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误读:创造性的文学阅读
随着二十世纪相对主义思潮的兴起和解构主义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不少人对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作者意图持怀疑态度,进而怀疑“正读”的可能性,“误读”正在成为意义解读的流行方式。
误读视阅读为读者对文本的修正、突破和创造。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看,一个被重构的问题决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读者的视域与问题总是超越文本,误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不可避免的命运。从文本的意义结构看,优秀的文学文本尤其富有独创性和多义性,向读者的认知和推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无疑会给读者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从而形成读者对文本的误读。从文本意义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组合关系看,文本特别是优秀的或复杂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可供读者发挥能动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从读者的视角看,文学的虚构文本乃是一种反思的空间或媒介。读者可以对它一步一步进行探讨,却无法穷尽。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说:“给定文本的复杂性,语境的延伸性,加上阅读之势所难免的选择和组织,每一种阅读都可以说是片面的。阐释者可以发现一个文本中为早先的阐释者所忽略或歪曲的特征和含义。”故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把误读绝对化,并把创造性误读作为文学解读的主要途径和文学意义产生的基本方式。误读者以自己的思想、意图、视界和心境阅读作品,便发现了作者没有发现的东西,因而这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重新认识。
自觉的误读是为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推动我们的再思考。大多数误读是非自觉的,即读者以为自己是在“正确”地阅读文本,其实已经不经意地把本人的视野和先见投入其中,并关注和自己的理解视域相关联的意象内容,从中汲取或生发出相应的意义结论。误读者一般倾向于从当代社会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和本人的理论需要出发向文本发问。从误读所得出的意义结论看,以对《红楼梦》的不同解读为例,有的是把文本意义域放大,如把它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有的是将文本意义域缩小,如视它为曹雪芹的自传;有的是将文本意义域引申,如认为它描写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与斗争。其中,引申可算作误读的一种重要模式。引申主要体现为以复现为基础的但又带有创造性质的生发、转换。生发是在文本既有意义的范围内把意义的某一方面加以展开、扩大。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具可开发性。意义的转换主要是针对意蕴深邃或带有晦涩性的作品。比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有对亡妻的哀悼、对人生的自我感伤等多种解读,各种解读又各有其合理性和依据。这类作品由于作者有意淡化其生成背景的特殊性去追求能指的普遍性,虽然对其生成条件和创作意图的探究仍可以作为意义分析的某种路径,但因为作品意指的多值性早已超越了作者的原意,已经使得原初的创作语境和意图变得无关紧要。
作为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形式,误读还是应当以对文本相对确定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为前提,在文本所提供的一个大致限定的语境中去提问。此外,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必须是合理的。所谓合理,指这种解释不但在自身的阐释框架内具有自洽性,而且符合艺术的审美特性。误读总要以某种程度上的“正确阅读”为依据和目标,一旦阅读完全超越了文本,误读就变成了曲解。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鲁姆之所以把误读绝对化,是因为给定文本的复杂性、语境的延伸性以及阅读的选择与组织,导致每一种阅读都是片面的。
B.因为误读者一般倾向于从当代社会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和本人的理论需要出发向文本发问,故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往往产生不同的认知。
C.非自觉的误读远远多于自觉的误读,且自觉的误读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能够推动我们的再思考,而非自觉的误读不可能产生这些作用。
D.误读不是随意解读,它要求以某种程度上的“正确阅读”为依据和目标,对文本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否则就变成了曲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02: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里的月光
夏 阳
年前,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我说认识有啥用,你那事我帮 不上忙,你就别多管闲事了。老李嗫嚅着,怎么是多管闲事呢,你可不能这样说。
唉,老李一个儿时玩大的同村伙伴——老憨,在我居住的城市做建筑工,一年到头在工 地上累死累活,好不容易赶在春运前,求爷爷告奶奶,工头总算结清了工资,却在临上火车 前被歹徒逼到墙角,洗劫一空。
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挨刀剐的抢去了!老李在电话里 恶狠狠地骂道。我说,骂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帮你老憨寻回钱,我请一伙人去骂好了。
老李苦笑,笑完,又开始祥林嫂般地絮叨,这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报案都一个多礼拜, 就是不见动静。我说,人家派出所也不容易,就那么点警力,管着十多万外来人口。我帮你 找了派出所,人家指着一大堆卷宗,为难地说这是小案子,又没有明确的破案线索,自认倒霉吧,夸张点说,这和在大街上被抢了手机差不多。 估计老李听后是一副苦瓜脸。他说,哎,这可是两万块钱啊,怎么是小案子? 我只好解释,两万块钱搁你老家是巨款,在这里只能算小钱,有钱人的一顿饭钱而已。 老李悻悻地问,就没其他法子了?我一脸无奈地说,如果是上百万,派出所肯定会成立专门的破案小组。要是你的老憨丢胳膊断腿了,他们也应该会重视。 老李感慨,如果可以换,我想老憨肯定愿意拿条胳膊甚至性命来换这两万块钱的。你要知道,老憨一家老小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一年多,家里正等米下锅呢。老李又不死心地问, 真没法子了?我在你那座城市只认识你一个朋友。
我想了想说,法子倒有一个,我给你讲一个在我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吧——大概是民国 时期,一位上面来的夫人,在省城一帮官员的陪同下,从南昌去庐山避暑。中途,路过我们 镇时,夫人内急。无奈之下在路边找了个公厕。你要知道,我们那里所谓的公厕,就是一个茅坑,上面搭几块木板,臭气熏天。当地人民早习以为常,可是夫人金贵啊。她站在厕所门口犹犹豫豫,磨磨蹭蹭,最后可能是憋不住了,一捂鼻子跑了进去。夫人出来时,脸色很难看,一路上直说头晕,还嘀咕了一句:你们这里的卫生怎么搞的?陪同的官员坐不住了,上 庐山后,打电话骂人 ,从行署、县一直骂到我们镇,把镇长吓得半死。镇长考虑到夫人返程 还会经过这里,就号召全镇人民大洗厕所。又是挑粪又是消毒,整整折腾了三天。可是,夫 人没来。据说人家下山后直接去了武汉,从那里坐飞机走了。
老李听了我的故事,深有感触,沉默了半天,突然怪声怪气地尖叫,你们这里的治安怎 么搞的嘛!我大笑,隔着电话想象着老李叉腰横眉的样子,说,你这样会把人家吓坏的,人 家就是破不了案,也会自己偷偷把钱垫上。我又说,可是我们都是蚂蚁。老李无语,默默地 把电话挂了。
两天后,一个月光极好的深夜,我又接到老李的电话。老李说,我想自己把钱垫上。我 吃了一惊,大骂,不会吧,你是不是疯了?
老李幽幽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老家地处大西北,是你难以想象的穷。我上高中前,除 了出生外,没有洗过一次澡。在我们那个乡,我是唯一的高中生,受到乡亲们的资助,是乡 亲们的骄傲。现在我是作家了,在他们眼里,我无所不能,天天和中央首长在一块儿握手、 吃饭,进出小车伺候。老憨也是实在没辙儿才找到我的,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再说了,老憨 还欠着一屁股债,没了这笔钱,几个娃儿都要失学的。他们一家正盼着过个好年。
我听了心情沉重,转而又说,你自己也不宽裕,靠几个稿费,还得养活一大帮人。老李 叹了口气,说,我多写点就是了,实在不行,就写点特稿,那玩意可以多挣几个。我之所以 告诉你,是想让你配合我一下。我问,怎么配合?
你帮我把这钱给老憨,就说你公安局的朋友抓获了歹徒,把钱追缴回来了。老李不放心 地叮嘱我,你千万别露馅,对着老憨,要给足我面子。老憨现在还在工地上眼巴巴地等着我 的好消息呢。
我凝望着窗外城市上空皎洁的月光,哽咽无语。
(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 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插入了“我”给老李讲的故事,垫钱的说法启发了老李,为后文埋下伏笔,也讽 刺了社会的官僚主义作风。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语言平实,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主题深刻,表 现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C.对比鲜明是本文的特色,例如老李急人所急的言行和“我”的冷漠言行对比,城市的 生活与老憨家困难境况对比。
D.老李打电话追问我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痛骂歹徒,寻求帮助,这推动了情节发展, 生动地刻画了老李的形象。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城里的月光”有什么意蕴?以此为题,对主题表达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 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不知震坏了机舱的哪块部件,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泄漏。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西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伤。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便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只要老“西昌”舰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一事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地惊醒。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摘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紧扣题目,描写了“西昌”舰开始最后一次远航的情景,同时巧妙地引出父亲与“西昌”舰的故事。
B.“西昌”舰一起航,肖远身体就有感应,这一传奇性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将军与战舰已经是人舰合一,融为一体。
C.新吉昌舰击沉老吉昌舰,而儿子作为新舰长上任,为父亲举行了“海葬”,这一悲剧性结局让人伤感不已。
D.小说把个人命运与军队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家国情怀与父子情、战友情结合在一起,彰显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小题2】文中画线句“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你认为肖海波读懂了什么?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远航”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者朱军
1984年大学毕业,朱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就晋升为主治医生。在事业上不满足的朱军开始寻思:再往下发展,要么读研究生读博士,要么出国深造。他选择了出国。第一次走出国门,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卑。他就读的以色列哈达萨医学院是中东最大的医学中心,水平跟欧美齐平。跟以色列这样的小国家比,我们的医疗科技水平差距太大了。他下决心要把自卑变为自信。“别人都不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实验室。有时候这是精神上的折磨,但何尝不是对人的磨炼。”
三年的留学生活,让朱军开了眼界。他掌握了一些知识后,自信心也增强了。回国一年后,朱军转业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拓展新的事业。在这里,朱军带领的北大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跃居国家领先地位。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朱军从医,看见的“最初的东西”是什么呢?
1979年,他毅然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那时候,军医是令人尊敬的职业。至今,他还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高兴。“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的工作是在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也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医生的后代不学医”的现象。对此,朱军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医学教育是必需品,医生这种职业应该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只要人类存在,这一点便不会改变。一定会有优秀的人来接班,把医学的精华传承下去。
不可否认,医学教育也面临压力和挑战。现在有的医生天天抱怨患者“怎么不喜欢我们了,怎么污蔑我们了”,对此,朱军很不以为然,他感慨地说:“现在医生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身还有问题,需要自我调整,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尊敬。医院里一直都有好大夫、差大夫,但是目前的社会氛围,可能会惯坏一部分大夫,让他们养成一些毛病。”他认为,现代医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给准备从医的人补上人文这一课。
下医治病,上医治心。在朱军看来,无论肿瘤还是其他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受哪一个单独因素影响的。“现代社会压力大,要有好的身体,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重要的是要心安。让病人心安,考验的是医生的心胸和情怀。”
在同事眼中,朱军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有慈悲之心。他曾说,慈悲心是与医术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他很细心,无论对小孩、老人还是别的患者,都很注意他们接受治疗时的感受,并希望用自己的言语举止去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患者是来找我们看病的,不是来结仇的。他长得丑还是美,有钱还是没钱,都是病人。他来看病,我们就给他服务。”朱军也希望科里的医生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给每一个生命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摘编自杨桂青《朱军:悲悯之心待病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这让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朱军感到自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弃。
B.三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朱军受益匪浅,回国一年后他转业到北大肿瘤医院,在这里,他带出了一个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的医疗团队。
C.第三军医大学是朱军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毅然报考这所学校,成为一名医生,借此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D.医生的后代不学医,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引发了朱军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的思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上主治医生后,朱军选择出国深造,为改变祖国医疗科技落后的局面,他勤奋学习,表现出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B.在朱军看来,医患纠纷出现的原因,有不少来自医生自身的缺点,有些医生天天报怨患者不满意、不喜欢自己,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C.朱军成为优秀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以“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为己任。
D.朱军是一个有心胸和情怀的医生,他认为慈悲心比医术更重要,他细心观察患者,理解患者,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患者心安。
【小题3】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朱军所持态度为何是“乐观而谨慎”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活儿
袁省梅
儿子的任命书刚下,准备去参加干部培训时,接到父亲根爷的电话,说要趁闰月,把活儿做了。“活儿”是羊凹岭对棺材的叫法。人死了,得要装在“活儿”里。羊凹岭讲究在闰月给老人做口活儿,说是给老人添寿增福。
儿子不同意,说爸你还没七老八十到做活儿的年纪吧?就是你百年后还怕我买不下好的?再说我在城里给你买了房子,一百多平米哩,眼看着就装修好了,你和我妈都到城里住。
听着儿子的话,根爷脸上立马落下一层暗灰,电话里就吼开了,我哪儿也不去就住我这土院,院小安心,一砖一瓦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柴棒棒都是我自己的,踏踏哪个角角摸摸哪个边边,心里都坦坦荡荡的,谁也不敢说半句不是!根爷知道儿子现在别说买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就是买一栋楼也能买得起。当然也不是儿子能买得起,是儿子头上的帽子手里的圆坨坨买得起。
根爷撂下电话时.也狠狠地撂下一句话,给你老子做活儿,你不怕人骂就甭回。
其实儿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根爷还不到必须要准备棺材的年龄,况且也不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况且现在棺材铺光羊凹岭街上就有四五家,松木柏木的,想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时候拉.就什么时候拉。
可谁也阻挡不了根爷做“活儿”,撂下电话就跑到街上买木料去了。
儿子赶回时,院里已堆了好几根粗大的木料。
根爷看着儿子急火火的模样,偷偷笑,本性没变,孺子可教。脸上却淡淡冷冷的,吩咐他割肉买酒请木匠。
儿子还没抬脚,屋里了一屋子人。根爷认得,都是镇上和村里的头头脑脑。那些人一,就问啥时候动工请了哪个木匠要雕刻多少花,你一句他一句,人人脸上都是软软柔柔的像刨花般好看。说着话,就从包里掏东西,烟酒堆了一桌子了,还在掏。
根爷把儿子拉到一边,悄悄地,给你老子做个活儿是你当娃的本分,你唤这么多人,不怕人笑?
好说歹说儿子把那些人哄走了,木匠也进了儿子踢一脚木料,嫌不够粗嫌疤痕多,要重买。根爷不让。根爷说,你忘了你太爷爷装的啥活儿了?一张破席子一裹就埋了。你爷呢?条件好了些,也不过是一个松木薄板。我就记得你爷抚着那松木薄板说,人都有一死哩,活着安心,不做亏心事;死了,也落个安然,不要让人戳着坟头骂。再好的活儿,松木也好柏木也好,还不是三尺宽六尺长个木盒盒?活着时能对得起头顶的日头地里的祖先手上的饭碗比啥都强。
根爷的话说得不重但掷地有声。儿子觉得爸的话里有话,抬眼看根爷时,果然看出了老
人眼里有一些跟做活儿没关系的东西。
解板,刨光,合缝,木匠不停歇地做了五天,刨花开了一院木香漾了半巷,根爷的活儿做成了。一口平常的棺材,没有雕花刻鸟,也没有加檐子底座。五天里,根爷把大门锁了,人把门拍得雷响也不开,也不让儿子出门。单位有事,儿子就在电话上安排。羊凹岭的风俗,县里的领导同事都清楚,没有人怪罪根爷儿子。
根爷抚着棺材叫儿子进去。还是羊凹岭的风俗,老人的棺材做好了,子女要躺进去暖暖棺材,给老人祈福,帮老人驱邪,求得老人长寿。根爷说,虽是些老讲究,我觉得还是有些个说道的。不是古话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吗?现在的人见了棺材都不落泪哩。你进去,躺一躺,看看有啥感觉?
儿子进去了。儿子刚躺到棺材里,根爷就把盖子盖上了。黑洞洞的棺材里儿子急的“爸、爸”地叫唤,唤着唤着就默了声。老伴急得骂根爷,看憋坏了娃。根爷点了支烟,悠悠地咂着,留着缝哩,哪能憋坏了娃。
儿子从棺材里爬出时,跟爸要了旱烟包,卷卷去卷不成。根爷嘎嘎笑着卷了根粗大的旱烟,递给娃。
儿子猛地吸了口,缓缓地吐出—团白雾,不看根爷,盯着棺材说,躺在棺材里,爸,三尺不到的棺材里,我一下全明白了。
根爷拍着他的活儿,对这次“培训”似乎很满意。
(选自2011年第14期《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根爷让儿子为自己做“活儿”的真正用意是教育儿子,文中有哪些暗示?
【小题2】爷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暖棺”这一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儿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以“活儿"为题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宇宙的边疆(节选)

卡尔•萨根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绝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便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的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有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很可能到处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逼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题1】下列对第一、二自然段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形象暗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很肤浅、探索极其有限。
B.适用于地球的米、英里等度量单位,面对宇宙的辽阔无垠,已经没有意义。
C.人类用光速来度量距离,用光年来测算时空,经测算,太阳离地球约8光年。
D.光年这个长度单位并不度量时间,而是度量距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地方,地球既不唯一也不典型。
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行星、恒星、星系稀罕珍贵,但不典型。
C.宇宙唯一典型的地方奇特荒芜,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
D.人类争取了在一个行星上生存的1033分之一的机会,生命因而宝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组成星系的上千亿个恒星中,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B.恒星、行星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了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C.地球是伴随太阳有人居住的行星,但这种现象在宇宙中可能不是唯一的。
D.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虽然刚刚开始,却不会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