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麻脸铁匠

彬彬

城东头的一片竹林里,有个茅棚,里面立着一个铁匠炉。麻脸铁匠五短身村,结实得像个石子。因得过天花,落下一脸麻子,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大家反忘了他的名姓,就只叫他麻脸铁匠。

麻脸从哪里来的,人们都不如道,只知道他最擅长的活计是打钉,准确地说是打棺材钉。他打的棺材钉形如耙齿,长而锋利,带着倒口剌,钉进去便再也拔不出来。每颗棺材钉,他都能錾上一个寿字。

铁匠无妻无子,家里挂满了打好的棺材钉,看着有些恐怖。他脾气也怪,自从1937年以后,他从不给别人打犁、锄、菜刀这些寻常铁器,因此村里除了老了人口去他那买几颗棺材钉,平时大家很少去他那里,他也乐得自在。

山村的黄昏格外热闹,除了麻脸铁匠,夕阳下大家都爱聚在乌桕树下乘凉聊天,还是和往常一样,鸭子李最先打开话匣子:“不知道造的什么孽,和那麻脸做邻居,天天晚上敲打个不停,能有多少人死、哪里要那么多棺村钉?”鸭子李这么一说,大家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列举麻脸铁匠最近的诡异之处。

人群里,只有诸葛半没说话。他是牛贩子,常去城里,见多识广。见他不讲话,大家都觉得心痒痒。想鼓捣他说说,诸葛半微微一笑:“你们不知道麻脸的精明,小日本都打到府城了,说不定哈时侯到咱这儿,到时候怕是这些棺材钉都不够用的……”他这么一说,村里人既觉得茅塞顿开,又觉得悚然,对麻脸铁匠这种发国难财的人又气又恨。但大家也没证据,只能作罢。

“麻险,帮我打个镰刀吧,等着用。”王大旺急得屁股冒烟,硬着头皮央求。铁匠正往墙上挂棺材钉,说:“不打,没铁”王大旺顿时火冒三丈:“小日本都打到家门口了,你一个轶匠,不打点儿大刀片、矛子头,天天打棺材钉,留给你自己用怎的?”麻脸只自顾自地干活,并不理会。王大旺越说越气,扭头就走了。

1942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村子里突然鸡飞狗跳,保长挨家挨户地叫人起来,到乌柏树下集合。大家看到,一队穿着呢子大衣的鬼子也在树下,他们还押着一个被打得血肉模糊的人——是王大旺。

太君是为保护大家来的,他却带人去谋害皇军,还死不改悔……”翻译官大声吼着。砰砰两枪,乌桕树也震颤两下,落下许多血红的叶子……

王大旺的棺材停在祠堂里。他儿子说,他离家前曾留下遗言,不打走鬼子,不下葬,不许用麻脸的棺材钉……

这以后,村子里的人不光恨日本鬼子,也恨起了麻脸铁匠,但鬼子住在府城里,太远了,所以他们打算先对付麻脸铁匠。为了这,村里人常去请教诸葛半,在他的精心谋划下,铁匠铺周围的竹林被砍光了,成了村里的放猪场;溪流被堵上,改道了;铁匠家田里的庄稼和屋后的果树,经常莫名其妙地被毁坏。

没过多久,大家发现麻脸走了,听说是推着架子车,在黄昏时候走的。

铁匠一走,村子里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像给王大旺报了仇一样。但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没了麻脸铁匠,村子空虚了不少,都有些无所事事,连聊天也没那么精彩了。

半月后一个冬夜,尖厉的叫声划破了村里的宁静——是诸葛半的声音。大家纷纷跑到诸葛半家中,只见诸葛半直挺挺躺在床上,双眼像铃铛一样瞪着,手里拿着两个带血的棺材钉,钉上赫然錾着“寿”字。

诸葛半老婆说:“今年早上他去城里贩牛,回来就这样了。”

“肯定是麻脸,他躲在村子周围害咱们。”鸭子李急吼吼地说。

一层恐怖的阴影弥漫开来,仿佛麻脸就在窗外窥伺一样,好一会儿,诸葛半缓过气来。

“今天我贩牛回来,路过十丈坡,看见铁道铆钉被拔了,鬼子的一辆运兵车翻了,死了不少鬼子。那坡下面插满了棺村钉……”说着,诸葛半老泪纵横起来。

这以后,村里人四处找过麻脸,可再也没找到。有人说他参了军,也有人说他为了不连累村子,远走他乡了,但到底没了音信。后来,大家将铁匠铺周围的竹子又种起来,小溪也重新疏通了,铺子前后的果园、农田也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抗战胜利之后,诸葛半拿出捡回来的那两颗带血的棺材钉,钉在了王大旺的棺材上,全村老少尽着丧服,将王大旺葬在了铁匠铺后面的竹园里。那里,有麻脸铁匠的衣冠冢。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没人知道麻脸铁匠的真实名字和来历,使人物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而鸭子李、诸葛半等乡邻的刻画,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
B.文章在有关麻脸铁匠的情节设计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给人造成铁匠是个“坏人”的假象,到结尾剧情颠倒,造成比较强烈的戏剧效果。
C.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铁匠开始被乡亲们误会成奸商,人们还把王大旺的死迁怒到他身上并排挤走了他。之后写乡亲们空虚无聊,是对他们误会英雄的愚笨的嘲讽。
【小题2】有人说文章尾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小题3】“草蛇灰线法”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结构技法之一,在文中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前伏后应。请在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7 06:4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弱,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问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梦头搬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悄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要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胶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 18英寸或 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具体指什么时候?
(2)关于极光的成因,人们有哪些非物理性描述?
(3)什么是太阳风?
(4)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第28道生死轮回
雪绒花
那天下午,29岁的农贩吉田茂正在外地洽谈一笔蔬菜种子生意,猛然间感到大地剧烈颤抖起来,接着便从广播中听到了自己老家所在地宫城县发生地震的消息。他立即向朋友借了一辆摩托车,心急如焚地往回赶。
在进入宫城县管辖的地界后,吉田茂见到山石塌落,道路变形,不得不将摩托车临时寄存,而后徒步前进。随着一步步深入震区,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难走。
就在吉田茂翻越一道山梁时,触目惊心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只见屋倒墙塌,瓦砾遍地。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完全毁于地震的村庄。吉田茂心情沉重地走向村庄,忽然听见离他最近的一堆瓦砾中传出呼救声。他的心猛然颤动了一下,是停下来救别人还是视而不见继续赶路回家救自己的妻儿?短短的几秒钟犹豫后,他停下来毅然投入到救人的行动中。
吉田茂找到了一把被砸断的半截铁做,循着声音用力挖掘,在暮色四合时终于把国在里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救了出来,万幸的是中年妇女只是脸上受了些皮肉伤。就在吉田茂要离开时,中年妇女说自己的丈夫在岩手县一家饲料厂做工,儿子也在那里上中学,不知道他们此时是否遭遇不测,她请求借用吉田茂的手机给他们分别打电话。吉田茂拿出手机时,发现通讯早已中断,中年妇女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吉田茂见状就把手机交到她的手里说:“要不这样吧,我把手机留给你,等通讯恢复后,你再给亲人们打电话。”
中年妇女摇摇头:“不,你的亲人也生死未卜,你也需要它啊!”“我加快速度估计在后半夜会回到县城见到妻儿的,”吉田茂说着,迅速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和笔,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最后对中年妇女说:“如果电话能打通,拜托你给我妻子打个电话,说我一切平安,正在回家的路上去搭救她和儿子。”
吉田茂一路走,一路救人。当有近40条鲜活的生命在他参与救助下获得重生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夜,他也终于回到了县城自己的家。
古田茂站在马路边,悲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已不复存在,自己家的种子店更是墙倒屋塌、满目疮痍。他循着裂缝一遍遍呼嗅着妻儿名字,直到嗓子完全干哑,就在吉田茂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时,一位路过的邻居遇见了他,带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他的妻儿只是受了轻伤,正在城北临时医护点接受治疗。吉田茂听了不禁大喜过望,立即赶了过去,果然见到了正在挂着点滴的妻子,而安然无恙的儿子就坐在一旁守着妈妈。
吉田茂来到妻子身边,渐愧地说:“实在抱歉,这么晚我才回来……”妻子微笑着打断他的话:“不,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吉田茂听了一愣,不解地问为什么,妻子掏出手机和一张写满电话号码的纸时,吉田茂更加惊诧,因为那正是自己的手机。这时,妻子才缓缓讲起了事情经过。
原来,吉田茂救起的第一位中年妇女去岩手县寻找丈夫和儿子,结果在路上救了一个司机,把手机和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留给了司机,司机又救了一个中学生,同样把手机和纸留给了中学生,中学生又去救别的人……就这样,直到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时,它随那部手机一起传到了第27位获救者手中,而这位获救者就是吉田茂的邻居,这位邻居在救出了吉田茂的妻儿后,毫不犹豫地把手机和纸留给了这对母子。吉田茂的妻子一眼看到纸上的第一个号码居然是自己家的,而且手机也是丈夫的,才知道丈夫不仅平安活着,而且正在积极救护着他人的生命……
吉田茂听完,不禁潸然泪下,他庆幸多亏自己当初教出了那位中年妇女,从而开始了一场互救互助的爱心接力。他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爱心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给他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的人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吉田茂救出的中年妇女在吉田茂给她手机时故意半推半就,说明她自私、有心计。
B.本来当天夜里就能到家,吉田茂却走了三天三夜,主要是因为地震使道路变形难走。
C.吉田茂回到家呼唤妻儿不应、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的情节,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D.妻子说出“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这句话,是因为她知道是丈夫安排人来救她的。
【小题2】小说中的吉田茂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手机和写满电话号码的纸可以看作是象征性符号,其象征意义是什么?邻居不知道手机和纸上的第一个号码是吉田茂家的,他在把手机和号码纸留给吉田茂妻儿时,会嘱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咔嚓”一声,一根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般哼唧着,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年的热闹和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亲”的照片等细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第三段画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同时“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漫,老二鲁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小题2】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结尾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代皆沿秦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绕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便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大教堂等等。中国却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而不同于欧洲或伊斯兰以及印度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始终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载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起源于先秦流传下来的基础规范,即使经历多个朝代,仍未发生改变。
B.与中国的主要建筑功能不同,国外的主要建筑更多是作为祭拜神灵的场所,显得超凡脱俗。
C.中国建筑不是以体状外貌取胜,相对低矮平淡,因此在美学风格上比其他宗教建筑逊色一筹。
D.就整体建筑群而言,中国建筑在对称中有所变化,但就个体建筑而言,却缺少了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篇明义,指出中国建筑从秦汉至明清,基本保持延续了一贯的实践理性精神。
B.第二段通过对比中国建筑与欧洲、伊斯兰等地区建筑用途的不同,论证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D.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在提出观点后,分析了中国建筑两方面的特点,最后作了综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作为祭祀神灵与生活居住的共同场所,说明和西方相比,中国古人对供养神灵、祭祀先祖不够重视。
B.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巨大幽闭的空间、阴冷的石头材质等,都体现出宗教建筑神秘出世的特点。
C.太原永祚寺的双塔布局对称,但具体形制又不完全相同,这体现了中国建筑严整与变化的统一。
D.中国屋顶向上微翘的飞檐,表明借助线可达到轻快协调的艺术效果,我们也能由此看出大国工匠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