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杭州 
田洪波
元旦的日历刚刚撕下,刘晓红他们4个知青就筹划着回家的事了。 
那天开过年工资,几个人就乐颠颠地去了一趟镇里,买回许多东西,大包小裹倒腾起来,只有王广胜,一个人低头出门抽起闷烟。 
在这之前,大家曾约他一起搭伴回家,但王广胜谢绝了。由于他块头大,平日里就比刘晓红他们花销多。今年拿到手的工资不过30元。核计来算计去,尽管强烈地想念白发苍苍的母亲,最终王广胜还是决定不回去了。 
从胜利大队到莽山屯要买长途车票5元,从莽山屯到佳木斯火车票是10元,从佳木斯到上海硬座火车票要33.3元,从上海到杭州要3.6元,光路费就差不多了,路上还要几天时间的吃喝,怎么掰手指头数都不够啊! 
其实,王广胜当天晚上就失眠了。夜里他默默流泪,他已经快两年没有回家了,寡居多年的母亲是他永远的牵挂。 
“有啥需要我们帮你带的东西?”不知何时,刘晓红站在他身后。 
王广胜把眼睛看向天:“不,不用,谢谢你们的好意。”
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但王广胜没动,半晌,猛地转身进屋:”我帮你们收拾东西!”
刘晓红眼圈儿也红了,她知道王广胜心里难受,叹了口气,跟进屋去。 
房东老何让刘晓红他们放心,他会换着花样给王广胜做吃的,保证不会亏待他。几个人这才放心地踏上回家的路。
当天晚上,老何的屋子清净了许多,只有高粱米的清香萦绕。老何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卷五香干豆腐,小心地切开,拼成一盘。又洗了几块白菜、萝卜,倒上一碟大酱,烫上两壶白酒,招呼王广胜吃饭。王广胜没滋没味地吃着,却并不说话。老何偷偷瞄他一眼:“如果你真的想家,想你母亲,其实也不难。”
王广胜吃惊地看着老何。老何一笑:“我知道你开的那点儿工资不够路费,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借你点儿钱。”
王广胜想笑得轻松些,嘴角却下意识地牵出一丝苦来。
老何眯眼:我知道你这孩子会拒绝。
老何说着倒满酒:“你面薄,这我知道,其实也没打算让你短时间还。不过,我还有个主意,就是从莽山屯到佳木斯这段路程,你如果敢逃票的话,能成功,再精打细算地花,估计这一趟费用也就够了。 ”
王广胜已经喝得脸红了,决然地摇摇头。逃票,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再怎么困难,他也不能干啊!当然,老何这是为自己好,为自己着想。王广胜无言地冲老何举了举杯。 
晚上,王广胜彻底地在炕上烙开了饼,快天亮了才糊糊地睡着。随后的几天也是,整个人无精打采。
小米,面食,老何变换着给王广胜做吃的,但王广胜就是说不出那个谢字。他把力气都用到了黑土地上,发疯似地干活。 
春节刚过,刘晓红他们就回来了,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气。大家给王广胜带回许多东西。刘晓红还给王广胜买了一副耐磨的手套,王广胜的心稍平静了些。 
那天,王广胜肚子不舒服,被队长特批提前回家了,却正好撞上邻居王婶从老何家走出来的背影。王婶挥手说着回吧,别客气,没面没米了再去我那儿拿。 
王广胜的心突然一紧,想着老何那几天对他的照顾有加,脸热了起来。他想说什么,一米八的大个子矗在那里,半天却没动。 
中午返回部队,有人给他带来一封信,是母亲寄来的。王广胜激动不已,颤抖着手急忙撕开。母亲在信上说,他托战友给她的30元钱和20斤粮票已经收到了,让他别亏着身体,她一切安好。 
30元钱20斤粮票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几乎一年的工分啊!王广胜惊呆了! 
他想到了刘晓红他们,想到他们回来后,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想到他们小心翼翼的神态,想到他们带给他的那些东西,想到他们怎样历尽艰难,在杭州的偏僻小巷里找到他的家,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一张张纸票递到母亲的手中。 
王广胜蹲下身,哭得像个孩子似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而标题却用第一人称,充满着浓烈的抒情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房东老何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敏感、自尊心强的王广胜照顾有加,但他也是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从他要王广胜逃票可以看出。
C.小说写王广胜无意中撞见从老何家出来的爽快大方、乐于助人的邻居王婶,主要目的是暗示老何对王广胜的照顾有加背后的不易,让王广胜心生感动。
D.小说故事温馨动人,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注重在细微处着墨,如“刘晓红沉默一下, 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E. 小说以王广胜收到母亲的来信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使情节陡然逆转,顿生波澜。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王广胜,有人认为是关心帮助他的群体,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3 11: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后人把这样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西汉初期,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校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是古文字,因此用古字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从表面上看,今古文经学得名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实际上,古文经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而今文经学的原始底本就是古文,所以这种文字方面的区别是次要的。今古文经学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随着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同。按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说法,古文学派源于荀子,因大师多为鲁人,又叫“鲁学”;今文学派源于孟子,因大师多为齐人,又称为“齐学”。今文经学派重微言大义,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为了需要甚至不惜歪曲经义来论证现实政治的合理性,以致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古文经学派则重名物训诂,即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今古文经学有区别,就难免会斗争。
  西汉哀帝以前,古文经未出现,立学官的五经都是今文经,当时并没有今古文经的名称。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并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的是刘歆,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们的抵制。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等都立了学官,古文经才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可惜不久又被废除。
经过斗争,今文经学自身更加谶纬迷信烦琐化,而古文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及东汉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著名学者如许慎、马融等,这样以来,古文经学最终由弱变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今古文经学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的。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主要是由古文经学大师来完成的。古文经学大师都能博通群经,并对今古文经了如指掌。古文经学为了战胜今文经学,都重视并能够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相反,今文经学固步自封。许慎、郑玄等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许慎的古文经著作《说文解字》就吸收了今文经学家对字义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的今文经学。
尽管今古经学在诸多方面不相同,并且上升到四次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从根本上相同的,决定了他们必将会最终趋向统一。
(摘编自“国”《试论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书写经书的文字形态不同。
B.今文学派源于孟子,最后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
C.如果说古文经学的特点为“合古”,今文经学的特点就是“合时”。
D.刘歆虽是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却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做过重要贡献。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得名表面上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实质是因为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同。
B.刘向刘歆发现汉初《春秋左氏传》《毛诗》等经传用秦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和六国用的文字书写。
C.古文经学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
D.今文经学派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是因为它重微言大义,据现实的政治需要解读经。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3分)
A.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而古文经到王莽篡位还未立学官。
B.刘歆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但这一提议当时未能被今文经学派接纳。
C.今古经学派政治目标在根本上是相同的,这决定了它们之间最终必然既有斗争又有融合。
D.许慎虽然是古文经派大师,但他以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对古今文经融合做出贡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中取莲

张晓风

①认识孙超这人,会使人有个冲动——想给他写传记,因为太精彩。先从三代前说起吧。

②轰然一声,三进大屋的第一进炸成平地。

③接着,第二进也倒了。

④那是中日战争的年代,地点则在自古以来一直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徐州城。

⑤一家人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位老妇人不动如山,端坐在第三进堂屋里。有个日本军人直走进来,看见她夷然自若地抽着水烟袋,啪哒——啪哒——,日本人刚入城,是这片沦陷区的新主人,但她是这所屋子的主人,一向就是。现在屋子虽炸了,但主人还是主人,她不打算站起身来。

⑥日本军人心虚了,他恭恭敬敬地放了一些东西在桌上,是罐头——沦陷区最实惠的礼物。老妇人用大袖一拂,所有的罐头砰砰然全落在地上。

⑦依照当时日本军人的气焰,此刻洗劫全家,亦无不可,但那军人走开了,走到藏书的地方,拿了几本书就走了。

⑧那老妇人是孙超的奶奶。

⑨她把全家赶走,说:“逃得愈远愈好。”可是她自己却留了下来。只凭一口气,跟整个日本军比强。

⑩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等胜利还乡,他十六岁,在徐州女师附小读了二年半,又开始第二次的漂徙,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大约就是流浪吧!

⑪“绝不拿别人的东西!”

⑫从小离家,但从来没遭过人白眼,只因家里规矩大,教得严——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规定先把手背到背后才准看,绝对不去碰一下。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⑬孙超当过兵,在部队的那段日子,他学了两项绝活,其一是射击,其二是针灸,两者都是准确精密的艺术。孙超似乎是一个对准确精密着迷的人。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虽然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可以知道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精准的办法还是靠目测。有一次,他看得忘形,竟致瓦斯中毒,全身高烧到四十一度,在医院躺了两个礼拜。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

⑭第一次碰陶,是因工作的需要,他买了许多书,累积了许多资料,对于陶瓷这种“窑门没打开之前,完全不敢肯定”的刁钻性格,他深深折服了。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他生平喜欢困难的东西,像二十岁的时候,读那本胡适的《古代哲学史》,便是一场硬战。一本书看了半年,总算生吞活剥咽下去了,懂不懂不敢说,但至少以后看类似的书就不再觉得困难了。

⑮有人把陶瓷艺术叫成“炎艺术”,让人看了不免一惊。世上的艺术,有些真的是要经千度的火来煅,万分的情来炼,才能成形成器的啊!陶瓷艺术就是这一种。陶是奇怪的东西,既可以是小儿无心的玩捏,也可以是一生探之不尽、究之不穷的大学问。看来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吧?否则为什么人也是如此单纯又如此复杂的个体?为什么人也是探针指测不明,形制规范不尽,釉彩淋漓不定的一种艺术?人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

⑯艺术理论上有人颇以为作品因个人的境遇而有悲喜,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莫里哀一生穷愁潦倒,最后死在舞台上,却是喜剧圣手;莫扎特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其乐章却华美流畅,如天际朝霞,花溪春水,浑不知人间有忧愁。有的人是奇怪的战士,受创愈重,流血愈多,他愈刻意隐藏怆痛,只让你看、也只许你看他的微笑。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透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我虽因性情所趋,一向比较偏好质木素朴之美,也不得不承认孙超所经营的精致无瑕的艺术。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经过火——但不要让你看到烟熏火燎之气,经过火——但只容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

⑰我说到哪里了?是孙超的半生?还是他的火中取莲的结晶釉?我自己也弄不分明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塑造孙超奶奶的沉勇形象,文章既从正面叙写她坚决留守家中一事,又用日本军人的表现侧面衬托。
B.作者把孙超流浪的经历称之为“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戏谑之词中饱含着作者对孙超的怜惜之情。
C.文章第⑮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究竟是不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的思考与困惑。
D.作者在第⑯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且将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深长。
【小题2】本文题目“火中取莲”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读来有一种“厚重”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强人普京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如果这句话是郎平说,就是:给我三年,还你一支强大的中国女排。
作为教练,郎平的强大在于她能将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带上巅峰。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评价郎平“很会调教和培养运动员,而不单是使用运动员”。1995年,她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第一次接手中国女排,处于低谷的女排被她牵引出一条上升曲线:当年夺世界杯第三名,次年摘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8年夺世锦赛亚军。2009年,郎平接掌广州恒大女排,很快在全国联赛中升入A组,拿下两个亚军、一个冠军。2013年,郎平再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当时,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没进四强,世界排名第五。郎平接手后,女排2014年获世锦赛亚军,2015年夺亚锦赛和世界杯冠军,2016年创造“里约惊喜”。
担当,是郎平心灵的敏感点,触动她一次次挺身而出。她曾经设想过自己的下一站是退休。郎平一辈子受伤不少。她做过十多次手术,每次体检拿到的血液化验单都有多项不合格,医生提醒她“随时可能被累垮”。然而,女排需要她。她犹豫再三,最终承诺出山。犹豫是因为她的承诺分量很重。当第一次执教国家队,郎平就对家人说:“球打不好,我不会交差。”之后的每一步,她其实都在实践这样的承诺。
“我们今天就赢在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这是郎平赢了对荷兰比赛后说的话。其实这话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郎平丈夫、社科院教授王育成曾细致观察郎平在赛场上的表情:“她和其她的主教练都不一样,就坐在那儿,很镇静,你从她的面部看不出太多表情,有时候眼镜可能是掉下来,她就用手往上推一推,但是透过那眼镜,看得出她的眼珠在转来转去,她在思考问题,一定是脑子里在转很多弯弯……”
是的,郎平是一个思考者,而且是一个抠细节的思考者。她说过,一个教练要有很强的比赛阅读能力,还要对比赛有预判。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掌握信息、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在训练时,她把训练内容分成扣球、拦网、发球、接发球等许多环节,除了拍下每次训练的视频,还用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心得。她曾在3天内连飞3个城市,为的是观察队员的比赛状态。为防止队员意外受伤,她甚至提前去检查每个训练场馆的地胶是否有隐患。郎平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用人。郎平说:“对年轻队员要大胆放开去用她们,让她们学着自己去承担。用新人能赢球是最好的,但你一定要付出学费。如果总想每一场球都要赢,新人永远没有机会。”
和队员相处时,郎平用上了对待女儿的那份细致。她说,论年纪她们就像自己的女儿一般,“所以我还承担着母亲的责任”。“我执教比赛和训练的时候是很严肃的,教练绝对不能打哈哈,因为球员会有样学样,你一打哈哈,球员会更甚。不过在球场之外,我还是希望球员和教练更像一家人。”她记得每个队员的生日,了解她们每个人的伤情。曾春蕾说:“谁有头疼脑热,最急的就是郎导。”
“有郎平的地方,就有奇迹。”白岩松这句话,被不少人提起。2015年世界杯,面对赛前主力接连伤痛打击的情况,郎平形容自己“死猪不怕开水烫,烫得我都有点麻木了。每天就是想办法,怎么弄对手,怎么扬长避短。”每一次重大比赛,看队员夺冠心情迫切,她都会做工作,希望她们用平常心对待。“比赛时其实不要想其他的,需要的就是专注。”
金牌当然重要,但背负着对金牌的沉重执念就无法飞翔。“敢赢,不怕输”,郎平以此鼓励球队——她掌握了赢的艺术。她告诉年轻的队员们:“一个球一个球地打,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接受,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她帮这些孩子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包袱,把她们还原为纯粹的打球者,去赢。
2020年,就是东京奥运。郎平还会继续挂帅吗?她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郎平,1960年12月出生于天津,曾是中国女排运动员,八十年代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1981年女排在世界杯夺冠,郎平获得“优秀运动员”奖;1982年女排获得第九届世锦赛冠军,她获“最佳运动员”奖;1984年作为中国女排副队长出战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三连冠”;1985年以队长身份带队蝉联第四届世界杯冠军。退役后,郎平两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2016年里约奥运会,带领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斩获中国女排史上第三枚奥运金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邀请,郎平犹豫再三,而最终接下重担是因为她对承诺十分看重,对中国女排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B.郎平不仅以强大的信念和精神支撑着她的队员,以科学和专业的方法训练队员,还在赛前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为中国女排护航。
C.如何任用新人,是郎平执教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她与其他教练的不同之处,为了锻炼新人,甚至不计比赛的输赢。
D.比赛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较量,所以面对压力,郎平更强调专注,引导队员以平常心态对待大赛。
【小题2】文中说“作为教练,郎平的强大在于她能将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带上巅峰”,结合全文,分析其原因。
【小题3】郎平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它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同类题4

二、阅读《宇宙的未来》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做具体的天气预报。
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小题1】下列关于“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作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
B.巫师、宗教预言家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
C.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D.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就本质来说,没有区别,因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
【小题2】根据全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B.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C.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但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缩小。
D.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还未正式运行就新发现6颗脉冲星。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发布了它取得的首批成果。
“中国天眼”是中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基于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这三项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它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的极限。在未来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它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人类迄今已发现2500余颗脉冲星。但在“中国天眼”问世前,中国望远镜从未捕捉到新的脉冲星。事实证明,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世界各国相继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也在不断兴建重器。包括“中国天眼”在内,仅中国科学院目前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有23个。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 - 2030年)》对能源、生命、天文等7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甲】bùshǔ。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认为,“中国天眼”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打破了大型同类设备调试周期的国际惯例,并有系统的科学产出,这得益于【乙】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储备。从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组扩大到上百人团队,“中国天眼”凭借国内100多家参建单位的力量,由跟踪模仿发展到集成创新。
发布会当日,人们自发为“中国天眼”之父,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默哀。2017年9月15日,在“中国天眼”落成近一周年之际,曾为之奔波奋斗的南先生【丙】溘然长逝。当年他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外国科学家们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先生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从那时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中国天眼”新发现的脉冲星【丁】yìyì生辉,人们感慨它“足以告慰老南”。
(取材于张素2017年10月10日的相关文章)
【小题1】阅读材料一,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根据【甲】【丁】两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bùshǔ yìyì生辉
(2)给【乙】【丙】两处加点的字注音: 卓有成效   溘然长逝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天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项自主创新技术助其领先世界B.它问世前中国从未发现过脉冲星
C.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器D.未正式运行就有系统的科学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