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进入

朱以撒

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已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

②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③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数一般地生产,天数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④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当人们举着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⑤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拧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显示出咬合的紧密。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于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时时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跓足。

⑥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⑦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肢体被扎入,由于太深,最精华的部分就留在体内了,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之刺进入它的深处,永远拔不出来,夜阑更深时,能否听到它无奈的呻吟。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有删减)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A.
【小题2】文章题为“进入”,全文主要写了哪些“进入”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A.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请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9:09: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控制论的出现,通常都认为从维纳1948年出版第一本书开始,但梁诚瑞在“维纳的控制论和清华大学”一文中考证说:“控制论并非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产生于美国,它的发端在中国的清华大学。”梁先生引用维纳于1954年出版的回顾科学生涯的书《我是一个数学家》中的自述,他宁愿选择在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的1935年作为创立控制论的起点。他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正是在清华大学,维纳实现了从纯数学领域向电机工程和技术科学的转变。

1960年在莫斯科举行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时,维纳应邀参加了《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的有关控制论的座谈会。当被问到:“创立控制论时,是否出现过某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维纳回答说:“在哲学家中有一个人,如果他活到今天,毫无疑问,他将研究控制论。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最早试图用数学形式建立逻辑推理体系,发明过二元算术计算方法。据查莱布尼茨于1697年通过耶稣会理士白晋得到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启发。白晋当时是康熙宫内的法国传教士,受命返回欧洲,系统地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哲学。在《莱布尼茨全集》第四卷第一期上有他给友人的一封长信,其中有对《易经》的评论,他还写过《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长篇论文。梁诚瑞的结论是:“控制论的直系祖先是欧洲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基础来自《易经》。”

控制论与中国的这两层缘分或许还可以做进一步考证。但维纳能摆脱“反动分子”“伪科学家”的形象,而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莫斯科出席IFAC第一次代表大会,则确实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先生的功劳。维纳的控制论发表后,在哲学界曾引起轩然大波。此书的副标题是“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人也是动物,把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起来,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惹怒了不少哲学家,就像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搬到太阳系的一个角落而触怒了教皇一样。前苏联的哲学界首先发起攻击,称控制论是一种反动的伪科学,是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还有更严重的批评说,控制论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这位数学家在前苏联和东欧被视为反动的伪科学家和帝国主义的帮凶。鉴于当时的世界形势,未见有人公开辩论过。

1954年,钱学森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迅速地被译成俄、德文版。作者系统地揭示了控制论对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书内未触及到人类这种动物的尊严,写的全是技术科学。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界立即接受了这一新学科,从而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该学科发展的高潮。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和卡尔曼的可观、可控性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都是在此期间出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只好放下武器,悄悄修改了各辞书中的词条,肯定控制论是一门“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

1957年在巴黎成立IFAC筹委会,1960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了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全世界控制论科学家咸集于莫斯科大学礼堂。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66岁的他,已显苍老。听别人作报告时鼾声大作,毫不顾及自己是人们注视的焦点。与会者只好吟诵《工程控制论》序言中史诗般的名句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建立这门技术科学,能赋予人们更宽阔、更缜密的眼光去观察老问题,为解决新问题开辟意想不到的新前景。”

钱学森从1935年起,在美国工作了20年,为美国的航空、火箭科学技术作出了卓越贡献。50年代初受到美国反动政府的迫害,被迫离开了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受困达5年之久。在困境中,他转向工程控制论的研究。最近他还说,研究工程控制论只是为了转移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争取获准回归祖国,当时没有想到建立一门新科学。

【小题1】不属于“控制论与中国”的“缘分”的一项是( )
A.维纳1935年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
B.控制论受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影响,而莱布尼茨思想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C.中国科学家、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深远广泛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对控制论创立者维纳的态度。
D.在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上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之后,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也转变了对控制论的态度。
【小题2】对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控制论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是它的创立是有哲学依据的。
B.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了解源于法国哲学家白晋的介绍。
C.莱布尼茨曾评论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了中国古老智慧的启发。
D.《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可以说间接地成为了控制论的哲学基础。
【小题3】对第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在不少哲学家们眼中等于把动物(包括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这样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
B.作者把维纳和哥白尼比较,是因为二者都能“触怒”“惹怒”某些人。
C.“反动的伪科学”“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抨击是哲学家“被惹怒了”的表现。
D.有一些支持维纳控制论观点的人,在前苏联和东欧一片攻击声中,鉴于当时世界形势,未能公开为维纳和控制论辩护。
【小题4】钱学森出版《工程控制论》影响广泛而深远,不属于该理论影响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科学界,包括前苏联在内,立即接受了工程控制论这一新学科。
B.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被吸引,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及卡尔曼的可观、可控性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科学成果的出现。
C.各辞书中的词条被修改,控制论是“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的地位被承认。
D.钱学森凭《工程控制论》成功转移了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他因而提前获准离开美国回归祖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重要的“元典”。20世纪初期,《文心雕龙》被黄侃、范文澜、刘永济等国学大师搬上大学讲坛;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对这本书的研究终于形成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据统计,一百年来,有关专著、专书已达750种,论文一万篇。这是中华文化之幸,但对进一步的研究而言,却是一座横亘在面前的高山,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这需要专业研究者对“龙学”海量资料进行全面梳理。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全面检视,需要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文本进行较为彻底的校勘和整理,最终拿出一个更为可靠的具有“定本”性质的文本,以解决尚未有令人满意的文本的问题;二是汇聚古往今来的《文心雕龙》评论和阐释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文义;三是对近百年来丰富的“龙学”成果进行全方位集中梳理,来充分展示其巨大成就,亦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
近百年来,“龙学”的发展虽然有着巨大的成就,但其应用范围和领域相对狭窄单一,有些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一直被轻视或忽视。《文心雕龙》虽然在大学讲台上展示了其文艺学的魅力,但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量很少。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对“龙学”性质的认识有关,也与我们缺乏对“龙学”的大规模清理和全面研究有关。实际上,“龙学”的性质不仅是文艺学,《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研究的对象,而且与当今大学教育密切相关,如思想文化教育、审美修养、写作训练等方面,《文心雕龙》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的认识却非常不够。
近年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性及其在世界文论话语中的地位问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以《文心雕龙》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然而,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传入以及文学观念的转变,中国文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遭受削足适履的伤害。尽管我们数十年来对《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研究理路、阐释方式以及价值尺度主要还是西学的,《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本来面目和独特价值仍然有待彰显。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中国文论家必须改弦更张,先彻底摆脱西方文论的枷锁,回归自我,仔细检查、阐释我们几千年来使用的传统的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然后回头来面对西方文论。”对此,我们深以为然。因此,回归中国文论的语境,原原本本地阐释《文心雕龙》,发掘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其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之建构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放眼全球文化和文学,找到中国文论自己的位置,乃是《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归宿。
(摘编自戚良德《百年“龙学”与中华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丰富,这与黄侃等国学大师将“龙学”发扬光大有关。
B.全面检视“龙学”研究成果,既要展示其巨大成就,又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C.《文心雕龙》文艺学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还不明显。
D.近代以来由于西学的传入,中国文论话语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受到削足适履的伤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阐述“龙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应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梳理。
B.第二段论述要全面检视《文心雕龙》研究成果,并从三个方面指出研究的不足。
C.第三段阐述了对“龙学”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并论及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D.文章引用季羡林的话,阐明中国文论应回归自己的语境,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至今没有一个“定本”性质的文本,会影响“龙学”的进一步发展。
B.加强对《文心雕龙》的全面研究,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C.以“龙学”为主,摆脱西方文论的束缚,才能彰显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价值。
D.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该阐释传统文论术语,建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小题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摇摇他说“忠于自然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
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
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从鲁迅到巴金

①鲁迅在1936年10月去世以后,面对文学领域留下的巨大空白,有人试图重新选定一个作家作为鲁迅精神的继承者。但事实上,鲁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凝聚起来的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硬骨头精神,尤其是他晚年杂文中所焕发的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社会良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人能够企及的。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是不能用册封的形式来选定的,它只能在自然而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且是在风雨相伴中经受考验。

②我们所谓的鲁迅传统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抗战以后,由于统一战线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精神传统的形态也必然地发生变化,它虽然不可能以战前的方式来体现,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它依然是凝聚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核心力量,总是会通过貌似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这已经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实践的道路所证明。我们只有确认了这些基本的特征,才有可能对于巴金的写作与文学实践活动的意义有所理解。

③鲁迅精神传统的主要内涵,是特立独行于文坛、毫不妥协的现实战斗精神,并非个人的反抗而是随时随地团结各种反抗力量、发掘新生力量、扩大自己战线的战斗策略,贴近日常生活、于社会文化的细节中揭示民族悲剧实质的视角,这是鲁迅战斗传统最为重要的生命核心,也是它的活的灵魂。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鲁迅精神,没有群体的批判实践也不是鲁迅的批判策略,而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日常文化细节一味作高谈阔论,更不是鲁迅所认可的批判方法。鲁迅是极富专制体制下反抗经验的人,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中国所面对的黑暗势力是何等的强大,凭着热情与勇敢是决不能胜以对方的,所以他对于暴虎冯河之类的莽撞做法一向嗤之以鼻,这也是他一而再、再而三煞费苦心寻找同盟军、布成统一战线的原因所在。而这一点,正是激进而且“左”得可爱的青年们决不肯给以理解和原谅的。再者,鲁迅的批判精神始终是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的,总是从具体事件的斗争上升为一般批判精神,所以他一再拒绝出国去做流亡寓公,宁肯不顾危险站立在他所深深热爱却不得不接受其怨恨相报的现实社会当中,与旧势力进行面对面的肉搏战。这也是他后来放弃功成名就的小说创作而转向招人讥骂的杂文写作的原因所在。

④巴金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有许多地方都与鲁迅相似。他们在走上文坛前都接受过某些西方的社会思潮,并且以此为旗帜投身于社会运动,也都曾经因为理想的失败而陷入深刻的绝望。后来他们以小说创作著名于文坛,成为新文学传统中的重要作家。然而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各自的社会理想又重新鼓舞他们离开文学创作,转而写作反思社会历史、反思民族弱点的战斗性杂文,在无情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中成为当代中国良知的代表。

⑤但是巴金与鲁迅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鲁迅在社会理想方面持现实的战斗态度,他渴望与先锋性的社会思潮结成同盟,从他者的理想中寻求未来道路;而巴金很早就接受并研究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自以为是接受了先进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因此对于别的社会思潮更多的是持批判态度。在1949年中国政治史上试图拉开社会主义的序幕时,他曾经努力从中找到与自己所期盼的理想世界相吻合的地方,所以在1950年代他写作许多欢欣鼓舞的文章,也是有一定的思想基础的。正如他所崇拜的克鲁泡特金等人在十月革命后也都满腔热忱地回到俄罗斯去参加理想世界的建设一样,一个真正信仰社会主义理想的人,绝不可能无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巴金深受克氏的影响,这才有了他在“文革”浩劫以后《随想录》的写作,这也是巴金的伦理学和道德完善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他与鲁迅有所不同。鲁迅绝望而战斗,无比深刻;巴金则始终有理想的照耀,他的绝望中有温情,多少是含有遗憾惋惜的因素。

⑥与鲁迅晚年的杂文创作一样,巴金晚年选择写《随想录》也是充满争议的。鲁迅晚年杂文正是《随想录》的思想渊源和血脉渊源。这在《怀念鲁迅先生》和《鹰的歌》里说得很清楚。他说过:“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随想录》是中国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述,事实上也只有巴金才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这是巴金学习鲁迅的最后一次重大实践。

【小题1】本学期学过的写鲁迅的文章为《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鲁迅的“硬骨精神”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在社会理想方面持现实的战斗态度。
B.特立独行于文坛,毫不妥协的现实战斗精神。
C.鲁迅绝望而战斗,无比深刻。
D.敢于向一切邪恶势力宣战,血战到底,不获胜利,誓不罢休。
【小题3】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巨大空白”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末说《随想录》是巴金最后一次重大实践的理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鲁迅到巴金”,通观全文,可知巴金当之无愧地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
【小题6】请概括文中鲁迅与巴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