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心有大爱,不负韶华——“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刘芳

刘芳是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一名盲人女教师。1997年,她开始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渐渐失明。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将这位女性击垮,她选择在逆境中重新扬帆起航,微笑面对命运的磨砺。她不向命运低头,以钢铁般的毅力,继续坚守教师岗位,用爱的信心和力量帮助很多孩子打开心窗,并从课堂走上各地的道德讲堂,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正因如此,刘芳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刘芳于1993年参加工作,1997年查出眼疾,十年时间,她的世界由光明变成黑暗,但是她还是在全盲的状况下,成功带完了一届学生,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校园里的残疾孩子遭到别的同学耻笑,刘芳会对他们说:“嘲笑他人就等于嘲笑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有两个高位截瘫的孩子需要假肢,刘芳第一时间联系假肢厂家为孩子们咨询,最终两个孩子得到了假肢厂提供的价值5万元的公益假肢,从而可以快乐地行走,自由地追梦。她在各地的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她用坚毅的个性、幽默的话语、真实的经历,打动和感染了无数人的心灵。

2016年,刘芳在电台有了专门的栏目《爱聆听》,一个心理援助公益节目,主旨是让听众在倾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缓解和消除社会中的矛盾与不快,起到积极的宣导作用。提到电台节目,刘芳向记者诉说她的工作心得,每次直播,她都要提前两天为节目做准备,将稿子熟练于心,才能给听众呈现一个最好的状态。“在电台直播时听到的好多残疾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有时候跟健全人烦恼的事情是一样的。电台的工作与心理老师相比,有很大不同,心理老师是一对一地与学生交流,而电台工作是面向大众的,它需要传递给人们健康的情绪,给予听众困境中奋力拼搏的勇气,《爱聆听》节目为众多听众在电波中搭起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其中来自昆明、安顺、从江的盲人朋友在节目的帮助下纷纷走出失明的困惑重新找回了自信。

凭着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对学生难以割舍的感情,刘芳创作了《石榴青青》和《花开十年》这两部小说,前者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其中大量笔墨触及到师生之间最质朴的感情,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和困惑。后者讲述了贵州山区女教师刘思楠在井台中学的感人教学历程。十年间,她的眼睛渐渐失明,而内心却渐渐明朗。作品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西部山区学校多彩的现实图景,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刘芳两部作品的部分书款捐给贵州省盲人协会并设立了奖学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刘芳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可以带给残疾孩子实际的帮助,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刘芳与残疾人事业解下了“不解之缘”,诗歌,演讲,文艺汇演,各级残联组织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最近,她当选了贵州省盲人协会的常务副主席,新的职务也给予了她新的挑战,她说:“当前,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加大残疾人的教育力度,加强残疾人分类别学习,促进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接受“再教育”,如何结合残疾人的需求有效地开展活动,举办更多适合残疾人文化发展的公益活动,都是她今后思考和工作的重点。

刘芳表示,新的时代给了每个人新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残疾人来讲,更应该如此,我们不要因为残缺束缚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寻求平等与尊重,努力地走出去,谱写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

(“搜狐网”2018年7月27日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石榴青青》这本17万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教育为背景,描绘了一群从事农村教育的青年教师的理想、工作、爱情和友情。其中,既有刘芳和她的学生们的日常小故事,也融进了刘芳从事农村教育的心得体会。
②2015年,刘芳获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候选人。同年,荣获由新华社主办“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人物。2016年8月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教师刘芳荣获中宣部授予的全国“时代楷模”荣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芳是贵阳的一名盲人女教师,她不向命运低头,因此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B.刘芳曾为两位高位截瘫的孩子第一时间联系假肢厂家,最终使这两位孩子获得了免费的假肢。
C.刘芳的电台节目《爱聆听》让听众在倾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
D.刘芳把出版的两部小说的书款捐给贵州省盲人协会并设立了奖学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刘芳在各地开办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打动和感染了无数人的心灵,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正能量。
B.刘芳最近当选了贵州省盲人协会的常务副主席。她之前也积极参加各级残联组织的活动,并把如何解决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棘手的问题作为自己工作重点。
C.刘芳创作的《石榴青青》,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教育为背景,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青年教师的理想和追求。
D.刘芳在逆境中重新扬帆起航,微笑面对命运的磨砺,她为时代奉献正能量,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赞叹,也赢得了诸多荣誉。
E. 刘芳希望残疾人,不要因为残缺束缚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比常人更要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寻求平等与尊重,才能生活的更好。
【小题3】结合全文,谈一谈,刘芳作为“时代楷模”的闪光品质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3 09: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孤独

李娟

春天里,我最喜欢看林风眠先生的画。 因为他爱画小鸟,在翠绿的枝桠上,蹲着三三两两的小鸟,伸着黑黑的脑袋,椭圆的树《和鸟儿椭圆的身体相互融合,仿佛听见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 鸣。然而,他有一幅画,只画一只鸟,兀自立在枝头 林风眠是孤独的。

春风沉醉的夜里,读林风眠先生的书。 原来,他的故乡在广东梅县,幼年时,见族人们将出逃 的母亲逮回来毒打,小小的他奋不顾身扑向母亲,用单薄的身躯保护着受欺侮的母亲,直到他白发苍苍的暮年,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因为,故乡有他抹不去的疼痛和悲伤。 他的婚姻并不美满,一生都是孤单的,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

看他画中的仕女,穿白衣的女子坐在堂前,神情从容,安详静穆,无比圣洁。身边的瓷瓶里插 着白色的花或是几枝寒梅,她们或是抚琴,或是凝神,端然,静美,素净之极,彻底绝了人间的烟火气。她们泊在画家的心里,一辈子,终身难忘。 我一直认为,她们是孤独的,她们代表了林风眠 对女性美好的向往。她们或许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姐妹 ......无一例外,她们是那样的孤单,寂寞,却如梦境一般的美好。

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有一幅画名《逍遥游》,千丝万缕的线条铺满画面,桃红几 点,柳绿几条,那些线条如裂帛,如急雨,如彩绸,又仿佛柳枝在春风中肆意飞舞。 可是,却有一个 洒脱,诗意的名字《逍遥游》。 作这幅画的时候,吴老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画意和情思不就是春风 里的枝条,随意飞舞,潇洒,孤单,自我。用抽象的形态表现了大自然的律动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吴冠中一生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常常一个人外出写生,饱览名山大川,山中看云,舟中看霞,一走就是几个月。 头戴草帽,面容憔悴,衣裳上 粘满了作画时的颜料,多少天也不知道换一件干净的衣裳。 不相识的人,谁会认出这样一位衣衫 不洁,又黑又瘦的老人是大画家吴冠中呢?

《逍遥游》大概是他暮年作画时最好的心灵写照。在艺术的殿堂里,逍遥自在,从容舒展。如云端的白鹤,天空的白朵,无拘无束,自由驰骋。

只有内心宁静,淡泊如水的人,才懂得享受孤独的美和忧伤。

民国一代名媛陆小曼,大多人数知道她,因为她是诗人徐志摩的遗孀,她另一个才女身份完 全被世俗遮蔽了。她冰雪聪明,才情非凡,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十六岁精通法文和英文,翻译过《泰戈尔诗选》,擅长昆曲 ......看她年轻时的一帧黑白照片,一个人坐在桌前读书。 一头短发,穿 着素色典雅的旗袍,一串珍珠项链垂在胸前,那么优雅,娴静,美丽。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 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位女子低头读书的时刻,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她二十九岁时,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诗人香消玉殒。此后,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 她生命中最绚丽灿烂的年华永远过去了,烟花一样的女子,一瞬间燃尽了韶华,连同她美 好的爱情。中年的她洗尽铅华,提起一支画笔,寄情山水间。 她的山水画品格极高,寥寥数笔,远 山,峭壁,流水,近处的树木,山寒水瘦,枯笔尽显,没有人间的烟火气息。 连画中的人也是这样,孤寂的,寒意弥漫,如同她自己的人生。读她的《遗文编就答君心》,真是才女文章,文风绮丽,有静气流淌。她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情感,云淡风轻,从容豁达,原来一切皆被原谅了。其实,孤独的内心,是繁花落尽后,枝头一枚坚硬成熟的果实,不为俗世所动。坚定,执着,却无比的强大

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风眠的孤独于他幼年的不幸,吴冠中的孤独是出于天性,而陆小曼的孤独则是因为 爱情。
B.写林风眠先写其画,写其画则“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鸣”与“一只鸟,兀自立在枝头”构成对比。
C.写吴冠中则抓住其暮年代表画作《逍遥游》,从内容到画名极写其在孤独中如白鹤一般的自由翱翔。
D.“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突出了陆小曼 用情之深。
【小题2】结合文意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祆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祆上尚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母亲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目,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看见大雪封山,看见那些被堵在路途上无法回家的打工者们失望的眼神。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在那个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选编自《散文》2018年2月刊,有删改)

【小题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波浪线句。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引用”的作用。
【小题3】文中四处划直线句子都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隋唐时期,邮驿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全国驿传的正常进行。
隋朝国祚甚短,关于邮驿系统的记载不多,但零星留下的史料足以使人观察到当时邮传的效率。《隋书》记载,隋炀帝亲征高丽,30万大军就是凭邮驿集结的。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两次发兵讨伐,都依靠全国的驿路。
李唐建国后,邮驿制度在隋朝基础上更加完善。在王朝中央和地方,有专职的邮驿官吏。《唐六典》载,六部中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专管国家的驾舆和驿传之事。驾部郎中同时也管马政,这样便于邮驿中马匹的统一使用。在地方,诸道节度使下,有专管邮驿的馆驿巡官四名;各州,由州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到县一层,则县令兼管驿事。至于乡一层,《通典》记载,唐玄宗以前,主理驿务的称为驿将,本不固定,由当地富强之家主之,唐肃宗以后改由政府任命驿长主管。这套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管理着全国两万多名邮官、驿丁和总计约五万里驿程的邮路。
唐政府还有定期对全国邮驿的考核制度。《唐会要》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曾让各道观察使任命判官,到各州县考核邮驿事务,完成任务者有奖赏,有违法越轨行为者将受到惩罚。考核而外,还有不定期巡视。唐玄宗、肃宗、代宗时都曾派政府大员到各地视察邮驿情况。为保证邮驿正常运行,唐政府在各驿站还设有防兵。唐代宗时在洛阳至淮河的运河两岸,每两驿置驿防兵300人。
唐朝规定,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各有不等的驿产,以保证邮驿正常开支 这些驿产包括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有关邮驿工具、日常办公用品和馆舍的食宿所需等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唐朝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府舍必皆宏敞;唐朝驿舍也丰屋美食,比较雄大。唐朝的驿田,按国家规定,数量也较多,据《册府元龟》裁,唐朝上等驿拥田达2400亩,下等驿也有720亩。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其他收获,也用作驿站日常开支。唐朝陆驿备有驿马,水驿备驿船。按《唐六典》规定,陆驿上等者每驿配备马75至60匹不等,中等驿配45至18匹,下等驿配12匹至8匹。有些驿站还配有驿驴。水驿则配备驿船,从四艘至一艘不等。唐政府每年从全国各地收上驿税150万贯左右,分到每个驿站经费约1100贯。
沿途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待遇是优厚的,连基层邮驿一站之长的驿长,也能过上悠闲生活。太平时期有些小站驿长,因客稀事简,有时竟能以诗酒消磨时光。唐代赵嘏《赠馆驿刘巡官》诗说: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莫道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李商隐也有诗日:绛台驿吏老风尘,耽酒成仙几十春。当然这是个别的例子。一般情况下,驿长的邮务还是繁忙的,就像柳宗元《馆驿使壁记》所说: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送往迎劳之礼,无旷于日。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唐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无论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B.唐朝地方各级邮政官员由政府统一任命,全国共有两万多名邮官、驿丁,邮路驿程总计约五万里,邮驿事业已经相当发达。
C.唐代邮驿系统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兵部的驾部司,驾部郎中专管国家驾舆和驿传之事,还兼管马政,以方便邮驿中马匹的调用。
D.唐政府对全国邮驿系统有定期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还有不定期巡视,各驿站还设有驿防兵,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允许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拥有驿产,按照驿站等级驿产也各有不同,这样可以自筹经费,既保证了邮驿正常开支,还能给国家上税。
B.唐代几任皇帝都很关注邮驿系统的运行情况,宪宗曾让各道观察使任命判官到各州县考核邮驿事务,玄宗、肃宗、代宗也曾派政府大员视察过。
C.唐朝的邮驿分为陆驿和水驿,陆驿的运载工具主要是驿马,有些驿站也有驿驴,而水驿运载工具则是驿船,运载工具的多少由驿站的等级决定。:学_科_网Z_X_X_K
D.唐朝驿长通常比较忙碌,几乎每天都有繁忙的邮役和应酬,当然太平时期也有些小站驿长,事务不多,还能有时间饮酒诵诗,生活悠闲自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亲征高丽和两次发兵讨伐叛乱,都通过全国驿路集结和运送大军,可见隋朝很重视发展邮驿事业,有了相对完善而有效的邮驿系统。
B.唐王朝有着完备的邮驿管理制度和充足的驿传经费,而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也能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是唐朝邮路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C.唐代邮驿系统为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每年能收上驿税150万贯左右,文人墨客也留下一些有关驿站的诗文,成为文坛佳话。
D.唐朝崇尚排场,这点在邮驿系统也能表现出来,不仅城郭宽广,街道正直,丰屋美食,而且驿产丰富,就是下等驿站也拥有720亩田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政策性利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40多万辆,而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占比就超过了50%。

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骗补的个案。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2017年数据),但这些车型排量小、技术含量低。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一流品牌仍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林芝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失 补贴政策待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央财政负担不断递增,2016年补贴清算资金就高达58.59亿元。

2016年1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通知,从补贴门槛、补贴方式、补贴金额、骗补惩罚等四个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要求2017年的国家补贴在2016年的基础上降低20%。

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公告,规定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当然,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会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更好产品。

2018年2月,四部委发布通知,大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能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以知豆D2、北汽新能源EC系列等为代表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在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的情况下,将逐步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微型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为获取补贴,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摘编自谢光耀《四部委新政下狠手 新能源客车财政补贴大降》)

材料三:

(资料于2013-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材料四:

有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为保证政策衔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以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化补贴机制。该办法对所有车企提出燃料消耗量积分(即油耗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两项考核指标。达标获正积分,未达标获负积分。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不能结转。所有负积分都必须在当年内用正积分来抵偿。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该办法还规定,新能源汽车在油耗积分计算中,可直接以2~5倍的数量参与计算。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中得到双重优惠。因此,生产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了未来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达标的最佳选择。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解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中“管理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如果是正分,可以选择出售给关联企业;如果是负分,只能从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B.某车企如果某年度在油耗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C.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正积分来抵偿,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
D.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B.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实施与延期,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
C.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难以满足2018年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补贴被减半甚至失去补贴。
D.相比2013年,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
【小题3】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哪些政策引导?请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