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微写作
《论语》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准则,请从下列《论语》的某一则中任选一个角度,并结合《四世同堂》或《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要求:观点明确,符合原著,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8:1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选自《祝福》)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小题1】“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什么?
【小题2】乙文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花声,有什么作用?
【小题3】甲、丙两文在表现手法运用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门外有人拍门。
“瑞宣!开门去!”祁老人叫。“多半是你爸爸回来了。”
瑞宣又请上弟弟瑞全,才把装满石头的破缸挪开。门外,立着的不是他们的父亲,而是钱默吟先生。他们弟兄俩全愣住了。钱先生来访是件极稀奇的事。瑞宣马上看到时局的紧急,心中越发不安。瑞全也看到危险,可是只感到兴奋,而毫无不安与恐惧。
钱先生穿着件很肥大的旧蓝布衫,袖口与领边已全磨破。他还是很和蔼,很镇定,可是他自己知道今天破例到友人家来便是不镇定的表示。含着笑,他低声的问:“老人们都在家吧?”
“请吧!钱伯父!”瑞宣闪开了路。
钱先生仿佛迟疑了一下,才往里走。
瑞全先跑进去,告诉祖父:“钱先生来了。”
祁老人听见了,全家也都听到,大家全为之一惊。祁老人迎了出来。又惊又喜,他几乎说不上话来。
钱默吟很自然,微抱歉意的说着:“第一次来看你老人家,第一次!我太懒了,简直不愿出街门。”
到北屋客厅坐下,钱先生先对瑞宣声明:“千万别张罗茶水!一客气,我下次就更不敢来了!”这也暗示出,他愿意开门见山的把来意说明,而且不希望逐一的见祁家全家的老幼。
祁老人先提出实际的问题:“这两天我很惦记着你!咱们是老邻居,老朋友了,不准说客气话,你有粮食没有。没有,告诉我一声!粮食可不比别的东西,一天,一顿,也缺不得!”
默吟先生没说有粮,也没说没粮,而只含混的一笑,倒好像即使已经绝粮,他也不屑于多去注意。
“我——”默吟先生笑着,闭了闭眼。“我请教瑞宣世兄,”他的眼也看了瑞全一下,“时局要演变到什么样子呢?你看,我是不大问国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地生活着,全是国家所赐。我这几天什么也干不下去!我不怕穷,不怕苦,我只怕丢了咱们的北平城!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见他们没有回答。他又补上了两句:“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祁老人颇想说出他对北平的信仰,而劝告钱先生不必过于忧虑。可是,他不能完全了解钱先生的话;钱先生的话好像是当票子上的字,虽然也是字,而另有个写法——你要是随便的乱猜,赎错了东西才麻烦呢!于是,他的嘴唇动了动,而没说出话来。
瑞宣,这两天心中极不安,本想说些悲观的话,可是有老太爷在一旁,他不便随便开口。 瑞全没有什么顾忌。他早就想谈话,而找不到合适的人。大哥的学问见识都不坏,可是大哥是那么能故意的缄默,非用许多方法不能招出他的话来。二哥,呕,跟二哥二嫂只能谈谈电影与玩乐。和二哥夫妇谈话,还不如和祖父或大嫂谈谈油盐酱醋呢——虽然无趣,可是至少也还和生活有关。现在,他抓住了钱先生。他知道钱先生是个有些思想的人——尽管他的思想不对他的路子。他立起来挺了挺腰,说:“我看哪,不是战,就是降!”
“至于那么严重?”钱先生的笑纹僵在了脸上,右腮上有一小块肉直抽动。
“有田中奏折在那里,日本军阀不能不侵略中国;有九一八的便宜事在那里,他们不能不马上侵略中国。他们的侵略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征服了全世界,大概还要征服火星!”
“火星?”祖父既不相信孙子的话,更不知道火星在哪条大街上。
瑞全没有理会祖父的质问,理直气壮的说下去:“日本的宗教,教育,气量,地势,军备,工业,与海盗文化的基础,军阀们的野心,全都朝着侵略的这一条路子走。走私,闹事,骑着人家脖子拉屎,都是侵略者的必有的手段!卢沟桥的炮火也是侵略的手段之一,这回能敷衍过去,过不了十天半月准保又在别处——也许就在西苑或护国寺——闹个更大的事。日本现在是骑在虎背上,非乱撞不可!”
瑞宣脸上笑着,眼中可已经微微的湿了。
祁老人听到“护国寺”,心中颤了一下:护国寺离小羊圈太近了!
“三爷,”钱先生低声的叫。“咱们自己怎么办呢?”
瑞全,因为气愤,话虽然说的不很多,可是有点声嘶力竭的样子。心中也仿佛很乱,没法再说下去。在理智上,他知道中国的军备不是日本的敌手,假若真打起来,我们必定吃很大的亏。但是,从感情上,他又愿意马上抵抗,因为多耽误一天,日本人便多占一天的便宜;等到敌人完全布置好,我们想还手也来不及了!他愿意抵抗。假若中日真的开了仗,他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献给国家的。可是,他怕被人问倒:“牺牲了性命,准能打得胜吗?”他决不怀疑自己的情愿牺牲,可是不喜欢被人问倒,他已经快在大学毕业,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他身上出了汗。抓了抓头,他坐下了,脸上起了好几个红斑点。
“瑞宣?”钱先生的眼神与语气请求瑞宣发表意见。 瑞宣先笑了一下,而后声音很低的说:“还是打好!”钱先生闭上了眼,详细咂摸瑞宣的话的滋味。
瑞全跳了起来,把双手放在瑞宣的双肩上:“大哥!大哥!”他的脸完全红了,又叫了两声大哥,而说不上话来
这时候,小顺儿跑了进来,“爸!门口,门口……”祁老人正找不着说话的机会与对象,急快的抓到重孙子:“你看!你看!刚开开门,你就往外跑,真不听话!告诉你,外边闹日本鬼子哪!”
小顺儿的鼻子皱起来,撇着小嘴:“什么小日本儿,我不怕!”他得意的伸起小拳头来。
(取材于老舍《四世同堂》)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先生衣着简朴,潇洒自然,举手投足之间很讲礼仪,他和祁家走动不多,但很受祁家祖孙的尊重和欢迎。
B.祁老人按照以往的经验,应对战乱,主要就是用装满石头的大缸堵上门、储备好多粮食以及大人孩子减少出门。
C.对钱先生,祁老人虽然十分友好关心,但他显然觉得钱先生关于北平的一段话和当票一样不可信,也不愿去应答。
D.当听到瑞全对时局“不是战就是降”的判断,钱先生“右腮上有一小块肉直抽动”,表现出他对和平自由即将失去的痛苦。
【小题2】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像祁家这样的人家都会在院门两侧贴出对联,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相应的下联。
老少平安福气至;
【小题3】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瑞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4】简要分析划线语段中瑞全的内心世界。
【小题5】老舍先生善于用风趣语言调侃笔下的人物,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处加以赏析。
【小题6】对自由北平的热爱给了钱先生大无畏的牺牲勇气。热爱、理想、信仰,往往能给人以超乎寻常的力量,这在很多文学名著中都能看到。请从《红岩》《平凡的世界》或你读过的其他文学名著中选取恰当事例,结合具体内容,对其中一点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同此心

老舍

他们三个都不想作英雄。年岁,知识,理想,都不许他们还沉醉在《武松打虎》或《单刀赴会》那些故事中。

可是,他们困在了亡城。只有一个缝留给他们一一低首去作行尸走肉。

王文义是三个中最强壮的。差一年就大学毕业了,敌人的炮火打碎他的生命的好梦。假若他愿意等着文凭与学士的头衔,他便须先承认自己是亡国奴。他把墙上的一面小镜打得粉碎,镜中那对大而亮的眼,那个宽大的脑门,那个高直的鼻子,永将不能被自己再看见,直到国土收复了的一天。

他把范明力和吴聪找了来,两个都是他的同年级而不同学系的学友。“有了办法没有?”

“我们逃吧?”吴聪试着步儿说,语声似乎是被羞愧给管束住。

“逃?”王文义低声的问,而后待了半天才摇了摇头:“不,不能逃!逃到哪里去?为什么逃?难道这里不是我们的土地?”“我也这么问过自己,”吴聪的语声高了些,“我是这么想:咱们死在这里太可惜,而且并没有什么好处。”

“是的,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可惜;三个人的力量太小,无益。”王文义点着头说。忽然,他立了起来:“可是,亡国奴是没有等级的,一个大学生和一个洋车夫没有丝毫的分别;再从反面来说,在为国牺牲上,谁的血洒在地上都是同样的有价值。我不逃,我要在这里死。”“我明白了你的意思!”范明力的厚嘴唇掀动着,“死不是为急速结束这一生,而是把一点不死的精神传延下去。”

“好吧,”吴聪把窄胸挺起来,“说你的办法吧!我愿意陪伴着你们去死!”

“我们先立誓!”

“吴聪,范明力,王文义,愿为国家而死,争取民族的永远独立自由!”

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无论冬夏老坐着一个老婆婆。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老少男女都呼她“好妈妈”。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

她不识字,不晓得国家大事,可是她知道恨日本。现在,满天飞的,遍地跑的,杀人的,放火的,都是日本。

最使她不痛快的,是马路那边站岗的那个兵。他的长刺刀老在枪上安着,在秋阳下闪着白亮亮的冷光,他的脚是那么宽,那么重,可那是“咱们”的地。

凡是能来杀或打这个兵的,她便应当呼之为一一容或她会说这个一一英雄,只要他敢去收拾那个兵。

啊,那兵又换班了。我们的英雄啊,怎么还不来?还不来?老妈妈盼祷着。

好消息来了!拉车的王二拿着双由垃圾堆上拾来的袜子,蹲在她旁边,他偷偷说:“好妈妈,听说我们两个小伙子,把他们的一车炸弹全烧完,还打死他们五六个兵!”“听说那俩小伙子是跑进一家小肉铺去,跑进去就没影儿啦。好妈妈,你看肉铺的人也真有胆子,敢把俩小伙子放走!我们有骨头的,好妈妈?”

好妈妈几天没用过的笑容,由心中跳到脸上。“要是有人敢打那边的那个东西,我也敢帮忙,你信不信?”“我怎么不信?我要有枪,我就敢过去!有了一个不怕死的,接着就有十个,一百个,一千个,是不是,对不对?”

第二天,都快到收活的时候了,来了个面生的小伙子,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好妈妈刚要拿针,那个小伙子拦住了她。“明天我来取吧,天快黑了。回家吗?一块儿走?”一同进了驴儿胡同,少年低声的问:“这条胡同里有穿堂门没有?”

“你是好人!”好妈妈点头赞叹。“我告诉你,这里路南的第十个门,有个后门,可是没法打穿堂儿,那是人家的住宅呀。”

少年没有言语。好妈妈慢慢的想出来:“行!我要准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我可以托咐倒脏土的李五给你们开开门。”

“我明天早晨八点来!”

“就是卖杏茶的周四过来的时候?”

“好!卖杏茶的过来,那个门得开开!”

“你知道我要干什么?”

“知道!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

次日,好妈妈早早就到了。“杏儿一一茶哟。”周四就快到她面前了,她的眼几乎不能转动。忽然,直象一条黑影儿,由便道上闪到马路边的一棵柳树后,紧跟着,枪响了,一声两声。那个兵倒在了地上。南边北边响了警笛。那条黑影闪进了驴儿胡同。

也就是刚四点钟吧,她想收活回家,她的心里堵得慌,正在这么想,取袜子的来了!她几乎不肯相信自己的眼晴!他蹲在一旁,看着袜子,低声的问:“早晨我打死他没有。”

好妈妈微微一摇头。“他装死儿呢,一会儿就爬起来了。”“呕!下回得用炸弹!

你要是有枪啊,给王二一支,他也愿意干。”

“有的是人,妈妈!”

“哎,下回来,打准一点!”好妈妈的心里又不堵得慌了。

他们三个又坐在一处,互相报告着工作,并且计划着以后的办法。

王文义不得意,也不失望:“咱们的成功与失败都没关系,唯一的好处是把未死的人心给激动起来了。咱们的心,大家的心,都并差不很多。我们只是作了应该作的事,至多也不过是先走了一步而已。好吧,我们商量明天的事好吧。

(选自老舍《火车集》,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三个都不想作英雄……可是他们困在了亡城。”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王文义等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矛盾。
B.年老的郝妈妈没有知识,也不懂国家大事,可是在国难当头之际却深明大义,无所畏惧,表现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C.小说第二部分集中写了抗击侵略者的具体场景,“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的小伙子刺杀敌人未能成功,郝妈妈非常失望。
D.在王文义看来,行动的意义在于“把未死的人心给激动起来了”。小说以“人同此心”为题,简练明确,内涵丰富。
【小题2】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
【小题3】《人同此心》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色?请从《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为例,谈谈你对其谋篇布局特点的体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作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
【小题3】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