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地方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折服。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何保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选自2015年12月《人民日报》“保护方言,守望乡愁”,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图

吴方言分布图
材料三

编写大词典,必然要涉及方言词语的解释问题和收词的范围问题。比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收进了很多方言词语。

“名堂”这个词本来流行于四川一带,但是现在别处也都使用,这个词,词典要不要收;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尴尬” (gāngà);流行于西北地区的“娃子”(wa·zi男孩儿), “帮肩儿”(pang jianr,差不多)等等要不要收。收凭什么,不收又凭什么。这就得调查方言,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全国各地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确知某词的使用范围,人数多少,确切的词义和用法,这就可以为编纂词典提供可靠的依据,也有助于我们读懂书、读透书。

学习普通话必须联系方言实际。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自己方言的基础上来学习普通话。或者说,学习普通话不可能不受到自己方言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学习普通话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比如西宁人学习普通话,即可告诉西宁人,凡北京是sh和u结合的音节,如书抒舒枢菽淑疏蔬输孰熬赎暑薯曙屈蜀述树竖恕庶墅等等西宁人都是读fu,现在学习北京音就得改为shu。

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现代汉语,至今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普通话的词汇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是其中某些方言中过于“土”“俗”的词语,如四川的“抄手”(馄饨),陕西的“锅盔”(厚大的烙饼),东北的“老鼻子啦”(多极了),陕北的婆姨(老婆),北京土话中的“取灯儿”(火柴)等等都不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相反地,方言中极有表现力的方言词应该吸收到普通话中来,如西南方言中的“搞”,吴方言中的“尴尬”等等。这些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了。

(张成材《论调查和研究方言的作用》)

材料四

方言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地域特征的明显标记。一个人来到外地,最先感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当地方言,而相应的,他自己的方言也把他划出了当地人的圈子,因此说方言是一个人身上地域的烙印。就“女孩”一词来说,各地有各地的说法:闺女(北京),姑娘(沈阳),女娃子(西安),小姑娘(昆明),丫头(合肥)女霞子(扬州),小娘五(苏州),囡儿(温州),细妹子(长沙),女崽子(南昌),女仔(广州),桓仔(阳仁),诸娘仔(福州)等等。

方言土语能体现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因为它是人们天天使用的活的语言,是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虽然,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如果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使方言消失,将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损失。

方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家人和朋友交谈时使用的主要语言。方言的使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当一个人来到外地,感到自己处在异地口音之中,一句家乡的方言会使他倍感亲切。至今为止,方言仍是大部分人的交际工具,而且它作为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有较强的生命力。

方言是地域的标志,是一个人身上有声的烙印。

(崔宁宁《浅谈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根据性质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不同地区地域的人们之间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B.面对复杂的方言保护问题,官方和民间都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国家语委启动数据库建设试点、民间举办“中国微乡音”活动等。
C.要确定词典是否收录方言词,必须进行这类方言使用范围和人数的调查,由此进一步作出取舍。
D.同样是表达“女孩”的意思,北京、西安、昆明等地的说法都不相同,可见方言能体现明显的地域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语言学家把全国划分成了七大方言区。以吴方言为例,其内部存在分歧、方言差异较大,可以划分出更细的方言分支。
B.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方言的基础上来学习普通话,或多或少会受到自己方言的干扰,所以学习普通话时不仅要熟悉普通话知识,还要联系方言实际。
C.如今现代汉语依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普通话规范的工作中,应将方言全盘舍弃掉。
D.方言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在文学创作中它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方言的运用,文学作品能更好地反应一个地区的独特面貌、地方性的风土人情。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方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4 11:1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心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心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心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
B.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C.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意。
D.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刚开始走出国门。
B.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而在于其本质。
C.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这样对比,突出了清朝盘心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精品。
B.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C.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匹配。
D.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没有实用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4起、特大森林火灾3起,受害森林面积2.3万公顷,造成人员伤亡4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

今年以来,特别是春防关键期和夏防期间,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少雨持续时间长,干雷暴活动频繁,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内蒙古、黑龙江和京津冀等地接连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高温大风天气,北部原始林区气温一度达到35度、瞬间风力7—10级,致使发生多起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摘编自国家应急广播网《2017年前8个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

材料二: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受害森林面积16309公顷,因灾造成人员伤亡39人。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严峻的冬春防灭火形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期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特别是春节期间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1月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南方重点片区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对冬春季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

材料三:

近期多起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遇难。

在凉山州火灾之前,山西和北京也曾发生受到全国关注的森林火灾。

3月29日13时30分许,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波及6个乡镇。火灾前线扑救指挥部4月1日通报,火灾东线、西线、南线明火已扑灭,有8000名有灭火经验的干部群众进行火场清理,防止复燃。

在北京,3月30日中午12点23分,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太保庄地区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40亩。据媒体报道,这起火灾的起火点位于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当地村民郑某等6人在林地内修理水管时,不慎将水管下方土坑内的杂草点燃,引发山火。因风力大,数小时内,浓烟升腾,火势一路从密云蔓延至平谷。

森林草原火灾发生,90%以上系人为原因引发。

根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春防期间,历来是中国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时段,1987年以来,全国共发生71起特大森林火灾,60%集中在这一时段。

此外,这组数据还显示,春防期间还是野外火源管控最难时段,传统民俗用火、祭祀用火、春耕生产用火交织,进山踏青旅游、采摘山货、驴友穿越等活动频繁,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系由上坟烧纸、吸烟、烧秸秆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人为原因引发。

除了人为原因,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同样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近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便提出了相应的不利条件。

例如,在气象因素方面,包括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局地高温、干旱、干雷暴等极端天气可能增加等;而在物候条件方面,则包括了中国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林区牧区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一些地方远超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临界值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时隔三年这个红色预警再拉响》)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柱形图的纵向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12—2016年5年间,中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逐年减少。
B.饼状图显示了2012—2016年5年间每年森林火灾次数的占比,但无法知道确切的次数。
C.2017、2018年的森林火灾次数,比2016年森林火灾的次数多,可见森林防火形势依然严峻,防火工作不可懈怠。
D.如果能严把春防关,降低易发期和高危期的森林火灾次数,就能使2019年森林火灾次数创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人为原因,还有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等。
B.因为受天气影响,2017年森林火灾较多。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高温、干旱、少雨、干雷暴、大风等天气,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C.因为四川凉山的森林火灾没有山西长治火灾投入的消防人员多,致使30名扑火人员牺牲,令人扼腕。
D.森林防火要从我做起,确保不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比如自觉移风易俗,祭祖时把上坟烧纸改为敬献鲜花,及时播报不利气象等。
【小题3】面对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7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中国科技奖励》2016年第12期)

材料三:

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实施的空间探测任务次数

项目

美国

俄罗斯

欧洲航天局

(ESA)

日本

德国

中国

印度

合计

月球

42/26

64/23

1/1

2/2

 

4/4

1/1

1114

火星

20/15

19/5

2/2

1/0

 

 

1/1

43

金星

6/5

33/16

1/1

1/1

 

 

 

41

水星

2/2

 

 

 

 

 

 

2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7/7

 

 

 

 

 

 

7

小行星、

慧星、
矮行星

8/6

2个在飞

 

 

2/2

5/3

2个在飞

 

 

15

太阳

11/10

 

2/2

 

2/2

 

 

15

其他

2

 

4

1

 

 

 

7

空间探测嚣

98

116

12

10

2

4

2

244

 

(注)①发射次数/成功次数;②指地球轨道以远深空试验任务或深空天文望远镜等。

材料四: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无法产生的多类产品。
C.“嫦娥二号”提交的那张全月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材料二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世界7个国家和组织截至2016年年底空间探测器发射情况,说明了这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空间探测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途径。
D.材料四中,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探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驴背上的“状元”

丁宁

解放以前,当代的名作家中,怕很少有人像赵树理那样引起那么多的议论和传说。

我在没有见过他以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黑黑的脸,头戴瓜皮破毡帽,身穿土布老棉袄,腰间还捆着一条一尺宽的布带子,每逢开会,必定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伸进胳肢窝逮虱子。如今的人,一听说虱子就害怕,可在战争年代,哪个人身上没有?那时,大家幽默地把虱子叫“革命虫”,意思是,要革命就免不了要生虱子。至于赵树理,成天价和贫下中农泡在一起,而以前的农民,生活苦,条件差,哪有不生虱子的,所以传说老赵身上的“革命虫”就格外多。

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赵树理生下满一百天时,爹妈为他庆贺“百岁”,特地在他面前摆了十几样玩意儿,任他抓,其中,还向人借了块雪白的“大头洋”,专摆在孩子的小手最容易触到的地方,可是赵树理偏不触它,张开两只小手,一手抓过一支笔,一手抓过一根赶驴的鞭子。他爹见此情景,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长大,本应“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们贫寒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了。果不其然,赵树理自小就和小驴子交上了朋友,识得几个庄户字,少年时,就坐在驴背上编唱本。

五十年代初期,在作家协会,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赵树理。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闻名遐迩。令人奇怪,我觉得他和传说中的模样儿差不多,只不过脸不算太黑,可也不白,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显然藏不住虱子。旱烟袋,换上了烟斗,吸着自己烤制的烟丝儿,香喷喷,发出唧唧哝哝的声音。怎么看,都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只是那双饱鼓鼓的眼睛,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悲天悯人,深藏着智慧。

有一天,机关来了个看儿子的乡下老汉,坐在会客室等儿子,赵树理进来了,看见老汉,立即递过自己的烤烟,不到几分钟,就和老汉谈得十分投机,当然,话题都是关于农家和农业上的事。老汉说:“看你这老哥,也像是咱们庄稼人?”赵树理点点头。说着,老汉的儿子来了,老汉高兴地给儿子介绍:“看,你这位大叔,也是咱乡下人。”儿子和在场的人都一齐大笑,把老汉笑得一愣一愣。赵树理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山西腔,带着嗡嗡的余韵。听时必须聚精会神,他词汇丰富,语言幽默,一开口,必定引出别人的笑声。

有一次,我向他谈起那个“驴背上的状元”的传说,他自己竟从未听说过,但也很赞赏这个故事,他说,虽然是胡编的,可是编的人有点才,因为抓住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他自小到大,确实赶过小毛驴,也确实和小毛驴交过要好的朋友。

春日融融,他赶着小驴到山地里送粪,回来时,在崎岖的小路上,扯着驴子的尾巴,稍稍打个盹儿,然后高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背《百家姓》《千家诗》。他最感兴味的是上党梆子,常常手拿唱本,一会大嗓,一会小嗓,哦哦呀呀地高声唱。

秋天到了,又赶上好年成,他和小毛驴穿行在散发着谷香的金色小路上,这时,他哼着动人的民间小曲,小驴在前面走着,四只蹄子踏出轻快的节奏,他两只手各握着一根削制得滑溜溜的短棍,当作锣鼓槌儿,在小驴屁股上那块三角形的护皮上,欢快地敲击着: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敲到得意的时候,小驴子也兴奋得腾起后蹄跳跃起来。凡打击乐器,赵树理件件精通,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

记不得哪一年,他被邀到一个区的文化馆,给业余作者作辅导写作的讲座,去时,人还没到齐,他发现室内摆着一套锣鼓,便情不自禁敲打起来,大鼓咚咚,小鼓哒哒,锣也响了,镲也响了,口中也在打着鼓点,只见他全身各个部分都在舞动,眉在飞,色在舞,满脸的肌肉,也在有节奏地颤动。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中。却不知,会议室里,早已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是二三十个人听讲,一下子变成几百个。他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拉得一手好二胡,也会弹三弦,那“工尺”符号的古乐谱,也很精通。这大约不会都是在驴屁股上练出来的,但可以想见,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据说,他在参加革命以前,家乡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吹打乐器的首席演奏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写道赵树理“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是咱们庄稼人”“乡下人”,突出了赵树理农民作家的特点与情怀。
B.赵树理早年劳动时,赶驴送粪回来背诵《论语》《百家姓》《千家诗》以及“手拿唱本”高声唱戏,说明了他的勤奋和努力。
C.“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风趣地说明在早年的农村生活中赵树理学到了许多打击乐器方面的本事。
D.“我”所见的赵树理与传说中有很多不同,如“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说明赵树理的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驴背上的‘状元’”的意蕴。
【小题3】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小题4】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着手?

同类题5

回答下列问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指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交谈之后,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年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小题1】第⑦段画线句中的“来历不明”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别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小题3】结合语境,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