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几颗洪湖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空荡荡的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②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③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我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虽极惹人喜爱,但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④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在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真是惊人地快。几天后,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⑤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⑥接下来的日子,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⑦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⑧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⑨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⑾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改)

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很重要的。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尝试着理清选文的思路。
(种荷)→()→()一(祝荷)
【小题1】如果把文中的第④、第⑤自然段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小题2】从古及今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写荷的名篇。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花喻人,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与追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将荷花的美写到了令人心醉的极致。请你想想看,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他为什么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感情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12:2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当今世界,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所淹没?人工智能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通过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摄像机拍摄作业过程等方式提取必要信息,匠人的手工制作实现数据化,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该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

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术”继续造福后代,更令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从古老卷轴设计中汲取灵感,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把柔性设备技术推向了全新领域;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与基于海量数据之上的“深度学习”分不开。

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围棋大战还没有从大众的记忆里褪去,但“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人工智能与传承几千年的围棋技巧结合,其轰动世界的效应引发深刻思考。

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9月发布《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未来15年,人工智能长足大发展将取决于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在这些方面,向后看,关注人类传统文化精髓,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前沿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甚至跨越因地域、语言、民族等限制而造成的理解与交流的鸿沟。

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有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数字化复原;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历史迷们能实时收到定制推送的敦煌文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用传统方法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

“向前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向后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与历史和传统相碰撞、相融合,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生活因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而日新月异,在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的趋势下,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
B.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该研究通过安装传感器、收集数据、提取信息、分析数据的方式,最后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
C.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D.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提出人工智能与传统技艺的话题。后文核心观点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相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照应了标题。
B.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是“向前看”和“向后看"融合的有力例证。
C.全文有明确的紧扣中心的意识,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理充分,有利于深入闸述中心话题,增强文章说服力。
D.文章运用“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总务省的试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有可能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淹没。
B.但凡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
C.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发布的《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未来15年,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是人工智能获得长足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向前看”和“向后看”相辅相成,人工智能与历史传统融合碰撞,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传统经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宗棠:古稀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
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新疆其实一点儿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新疆告急!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
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紧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囊中羞涩,拿不出西征的军费来。左宗棠没有办法,只好借外债,而且是高利贷,那也得借,左宗棠知道如果不借,军队就无法出关,就无法收复新疆。最后,左宗棠借外债500万两,朝廷出300万两,海关出200万,凑了1000万两银子的军费。
于是左宗棠整顿军务,筹粮筹运,筹集了四千万斤粮食,集中了5000辆大车,5500匹骡马,29000峰骆驼。1876年4月,左宗棠统率着大部分由湘军组成的七万多西征大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雄师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在那尚属冷兵器的时代,我们可以想像那是何等壮观的行军场面!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最后攻击南疆的敌军主力。不轻易冒进,一旦战机成熟,当速战速决。左宗棠常自比为诸葛亮,从左宗棠用兵新疆的战略战术来看,他是深得诸葛亮用兵之道的。
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进兵新疆很顺利,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至1877年底收复了南北疆。接下来左宗棠面临的就是要收复被沙俄占领的伊犁,这时的左宗棠已是年近70,而且因军务的繁忙,常咳血于营帐。他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充分的准备,抬着棺材,指挥大军兵分三路,抱着战死疆场的决心,誓死要收复伊犁。这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浚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个古稀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的老人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行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辩论,看起来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背后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
B.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面对内忧外患,但他信心百倍,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给予他大力支持。
C.在“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战略思想指导下,左宗棠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这是他常研究诸葛亮兵法的结果。
D.《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诗中“引得春风渡玉关”一句化用唐人王之涣《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凸显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功绩。
【小题2】请简要概括左宗棠能迅速平定阿古柏作乱的原因。
【小题3】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你认为左宗棠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 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大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同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汉通西域到唐代,西北陆上贸易一直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就国家政策而言,陆上贸易主要作为控驭戎狄之术,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追求。这是因为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洛阳之间,其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因而,鼓励蕃商来华贸易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直到唐代,海洋贸易还处于对外贸易的次要地位,更没有财政意义。

宋朝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实行抽解和博买,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宋高宗就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乃“富国裕民之本”。元朝继承了宋朝追求经济利益的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把市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认为市舶与赋税、盐法、商税等一样,乃“军国之所资”。由此可见,宋元两朝已完全不同于汉唐对外贸易目的,第一次以经济眼光和趋利态度看待海洋贸易。

秦汉时期,在人们的认识中,广袤的海洋更多是作为构成“天下”组成部分的虚渺空间。这种情况直到唐代也无根本改变。宋元时期,朝廷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民众的海洋意识有了根本改变。从《诸蕃志》《岛夷志略》这两记载海商的书中看到,民间海商关注的已是航路、物产、市场、风土、货物等与商业贸易直接相关海外诸国信息。可见,民间已十分熟悉海外市场,海洋不再是神仙世界,而是充满商机、聚财生利的现实世界和生存空间。这种海洋意识催生了沿海民众向海谋生的潮流。

随着海洋意识的新变化,中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开始显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有学者推测南宋东南沿海常年有近10万人涉足外贸,南宋民间海船总数保守估计应有七八万艘。宋代鼓励商人出海与穆斯林商人在东南亚、印度洋沿海带动的早期伊斯兰化两股潮流相互激荡,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

宋元南海贸易体系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而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梦粱录》记载,海商船舶大者五千料,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元代海船与宋朝相去不远,二千料船载重约120吨,五千料约300吨。而当时东南亚商船只是载重4吨至40吨不等的帆船。宋元还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

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亚洲海域的南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中国鼓励蕃商来华贸易,只是为了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
B.海洋贸易在宋代已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并以追求经济效益,获取市舶收入为目的。
C.民众自发所产生的海洋能够聚财胜利的意识,加速了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的盛行。
D.宋元海洋贸易中我国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具有绝对优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路上贸易和海洋贸易地位的比较,论证了国家政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B.文章从对外贸易政策趋向、海洋意识转变两个方面论述了海洋贸易地位确立的过程。
C.文章通过对宋元时我国海洋活动实力的阐述,证明了我国在亚洲经济贸易中的地位。
D.围绕海洋贸易地位的确立,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确立的条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西北陆上贸易,只有遏制草原游牧势力的政治意义,并无经济追求的财政意义。
B.宋元两朝以趋利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说明市舶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占有一定比重。
C.由互补性市场关系可以看出,海外诸国对中国出口瓷器和丝绸等受工业品的依赖性。
D.如果宋元时期国家经济重心没有南移,中国对外贸易重心可能不会由陆上转向海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者,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白居易后来被列为中晚唐第一类诗人之首,号为“广大教化主”,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注重发挥文艺的基本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得了后世广泛的共鸣,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诗歌应“经之以六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不论是他在入仕初期,还是他在朝为左拾遗,在地方为江州司马、杭州刺史时,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如《新制布裘》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所以清代叶舒鹏《读杜白二集》言:“子美千间厦,香山万里裘。”白居易的“讽谕诗”《观刈麦》《卖炭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他在诗歌创作中擅长以赋法铺陈,力避艰涩、怪险,而追求平易,以此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自有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语言的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性的减弱,以诗歌为例,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以他非常重视以优美的意象兴发情感,注重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优美的佳作。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些获得崇高声誉的文学家,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也多是和白居易一样,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如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等人,也是在发自深心的自由吟唱中表露高洁的情操,其作品同样是对特定阶段时与事的真切反映。事实上,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后经历代诗教的强化,遂成为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这样的美学传统,使文学艺术总能反映人民的悲欢、时代的风云,成为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

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文学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自应被发扬光大,并被赋予与新时代相应的新内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5月13日)

【小题1】下列诗句与文本主题相吻合的一项是
A.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李贺《苏小小墓》)
B.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小题2】试梳理第三段的行文思路,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