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D.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B.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D.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化字应该得到推广。
B.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C.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D.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1: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对水源要求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要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在里面,就要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
B.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淘洗清理,防止出现“井泥”等污染水源。
C.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
D.几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不过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不但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还可能会烧毁梁木,浸塌墙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B.《后汉书》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是说古人采用清理疏浚水井或是改换水井的方式,以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
C.《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同时又要参观其厕所。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屋质量的重要标准。
D.古人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
B.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蜃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
C.秦时商鞅用黥刑惩治道路上乱倒垃圾的行为,因此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
D.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厕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怕你会拒绝我

毛宽桥

①1968年5月的一天,密西西比州际公路的一个小站上,一辆开往亚拉巴马的长途汽车搭载了最后一名乘客后缓缓启动。最后上车的乘客是个黑人,这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

②“嗨,黑鬼!”车厢后排的几个白人青年站起来,冲着黑人乘客做着侮辱的手势。仿佛习惯了他们嚣张的挑衅,黑人乘客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把手上的旧皮包放在地板上,拉住顶棚垂下的扶手,四处打量着车厢,似乎想找个空座。看到后排还有几个位子,他拎起皮包,刚朝后面走了几步就停下了:几个原本坐在一起的青年见他过来就迅速分散开来,或躺或坐,把几个空座全给占了。看到几个小伙子捉弄这个黑大个儿,车厢里的其他乘客都哈哈大笑起来。

③黑人乘客无可奈何地把皮包放回地板上,倚着门口过道里的栏杆闭上眼睛,好似真的打算就这样站下去。“先生。”耳边响起一个稚嫩的童音,不过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车上全是些白人,没有谁会和自己这样的黑鬼说话。

④当那句执拗的“先生”第二次响起的时候,他终于睁开了眼睛。是旁边位子上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蓝色的眼睛盯着他,果真是在招呼他。“嗯?”黑人乘客低头看着那个小家伙。没必要和这小鬼纠缠太多,谁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要是以为自己好欺负也来奚落自己,就让他好看。这样想着,他又低头看了看脚下的皮包。

⑤“你要不介意的话,可以坐这里。”小男孩起身坐到邻座母亲的怀里,腾出了位子。车厢里一片哗然。那是美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种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猖獗的3K党党徒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可以看到的黑人都当成他们的袭击目标,就连那些同情黑人的进步人士也遭到报复和毒打。因为担心会成为3K党的目标,现在几乎没人敢在公共场合随便和黑人交谈,更别说让位了。

⑥黑人乘客盯着小男孩的眼睛,湛蓝色的瞳孔没有一丝的敌意。离伯明翰还有二百多英里,至少还得站五六个小时,也许真的应该接受他的好意……迟疑了片刻,黑人乘客还是坐了下来。

⑦看到小男孩躲在母亲的怀里偷偷地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伸手摸了下小家伙的头:“你不怕我吗?”

⑧“我怕你会拒绝我。”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道。

⑨黑人乘客稍稍愣了一下,刚想说些什么,但看到小男孩的母亲紧张地把儿子搂在怀里,似乎生怕儿子再乱说话,于是,他识趣地闭上了嘴,失神地望着搁在腿上的皮包。过了几分钟,他把那个鼓嚢嚢的皮包放到地上,靠在座位上睡着了。

⑩汽车刚刚到站,黑人乘客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拉开车门,很难想象一个刚睡醒的人精神会那么好。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黑大个儿刚下车,就被旁边冲过来的几个大汉不由分说地按在了地上。其中一个中年男子掰开黑大个儿的手,夺过那个皮包,拉开锁链看了看交给了一旁的同伴。

⑪在乘客们惊恐的眼光中,中年男子走进车厢大声宣布:“公民们,不要紧张,我们是伯明翰警局的警察,不是什么歹徒。”看到他手中的警官证之后,车厢里的乘客们这才松了口气。

⑫原来,最近几天联邦调查局接到匿名者的举报电话,声称黑人中的激进派别已经着手准备在南部地区制造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作为对一个月前种族主义者暗杀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报复。

⑬“你们都无法想象自己有多危险!”中年警官指着同伴手中的那个皮包说道,“超过30磅的烈性炸药!上帝保佑,凶徒居然没有按照约定引爆炸药。如果不是他怕死,那就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这个心存死志的家伙改变了主意。”

⑭所有乘客都望着门口座位上的那对母子。年轻的母亲噙着泪水吻着儿子的额头低声说:“亲爱的,你救了所有人。”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黑人上车后,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
B.作者以“拒绝”为线索构思小说,情节精巧,跌宕起伏。“拒绝”就这样恶性循环地酿造着悲剧。
C.小男孩给黑人让座的时候,“车厢里一片哗然”,这反映了在种族冲突激烈到不可调和的特殊时期,人们对给予黑人友善对待的疑惑、恐慌和敌视。
D.小说多处细腻地刻画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看到小男孩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表明他为了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
E.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多处伏笔。小说多次写到黑人携带的皮包,就是要暗示这个皮包里面的秘密,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
【小题2】小说写了哪些“拒绝”?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我怕你会拒绝我”为题?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第⑩段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丑父
国馆
①父亲很丑,1米42的个头,村里有几个初中毕业的孩子私下叫他根号二(根号二开方的结果等于1.41)。父亲长了一张大脸,在常年的风吹日晒之下变得干巴巴的,父亲平时胡子拉碴的,再加上一双无神的眼睛,简直可以说邋遢得有些让人不愿意靠近。最烦的是,他还很憨。
②除了种田,父亲没有别的本事。我和哥哥读书要学费,他种的粮食卖不够钱,就种烤烟。种烤烟有很多特别麻烦的程序,最后一个环节是把烟叶晾到特殊的烤房里烤,对温度的要求特别严格,一天24小时,父亲需要每隔一个小时去烤房里添柴火,每年的这个时候,他就有连续四到五个月的时间没能睡个囫囵觉。村里的路很烂,不能走大车,只偶尔有村民自己用摩托车改装的三轮车带着一股黑烟和惨烈的嘶吼,像发了羊癫疯的怪兽一样颠簸着爬上来。要把烤好的烟运出去卖,把种烟用的化肥运回来,父亲全靠自己的双脚和双肩。因为他矮,每次背着一大捆烟叶走在路上,从背后既看不到头,也看不到脚,仿佛就是烟叶自己在路上走,显得很滑稽,这也更容易让人觉察到父亲的憨。
③因为父亲又矮又丑,还憨。小时候每次学校要开家长会,我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让他去,好在他很忙,能不去,他就不去。读小学二年级的一天,下大雨,我早上翻山越岭去学校时淋了雨,在学校发高烧,头疼得趴桌上啜泣不止。没有电话,老师请个刚好顺路的人捎信给父亲。下午的时候,他从头到脚都是泥地站在我的教室门口,大声喊我的乳名:“走,回家。”他背着我淌水,翻山,一身水,一身泥。
④父亲读书不多,不知道有神论、无神论是哪路神仙,但事实上他是个“无神论”,不相信鬼怪,在他大半辈子中,一切苦难最终靠的都是自己的双腿和双手,任何神仙不曾帮上任何忙。初中的时候,我们去上学的路边有一处悬崖,悬崖边上有一棵巨大的歪脖子柏树,有一天去学校途中,我靠在歪脖子树上乘凉,不小心以头朝下的姿势滚下了悬崖,最终落地的姿势却是后背上部先着的地。我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旁边有人叫我,我却只张着嘴大喘气,答不上话。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在地上躺了约半个小时,除了额头擦伤,还有点直不起腰,其他一切正常,然后照常去上学。因为家远所以住校,周末回家的时候已无大碍,和父亲说起此事,他却嚎啕大哭起来,他跑去给我死去的爷爷、奶奶,各位祖先烧香磕头,给所有他听说过的神仙磕头,也不管他们在天上管什么,因为所有人都说,人从那个悬崖上掉下去,应该摔死的。我的父亲他坚信,我是得到了祖先和各路神仙的护佑。
⑤大学毕业以后,哥哥定居北京,我来了广州。一南一北,国际化大都市。父亲老了,几番劝说,两年前他终于答应带着母亲来广州小住几天。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第一次见到,他有些惊慌失措。在人流中,他总是紧紧抓着母亲的手,他怕母亲走丢,也怕自己走丢;我自己开车出去,他总是担心车门没关上,很用力地关门;我特意带他去坐地铁、公交,来来回回教了三天,也没学会;人一多,他就慌张,不知何去何从。站在扶手电梯前,就像一个恐高症的人站在悬崖边上蹦极,犹豫不决,似乎要下定拼死一搏的决心才敢迈出去那一步;过地铁闸机时,他总是紧贴着前一个人,刷卡后他总是小跑着过闸,生怕被夹住。不同的是,我不再觉得他丢人,站在一旁小声教他、鼓励他,对旁边等候的人赔笑脸道歉,让他们再等等。预先设定的行程没走完,他就匆匆要回家了。
⑥父亲本来就丑的脸,老了,更干巴了;父亲本来就矮,老了,背驼,更矮了;本来就憨,老了,更没办法变聪明了。丑、矮、穷、憨,现在又老。他越来越像深山里一坨泥巴。借用一种说法,岁月从他身上夺走的都给了我。
⑦我长大了,现在我愿意带他去任何地方,任何场合,并大大方方告诉所有人:“这是我的父亲。”虽然他丑,他矮,他憨,他穷,像一坨泥巴。
如果有机会体验时光倒流,我希望从小就能这么做,从来不曾犹豫。
(摘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2】第④自然段前面明明说父亲不相信“神仙鬼怪”,可是后来父亲为什么给各位祖先和各路神仙磕头?这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小题3】赏析“他越来越像深山里一坨泥巴”这句话。
【小题4】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姿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出生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注①总和出生率: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纪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他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全面两孩政策下人口生育仍呈下降态势,预计2021年出生人口将进一步萎缩。
B.尽管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是它仍是改变人口结构、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C.“医养结合”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生活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D.东西方国家在养老对策的制定上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并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养老策略的借鉴与开发应立足于本国国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不能单靠调整人口生育政策,还需要从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设计综合性框架体系。
B.“医养结合”是一种理想的养老模式,政府高度重视,其中的“医”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医疗需求。
C.2015年,九部委联合发文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均需立即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D.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
【小题3】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该如何应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