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不同的监察制度体系。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体系,但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在秦代,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的监察机构形成了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之责。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其权力相对较大,有“便宜从事”之权。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的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取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对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保障统治机器正常运转、澄清吏治、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特点,可以总结出其中蕴涵的智慧。

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整个官僚体系都被纳入监察网络之中。监察制度不仅覆盖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如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文教监察、科考监察等。有时还派出御史进行专门监察,如巡仓御史就是为监察仓库而被特别派出的。这些监察制度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对于纠弹违法官吏、监督国家政务实施、贯彻政策与法令的实施等都体现出比较突出的制度功效。

对监察官吏要求较高。严格监察官选任、规范监察官行为是贯彻实施监察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选拔监察官首先要考察其道德品质,监察官必须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其次,需科举出身,以保证其文化素养。再者,监察官要有地方工作经验。此外,监察官必须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监、漏监或贪赃枉法,则加重处刑。如《大清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买卖多取价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御史纠弹要有实据,不得闻风言事,对于捕风捉影者予以制裁。古代监察官很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比如,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祖也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注重监察立法。随着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监察立法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法典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得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不仅如此,监察立法也限定了监察权的行使,使监察官不得随意超出法律范围行事。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集历代监察立法之大成,包括训典、宪纲、六科、五城、各道、稽察、巡察和通例八类,内容十分完备。这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重视法律作用的表现。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世界监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一土壤,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B.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及国家政务的全方位覆盖。
C.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标准高于其他所有官员,对监察官犯罪处罚也更严厉。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B.文章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表示了肯定。
C.文章通过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让现代人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D.文章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虽然历代名称不尽相同,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快速晋升。
B.只要不断地扩大监察网络的覆盖面,就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及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C.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标准严格,监察官受皇帝重视。为鼓励他们尽职尽责,规定可闻风弹人。
D.监察立法不仅使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也使得监察官对监察权的行使得到了约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1 09: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月球水
①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天局的半人马座火箭和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到达月球南极附近的一处指定地点上空。依照美国航天局的设想,先使用重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000公里的速度撞击凯布斯月球坑,再使用尾随火箭的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捕捉撞击画面,分析撞击扬起的尘埃成分,并在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撞击月球坑之前发回相关数据。
②科学家预计,火箭撞击月球坑应当产生高达9.7公里的尘埃,并伴随约30秒的日光色闪亮,使用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观测到。但当天,天文爱好者没有观测到亮闪,也没有看到扬起的9.7公里尘埃,因为实际扬起的尘埃只有1.6公里高。
③半人马座火箭撞击后,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顺利地捕捉到相关画面并按时传回数据,4分钟后,同样撞毁在凯布斯月球坑。而在历时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后,科学家兴奋地得出结论:月球有水。
④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说:“月球上确实有水,而且不是一星半点。半人马座的撞击,扬起至少25加仑(95升)的水,这一数量仅仅是单个月球坑单次撞击所扬起的水量。”
⑤至于没有观测到亮闪,科学家分析,是由于一些水汽“吸收”光线所致;而尘埃扬起不如预期的高也正是因为月球土壤里有水。另外,地面检测人员还发现了紫外线光并伴有氢氧基(羟基)物质,这一物质是水分子在撞击后分解形成的。而先前的月球无人探测任务曾在月极发现氢的存在,从而引发人们对月球冰存在的遐想。2009年9月,科学家也曾宣布在月球土壤里有极少量的水。但这一次,他们说,月球的确有水,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液态水,而是气态和冰态水——撞击点地表温度为摄氏零下185度。
⑥此外,地面研究人员还发现撞击尘埃里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和一些碳化物。
⑦美国航天局的这一消息,再次吸引了各国探索者的眼球。因为充足的月球水不仅可为登月宇航员建立长期营地提供基本生存可能,而且还可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氢燃料。
⑧不过,尽管科学家可以尽可能乐观地想象月球究竟有多少水,但这次撞击实验仅仅局限在凯布斯坑,它能否代表整个月球表面的水含量仍是个未知数。
【小题1】美国航天局发现月球有水(气态和冰态)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小题2】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撞击尘埃里的多种物质将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
B.月球水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人类未来面临的新课题。
C.凯布斯月球坑的这次撞击还无法预测月球水的含量。
D.月球水的存在将会给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极大的方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佛、道二教同传统儒家并称“三教”。三教自并立以来,既相互排斥争斗,也相互吸收、不断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儒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佛教精微而高深的义理,道教的神仙方术、长生不老思想对皇帝贵族和一般士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果轮回、鬼神报应又迎合了普通大众的迷信心理。故无论儒家如何抵制,佛道二教的声势和影响日渐扩大,包括小说在内的艺术领域亦受其浸染。
②三教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向世俗化推进,以求贴近广大下层民众,扩大影响。这在小说中有大量的反映。《太平广记》载唐代俳优李可及以倡优身份讲论三教,言释迦如来、太上老君、文宣王皆为妇人。将三教所奉教主作为取笑逗乐的对象,虽有不敬之嫌,但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以及三教间融洽的关系,而皇帝听罢“意极欢,宠锡颇厚”,也表明统治者乐见三教间和谐共处。
③唐宋文言小说中三教思想的融合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一部小说中收入了表现三家思想的故事,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作品中已有所表现;另一种方式是在一则故事中反映出两家甚至三家思想。唐宋文言小说中存在大量有意模糊佛道界限的作品,僧人道士化、道士僧人化。例如,《广异记•刘清真》中的五台山僧人即是佛道一体的形象。
④中国古代的三教融合往往呈现“以儒家为主导,释道二教向其靠拢”的形态,如释道二教都将“忠”“孝”置于教义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中设有“君臣”“纳谏” “忠孝”等类目,显示了佛教典籍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和强调较佛教更加主动,葛洪明确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修道的前提,其戒律要求信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由此可见,在三教融合的过程中,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观念同样成为了道教价值中的一部分。
⑤释道二教向儒家的靠拢在唐宋文言小说中有诸多表现,如五代杜光庭所撰《录异记》在“仙”“异人”后设有“忠”“孝”二门,是忠孝观念在道教小说中的反映。在道教小说中有一类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仙传拾遗》写阳伯翁“事亲以孝”,他葬父于无终山,在墓侧“昼夜号恸”,因此感动了神明,最终得结佳偶,双双得道成仙。
⑥宋代三教融合更为深入,表现在小说上,就是不少作品中的三教思想混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宋代李昌龄所编《乐善录》多辑因果报应之事,它出现于理学昌盛的南宋,受到上层文人的推重,称其“深有益于世教”,反映了当时三教融合已达相当之程度。
——摘编自周瑾锋《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2018年8月 佛学研究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释道能够融合,是因为佛教敬畏精微的义理和道教长生不老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吸引力。
B.唐宋文言小说借收入表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故事等方式,达到了融合三教思想的创作目的。
C.佛教和道教都主动地提倡儒家伦理道德,把儒家的忠孝思想放到了教义中的重要地位。
D.道教小说写的是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仙传拾遗》写阳伯翁“事亲以孝”,葬父于无终山,在墓侧“昼夜号恸”,因此感动了神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介绍三教融合的基本情况,后面四段论述三教在小说中的融合方式及表现。
B.文章提及魏晋南北朝小说,表明唐宋文言小说收入表现三教思想的故事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C.文章第四段是总分是总分结构,前面讲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形态,后面则分别举例加以论证。
D.文章举《太平广记》和《乐善录》中的内容,论证了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儒家是官方意识形态,对佛教、道教进行了抵制,但这并未止住佛道二教日渐扩大的影响力。
B.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三教之间一直呈现互相靠拢,互相吸收的形态。
C.从宋人创作的《乐善录》等文言小说来看,当时三教融合的程度较之于唐代更加的深入。
D.了解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助于今人鉴赏唐宋文言小说并分析当时人的思想状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的喉咙发音长短、高低,与人的呼吸有关。人不能不喘息,发音也就不能不间歇,语言也就不能不有所停顿。在说话时,不一定必到意思完整时才作停顿,而是在气力不能继续下去处即作停顿。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的停顿固然叫作“句”,而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叫作“句”,有时候后者被应用的次数,还远远多于前者。习惯有“上下句”之说。凡说到“上下句”,即意味着仅仅一个“上句”还不够,而须有“下句”接配才算完整。虽然如此,但绝不能因此便断定那个“上句”不算一“句”,或说不叫作一“句”。顾名思义,既叫“上句”便是承认它是个“句”,只不过“上”而已。而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六中记牛僧孺一事。牛携所作文章谒韩愈、皇甫浞。“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公大欣赏之。”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既可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我们知道,音乐有板有眼。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

为什么四节为止?从生活实际说来,再多就接不上气力了。人的气力有限度,那所发出的声音也必与之相应。我们反观汉语的现象,一个停顿之前,即一句之中,无论字数多少,都会在快慢速度上加以调剂,甚至切成几逗。即使争吵,仔细去听,总有节奏。

节拍并不都与字数相应,念着容易上口也容易记忆的歌诀之类,最少的是三字句,如《三字经》。其次是四字句,不但“关关雎鸠”“天地玄黄”通行不绝,试翻开现在所编的许多《成语词典》中的若干成语,都以四字的为多。五言、七言更是诗句的常态。六言是两个三言成三个两言,八言常是两个四言。拍着板来念,快慢随人,但俱不会多到四拍以上。至于九言诗句,有二七字的,或四字五字的,都是复合句,并非真九字句,而且读来麻烦,作者也少。不难理解,费气力的,行之必然不广。骈文以四言六言递相交替,又重叠又变化,念起顿挫流畅,所以曾流行千年,至于没有固定字数的散语句子,在说话和诵念中,也有轻重疾徐。常见初识字的小孩或识字不多的成年人,拿着报纸,每字平均力量去念,听者常会发笑。因为他们失却了句中的板眼,更不论句间的抑扬了。所以散语的句子,包括文言的或口语的,无论多么长,都必有中间的顿挫。

(摘编自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力不济时的停顿也叫“句”,习惯上叫“上句”,要接配“下句”语意才完整。
B.音乐中的一板可切成几眼,一板二眼即二拍,一板三眼即三拍,最多不超过五拍。
C.语言的停顿也可称为“语板”,即使争吵,仔细听,总是一板一眼的,颇有节奏。
D.古诗文中一句话无论多少个字,由于气力的原因,一句话始终要保持四个节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句的节拍为论述对象,阐明了语句停顿的生理原因与节奏原理。
B.文章引《唐摭言》中牛僧孺一事,论证了语言跟音乐一样都存在着节拍。
C.文章通过对三字句到九字句的分析,论证了节拍多少并不都与字数相应。
D.文章论述逐层深入,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语言停顿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八句,既有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有语言完整处的停顿。
B.“句”和“板”原本都是音乐专用术语,后来才被人们借用来指称语言的停顿。
C.骈文的盛行与其句子的节拍密不可分,可见写文章需要追求句子的顿挫流畅。
D.无论多么长的散语句子,句中都有板有眼,所以在诵读时不能每个字平均用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扶贫帮困、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从先秦《周礼》的“荒政十二策”,到南宋的《救荒活民书》,再到清代的《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是对收入、财产状况、家庭劳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分类定级。如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赈米,次贫之民赈钱,稍贫之民转贷”。这种对贫困人口进行综合考察、分类定级、分类扶持的做法,值得今天借鉴。过去,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是瞄准区域,大多没有识别到户,其“粗放”弊端逐渐显现。今天我们实施精准扶贫,要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发力。精准扶贫的前提在于对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进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扶持,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扶贫方式上,古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宋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宋代,国家开始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可见,古人在扶贫实践中已认识到政府与民间力量配合的重要性。在当代,由政府主导扶贫固然可以运用国家行政力量与财政实力推动扶贫工作迅速开展。但同时也应鼓励和调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通过税费减免等措施促进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推动这些地区由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

在扶贫思路上,古人在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持。在宋代,政府除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外,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这些系统性扶贫理念值得我们深思。扶贫开发要考虑致贫之因、脱贫之法,更要考虑长久发展之策,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一方面,促使其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摘编自孙竞 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从先秦《周礼》到清代《荒政辑要》有很多的记载。
B.认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时的,而是应当系统地、综合地来考量。
C.要提高扶贫的实效性,就应克服“粗放”,实施精准性扶贫,不能再瞄准区域来扶贫。
D.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查原因,找办法,扶上马,送一程,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为鉴,总结归纳了古代扶贫的经验,为现今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参考。
B.文章首段提出论点,以下三段分别从“扶谁”“谁来扶”“怎样扶”三个方面阐述。
C.文章介绍我国古代扶贫的经验,用了先总再分的论证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D.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古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形式灵活,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据古人的经验,对今天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方式提出了批评性意见,针对性强。
B.扶贫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多管齐下,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C.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推动这些地区由依赖别人帮扶,逐渐发展到自己能致富。
D.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金融服务,就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根除贫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客观地说,当前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在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非洲、拉美国家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选自201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为什么说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小题3】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