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专家认为,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喜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指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测量仪”,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纷繁的数据背后,我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衡。“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李晓西说,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战。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别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为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九。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大排名》)

材料二:

附件1   2018年度17市绿色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资源利用指数
环境治理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保护指数
正常质量指数
绿色生活指数
济南市
80.89
81.3
79.60
83.57
70.47
87.41
85.51
青岛市
81.85
80.06
85.07
87.05
69.36
90.17
82.45
淄博市
81.4
85.94
83.25
82.54
71.82
81.06
77.60
枣庄市
77.58
83.80
79.81
78.28
71.26
67.17
73.55
东营市
80.46
82.60
84.51
86.14
64.77
77.31
82.65
烟台市
84.04
88.53
82.58
84.68
74.78
89.51
80.96
潍坊市
79.09
85.32
79.09
78.70
65.61
84.14
76.96
济宁市
80.29
83.51
82.19
84.36
73.58
73.69
76.12
泰安市
79.74
86.08
74.09
84.62
70.64
78.96
75.56
威海市
81.71
84.22
76.35
89.70
67.12
92.07
79.86
日照市
75.07
78.13
73.35
77.99
67.51
74.35
75.08
莱芜市
77.91
79.85
73.61
86.46
69.72
75.87
76.82
临沂市
74.10
71.01
74.29
86.29
69.43
76.38
65.05
德州市
73.49
77.40
66.85
78.52
66.77
73.80
72.90
聊城市
76.67
81.10
82.53
77.09
68.94
71.87
69.67
滨州市
74.93
75.87
72.74
79.85
68.62
75.59
74.96
菏泽市
72.29
79.32
66.85
77.82
65.48
73.26
69.04
 
附件22016年度17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排序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资源利用指数
环境治理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保护指数
增长质量指数
绿色生活指数
烟台市
1
1
4
6
1
3
4
青岛市
2
11
1
2
9
2
2
威海市
3
5
10
1
13
1
5
淄博市
4
3
3
10
3
6
6
济南市
5
9
8
9
6
4
1
东营市
6
8
2
5
17
2
3
济宁市
7
7
6
8
2
14
9
泰安市
8
2
12
7
5
7
10
潍坊市
9
4
9
12
15
5
7
莱芜市
10
12
13
3
7
10
8
枣庄市
11
6
7
14
4
17
13
聊城市
12
10
5
16
10
16
15
日照市
13
14
14
15
12
12
11
滨州市
14
16
15
11
11
11
12
临沂市
15
17
11
4
8
9
17
德州市
16
15
16
13
14
13
13
菏泽市
17
13
16
17
16
15
16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是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一项重大创新,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积极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高效的能源经济体系,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始终面临的重大命题。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能源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纠正能源负外部性,更好地平街协调“清洁低碳、可靠供应、价格可承受”三方面关系。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將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我国生态环境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污水、雾霾、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障碍。恰当的经济政策应当是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将负的外部性内部化,將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使生产者、消费者为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付费”。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改善,更多的是结构变化。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善结构,提高低碳、清洁、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压低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

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与其他政策发生冲突与矛盾。只有加强价格机制创新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其他机制的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摘编自《经济日报》,《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重大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指出我国将考核各省区市的相关情况,并以其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B.专家分析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的结构等因素有关。
C.材料二从分类指数看,资源利用指数最高的市是烟台市,为88.53;环境治理指数最高的市是青岛市,为85.07。
D.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遇到的障碍包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民族大计,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不包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来引导结构调整。
B.专家认为《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对于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C.材料一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成绩评比中无论是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是排名靠后的省份在发展中都需要扬长避短。
D.材料三中认为单一的价格机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其他机制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报道了“绿色发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具体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11:0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宗月大师
老舍
(1)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 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 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晃来晃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2)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 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 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3)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 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 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4)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 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 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5)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作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
(6)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7)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多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 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8)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 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9)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10)他是宗月大师。
【小题1】依据文本,你认为宗月大师做了哪些善事?请分点回答。
【小题2】结合文本说说划线句子中“洪亮的声音”的丰富内涵?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第(2)段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2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配 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2014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它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对父亲几件小事的叙述,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的社会小人物,他为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也很重视描绘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E.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小题2】请简要分析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么的?
【小题3】小说以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子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名为《配角》,塑造的主人公是父亲,如果把题目改为《我的父亲》,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分钟。
B.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梗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C.袁隆平一生守望自己的目标,拒绝浮躁,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水稻研究,称自己为“种田人”,连高官之位也断然拒绝。
D.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畔雨趣

苏连硕

秋已深深,我以为不会下雨了。没想到,吃了晚饭,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少顷即淋湿了。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子般顽皮。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嗒声。摸了摸铁栏,不湿,遂将腿抬上去。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

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淅淅,沥沥,簌簌,沙沙,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而是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萎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选自《湖畔散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我”在雨中漫步的情景,抒发了“我”被秋雨陶醉,难以抑制惊喜、愉悦的心情。
B.文中写“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而作者却说秋雨是“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只喜欢秋雨。
C.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
D.作者为了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小题2】作者在写秋雨时,还写到了春雨和夏雨,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艰险成过往 山河今朝更风流
——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
①巍巍秦岭,如巨龙般橫亘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千百年来,先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在万岭千峰之间开凿出了条条道路,后经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连通秦蜀的七大古道。
②秦蜀古道随着时代变迁湮没于岁月烟尘之中,但是秦蜀两地的交通方式却在不断发展;从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条国道再到现在的高速公路,从宝成铁路再到现代化的西成高铁,秦岭由天堑逐步变成通途,秦蜀两地的时空距离被不断缩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也将被“秦蜀两地一日还”的新时代华章所代替。
③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和她的同事们经过艰苦的野外考察,基本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的底子:过去所称的“蜀道”,更全面的叫法应是秦蜀古道。它是古代修筑的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的统称。
④考古人员发现,秦蜀古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遗迹由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构成,这三者构成的道路本体反映了秦蜀古道在修筑过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特点而秦蜀古道的修建和使用始于殷商,沿用至民国,前后有30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⑤在古栈道线路选择上,先人的智慧与后世的科学不谋而合。“事实上,近现代穿越秦巴山区的几条公路和铁路基本上沿着秦蜀古道的选线在走。例如宝成铁路在秦岭山区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中故道的线路修筑,而上世纪30年代修筑的川陕公路宝鸡至汉中段也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修筑。”赵静说。
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的人们试图打通秦岭屏障的努力,在陕川之间造就了古今道路并行的“奇观”。在距离汉中市区15公里的褒谷口,危崖陡立,怪石高耸,316国道在这里的山间蜿蜒穿行,山脚下则是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和古褒斜道遗迹;在四川境内,108国道与金牛道时分时合,若即若离,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檫着剑门雄关而过,让过往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⑦新中国成立后,陕川之间先后建成了多条国道,但穿越秦岭的旅途仍难言轻松。一些老司机如此形容途经秦岭的行车之苦:“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经常堵车,遇到冬天下雪,堵车时间就更长了,司机和乘客都苦不堪言。”2011年,陕西至四川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安和成都的行车时间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道,从此不再是人们出行的畏途。
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陕川之间的众多城市正告别过去的封闭状态。“一座山,两座山,刚刚才过剑门关”,路险难行曾是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的极大障碍。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如今广元境内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不久前刚刚通车的兰渝铁路更使广元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铁路枢纽。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四川北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今里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而这都得益于铁路和公路物流的快捷输送。
⑨交通方式的变迁,印证着千百年来秦岭由天堑变通途的宏伟历史画卷。而即将建成的成都高铁,将使西安至成都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左右,中国人破解“蜀道难”的历史将再一次被改写。
(四川日报2017.12.1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秦蜀古道遗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这说明秦蜀古道在修筑时,确实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B.108国道沿金牛道修筑,始终与金牛道相伴而行,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擦着剑门雄关而过,让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C.秦岭道路从“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的国道到高速公路的贯通,逐渐缩短了旅行时间,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本文多用引用手法,使文章更有内涵,更有说服力。例如,引用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的话就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新闻的副标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就是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B.本文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它采用叙述的形式概述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意思。
C.新闻报道的语言多客观平实,而本文不仅引用古诗文、谚语,许多词语还很华美,说明新闻报道也可以有文学色彩。
D.秦蜀古道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进步史。文章按照时间线索构文,行文流畅,思路清晰。
【小题3】请分别为③④段、⑤⑥段、⑦⑧⑨段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均不超过15个字,要能概括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