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5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超300%。截止到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102.1万亿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

材料二

自2004年推出支付宝以来,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几乎步步领先,并迅速确立了难以撼动的老大哥地位。而腾讯虽然直到2013年才正式上线微信支付,却步步紧逼,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上的差距,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迄今为止,微信已经积累了超过10亿人次活跃用户,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互联网用户。胜利的天平似乎正朝着腾讯倾斜。

2018年12月13日,支付宝发布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了80%,这意味着刷脸支付真正具备了大规模普及的前提条件。短短两三个月后,我们就已经在不少便利店和生活超市看到它的身影。

现在,压力重新回到了腾讯这边。一方面,微信支付需要继续发挥社交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它也亟需趁“蜻蜓”立足未稳,推出一款正面对标“蜻蜓”的产品,抵御其攻势。

(摘编自《雷锋网》)

材料三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城市中国跳过信用卡走向无现金社会》的报道称,在中国城市餐馆,如果用餐者买单,他们更有可能拿出手机,而不是钱包。《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服务部门“投资参考”对1000名中国城市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98.3%的人说,他们在过去3个月中使用了移动支付平台,城市规模、年龄群体或收入水平对人们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影响不大。这反映了移动支付平台的迅速扩张,中国由此正在变成一个无现金的社会。现在,各种移动平台正试图超越扫一下二维码进行零售交易的阶段,向消费金融扩张。然而,事情进展并不完全顺利。中国网络金融服务的扩张导致许多贷款未受到足够监管,还造成了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尤其几大国有银行,也在积极保护自己的领地。如果这些网络银行获得成功,那么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传统银行都要适应新形势。

(摘编自《英媒:移动支付普及,中国跳过信用卡走向无现金社会》)

材料四

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国内支付进入银行卡支付时代;不久,随着互联网技术成熟,非银行支付快速崛起。而近些年来,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推动下,移动支付迅速发展起来。2014年,支付宝通过“双十一”,在拓展线上场景的同时,开始进入线下支付场景;而微信支付通过“微信红包”一夜走红,与支付宝形成非银行支付“双寡头”格局。

与此同时,支付产业竞争趋于激烈,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体验良好、支付便捷、服务丰富的移动入口。作为银行业联手打造的全新移动端统一入口——中国银联云闪付APP汇聚全面的移动支付功能与权益优惠,自2017年12月11日发布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用户已经突破1亿。在为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云闪付APP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

当然,中国银联和银行能否在移动支付领域立足和发展,不能仅看有没有提供一个行业统一入口的移动支付产品,更要看是否可以集行业之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中国银联以云闪付产品推广和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各类场景支付服务的覆盖面与渗透率,真正从产品的开发、优惠的提供、商业的推广等角度出发,在创新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是支付产业深化金融创新应用、推动零售支付回归便民本源的重要举措。

未来已来,中国银联以及银行业移动支付崛起可期,市场格局或将悄然改变。

(摘编自《移动支付时代,中国银联能否崛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图表,2017到2020年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远低于2014到2016年间的增长速度,但交易规模逐年提高的趋势始终未变。
B.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竞争非常激烈,腾讯微信支付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挑战阿里支付宝的老大哥地位,是因为微信具有的社交功能。
C.中国各种移动平台尝试放弃零售交易,进军消费金融,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银行对于自身利益的保护,都影响到事情的进展。
D.中国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反映在支付方式的变迁上:银行卡支付取代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取代非银行支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所列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相关情况数据,其中有些是基于以往对未来市场的估计,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相关市场投资的借鉴。
B.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双寡头”,两者都感受到来自对手的竞争压力,并通过开发新手段、应用新产品来巩固和争夺市场优势地位。
C.《金融时报》调查显示,人们是否使用移动支付平台,与他们的地域、年龄或收入关联不大,但数据只限于城市,并不能说明中国移动支付的整体现状。
D.不同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移动支付并非中国银联和银行擅长的领域,但借助云闪付APP这一移动入口,它们能够在移动支付领域市场崛起。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多角度归纳概括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02:0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关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 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豆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当代人应当谨慎地使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发生偏差,而不是轻蔑前人积累下来的庞大的精神遗产。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性包含着历史性,这蕴涵了双重意义;它既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又依赖于历史;它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一个民族不能与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我们需要进行好传统和现代的对接,这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会,也是历史要求我们担起的责任。

(节选自《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谈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B.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她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味。
C.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D.文化传统具有既高于历史、又依赖于历史,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的特性。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设问引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的观点。
B.第三段以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玄妙之美,而昆曲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诠释。
C.倒数第二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文章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不是存在于日常生活表面,而是一种精神的呈现,体现为一种思想、风度、气派。
B.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C.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
D.只有将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真幸福。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3】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独特性与人工智能写作展开竞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B.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小题3】如何克服机器人新闻的那些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落 花 枝 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章题目中有“落花”,而在开头几段中却描写了花开热烈、花果满枝的景象,这样写与文题矛盾吗?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2】作者赞美了落花哪些品质?请分条概述。
   

【小题3】最后一段有“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一句,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落花嘱咐的内容。


【小题4】文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加以分析,鉴赏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