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 承
卢生强
草长莺飞的时节,细雨润物无声。
路上,儿子越想越来气,这多大的事儿啊,害我又要牺牲个节假日。就这两天,电话里,父亲的语气似十万火急样,弄得儿子心烦意乱。父亲说:“你无论如何都得回趟家,就是天王老子找你也没用,我在家好好等着你呢。”
儿子还在死磕:“爸啊,我真没时间啊,抽不开身呀。”
“你小子就别找借口了。不是规定的节假日吗?你能有什么事?你必须回来一趟!”父亲说得斩钉截铁。
“爸,这多大的事儿啊,你就雇个人搭把手不就得了,何必非让我路途迢迢地赶一趟?”
父亲生气了,声音高分贝地传过来:“你说什么?这么大的事你还说多大的事?我看你真的忘了本了。你小子轻飘飘了不是?你现在真就忘乎所以啊。臭小子,你得给我回趟家,否则我真的找你去了。”最近父亲与他通话,总是呛了火药似的,噼里啪啦一阵急风暴雨。儿子在想:我春风得意的事,怎么在父亲这儿就一股子嫉妒的味儿?哪儿不对劲儿呢?
早年前,儿子对父亲还是言听计从,渐渐地,儿子羽毛渐丰,就不把父亲的话当回事了。特别是最近,儿子路途坦荡了,就有些飘飘然。儿子想,再这么永远长不大,会被同事耻笑的。
车子驶进老家的集市。儿子打电话问:“爸,家里都准备了没有?要不要我买现成的东西?”
父亲回话:“早准备好啦,你们人回来就行了。”
“爸,就我们俩去吗?”
“怎么?你不带你媳妇回来?你儿子呢?”父亲颇感意外,满是失落。
“嗨,我老婆回她爸那儿了,你孙子准备中考呢,在争分夺秒咧。”
父亲想了想,只好说:“好吧,那就我们俩吧。”
儿子说:“爸,我除了带我司机,还想雇个人帮忙,我怕就我们俩忙不过来。”
“什么啊,这事你好意思雇别人干?说出去你不怕别人笑掉大牙啊?不妥不妥绝对不妥。”父亲坚决反对,头摇得似拨浪鼓。
儿子觉得父亲太过迂腐守旧了,呵呵地笑道:“哎呀老爸,这有什么呀,这在我们城里早就时兴让人代劳了。现在时代不同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哦。”
“钱钱钱,你小子早晚掉进钱眼儿里去。”一提到钱,父亲特别激动,过于敏感了。
儿子觉得好笑,心想:父亲许是一生清贫惯了,以至当儿子的每次送钱,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好像儿子的钱沾了什么毒似的。父亲总说:“有口粗茶淡饭,有件布衣遮体就行了,人过日子,就得像山泉般清清爽爽地淌。”想着父亲的话,儿子摇摇头。
儿子让司机把车停下,雇了个人,一起往家赶。
他们来到一座“豪华”的坟茔前,周围杂草丛生。去年他们送的花圈、纸品虽然遗落了,但是那些骨架还傲然地竖在那儿呢。
四个人齐动手,满头大汗。之后,父亲让儿子把祭品摆上,父亲说:“清明节不是有国家规定的假日吗?人人都忙着回家祭拜祖先,你倒好,满嘴借口。我问问你,你能有什么事比这事还急?”
儿子呵呵一笑。其实儿子就想跟城里人学,掏钱请人代劳。路途迢迢又难走,实在是懒得回来。
父亲问:“臭小子,你不会忘了你爷爷生前是干什么的了吧?”
儿子说:“怎么可能忘?不过呀,你这话都听得我耳朵生出茧子来了。我爷爷当年是公社书记呢。这不,每个清明节都有别人送的花圈。”
父亲说:“是啊,你爷爷生前也是赫赫有名的,你看乡亲们为你爷爷造的坟就是不一样。告诉你,生前再怎样奢侈,终归是一撮黄土为伴,倒是名气源远流长,你看看,你爷爷的墓前,哪年少了别人的花圈?”
儿子默默无语。
“好名气是我们为官的根本啊,我们就求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在我们家,只有坦荡做事的人,百年后才能归位祖宗墓地。当年我刚升县长时,你爷爷就是这样告诫我的。”
才升为区长的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传承”是小说叙述的中心:爷爷把良好的家风传给父亲,父亲将其传给儿子,希望儿子很好地传承下去。
B.开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后文的“清明节”相呼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
C.儿子每次给父亲钱的时候,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有点不放心,他唯恐这钱来路不正。
D.对于父亲无数遍地讲爷爷的事迹,儿子早已心生厌烦,只是碍于孝道,唯恐父亲生气才特意装出喜欢听的样子。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父亲向儿子叙说爷爷的事情,这一情节安排有多重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6 08: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胞,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

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 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长,达到一定的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是会受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一般大约在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键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忽略了保护我们的体内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了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迅速发展,甚至还会奇迹般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症”应该是一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

⑧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些攻击性手段只是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态”,从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要想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同时由于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
③癌症就发生了
④癌细胞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⑤使这种土壤条件更适合癌细胞快速生长
A.③⑤②①④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②⑤④D.①②⑤④③
【小题2】联系文章内容,为第⑦段加点词语“癌状态”下定义。
【小题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细胞的特点。
B.第⑥段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说明癌症治疗需关注体内的环境。
C.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清晰。
D.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
【小题4】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试具体分析。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味精在都市传说中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产品,其实它和酱油、酷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有味精,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捉出鲜味来。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鱼腹藏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増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闷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高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滓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出现了一种“捉(提)清汁法”,其做法是:将鸡汤、鴨源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入甜酱、酱油,再授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沫,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捞去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江苏、渐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烧菜、剀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菜肴中以增鲜。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清朝时期的鲁菜成为宫廷菜的重要原因,鲁菜师傅能从各地海鲜里提出鲜味来,比如将海肠子烘干研磨成粉,做菜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羹子做的海带黄瓜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鲜味呢?”池田充满了疑问。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成分来。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氡基酸一一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氡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氩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氣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谷氨酸钠。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里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大为振奋,立刻决定生产谷氨酸钠。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1921年,一位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处住房的阁楼里,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400万美元,同时外销味精赚进600万美元。到了1981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12353吨,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舌尖之鲜的奥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前,高汤几乎是全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钠。
D.谷氨酸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烹饪佳肴时放点儿味精提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在没有味精的古代,人们为了提鲜还要辛苦煮制各种高汤。
B.最早的食用味精,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提取出来的,并开始批量生产。
C.鲜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如鱼虾海鲜、鸡蛋、肉类等,这些食材鲜味的重要是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D.味精的发明直至走上餐桌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
E. 吴蕴初发明并创造了中国味精,味精从此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到了1981年,中国味精的外销量已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因而中国味精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古人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提鲜的方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困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地,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键、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话: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摆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待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鼓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本文善于运用平白如话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平白素淡、纯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小题2】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散文到底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接受、吸收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这是一个重要也是需要做出深入思考的问题。
②自古就有诗文相通的传统。以散文论,它一直离不开诗歌的影响与渗透,因而时时发出诗性智慧的光芒。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像“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都是诗意浓都的写照。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与文心达到了高妙的契合。“五四”以来,鲁迅的《野草》、朱自清的《绿》、杨朔的《雪浪花》、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都是以诗意擅长的佳作。
③近些年将散文中加入更多诗意成为一种风尚,有的作家做得相当出色,比较典型的是鲍尔吉·原野。他用诗的灵光和智慧点燃与照亮了散文之路,而且进入到自然从容的叙述之中。作者在《针》中这样写道:“像母亲领着孩子的手,针带着线穿过厚厚的棉花。”它在刀剪的家族里,也是一个女人,身后总带着牵挂。”可以说,由于诗性智慧的加入,散文走出了平面与刻板,有了灵光与深度,也获得了新的解放与开放。
④事实上,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也有逐渐被诗歌侵蚀的倾向,致使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最典型的例子是杨朔散文,他曾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自豪地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条经验常被学界从正面理解杨朔散文的长处和创作秘诀。从诗歌与散文的联姻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散文与诗歌应保持各自的本性角度看,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又是值得商榷的。“将散文当诗写”极容易将诗的夸张、情与无节制带进来,从而造成散文情感的矫揉造作与文风的不自然,因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
⑤在用中国诗性智慧进行散文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分:一是“散文诗”与“诗的散文”。其实,“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性质的诗歌,而“诗的散文”是带有诗意的散文;“散文诗”是分行的诗,“诗的散文”是不分行的散文。二是对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不同提法进行辨析。不少人认为,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但要避免不加节制。
⑥总之,散文与诗歌完全可以相互借力,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相得益彰。不过,“散文”与“诗歌”不是没有距离和边界,散文在向诗歌借鉴时,切不可过于随意,尤其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简单地将散文进行“诗化”。
(摘编自王兆胜《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2018年5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散文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借鉴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本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
B.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所以作者坚决反对将散文进行“诗化”的做法。
C.“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散发诗性智慧的光芒。
D.“将散文当诗写”应该谨慎,因为这样做极容易将诗的夸张、炫情与无节制带进散文,影响散文的情感和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出论题,即如何获得诗性智慧是散文创作一个重要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B.第②③两段,例举以诗意见长的散文名家,说明将诗意加入散文已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创作倾向。
C.第④段以杨朔散文为反面典型的例子,用来证明“将散文当诗写”这种创作倾向是错误的。
D.第⑤段指出用中国诗性智慧来写作散文时应该注意区分几个方面的模糊概念第⑥段总括全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加入诗性智慧,照亮散文创新之路散文就可能走出平板,具有灵光与深度,并获得新的解放与开放。
B.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
C.散文与诗歌可以相互借鉴,甚至可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其融通的结果往往就是散文诗或“诗的散文”。
D.当下一些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原因之一是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逐渐被诗歌侵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