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选自《祝福》)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小题1】“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什么?
【小题2】乙文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花声,有什么作用?
【小题3】甲、丙两文在表现手法运用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5:4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杂谈
鲁迅
① 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 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 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 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能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 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⑥ 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着,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⑦ 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小题2】简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晤晤。”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 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小题1】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上用墨不多却作用很大,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这篇小说收入《彷徨》时作了修改。下面句子是未经修改的,对照课文,简要说明修改后的好处。
(1)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2)“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眼,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小题3】“‘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在这里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对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