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原著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奇妙的想象和宏伟的画面征服了观众,不过同时也收到了不少批评。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其设定和情节上有若干严重的硬伤或错误。对这个问题,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有一些批评显然是混淆了“疑问”和“硬伤”,某个设定或情节令部分读者产生疑问,并不等于其有错误。比如质问“地下城如何能养活三十五亿人”“为什么科技那么先进了还没有无人驾驶”……事实上,其中不少只需要加一些简单的补充就能解释,即使有不易解释之处,也不能贸然认定为硬伤。这个世界有无穷丰富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不抱挑刺的心态,对电影背景和情节提出疑问并无不当,甚至可以成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互动和激发想象的契机。
当然,影片确实也有若干较为明显的硬伤,有几个对情节还十分重要。比如木星引力激增,将地球拽向木星,造成了故事的主要危机;在影片结尾,通过混合地球与木星大气层并引爆的方法来将地球反推出去,似乎令人十分震撼。这些硬伤是改编产生的,原著严谨一些,但基础设定上是可以商榷的。
不过也无须苛责《流浪地球》,硬伤与科幻一直如影随形:凡尔纳的《从月球到地球》中,以炮弹将人打上太空,但瞬间的巨大加速度足以令人变成肉饼;《2012》中让太阳中微子加热地核,让地球产生灾变;《星际穿越》中主角进入虫洞,结果发现是神秘的高维空间,甚至让他穿越时空回到数十年前自己家里…都和已知的物理学理论严重不符。
科幻硬伤问题曾是1980年代中国科幻论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科幻“反科学”的指责以及要求科幻严丝合缝地符合现有科学理论,曾严重阻碍中国科幻的发展。今天虽不至于那么严苛,但认识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之处。
刘慈欣本人曾对科幻硬伤问题进行过专题探讨,他将硬伤分为四类。前两类是疏忽和知识不足的硬伤;第三种是背景硬伤,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约定”,“为了给那些真实的科幻的东西搭一个舞台”。第四种灵魂硬伤,是指幻想出一种新的宇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世界。较有探讨空间的是第三种硬伤,它既是无可推诿的错误,又是作品成立所必须的基础。《流浪地球》原著及电影中的一些关键“硬伤”,可以划归到这个范畴,是为了化归思想意境而不得不承担的“原罪”。
或许科幻的两个基本因素——科学与幻想——在本源上就是相爱相杀的,科幻本身是在这种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所谓“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完全没有任何瑕疵而又精彩纷呈的科幻,但那是神的艺术,人类只能尝试去接近。
(节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人混淆了“疑问”与“硬伤”,说明了小说《流浪地球》的基础设定还是值得商榷的。 |
B.每个人看到的只可能是世界历史中的一部分,据此就对《流浪地球》贸然批评是不理性的。 |
C.在科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幻想出一种新的宇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世界的现象。 |
D.《流浪地球》为了呈现故事的精彩而出现的“原罪”问题,是目前科幻电影无法完全回避的。 |
A.文章为了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科幻电影存在的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论证,层次非常清晰。 |
B.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说明科幻作品的硬伤问题并非只有《流浪地球》才存在。 |
C.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既能让材料丰富,又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D.文章末段从两个基本因素出发来谈科幻电影普遍存在的矛盾,使文章表达更加理性。 |
A.观众不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来提出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能会成为激发作者想象的契机。 |
B.无论是《从地球到月球》还是《星际穿越》,都说明了科幻电影始终伴随着问题而存在。 |
C.对于科幻“反科学”的指责和要求其符合现有科学理论,一定程度曾导致中国科幻止步不前。 |
D.因为科学与幻想在根本上的矛盾存在,才使得科幻电影有了不同于一般电影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