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影片《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地球计划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而使自己加速飞出太阳系“流浪”的故事。当地球接近木星时,木星引力激增,地球与木星相撞,危机出现,最终人类为了希望而奋力化解危机。该片在叙述地球流浪的过程中,注意刻画同一家族中三代人即老韩、刘培强、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可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为世界科幻电影宝库奉献出中国电影人的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建树。此外,与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相对接的制作水平,极大地促成了《流浪地球》创造的科幻奇观。在电影院里,超强的视听感受让观众体验到了中国电影科技水平的巨大提升,这反映出在近年来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工业化水准都跃上了新台阶,昭示着中国电影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王一川《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材料二

2015—2019年贺岁片票房变化及影片占比统计图

(资料于猫眼电影)

材料三

中国科幻电影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为,科幻片是和国家实力挂钩的,如果国家不够强大,普通观众没有自信去看本国人解救世界危机。此论引发了《流浪地球》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共鸣。在刘慈欣的印象中,即便是韩国和印度拍摄的科幻电影,影响力都相对有限。2016年,郭帆拜会为《星球大战》制作视觉特效的工业光魔,这家顶级视效公司感兴趣的是文化差异: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逃跑都得带着家人?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球遭遇灭顶之灾时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超级英雄解救全人类,或者建造“诺亚方舟”带人类逃出地球。郭帆这才意识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内核或许和中国的文化有关,即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是中国的价值观。

(摘编自吴见如《第一次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电影<流浪地球>怎样从无到有》)

材料四

电影《流浪地球》火了,一同带火的还有它的原著。电影上映之后,原著在大众中的阅读量或曝光度几乎可以与此前20年的总和相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学的丰富库存期待着更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去重新发现。新的时代背景下,好作品也需要用新的手段方式予以发掘传播,惠及大众。信息技术、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巨变,让文学与大众的互动方式也迥异从前。例如,经由影视改编走近文学原著,文学与影像“共同阅读”,就成为当下人们文学生活的重要特征。发现好作品的并不一定是文学史家,导演、剧作家、艺术家甚至一位网游设计者,都有可能带着新的眼光进入,以更贴合时代的多元手段进行表达传播。

(摘编自丛治辰《期待更多好作品“被发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到2019年,中国电影贺岁片票房增速经历了先高后低的“M”型变化,贺岁片电影票房呈现出阶梯式增长趋势。
B.2015年到2019年贺岁片票房之冠是《流浪地球》,然而近五年贺岁片票房冠军占当年电影总票房比重最大的却是《美人鱼》。
C.《流浪地球》的票房超过了2015年贺岁片总票房;2018年贺岁片前三名的票房超过了2019年贺岁片前三名的票房。
D.2015年、2017年、2018年这三年,贺岁片票房前两名差距相对较小,说明这三年的贺岁片票房竞争更加激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电影《流浪地球》呈现出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再加上国际一流电影科技水准的制作,该片被称作“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B.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离不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强势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国人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认同。
C.电影《流浪地球》带火了出版20年的原著,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新的手段方式,如电影,就能使原著发掘传播,惠及大众,获得成功。
D.信息技术、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巨变,使文学与大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转变,突出表现在文学原著经由影视改编走近大众。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电影《流浪地球》成功发行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6 07: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 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 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②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 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 也存在于一切 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 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 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 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 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④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 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 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⑤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 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⑥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 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 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势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持斑 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⑦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 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 以彻底决裂。

⑧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 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 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节选自庞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重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即所谓的文化遗产。
B.“文化传统”,即民族精神,重点在“传统”,它虽不具备有形的实体,却无所不在地存在于一切现实之中。
C.有人将传统视为服装,服装以时为美,传统就被看作了包袱;有人将传统视为文物,文物惟古是尚,传统又被当作财富。两种看法都是偏颇的。
D.作者认为传统不是“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也不是“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是想说明传统具有惰性,难以彻底与其决裂。
【小题2】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节选文字主旨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B.传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
C.我们应该辩证地了解和看待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D.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小题3】根据文中所谈到的传统的“两重属性”,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清明节”这一传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一位男士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一家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一家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成为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D.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空间

周闻道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想家里既拥有阳光,拥有通风透爽,又拒绝霜露和飞蛾。有时就忘了,比如今晚。敞开的窗就像一个黑洞,漏出去的灯光很少,以致没跑多远,就被黑夜吞噬在路途,几乎看不出搏斗和挣扎的痕迹。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跌入万丈深渊,我感到迷茫和恐慌。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曾经久久盯着鸟的巢穴发呆。我家住龙泉山脉之头,房子被许多树和竹簇拥着,空中的鸟儿成了我们的友好邻居。我曾看见鸟儿构筑鸟巢的情景,那是一对美丽的画眉,也许正是新婚燕尔,总是在林间追逐、嬉戏,好像有无尽的快乐需要它们去缔结。突然间,雄鸟不见了,雌鸟似乎早就心中有数,并不惊异和寻求。它守候在一枝竹杈间,安静、深情,像一位盼君归来的新娘。不一会儿,雄鸟回来了,嘴里衔着一截柔软的草叶。雌鸟柔情地接过草叶,安放在竹杈间,用嘴和足理了又理。我这才明白它们是在修房子,心里竟有几分感动。几天之后,当我再次来到竹林时,一个毛茸茸的鸟巢,已经稳稳地挂在竹杈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来到竹林,只见几只幼小的鸟儿从鸟巢里探出身体,张开口,接食大鸟衔回来的虫子。眼前的情景让我感动万分。现在,我们修了房,进了城,走过的脚印渐渐被风尘淹没。猛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经越走越远。

到达古罗马斗兽场,是在秋日的午后。天空清丽,没有欧洲大陆常见的艳阳高照,也不是川西平原旷日持久的阴沉忧郁,而是一种阴凉的晴。这古罗马的天,以一种特殊的阴柔之美迎接着我。曾以为斗兽场如竞技场一般,是一片平坦而开阔的场面。而呈现在我面前的却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规范有序的圆拱形外窗,左右合围,围成一个庞大的椭圆,上下重叠,一层一层,直上云霄。离椭圆壁很近,贴着残壁往上看,一种沧桑便与淡云连在一起。到了顶部,圆壁往外翻卷,卷出一溜浅浅的檐。许多阴阳交错的图案,精湛而优美,镶嵌在高高的檐上。据说,观看斗兽时,座位从下至上,便是地位的递增。

现在看见的最高处,是斗兽场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事实上,完整保留的不足椭圆的一半。坍塌是依次递进的,像一只硕大的圆筒,被人用了一把锋利的大刀,斜斜地使劲一劈,留下一个椭圆的斜口。

有位朋友来我家,打来电话,问我住在几层。我住的并不是最高层,至少还有两层在我之上。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窗口,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究竟哪幢最高,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因此,即便是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开篇,又以“家”结篇,既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从而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以“踏实-悬空-迷惑-回忆—思考-感悟”的心理历程为主线,将多个似乎并不关联的材料片断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C.“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这一比喻,反映了“我”被“悬空” 后不踏实与迷惘的心理感受。
D.文章突现了眼前古罗马斗兽场“断壁残垣”的景象,表达“我”对“地位”的思考 和“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
【小题2】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小题3】文中的“悬空”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服的复兴

汉服,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并非单指汉朝一朝的服饰。其基本特点是褒衣大袖,右衽系带。《易传》里说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炎黄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虽不敢说是黄帝创制了衣冠,然其必然也对服饰作出了一定的规范与要求,可以认为上古是汉服真正的起源之时。此前的汉服,称为衣冠,华服。直至清朝入关剃发易服,汉服在主流社会中消失,汉族失落了自己的民族服饰。

汉服,汉人两个词语,都存在着先表示朝代,而后扩大概念至汉族的过程。如《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指的是汉朝服饰,即《周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如《辽志》中所言,“国主与汉官即汉服”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是因为汉朝时国力强盛,华夏人的概念逐渐被汉人取代,华夏衣冠也逐渐被称为汉服。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在《涉江》中提到的“奇服”便是汉服。屈原是楚人,而汉朝之兴与楚地有莫大关系,汉代服饰的曲裾绕襟袍便源自于楚地。除了曲裾,秦汉时的直裾绕襟袍,魏晋时的裤褶服,隋唐的圆领袍衫、齐胸襦裙,宋明的褙子、道袍、袄裙等,都成为了现代汉服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汉服在宽大飘逸、灵动脱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数百种款式,其中既有汉文化体系的自然更替,也融合了“胡服骑射”等其他民族的风格。在现代的复兴运动中,同袍们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易于复原考据的形制加以普及,形成了现代“不论朝代,只论形制”的汉服体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汉文化熔铸百家、包罗万象的特点。所以现在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汉服,不一定是汉朝的服饰,也不一定是哪一朝哪一代的款式。汉服并不为任何一个时代局限,又可以在任何时代拥有自己的生命力。

如今全国大大小小的汉服社团正以迅猛的速度开枝散叶,汉服爱好者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早期汉服复兴者多是以网络宣传、理论研究为主,年龄层次上也以已工作或在校大学生为主。近年来研究方向则越来越向考据服饰方面发展,也逐渐吸纳了很多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甚至一些汉服爱好者的父母也在儿女的影响下参加汉服活动,穿汉服庆祝传统节日。依据对汉服的理解程度,这些人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汉服爱好者,也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

汉服运动的主要途径可归纳如下:通过公共事件将汉服置于舆论焦点,将汉服作为各种传统节日的礼服,借助或设计礼仪场合以突出汉服的礼服功能,组织线上活动,从事汉服生产制作。同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并不局限于汉服,而是积极拓展至礼仪、音乐、舞蹈、香道、茶道等亟待复兴的传统文化,这也正是汉服复兴的初衷所在:始自衣冠,达于博远。

【小题1】下列对“汉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是起源于汉朝的汉族的传统服饰。
B.汉服的基本风格是宽大飘逸、灵动脱俗。
C.汉服复兴运动的初衷是:始自衣冠,达于博远。
D.汉服在主流社会中消失是在清朝。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的汉服复兴运动,形成了“不论朝代,只论形制”的汉服体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汉文化熔铸百家、包罗万象的特点。
B.汉服运动的范围已拓展至礼仪、音乐、舞蹈、香道、茶道等亟待复兴的传统文化。
C.汉服复兴者大致分为爱好汉服、将汉服生活化、复兴汉服三类。
D.在现代的汉服复兴运动中,同袍们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易于复原考据的汉朝形制加以普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思想深邃的鸟
杨海林
我是在花鸟市场看到它的。
作为在古玩行浸泡了大半辈子的老江湖,我一眼就发现关它的笼子上一根栅条呈浅黄色,又透着一点点银白。
我的心中一动,脑海里立马跳出“象牙”这种材质,我假装对它感兴趣,凑近了去看笼子——栅栏上有纵行的浅沟纹,这是象牙无疑。
从工艺看,应该是清中期的东西。
再看看,这只鸟笼在早晨的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像涂了一层清水漆。
你可不要以为真的是涂了漆哦,那其实是象牙内里渗出来的油,显油性的象牙最佳。
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说:“这鸟不错,我又跟老弟有缘——这样,五十块钱你拿走得了。”
老板从竹竿上取下鸟笼,他的一只手指横着伸进搭钩里,递给我。
这个老板是不是不识宝呀?那么一只象牙的鸟笼他要当作附赠品送给我?
就在我发愣的工夫,我看那只鸟“嗤”地冷笑了一声。
我是个老江湖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幕:我接过鸟笼刚要拔腿走,老板拉住了我:“我只是卖里边的鸟,没说卖装它的笼子哟!”
因为有了那声冷笑,我没有着老板的套:
“我不喜欢雄性的画眉。”
“一大早就在这里转来转去,我还以为你是爱鸟的人呢。”老板撇撇嘴。
“我只爱母鸟。”我“哧哧”地笑了两声——那只鸟,人家只笑了一声。
不买这只鸟,我还是经常来看它——什么清中期的象牙鸟笼、青花釉里红的鸟食罐、定窑的饮水盒,统统见鬼去吧,我真的只是来看这只鸟。
它周围有好几个竹制的鸟笼,里面关着的都是一只只模样俊俏的雄画眉,为了寻一个好买家,只要它们相中了玩鸟人,就会伸着脖子鸣叫,活像那些浅薄的妙龄女郎在大腹便便的老板面前发嗲。
但真的很快被买走了。
而它,我看见它只是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一动不动。
那么热的天,它还给自己的脑袋保暖?
我没有把它比作我那个身体倍儿棒却还拼命买保健品的糊涂老爹,它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它的思想,它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应该另有深意——深意是什么,容我慢慢参悟。
有人要买它,老板开价一百。
这只鸟不像别的讨好买家,这种脾气对我的个性,我也不喜欢讨好公司总经理。
“但我喜欢征服别人”,想买它的人拍拍手,“总有一天,我要让这只鸟乖得像发嗲的女郎——打包。”
这个有着强烈征服欲的人在喊“打包”时没有注意到这只鸟又“嗤”地笑了,他拿起了手机。
手机的显示屏上是他们公司总经理的号码。
“是是是,我马上到。”这个人的腰弯到了九十度。
“是是是,我十分钟到——不,五分钟。”他一边接电话,一边把腰弯到了一百度,然后像一根被弯曲到最大限度的竹片迅速还原一样,瞬间没有了人影。
这真的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儿,我如果错过它,我的人生将会失去一位导师,我会和平常人样过得碌碌无为。
我喜欢写文章讽刺别人,如果我和这位人生导师失之交臂,我肯定也会被别人写成文章讽刺——我甚至已经看到了那样的情景。
不管怎么样,我都得把它“请”回家,精心伺候,聆听垂训。
老板居然很客气,他说:“既然你看出了门道,我不收你一百了,也不收你五十了——你给十块好吧?”
这简直是对我和我的人生导师的亵渎!
我给了老板五十,后来忍痛又给了老板五十,让他把我的人生导师“请”进普通的竹笼(竹笼无须另外付钱)。
老板望望我:“大兄弟你仗义,我也不是孬种——这笼子是我十块钱买的,你连你的人生导师一起拿走。”
回到家,我揭开鸟笼上的布帘,才发现这只思想深邃的鸟已经脱水死了。
它不吃不喝不唱,偶尔高人似的冷笑一声,其实只是因为它拉了稀。
有一天我又在花鸟市场的石板路上左一下右一下地蹦跶,忽然被一只虚握起来的大手抓住了。
正好买了一只旧鸟笼,老板一伸手把我放进去。
“哦,你也拉稀了,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老板自言自语。
他看见一个人盯着我老婆刚卖给他的鸟笼两眼发直……
(《小说月刊》2018年第0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那只鸟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不吃不喝不唱,对待买鸟人高傲而又冷漠,体现了它的思想深邃。
B.小说中另一位买鸟人的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我不买这只鸟,它就会被其他人买走,所以我下定决心把它买下来。
C.小说结尾处“我”被抓进鸟笼的情节看似荒诞,其实寓意深刻:“我”得到了鸟和鸟笼却失去了自由,变成了“笼中鸟”。
D.小说结尾处老板说“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这一句话照应了上文及标题,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小题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