来。
——《互联网周刊》2009年第18期
【小题1】下列对“免费的商业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的商业模式
B.代表了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
C.是一种建立在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
D.它的成本和价格趋近于零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免费的商业模式”对中国的信息化的意义的一项是()
A.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新模式正在让“免费”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B.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理解并采纳“免费”模式。
C.电子商务把沟通与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物流成为了交易的“免费”附属。
D.当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藤蔓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免费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化,行业间或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利用“免费”获取共赢。
【小题3】(小题3)下列对于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免费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真正的免费,而是利用免费创造更多的价值。
B.免费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现在首创,过去100年来,商人们已经熟练使用这种手法。
C.免费的商业模式会促使各家公司去寻找各种方法来利用“免费”或者与它竞争。
D.因为免费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度远远高于与美国文化的兼容度,所以免费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远好于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