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队了。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儿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就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过后秦山才知道,方歌请求调离师部文工团,来到了秦山所在的团,当了宣传干事。 

方歌也几次到秦山这个营收集垦荒的先进事迹。她还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把垦荒的故事编成歌曲、快板。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教导员说:秦山,你别掉队,起来吧。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教导员说:你这家伙,我就知道你不会掉队。

过后,秦山说他像是做了一个梦。他睁开眼,看见很多脸,随即,他的目光停留在方歌的脸上。方歌的脸如同一轮圆月,明净净地悬在空中,像水洗过一般,还沾着水珠。

秦山说:水,渴死我了,咋回事?

教导员说:方歌把你唱活了。

秋天,收获了玉米。团长主持了婚礼。秦山方歌入了洞房——一个地窝子。方歌说起大沙暴,她说,当时,我就想最后一次给你唱歌。

秦山说:战争年代我都死不了,我命大,能这么轻易掉队?我就等你来唱歌呢。 

方歌说:你别耍嘴皮子了。

多年后,秦山已是农场的副团长,他的步子总像是踏着歌曲的节奏。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小说结尾含蓄有味地交待故事的结局,让读者感受到秦山享受着革命爱情带来的幸福,笔调轻松,色彩明媚。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3 08: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常听到对历史研究“碎片化”的批评。这种批评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只研究历史碎片,缺乏宏观的视野与认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得早些年,一位漫画家画过一幅漫画,上面一位红学家正在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似乎这就能解决红学上的大问题。这幅漫画讽刺的是繁琐考证,用来讽刺“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倒也合适。

的确,过于沉溺于“碎片化”的研究无益于历史研究的发展,无益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过,历史研究又常常是从某些碎片开始的,这就犹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局部也就无所谓整体。人们研究历史常常会从局部开始,这符合认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历史研究不应走向“碎片化”,但研究历史碎片不可避免,如何研究历史碎片确实值得深入思考。

选择的历史碎片应是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吉光片羽,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种历史碎片的研究、对个案的探讨,可以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比如长期关注我国中古时代佛教寺院经济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就整理研究了向来不为世人所重的寺院账簿、僧尼私产记录这些可谓历史碎片中的碎片,揭示出我国中古时代遍布南北方的佛教寺院不单单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通过对这些历史碎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寺院经济及封建关系,了解寺院经团与官府的关系,是研究魏晋社会形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可见,一些历史碎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捕捉这些信息,认真研究它,就会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研究历史碎片虽然必须,但不能只作繁琐考据,只关注琐细的小问题,却忽略了对大问题的研究。看待一个个的小碎片、小问题,需要从大处着眼。例如,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研究一部分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正方兴未艾。看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应当有世界通史的视野。人类历史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要经历从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经由文明时代、再到高级共产主义时代的历程。走向高级共产主义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共同目标。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行“大道”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孔子采用“天下”(而不是用周王朝或是鲁国)的概念来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时代,在今天看来非常高瞻远瞩,可以说孔子所说的“天下”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世界通史视野。之所以要以世界通史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是因为惟有如此才可以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特色,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如果我们研究历史碎片时都有这样的全局眼光,历史碎片的意义就会大不一样。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历史鉴戒,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正如古人所谓“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历史碎片就像认识历史发展必由之路上一颗颗的铺路石子,用好这些小石子,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

(摘编自晁福林《发挥好历史碎片的大作用》,2019年7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碎片必然导致缺乏宏现的视野与认识,因而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历史碎片与历史研究类似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历史研究往往从历史碎片开始。
C.通过研究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可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
D.研究历史碎片无须关注琐细的小问题,而应从大处着眼,注重时大问题的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巧妙借用红学家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的漫画,形象地批评了“碎片化”历史研究。
B.文章辩证看待历史碎片,既反对过于沉溺于历史研究“碎片化”,又肯定研究历史碎片的重要性。
C.对于如何研究历史碎片,文章着重从历史碎片的选择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两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结尾站在历史研究目的的高度,运用引证法和喻证法,揭示研究历史碎片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兹全先生对寺院账簿、僧尼私产记录等历史碎片的整理研究,推动了我国中古时代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走向深入。
B.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需要具备世界通史的视野,这样才能看清其特色,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C.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大同”时代,孔子用来描述自己心中理想时代的“天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世界通史视野。
D.历史学家通过对良渚遗址出土的零散文物进行筛选、鉴别、研究,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堪称历史碎片研究的范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C.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D.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B.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刀
季明
男人走进院子,老棒正在磨刀。
刀,是大刀片儿,钢火很硬,但现在,不能叫它大刀片了,经过十年磨砺,钢铁销蚀,越磨越小,却愈发像一把匕首。老棒埋头,很认真很卖力地磨着这把刀,霍霍有声,那块大磨刀石,像只贪吃的大老鼠,啃掉了刀的钢铁和老棒十年时光。
男人十年没回村,这次回来,在村头碰见熟人,熟人说,不要命啦?老棒正在磨刀!男人只是笑笑,径直来到老棒的院子里。
男人瘸着一条腿,站在那里,盯着老棒,说,我回来了。
其实老棒已经得到消息,其实他一直等待着这一天,只要想起男人,老棒就会坐在院子里,磨那把刀。此刻,老棒没抬头,竖起拇指,轻轻刮试着刀锋。
男人与老棒有仇,十年前躲过老棒的追杀,逃出了村子。
村里人陆陆续续赶来,站在门外,或者趴在院墙上,探头探脑,静静地看着男人和老棒,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他们也知道,接下来应该会发生什么,总之,他们认为,今天,注定不会像往日那么无聊了。
老棒站起来,往前走了几步,手中的刀,在太阳光里闪了几闪,那光,晃人眼痛。
男人没躲,他知道躲也没用,老棒有刀,有武功,他干不过老棒。
男人抬头看了看天,说,脑袋,迟早是你的,咱们十年没见,喝一杯酒再作了断,应该不会晚。
老棒怔了下,斜起眼睛,瞟着男人。这时候,他家那只大公鸡踱了过来。公鸡昂着头,很威武的样子,但却似乎很不识时务。老棒一弯腰,抓住公鸡,倏地刀一挥,鸡脑袋就掉在了地上。
老棒斜着眼睛,幽幽地说,你看,这磨了十年的刀,快不快?
然后,老棒扭回头,冲屋里的婆娘喊,出来,把他娘的鸡收拾收拾,焖了,老子要喝酒。
屋门关着,老棒婆娘正趴在门缝往外看,虽然知道男人干不过老棒,但她还是紧张。当看见老棒宰了家里的公鸡,婆娘心里一阵痛,但她不敢不听老棒的话,便飞快地跑出来,拎起死鸡,进厨房,开始收拾。
老棒一转身,进了屋,男人没有丝毫犹豫,也跟着进去,门,便“嘭”地一声关上。外面看热闹的人群,面面相觑起来,他们忽然觉得,这样很是无趣和无聊,原本想看一出戏的,但开场锣鼓响了半天,却戛然而止,他们不知道是继续等待还是黯然散去。
当老棒家厨房传出哧哧啦啦地翻炒声,香味飘来时,人群才觉得,自家的肚皮,也饿了,于是,他们决定,先回去吃饭,填饱肚皮再来看戏,应该也为时不晚。
人群散尽时,老棒家的菜也做好了,板栗木耳焖公鸡,一大盆,端上桌,香气蒸腾。男人饿了两天,立马挟起一块鸡腿儿,塞进口中。
香!男人鼓着腮帮说,家乡饭菜真他娘的香!
老棒黑着脸,拿出两只碗,拎过一坛酒,满上,不吭声,端起一碗,一扬脖,干了。男人停止了咀嚼,看了看老棒,也端起一碗,一扬脖,连酒带肉一骨脑吞进肚里。
酒,一碗碗地喝,男人就醉了。
男人不知道自己醉了多长时辰,醒来时,发现光着膀子躺在床上,老棒呢,则坐在一把椅子上,翻着两只牛眼,正死死地盯着他,旁边的桌上,摆着从男人腰间搜出的驳壳枪和弹匣。
男人翻身坐起,说,咋没杀我?
老棒哼了声,说,杀醉鬼,比杀那只鸡容易多了。老棒盯着男人满身的伤疤,问,你这些年,干啥去了?
男人说,流浪几年,就投军了,29军,29军你知道吗?
老棒点点头。
男人说,29军大刀队,让小鬼子闻风丧胆,老子这身伤疤和这条瘸腿,都是跟鬼子干的!
那你又回来干啥?
老子的营打光了,团长叫我回来拉队伍,咱村有习武的风俗,人人都会两手,能耍大刀。
听了这话,老棒抱起双臂,翻着眼,盯着屋顶,半晌不语。男人说,老棒,你再不动手,老子可要走啦。
老棒“哧”了一声,说,这十年,老子一想起你,就磨刀,在心里杀了你无数回,其实,你他娘的早死了!
老棒说,今天,老子不想杀你。
几天后,男人带着村里几十个青壮年,走了,每人背着一把大刀。老棒跟在男人身后,也背着一把刀,崭新的大刀片儿,钢火很硬的那种,刀把上的红布条,在风中剧烈地抖动,啪啪响。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述老棒磨刀的情景,不仅照应了标题,而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并巧妙设置悬念,有助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棒挥刀砍掉鸡脑袋,不仅是想试试刀“快不快”,更是为了杀鸡骇“人”,从心理上震慑男人,从而使其失去反抗意志。
C.小说中两次写到在外面看热闹的人群,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冷漠、无聊精神状态的不满。
D.小说语言简练、传神,写人则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叙事则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比如写老棒喝酒,句式简短,一气呵成。
【小题2】小说中的“男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老棒不仅没有杀掉男人,还背着大刀“跟在男人身后”走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①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②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③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④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⑤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⑥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认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院子
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诗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拐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词打动了我。
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在卧室,洗漱方便有卫浴,晾衣服在阳台,瞭望有窗户。一个人的业余完全可以在“家”内完成,为何你我的心里,还盼望有个院子?
在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里,作家冯唐说:“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林语堂在台北“有不为斋”居住时,看着自己的院子说:“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果然快哉。老舍的院子叫“丹柿小院”,因为种了柿树,他说:“院子必须很大,靠墙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地方就都种着花草。”
叶圣陶的院子有三进,院内有一字影壁、倒座房,走廊。正房院带垂花门,内有抄手廊、坐凳栏杆,廊墙上嵌有什锦窗。正房院内的4棵树,北屋两棵海棠,南院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就写在这个院子里。
院子也看不少了,它都有些什么用呢?看花,花树下喝酒,看树,看树上的天和月,看柿子,院内“抄手”,闲庭信步。好像都是一些“虚”的东西,花大力气整来一个院子,就是为了“闲”后的“信步”,值吗?饭后去公园不也行吗?种花栽树喝酒,似乎都是些无用的事,都是虚度时光,这样是向上的生活态度吗?
人生该要怎样才叫不虚度?一个人的生活若是密不透风,他的心庭里一定荒芜不堪,他一定会觉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富商让画家给他画一幅荷花,画家画了一杆荷,其余都是粼粼水纹,索银十两。富商心疼银子,央求他多画一点,他就加了一些荷叶,退给富商二两银子。富商高兴了,让他再加几杆花,画家添了三杆,退银三两。富商乐坏了,说:“您给我再添几片叶子吧!”画家把剩下的银子全部退给他,将砚池里的墨一股脑泼到纸上,说:“你拿走吧,已经满了!”填满工作和“实”的生活,就是那一纸浓墨。
生活需要留白,那些看起来无用的“虚”,就是留白,如栽花种树,如月下独酌,如庭中听箫。这些“虚”,让“实”成了图画;这些“无”,让“有”意蕴悠悠。屋子虽然具备了休息的一切功用,但它“有道理,没故事”的,它是公文式的,不像院子,院子是诗歌,是戏曲,是散文。院子是心灵的延伸,院子是屋子的留白。
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开门即红尘,进门即家庭,这样的句式生硬冷峻。有院子就好,进来院子,有花有树,有石桌子,桌子上画着棋盘,母親坐在矮凳上择菜,妻子正在晾衣服,孩子正在观察一只蚂蚁的去向,你就莞尔了;从家出来,院子里有落叶,菊花夜发了好多枝,叶片上的白露莹莹,一只鸟抓着树枝,好奇地歪着脑袋看着你,你就微笑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院子隔出了神秘和传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道院墙,隔出了诗意和怀想;“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扇院门,关出了一个心灵院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院子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行文的依据,写院子里的树木、花草、人物活动,还引入古今诗文名句等相关内容。
B.文章开头引述朋友的诗歌,指出最打动自己心灵的“虚度”一词,从全文来看,“虚度”含贬义。
C.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特别紧张忙碌,可能就会心绪纷乱、压力增大,失去生活的画意,这正是作者引述富人买画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D.作者认为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与过渡,人们在院子里的欣赏、休闲等活动,是为了表达心灵的、诗意的生活。
【小题2】结合文章,谈谈文中“院子”的含义。
【小题3】文中有大量引文,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