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玉镯子

天暗了下来,四周沸腾的声音渐渐归于安静。

洪童童在镜子前。她慢条斯理地滴了一滴洗手液在左手腕上。拧开水龙头,不一会儿,左手上的玉镯子便沾满了白色的泡泡,洪童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绿色的镯子,旋转了两圈,玉镯子便从缩紧的左手上取了出来,洪童童把它仔细地冲洗,然后放在一块白色的纱布上擦干。水龙头的水兀自哗哗地流着,这个玉镯子陪伴自己十年了,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呀!

悠扬的手机铃声把洪童童从遐思中拉回来,她小心翼翼地把玉镯子裹起来,去接电话。

洪童童做梦也没有想到,玉镯子最后还是易了主。玉镯子被放在一个精致的首饰盒里,一沓人民币堆得像座小山一样高。洪童童把那座“山”装进书包里,头也没回,走出了咖啡厅。

这个玉镯子,要说能卖这个价钱,洪童童应该高兴才对,30块钱的地摊货,只不过是在她手上戴了三千多个日子,价格就涨了几千倍。这种近乎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不是谁都能遇上的。

洪童童其实也不懂玉。几年前也曾经有人要出3万块钱买下她的玉镯子。那是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在一片树影斑驳的街角的拐弯处的“我家咖啡”,洪童童应肥硕的冰莉之约,在此相见。念书的时候冰莉和洪童童是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同学们都戏称冰莉就是洪童童肚子里的蛔虫。毕业后,冰莉去了羊城,嫁作他人妇。几年不见,洪童童觉得冰莉除了日渐臃肿的体态、珠光宝气的穿戴和浓妆艳抹的妆容以外,其它倒没什么变化——热脸、热语、热心肠。冰莉在电话里说,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须当面谈。香气袅袅的蓝山咖啡端上来后,冰莉把三捆人民币放在桌子上,让洪童童把手上的镯子卖了。

洪童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冰莉知道玉镯子对于洪童童的重要性。那是洪童童那段逝去的爱情留给她的惟一的念想。虽然洪童童知道这个玉镯子只是个地摊货,“黄金有价玉无价”,更何况这是十年前初恋情人翔送给洪童童的“定情信物”,不要说3万,5万都不会卖。

因为忙碌,洪童童远离了那座城市,也模糊了那段记忆。

洪童童在小村子里当孩子王,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小村庄依山傍水,远处的树林,如同爆炸的绿波,滚滚地覆盖着山群。洪童童每天上班、下班都要路过一座桥。翔的家在桥的那边,离洪童童任教学校不到50米。那年秋天,雨出奇的繁密,翔去了另外一座城市,洪童童箭一样地冲过那座桥,浑身开始筛糠般战栗。8年了,洪童童听说翔过着五彩斑斓的生活。翔衣锦还乡的日子,学校里要么放寒假要么放暑假,洪童童的心像老树皮一样充满皱褶。

上天,把洪童童平静的生活搅动了一下。接连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村里的小桥被涨满的河水浸泡多日,像一摊软泥一样瘫了下去。雨还是没完没了地下,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山里的绿青碧透明,洪童童第一次觉得所有的绿色的植物,都绿出了她想象的边缘。

雨停了,当务之急是筹集资金修一座新的坚固的桥,使小村子里几十个孩子上学不至于受到影响。好几个夜里,洪童童躺在床上,像煎带鱼一样翻来覆去,睡不着,洪童童干脆爬起来,夜露之下,清凉的空气清新,月光如纱,照在她白瓷一样的手臂上。一个灵感从脑子瞬间滑过。洪童童觉得无比兴奋,她拿起手机,拨通了冰莉的电话。

她手上的这块玉是新疆的“和田玉”。冰莉那收藏家老爸在圈内可是小有名气的。洪童童念书的时候去过冰莉家,老人家一看见洪童童手腕上的玉镯子,就啧啧称赞,问洪童童,“玉镯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吗?”直把洪童童问得面红耳赤的。

村里的桥很快修好了。剪彩那天,洪童童看见了翔。翔和他的太太是剪彩嘉宾。女嘉宾剪刀咔嚓下去的一瞬间,洪童童看见了那个熟悉的玉镯子,镯子上的那一点飘绿,是它身价百倍的原因。

洪童童每每坐在窗前,听漫山虫鸣,泉水如音乐背景,感觉生活是一个梦,世俗的城市离自己相当遥远。

(选自《当代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玉镯子”为线索,按照先后顺序,把每一个时间段与玉镯子有关的情节串联起来,尽管时间跨度很大,但仍让读者感到文脉清晰。
B.“上天,把洪童童平静的生活搅动了一下”,这句话承上启下,雨水冲垮了小桥,洪童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引出了她卖掉玉镯子的故事。
C.小桥是洪童童与翔多年后邂逅的连接点,玉镯是二人感情的纽带,“女嘉宾剪刀咔嚓下去的一瞬间”,主人公保持了十年的念想也被剪断。
D.小说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环境,烘托了洪童童复杂的心理,尤其是对“雨”的描写,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主人公洪童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03:5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这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宛如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老腔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得到了赵季平的赏识。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D.作者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但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小题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小题3】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因档案中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孔子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80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的需要。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书,包括不下10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这些文献信息,为研究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要价值。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日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也日渐凸显,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还记载了族人弘扬孝道、敦睦宗族、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可资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宝库。“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家教的基本精神。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溶“好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节选自《光明日报》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重要文书档案文献。
B.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所以具有官方档案的性质
C.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治者崇儒尊孔密切相关现代文阅读答案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阅读答案。
D.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化了孔门世代相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B.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的帝王们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世家谱能够窥见孔氏家族的变化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历史变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鉴以及嘉庆与孔庆溶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明清时孔府与朝廷之间有着往来。
C.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全面而原始的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记录。
D.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才有了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每日新报》,有删改)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东北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C.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D.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C.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D.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E.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与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小题3】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一种新型品评大众文艺的标准正在兴起,那就是“有趣至上”。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在外卖小哥聚集的商场门口,甚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当越来越多的人 依赖手机软件寻找片刻欢乐时,这个标准正变得通行无阻。一方面“有趣”被摆到了异常醒目的位置,在 浏览、点赞和弹幕显示它巨大的威力,进而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竞相追逐和品评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对 这个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倒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讨论和有效定位。

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以来,针对普通人势必“娱乐至死”的告诫就不绝于耳,“有趣”基本成 为低俗和无聊的同义词。“有趣至上”被看作文化平庸的新一轮表现。然而另一方面,趣味在商业逻辑中迅 速膨胀,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教育和商业的出发点,也成为人们自我辩护、申张生活的重要依据。在此 背后,则是生活的枯燥无聊,消费文化看似丰富多样,实则是千篇一律的巨大不满和反感。

可以说,人们被手机、网络以及背后涌动的数据流包围时,我们正充分暴露在一种叫作“有趣”的空 气中。如何审视和评判它的任务却就此搁置,无从展开。对大众文化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往往需要显出某种“有趣”特质,引起人们关注,构成 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趣”意味着各色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的可能性, 是人们在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之间的转换阀,连接和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 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的对象。就此而言,“有趣”,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 步所必需的酵母。

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集,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这个转化阀的 无限放大。在利益驱使下,“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这一驱赶和放大最终会导致深度认 知和浅度关注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由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就此停滞。 大多数文艺被限定在最低程度的新奇好玩之中。此时的“有趣”也就一跃成为“有趣至上”,垄断人们理解 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

如果说,现代之初随着出版印刷兴起,普通人需要随之确立能读会写的意识和技能,以便参与和主导 这一重要社会文化变迁,那么现在,在网络经济时代,我们显然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常识有待确立、急需 推广。其中,如何定义和捍卫“有趣”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之既免于径直等同于低俗无聊的无视,也摆脱资本任意控制和无限膨胀,便是重要一项。至此,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 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也就成为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2 月 27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趣至上”这种品评大众文艺标准的兴盛,深受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B.“有趣至上”成为民众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也将垄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欢乐与幸福。
C.“有趣”的空气弥漫在我们身边,是手机、网络及其数据流的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D.“有趣至上”与“有趣”的区别,很多普通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具有分辨的常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重点阐述普通民众重视手机带来的“有趣”却忽视了它的真正价值。
B.文章指出现代媒体大众普及的“有趣至上”娱乐,多是文化平庸的一种表现。
C.文章提出“有趣”意味着各色好奇心,吸引人们的深度认知,会促进社会发展。
D.文章强调,利益驱使下“有趣”成为一切的评判标准,文艺也就被限定于低俗好玩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趣味,是人们对无聊枯燥、千篇一律生活的不满,从而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B.为引起人们关注,很多文艺出现时,都要借助“有趣”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思考和关注。
C.网红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发展,使“有趣”这一社会现象成为大众要思考的问题。
D.社会日常中,很多人把无聊庸俗当“有趣”,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多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 文艺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
D."中和美学" 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因此,当代作家要自觉地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B."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更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更要有精神的深度。
C.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等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作品不符合 "中和美学"的主张。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层层论证,每段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列举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