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回答下列问题

①飞船一般为多舱体结构,舱体之间要能分离,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神舟号”载人飞船为三舱段复合结构。最前端的一个舱体称为轨道舱,它具备可独立运行卫星的一切功能,与飞船分离后可在太空独立进行各种飞行试验;位于最后端的推进舱也称为设备舱(或资源舱),完成既定任务后,再入大气层自毁。居中的返回舱完成任务后,承载着航天员安全返回预定的着陆场,“神舟号”飞船从发射升空至返回地面,要成功地进行9次分离操作。

②与俄罗斯正在使用的“联盟”飞船相比,“神舟号”比“联盟型”尺寸大、重量重,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大,携带有效载荷的能力强。“神舟号”还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其设计方案在某些方面优于国外的第二代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我人发射成功后,其技术水平将达到或优于前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小题1】第①段首句中加点的词“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2】这段文字的说明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神舟号”载人飞船的舱体自前往后依次是________舱、________舱和________舱。
【小题4】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8:4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等。
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号“三松堂”。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书。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丰厚的生活基础。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亦正亦谐的散曲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就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在格子里爬起来,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她的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她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在苦吟练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这样“身有疾、志弥坚”的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主要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既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还与她的教育及工作经历有关,两者使她有了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渡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 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荡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题3】宗璞为何能成为“多奖作家”?请根据作品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碗粮

曹淑玲

根生老汉坐在炕沿儿上,一身直挺挺的新衣,像一块塑料布裹得他火烧火燎地难受。

街坊四邻都来了,说他命好,没白拉扯儿子,出息了,把他接到大城市享福,只可惜六奶走得早。他想起六奶临咽气时眼狠狠瞪着他,哆嗦着嘴唇,挤出最后一句,他爹……孩子,头一钩,便走了。他想哭几声,可身体软得像一团烂棉花套子,张嘴的力气都没有。持续的大旱,庄稼绝收,家家户户缸是空的,肚子是瘪的,人像一张纸钱似地飘着,活着也是遭罪,早死早托生吧。六奶临死也没吃上一口饱饭,根生老汉觉得是自己欠媳妇一笔债。

看着六奶撇下的这几个孩子,张嘴的燕子样等食吃。根生老汉像保命一样保那几分地,那几粒粮。

有一年,眼看着玉蜀黍熟了,棒子跟手臂一样粗,他想晚掰两天,镀一镀粒,能多打半口袋粮食。第二天夜里又是风又是雨,他腾地从炕上坐起来,连块塑料布子都顾不上披,钻进玉蜀黍地里,抡起胳膊,像架风车一样,哗啦啦的雨声合着咔咔咔掰棒子的声音,在黑夜里分外嘹亮,像吹响的小号,浑身的力气排山倒海地涌荡着。他一宿没睡,硬是把玉米抢回了家,脸上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村里人都说他魔怔了,这么不要命。他说,有一粒粮食白搭在地里,我也得给它抠出来。

每一次有了收成,他就在六奶的遗像前供奉上一碗粮食,玉米,麦子,高粱,大豆,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亲手挑拣的,个头匀称,瓷实。六奶死前是饿着的,肚里没有一粒粮食,装着的是一肚子的怨屈,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他不能让六奶在那边还抬不起头来。

种地收粮,收粮种地,是他一辈子还不完的债,是他活着的奔头。

看着这些年自己挣下的那三十亩地,那冒着尖的粮缸。根生老汉想,老天爷,你就是大旱三年,我老汉也能活得硬气气的。

可是,儿子说他老了,八十的人还种地干啥,粮食早已装满了无数个囤脚,又不让卖,一辈子都吃不完。说好这个夏天就来接他,到城里养老去。

儿子的楼房真高,要把天捅出个窟窿样儿的,家家户户像鸟笼子一样挂在半空,他心慌慌的。到外面走走,满地栽着高楼和电线杆子,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像秋后地里冒着的庄稼茬子,他觉得又碍眼又绊脚。自到了城里,儿子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可他总觉得身子骨如闲了一冬的犁耙,蹩手蹩脚的。

他想找块地,挖上几锹,活络一下。可是寻遍了,连一块土坷垃都找不到。

有次转悠,他看到有栋楼的背阴处疯长着一溜树丛子,像长在老家壕沟边上的野蓬草,光占着地,当柴火都不好烧。他想拔了,点几粒豆子也是好的啊。天天圈在这鸟笼子里,没个街坊邻居,别说借把镰刀,就是连一把破锹头子都找不到。

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都能折断手臂粗的树棍子,这几蓬树丛子算啥?他攥了一下十个指头,咯嘣咯嘣地响,手上的劲儿被叫醒的孩子一样活蹦乱跳地往外钻。一袋烟的功夫,拔得干干净净,泥土的气息河流样翻滚出来,如一碗浓香的老酒,闻一闻,七窍都通了。他用两只锄板子一样宽的大脚板,把土坷垃踢开,泥土暄虚松软,像刚蒸出来的白面馒头让人嘴馋。每一粒泥土哩哩啦啦返着香。

根生老汉直起身,双手叉着腰,脸上的皱纹里镶了一层尘土和红光,眯缝着一双被皱纹查封的小眼睛,笑眯眯看着自己打下的这一片“江山”,心里头一次这么敞亮。可是有保安跑过来,一把拽住他的手,说,大爷,你这是破坏名贵花草树木,知道这是啥树木吗?多钱一棵吗?这是红枫,这是女贞,这是紫樱……得罚款的。

他脸上那层红光树叶子一样扑簌簌飘下来,落在新翻的泥土上。

他把自己圈在笼子里,再也不出去转悠了。有一天无意照了镜子,心里“咯噔”一下,看着过去酱红色的皮肤如今松垮地耷拉着,像一块旧包袱布。自己这不是脱相了吗?轰地想起,自己已经八十了,土都没脑门子了。

想起死,他就想到了六奶,好歹躺在了一块地里。他一想到要死在这个没一点土星儿的地,抠不出一把埋他的土,他不就成了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吗?

庄稼人在吃喝上没讲究,可是在死上马虎不得,村子里祖祖辈辈都是自己选好躺着的一块地,他听人说过,东南方向风水好。

他一路走一路问,向东南,东南。他像夸父追日一样追着日头走。

山坡,河流,田野,村庄,他走得兴奋爽快,双脚粘着泥土的感觉,让他浑身的血都热起来,一个劲往脑门子外冲,他嘴里骂一句,这把贱骨头,还真禁折腾。

他穿过起起伏伏的庄稼地,见到荒草,猫腰拔了,扔沟里。遇到拾掇地的人,凑上去,说几句,这豆子长得旺啊,啥种?看到地里丢落的粮食,嘴里叨叨着,这世道,没挨过饿,有粮都不捡。

恍惚中,他看到六奶好像捧着一个空碗,朝着他走过来。

老坟前,根生老汉仰面躺在那,像睡着了,脸上的皱纹被太阳暖得花瓣一样开了。

满满当当的一碗粮供在六奶坟前,这是第三十碗粮。当年,六奶是揣着三十碗粮嫁过来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借根生老汉的回忆,自然交代了六奶临死时的情景,为下文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巧妙地做了铺垫,可谓别具匠心。
B.看着自家那三十亩地和那冒着尖的粮缸,根生老汉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恨不得老天爷大旱三年,让自己活得硬气气的。
C.小说中多次把城市楼房比作“(鸟)笼子”,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根生老汉离开土地住进楼房后的受束缚、不自由的感受。
D.小说以“三十碗粮”结尾,不仅照应标题。解释题中所设悬念,也暗示老汉终于还清欠媳妇的债,使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小题2】小说中的根生老汉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两个方面予以赏析。

同类题3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山村的墓碣

冯至

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

“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

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

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愿望我是一个基督徒,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但是我不能。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而遇不到了。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可是这小册子里所搜集的则迥然不同,里边到处流露出农人的朴实与幽默,他们看死的降临是无法抵制的。因此于无可奈何中也就把死写得潇洒而轻松。我很便宜地买到这本小册子,茶余饭罢,常常读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诧异地问:“这是真的吗?”但是每个铭语下边都注明采集的地名。我现在还记得几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

“我生于波登湖畔,

我死于肚子痛。”

还有一个小学教师的:

“我是一个乡村教员,

鞭打了一辈子学童。”

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光荣的词句,有的被人们说是可鄙的死亡,有的无人理会。可是瑞士的山中仍旧保持着昔日的平静,我想,那里的农民们也许还在继续刻他们的别饶风趣的墓碣吧。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死的问题,在想得最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沉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1943年,写于昆明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中“瑞士山村”的特点。
【小题2】请谈谈你对“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这几句诗的理解。
【小题3】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
【小题4】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家斋 (孙方友)
北下街位于陈州城西南角,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的时候,北下街就是回族群居的老街,到了清朝年间,回族聚居点不断由城内的“回族巷”向西扩展,北下街一带回民不断增多,只是少了一个清真寺。清末时,居住在西大街的沙、马两家富户捐资,在路西搭了个席棚,称为“经房”,回民们开始就近在此礼拜。直到1920年,回教徒才开始集资筹建清真寺。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回民围寺而居,形成了较大的回民区。
清末民国时期,西关大街的商业繁盛,也给北下街的回族同胞带走了商机。他们纷纷做起清真风味小吃,而且很快形成了气候,打出了名气。如豆沫、羊肉胡辣汤、牛骨髓油茶、绿豆糊涂、羊肉水煎包等各有特色。名气大的有盖家“宝隆铺”的小苏肉、牛肉丸子,马家烧饼,白家豆腐脑儿,丁家斋八宝莲子粥。
白家豆腐脑儿配有煮熟的咸黄豆、酱胡萝卜、黄瓜丁、酱油盐卤和适量的卤汤,卤汁鲜美,豆腐软嫩,色泽明快,老少皆宜。丁家斋八宝莲子粥是用江米、薏仁米熬制而成,吃的时候,每碗现加糖莲子、糖百合、瓜条、葡萄干儿、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多种果料和白糖桂花。糯甜、味香、爽口,且又营养丰富,颇受顾客青睐。
传说掌柜白福祥的嗓音非常好,他站在店前一声吆喝,顺风能传到朱家街。白家和丁家的店铺挨着,席棚相连,白福祥年过古稀,身板硬朗,还能站坛前卖豆腐脑儿。丁家的老主人丁百仟已过世,接班的少掌柜丁海是丁百仟的三儿子,进铺子当掌柜的那一年才21岁,熬粥配料已很内行。
与白家豆腐脑儿相比,无论制作方法和配料,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皆属“贵族粥”,就是说,是有钱人喝的。由于它配料高档,卖价也高。当时一碗豆腐脑是一文钱,而莲子粥就需十文钱。所以前来喝粥的客人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为能与“贵人吃贵物”配套,丁家的铺子也比较高档一些:八仙桌、石鼓凳、明窗亮几。“丁记八宝莲子粥”的招牌据说是当年丁海的爷爷专请名人写的,花了50两银子。与丁家相比,白家就显得寒酸:低桌子,小矮凳,而且又破又旧,油腻腻的样子。又由于所卖的是价格低廉的大众食品,前来喝豆腐脑儿的人也多是引车卖浆之流。对这种人,低桌矮凳自然也就可以了。每每开张,摆在街边处,上面搭卷棚,给人一种很临时的感觉。前来吃饭的人也多是慌里慌张的,全不像进丁家斋喝八宝粥的客人那样把吃饭当成了某种享受。
这样,丁海就有点儿看不起白家了,觉得白家太“下里巴人”,与他们为邻总有点儿掉份儿之感。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儿顾及父辈们的交情,每天早晨开张还时不时向白老板打声招呼,可后来就很少正眼朝白家卷棚瞧了。为能抬高自家的身价,丁海开始装修门面。他花钱将店门重漆一遍,门前的走廊间原来是砖铺地,现在换成了大理石的。店门两旁还放了两尊青田石狮,又摆了几盆时令大花盆。为与花盆对称,还在屋檐下挂了四个山东莱州的红绣球。如此一翻新,丁家斋更加“阳春白雪”,更让白家显得寒酸。
可是,让丁海不解的是,他如此这般非但没引起白福祥的不满和嫉妒,相反他还非常高兴似的,每见到丁海就禁不住由衷地祝贺,而且能让人看得出那是一种真诚与善意的祝贺,毫无虚伪之处。这就让丁海有些犯难,丁、白两家店铺相邻,世代友睦。他原以为自己如此朝“贵族化”发展能引起白家的忌恨,然后搬迁或将店铺转让于他,那样他就可以再将铺面扩大,使丁家斋彻头彻尾变成“阳春白雪”,专赚富人们的锥子。不想白老汉如此死脑筋,自己如此“欺负”他,他还表示由衷的祝贺,仿佛丁家的生意是他白家的一样,跟这种毫无野心的人为邻,除非辈辈平庸下去,决不会有大的发展。
曾有那么几天,他看白家一直无动于衷,心想你不搬我搬,可又一想,回族巷是小吃一条街,如果离开此黄金地段生意肯定会受损不说,自己花这么多钱不是白装修了。更令他不可解的是,白家的生意非但没因他的“贵族化”而减弱,反而越来越红火,自家的生意反而不见长进,某些时段还仿佛不如以前。
一天,他按捺不住,向“宝隆铺”的盖老板求教。盖老板开初不愿说,逼得急了才笑了笑,说:“丁老板,你别忘了,车有车路,马有马道,你赚的是贵人的钱,而白老板赚的是穷人的钱,可天下还是穷人多呀!”丁海一听,恍然大悟。自己一心想赚富人的钱,而北下街的富人就那么多,再加上北下街本来就是小吃一条街,人家真正有钱的人压根儿就不朝这里朱。你把店铺打扮得再贵族化,可在人家眼里你的整条街就不够格儿!人家去的是闹区的大饭店,要的是档次。
后来,丁海的生意越来越清谈,门台一高,穷人不敢进,富人不愿来。再后来,终于撑不住,就将店铺盘了出去。可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接他家店铺的不是别人,而是卖豆腐脑儿的白老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利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交待了陈州城北下街的典型环境,它南起西关大人街北至朱家街,很早就是一条回民聚居的老街,暗示丁海生意越发清淡并最终关门的结局。
B.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主题鲜明突出,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的韵味,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很好地表现了丁海的个性特征。
C.生意清淡之后少掌柜丁海前去请教宝隆铺盖老板,盖老板起初并不愿说破个中原由,他怕说出实话伤了丁海的自尊,可见盖老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D.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北下街清真风味小吃,先概括介绍其品种及特色,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后重点描写了白家豆腐脑儿与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
【小题2】小说中白福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白老板在丁老板装修门面后不怒反而道贺,最后又接手他盘出的店铺,小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玉米
刘国芳
老头是市长的父亲,但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花园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头穿一身青布褂子,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有时候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我住这里。”
保安说:“你住这里?”
老头说:“A区B栋303。”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小区里很多人看见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理睬他。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这后来的一天,老头闲不住了,老头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其余时间便见不到他的人。那时候正是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小区的人见老人满小区扫地,忽然就明白了,他们说:“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有一个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这儿也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侍弄起来。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保安有一天拿着警棍走过来了,他们凶着老头说:“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啰唆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保安仍没把这个老头当小区里的人,所以往外推他。老头看着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老头随人家怎么说,把地挖好了,竟种上了玉米。老头应该是种田的好手,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小区的人大多没见过玉米,有时候,他们会走过来,很有兴趣地欣赏着。
这天深夜,有一个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人家想偷东西。正要偷时,被发现了。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刚好保安往玉米地边走过,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看见老头来了后,保安说:“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和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老头说:“他和你是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老头说:“你他妈的才是贼!”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老头,老头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头说话了,老头说:“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老头说着,从身上拿出手机来。十分小巧的手机,很精致。老头迅速拨了个号,然后说:“你过来一下。”
毫无疑问,老头给他当市长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爸,出什么事了?”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这人叫了起来:“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我们立即把那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见了人,仍然笑一笑。小区的人现在都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见老头笑,也忙不迭地回一个笑。
老头的玉米地还在,老头真是侍弄庄稼的能手。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个玉米,然后说:“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小区所有的人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选自2014年第16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头面对保安的污蔑,迫不得已只能把当市长的儿子叫来,这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采取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
B.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彰显人性,通过对比,不仅将人物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含对这些人以貌取人、善于见风使舵的讽刺与批评。
C.小区的住户对笑着主动打招呼的老头,起初“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理睬他”,后来“见老头笑,也忙不迭地回一个笑”,可见只要以诚相待,必能温暖人心。
D.小说娓娓道来,在舒缓平稳的故事叙述中展现人性百态,制造矛盾冲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不满。
【小题2】小说中老头的性格鲜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故事简单,但意蕴丰富,作者以犀利冷峻的文笔解剖人性,拷问人生,请从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