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
张效霞
①2003初,SARS在广东首先爆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SARS患者60人,无一例死亡。全体医护人员中,无一人被感染。60例中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西药,仅有4例用过常规量(50mg)以下的类固醇。全部治疗以中药为主,配合必要的西医对症、营养支持疗法。退热快、痊愈快、住院费用低。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医药课题组提交的《中医药完全能解决艾滋病问题——民间中医防治艾滋病调研报告》云:“中医药完全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效果远远优于西医药;而且可以在3~6个月内使90%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相当一部分患者痊愈。而西医药顶多能使40%患者临床治愈,不可能痊愈。”
②对SARS、艾滋病这些新近才出现的新病种,古老的中医之所以能取得“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依靠的是其“独特的色彩、风格”——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不论是病菌还是病毒,中医均认为是“邪”气,而人体主要靠的是正气来战胜病邪,也就是说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就能战胜病邪,使患者得以康复。在西医面临抗生素研发困境的当下,中医的优势不言自喻。
③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④据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已决定立项启动“中医学的特色优势研究”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确定中医药优势病种。专家已达成的共识是:即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病种。对于这种做法,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早在2002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一篇预先为中医准备好的祭文……难道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中医药学就只剩下文中所说的那点优势吗?!”
⑤对在现代医学的挤压下,已沦落为“边缘医学”、“替代疗法”的中医来说,千万不要再“朝立一旨,暮即成宗”了,因为已处于“即将消亡的边沿,新的突破的前夜”的中医,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
注:①张效霞,副教授,医学博士,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本文为其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发言的节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举中医治疗SARS和艾滋病的例子旨在论证“在治疗新病种时,古老的中医之所以能取得‘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依靠的是‘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的观点。
B. 本文在论证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时,是引入西医作为参照进行论证的,体现了比较研究的特色。
C. 文章第②③两段从理论上阐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第③段是对第②段的进一步阐发。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治疗的特色“以人为本”,指的是通过调动和调节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
B.“以不变应万变”中的“不变”指的是始终用“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的办法,“万变”指病菌或病毒的变化。
C.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治疗具有个性化、技艺化的特点,不需要规范和逻辑,表现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D.对中医解读要谨慎,千万不能因为某一个人一句话或某一学说一露面就一窝蜂地追随,奉为经典,籍此对中医妄加诠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合理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病菌或病毒产生,在西医治疗上会可能会因特效药研发不及时,暂时无药可医,而中医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B.中医在治疗亚健康上有优势,原因之一在于它重视调整人的正气,注意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可以做到“无病防身”“治未病”。
C.中医治疗以人为本,驱邪扶正,治疗成本低,而且见效也快,适合治疗急重病。
D.中医是辩证施药的,所以开发“中医药优势病种”这种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将把中医导向没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12:1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书香洛阳”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文明城市创建重点项目,先后推出了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均建有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部配备了流动文化服务车,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977个,拥有市图书馆“洛图讲坛”“掌上微阅读”和市少儿图书馆“萤火虫系列活动”等30余个品牌服务项目。按照“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实施方案,我市将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30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此外,每个县(市)区将至少投放2台图书自助阅读机、4台电子图书阅读下载机,确定10个至15个流动图书车基层流动服务点,定期开展流动服务,为群众提供方便。
市财政对市级公共文化单位开展的全民阅读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以政府投入撬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投入。
(摘编自《洛阳晚报》2017年12月16日)
材料二:
7月22日,参加第28届书博会的人们,踏入位于深圳大学南校区的简阅书吧,不由惊讶:这里看不到曾经熟悉的书店的样子,整个书吧布局动线清晰,灯光设计恰到好处。大通透、大跨层的设计,让空间进行对话,让书与生活实现深度交流。但这里的主角是书——总面积近千平方米,共三层,有近四万册图书,包括人文社科、花卉文化、文创精品、健康旅行、艺术美术等近十种。
从几年前实体书店倒闭潮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书店模式生存发展的探讨。在深圳,书店更是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变迁,从刚开始的“综合性大卖场”,再到之后的“体验式书城”,蜕变为现在的“创意书城”“创意书吧”。从2015年国家就将书城定位为公益类企业,并出台了扶持实体书店的系列政策,深圳就开启了大书城小书吧的布局之路。截至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布局,书城成功转型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成为一个以书业为核心、以书城为阵地的新型文化商业业态的提供者。深圳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成10座本地书城、100个书吧、1000个智能书栈,努力为市民提供复合式、一站式的阅读文化生活中心,把对市民的文化服务精准到每个社区。
(摘编自刘芳《大书城小书吧深圳开花》,《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5日)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记者近日在北京多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书屋正为人们提供着读书消夏的好去处。这些城市书屋规模虽然不大,但分布在商业街、社区等地,十分便利。专家指由,城市书屋的到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不仅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更为城市自身竞争力奠定了长远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认为,市民对公共阅读空间的旺盛需求是推动城市书屋出现的直接动力,而在兴建城市书屋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书屋的兴起,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城市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己成为许多城市一景,江苏扬州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邻近瘦西湖景区,好景好书共赏;山东威海竹岛分馆城市书屋采用工业元素设计,按功能分区;辽宁盘锦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具有“一站式”阅读体验, 无人值守全自助、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服务特点。
“城市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兴盛,特别是文化公共服务马亮认为,营造文化氛围和提升城市品位对于吸引高端人才作用巨大,未来城市书屋将会起到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
(摘编自王俊岭仇辰《城市书屋给生活添书香》,《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市推出的“全民阅读”“书香洛阳”建设工作,虽然是为了文明城市创建,但最终成了实在在的文化惠民项目,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B.目前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相对有限,但在市级财政提供的必要保障之下,“书香洛阳”建设已经取得丰富成果,提升方案也正在顺利进行。
C.不同于传统书店的深圳“智能书城”、“创意书吧”等,是实体书店生存发展模式在深圳20多年发展变迁的结果,是把文化服务精准到社区的表现。
D.全国多个城市各种形式的城市书屋、书吧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它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把书城定位为新型文化商业业态的提供者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落实了国家将书城定位为公益类企业的政策。
B.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既奠定了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也成为全国其他城市入洛阳、扬州和威海仿效对象。
C.城市书屋的出现,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D.洛阳的城市书屋和深圳的创意书吧各自走过了一条不同的发展之路,但都既落实了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又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
【小题3】推动城市书屋在各地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保护城市书屋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进入“新穷人”时代

汪晖

①按照户籍统计,现在有 2.4 亿从农村移民城市的打工者,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这一打工群体正在从拥有一点农村土地的半无产阶级化的工人群体向无产阶级化的工人群体过渡。这一新工人群体是经典意义上的穷人,同他们一道诞生的是那些曾在社会主义时期占据着特殊地位但如今衰落了的工人阶级,他们从具有某种主体地位的城市阶层迅速滑落至失业者,成为城市贫民。较之 20 世纪的工人阶级,新工人群体的人数与规模要庞大得多,但这一群体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却几乎没有自己的位置,以至于他们究竟是一个阶级还是阶层至今仍然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

②而今,一种不同于上述经典意义上的穷人的“新穷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例如廉思在发表的著作中描写的青知“蚁族”:他们大学毕业,聚居于城市边缘或中心,拥有一定的工作和收入,却在消费社会的碾压下辗转反侧。用陈国战的话说,“‘新穷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于高档写字楼,外表光鲜亮丽,对自己的白领身份有很高的期待和想象”;但“在工作的枯燥程度上和收入水平上,他们都已与蓝领工人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与物质上的消费不足相伴随的,是所谓“精神贫困”、价值观的缺失等等。如果说经典意义上的穷人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过程的产物,那么“新穷人”则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但他们同

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向金融资本、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产物。我们可以预期的是:这两者之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叠地带。

③如果仅仅从消费的角度看待“新穷人”就有可能忽视了这个群体的政治能量。与欧洲和美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诞生的“新穷人”有所不同,中国的“新穷人”萌芽于社会主义体制向后社会主义体制的转变过程之中。但与欧洲和美国的状况相似,这一群体是新兴媒体的积极参与者,显示出较新工人群体强烈得多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动员能力。过去,我们不难在阿拉伯的反抗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和莫斯科的街头示威游行中看到“新穷人”的身影,如今,中国的“新穷人”也异常活跃,从微博和各种网络传媒直至纸面媒体,其话题遍及各个社会领域。但中国“新穷人”的身份似乎更不确定,“新穷人”身上的政治潜力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他们是不满的源泉,却又未能展开全新的政治想象;他们在消费不足中幻灭,却又不断地在生产着与消费社会相互匹配的行动逻辑。

④对于新工人群体而言,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遗产,他们与乡村的联系仍然维系着。就“新穷人”群体而言,他们是市场扩张中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怀抱上升梦想的、消费不足的群体,他们对个人权利及其相关变革十分关注,与这个正在生成中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价值观没有根本性的冲突。恰恰是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分隔现象日趋严重,在新工人群体与“新穷人”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社会团结和政治互动,从而也无从通过团结或互动产生新的政治。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离真正的戏剧还有一段距离,各种新因素迅猛涌现,规模空前,它们预兆着一个正在降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新工人、“新穷人”将是历史变动的重要力量。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新穷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心怀期待和上升梦想,与蓝领没有实质性差别的白领阶层。
B.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发展时期的产物。
C.消费能力有限,也未能展开全新的政治想象,但不能否认其在政治上存在潜力。
D.对社会有不满,但与正在生成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价值观没有根本性的冲突。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工人群体虽然已经失去了土地,但他们仍然与乡村维系着联系,是经典意义上的穷人,并且与“新穷人”存在一定的重叠地带。
B.城市里的穷人包括新工人群体、从具有主体地位的城市阶层滑落至失业者并成为城市贫民的衰落的工人阶级和“新穷人”。
C.中国的“新穷人”和欧洲、美国的“新穷人”诞生背景不同,但都不难在反抗活动或者示威游行中找到他们的身影。
D.新工人群体和“新穷人”虽然都是穷人,但他们之间将难以产生社会团结和政治互动,也无从通过团结或互动产生新的政治。
【小题3】与新工人群体相比,“新穷人”存在着不同。请列举出三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出行的新宠》,《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年12月0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一是数量巨大,给人以见缝插针、无处不在的感觉,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材料四:
4月21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的是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退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新京报》2017年04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政府倡导的共享单车出行模式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B.材料一介绍了共享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而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要关注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C.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准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摩拜单车对北京市出台的《指导意见》反映积极,完全赞同,表示实现了押金安全监管,确保了全体用户押金安全100%。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于是孕妇无声地乐了,“黑——呀!”她轻轻地叹着,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给自己造出来一点儿热闹,觉得太阳底下就不仅是她和黑闲散地走,还有她的叫嚷,她的肚子响亮的蠕动,还有黑的笨手笨脚。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是因为她不识字却要去描字,让她觉得既难为情又庄重。
C.小说中的孕妇是一个心地善良,生活幸福的农村妇女,她对自己眼下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心里了无缺憾。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小题2】文中四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分析这四次呼唤分别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3】牛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这一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便展开为义利之辨。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它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儒家往往将义(当然之则)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事实上,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倒是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当他的学生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之。”“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一般来说,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唯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报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与利不同,“义”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唯其如此,故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历史地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因为具有至上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的要求。
B.“惟义所在”,说明合乎义的行为,即使没有实际结果,也可以具有善的价值。
C.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关心那里的利。
D.儒家对“义”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按照义利的先后顺序分别展开议论。
B.文章在论证义的价值时,先论证义的内在价值的合理性,后论证义的社会价值。
C.文章在论证利的价值时,使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在讨论义利之选时,先论证选择“义”的价值,再论证片面选择利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在思考如何协调个人与集体之利的问题时,并不受“义利之辨”的困扰。
B.“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强调人们对利的追求必须始终处于义的制约之下。
C.“义利之辨”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所以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
D.对功利意识的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这使得儒家对“义”的推崇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