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镇人家

袁省梅

古镇的街道短,窄,布局是独特的T字型,黑瓦灰墙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倒是挺安静的。近年来,是越发的安静了。短短的老旧的小巷子,斑驳的墙壁,坑洼的石板路,盛不下年轻的眼光和心思。镇上的青壮年坐船,或者火车汽车,去上海,去宁波、杭州,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头也不回地走了。石板巷就更安静了。

周嫂子带着孙子小宝,叽叽咯咯的笑闹,从早上直到夜幕裹了古镇,给小巷子带来许多的热闹和欢笑,石板巷就泠泠叮叮地氤氲开一片一片的温暖和生机。

刘叔家和周嫂子住邻居,门挨着门,却没有周嫂子家的热气腾腾,这是刘叔说的。刘叔说周嫂子跟孙子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刘叔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在城里。刘叔看着周嫂子家的热闹,七拐八弯的皱纹里就多了许多的东西。刘叔叫儿子把孙子送回来,他照看。刘叔心说,孙子回来了,他家也像周嫂子家一样的热气腾腾。可是,儿媳妇不愿意。儿媳妇说,孩子两岁多了,快上幼儿园了,到了乡下,染一身的坏习惯,还说满嘴的乡下话。刘叔知道,儿子己经把孩子的户口买到城里了,他们,也在城里买下了房子。孩子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龄,交上一笔钱,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刘叔只是不明白,家里有啥不好的?况且,镇上的幼儿园也挺好。刘叔把古镇说得天好地好,孙子也没回来。

刘叔就跟以前一样,落寞地蹲在门边,秃鹫般佝偻着背,看着周嫂子跟孙子一起玩闹。有时,也跟着笑两声。有时,周嫂子回去做饭,刘叔就给孩子讲故事,说儿歌,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说过的,一说,刘叔也没想到,竟然都在嘴边,能说好多。

有一天,周嫂子去街上买菜,嫌带着孙子累,就把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一会儿。刘叔好的好的答应着,飞快地从家里拿来了饼干和八宝粥,都是儿子给他买的,他给周嫂子的孙子小宝吃。吃完,喝完,也不知他从哪儿找出铁环和陀螺,在巷子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宝宝跟着刘叔比跟着周嫂子还要开心。周嫂子回来,宝宝不跟她回去,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爷爷爷爷叫得欢。

周嫂子不好意思,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烧了鱼虾,也要给刘叔送半碗。

没几天,周嫂子和刘叔的事就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的话题自然集中在刘叔和周嫂子的身上,这个房挨房檐靠檐的小镇上到处在传播这条新闻。

人们说,一个寡,一个孤,正合适。

人们说,没准,这俩人早都在一起了。

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是越说越暧昧,越说越生动,细枝末节地演绎开了。

刘叔是在好多天后才从人们的眼角嘴边寻思到了一些异样。他嘿嘿笑,不管不理那些闲话,看见宝宝了,还是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带宝宝叠纸飞机抽陀螺。宝宝哪知道世相?也还是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在石板路上这头跑到那头。

周嫂子害怕闲话,却拗不过宝宝,只好不等刘叔开门,就带着宝宝去另一条巷子玩。若是听见刘叔在门口,她就关了门,不让宝宝出去。刘叔看出了端倪,就把给宝宝叠的纸飞机、扎的毽子放到周嫂子家门边,躲到门里,从门缝看周嫂子和宝宝,听他们在巷里的说笑,他也悄悄地跟着不出声地笑两声。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

周嫂子再看刘叔时,就看见了刘叔眼里的黯然和热切,她的心里突然生了许多说不清的不安。阳光抚在古镇上,抚出来一条条悠长的阴凉,和挥之不去的黑深的忧伤。斑驳的木门、墙壁,石板路上大的小的坑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岁月的匆匆和脆弱。周嫂子被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碎。

周嫂子咬咬唇,回到家里,坐了好久,直到宝宝从刘叔家回来,她才起来去烧饭。周嫂子做了光面。她记得刘叔喜欢吃光面。她还烧了虾,蒸了鱼,都是刘叔爱吃的。

梆梆梆。很大的敲门声。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就是故意给邻居听见让都居知道的。周嫂子说,怕啥哟。隔着门,周嫂子高声大嗓门地喊刘叔,叫刘叔来端饭。刘叔欢喜地接过饭,不走,叫周嫂子等一下。他扭身回去了。刘叔从屋里出来时,把饭盒递给周嫂子,嘿嘿笑,宝宝醒了,叫过来,我用鱼骨给他做了个小枪呢。

周嫂子接过饭盒,觉出了饭盒的沉,打开一看,她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眼泪也倏地在眼里绕开了。饭盒里装着包子。不用看,周嫂子也知道,是她最爱吃的三鲜馅包子。

雨扑簌簌地下了。

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青石板路上旋即开出了一朵两朵……的水花,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着力描写周嫂子家里的温馨和快乐,突出其笑闹声为小镇抹上的靓丽色彩,也为下文写刘叔内心热切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B.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落寞地蹲在门边”等句子就形象地描写出刘叔为孙子未回来上学而失落和伤感。
C.小宝是作者巧妙设置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小宝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刘叔和周嫂子纯洁的人性和真挚的情感,也看到了小镇人们的愚昧和麻木。
D.作者善于在叙述中自然表露内心的思想感情。如“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就透射出作者对刘叔的同情和感动。
【小题2】面对刘叔的真情,周嫂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开头、结尾段都对古镇进行了环境描写,有何独到的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8 11:0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深度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其次,迈入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络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贸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游,1987年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五百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中时晚报》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

③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开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精确的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萧萧编选的《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了四篇文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1995年出版的《强悍而美丽》,张启疆1996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曼·蓝波安所写的《冷海情深》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络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市》、《第三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拜欧洲文化、反学院派、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的“通俗”主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作者,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⑤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定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形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正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追求和异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______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专业散文如______、______、海洋散文等的出现”
【小题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写,只刻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如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将来都会喜欢.
【小题6】结合第⑤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者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都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制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着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点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即使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也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因此研究历史往往也需要参考物品。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一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扭曲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壁,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同类题3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的骨骼筱敏
①是一个陈旧的比喻:树。
②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少有东西与人的生命本质相关或者相似,所幸还可以看见树。我非常喜欢林子里蒸腾着潮气的老树和幼树,喜欢高崖上兀立挺拔,成为某种标志的松树或柏树,喜欢在田边村头,洒些许荫翳的古老的榆树或槐树。但还有一种树,因为时常相对,它们进入我的感觉更深一些,那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修剪。
③等待一棵树的长成需要时间,等待一个诗人的长成同样如此。
④一棵树只长它的遗传密码注定了的那种叶子,一个诗人也是这样。风,雨,虫灾,干旱,斧斫痕,工业废气……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但其本质的构成是不变的。无论如何,松针不可能像垂柳那样倒挂下来,使悬岩上的风看起来柔软。
⑤诗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些很朴素的事情。心灵的感知方式是很朴素的,创造的使命也是很朴素的,就像在燧石上敲击出火花,就像叶子在枝头萌生伸展。
⑥事实上,我们肯定会遇上秋风的季节,满树繁茂一夜之间被扫落净尽。我们生活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们的青春总会消逝。那些曾经与阳光和月光都靠得很近的叶子是无力抗辩的,泥土自然会融解它们。幸运的诗人会有一两片叶子恰好被岩层选择了,这未必是那棵树上长得最漂亮的叶子,更未必是那片森林中最出色的叶子,但恰好是它飘落在被选择的位置,从而被岩层拓印下来,成为记载某个时代的化石。
⑦被选择或被遗弃,这很偶然,也很无理。但我所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有一些叶子即使适时地落到了最有利的位置,也还是不会在岩层上留下痕迹,比如那些滤去水分便没有自己的形状的叶子。而最终保留下来的,必然是有骨骼的。我们所见过的树叶化石,总是叶脉清晰,甚至比翠绿多汁的时节更清晰,这是树叶的骨骼,岁月使它显现出来。凭借这个,我们感知它生动的姿态,感知远古的诗人心灵的本色。
⑧我想,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在等待中,我明白,诗是一个进入内心的事实,而是否倾泻在纸上倒在其次。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②段中的“一种树”喻指什么样的诗人?
【小题3】结合文意,下列基于第④段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应当按照自己心灵的本质进行写作。
B.诗人在恶劣环境下写出的作品具有病态美。
C.诗人不要惧怕外在力量对其写作的伤害。
D.诗人不可能用迎合世俗的方法来改变世俗。
【小题4】文章回答了诗人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这一问题,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