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京剧、昆曲,都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有“国粹”之称。但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京昆戏这门古老的艺术却出现了危机,社会文化生态的急剧动荡和变革,特别是新生的艺术欣赏形式,使京剧和昆曲都面临着观众流失的危机。这是大陆和台湾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而由台北新剧团带来的“新老戏”,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启发。
包括京剧、昆曲在内的各种传统戏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它们讲究的是慢生活之下对艺术表演的“细嚼慢咽”,也由此形成了戏曲独有的欣赏路径。一些传统剧目,故事情节很简单,观众也已耳熟能详,但仍然能够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观众要欣赏的已经不是故事,而是演员的一段唱腔、一个招式,甚至是他们的一颦一笑。而当社会运行的节奏快了起来,人们已经无暇欣赏这种慢悠悠的艺术表演,而是更喜欢坐在电视机前“快进”。“新老戏”的创新,在保持传统戏的精彩部分的同时,大胆地糅合进其他艺术剧种的表演手段,给观众以新鲜感,这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突破和创新。
目前,大陆各级政府对保护传统戏曲都很重视,甚至对剧团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剧团送戏下乡,为剧团创造新的市场。但是,这种送戏下乡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迁就,它把戏曲观众简单地理解为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层次,忽视了即使是农村地区,在几十年来社会急剧变革的冲击下,艺术欣赏的路径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这种送戏下乡从丰富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想通过此举挽救衰退中的戏曲,却很难达到目的。因此,时代变化了,艺术正在产生新的品种,而一些老旧的品种如果不能追随这种时代变化与时俱进,终将会被遗忘。
当然,对传统戏曲进行创新、改造,并不是胡来一气,而是要遵守艺术规律,不能损害传统艺术的基本元素。在这一点上,“新老戏”的倡导者李宝春说得很清楚,如果不把握传统戏曲的程式,不让会看戏和要看戏的人看过瘾,不把精华把握住,等于失掉了根本,所以,我们的“老”是传统的精华,“新”则是经过新的包装。其实,大陆的戏曲改革也有过老戏翻新的实践,有的甚至以地方戏曲来演绎外国名剧,但大都只是昙花一现,未能保持下去。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像李宝春那样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只是图个新鲜,更重要的是有的创新违背了艺术规律,动摇了戏曲的根基,得不到观众的认可。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对这种创新未能进行认真的总结,终使其成为过眼烟云。
【小题1】请结合材料,解释“新老戏”的含义。
【小题2】依据材料,概述京昆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小题3】作者认为能为古老的戏曲艺术留住观众的做法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10: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亚洲国家地区贸易发展情况预测表明,到2030年,亚洲的经济将会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所占世界GDP的份额将从30%增加到40%以上。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再加上GDPG(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高增长率,可能会使这个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区域集群。

亚洲仍然引领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危机凸显了地区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亚洲太平洋而言,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支持国内需求从而保证区域内的持续增长。中国以及亚洲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如在设施改善、政府激励方面进行投资来提升国内消费、进口量,进行财政改革,以及进一步促进交换率的灵活性。在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并成为了区域内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中国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亚洲内贸以及国内活动导致的贸易增长。

(摘编自《2014年全球物流市场报告》 罗兰贝格)

材料二:


(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我国快递业呈飞速发展态势,农村电商潜力巨大,国务院提出“快递下乡”战略,快递企业向下向西发展。在农村电商和政策助力下,农村快递量将迎来较快增长。另外跨境电商有望成为快递行业增长的新动力。当前国内的消费结构进入了改革升级的关键阶段,从标准化、大众化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国内部分商品的供给端无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这种国内外需求缺口会保持下去,成为推动跨境进口增长的内在动力。跨境电商中出口的比例超过80%,成为拉动国内商品出口的动力之一,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电商依旧是驱动快递增长的核心动力,在消费碎片化、农村网购渗透率提升以及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下,预计未来三年快递行业仍将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

(摘编自《2017年中国快递行业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四:

当前我国快递业迅猛发展,已经连续6年保持约50%的爆发式增速。但高速发展带来了企业管理及行业治理能力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的问题,离消费者的期望和现实需求尚有差距。比如,春节过后,圆通快递公司在北京的个别末端网点出现运营异常、包裹积压无人派送等情况,造成消费者不满。

目前快递发展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反映的深层次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末端服务问题有待系统性解决,快件延误、投递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信息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智能终端、自动分拣、机械化装卸、冷链快递等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不足,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行业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快递员流动性大。群众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粗放式发展的快递业已经到了亟须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一方面,稳步推进快递条例立法,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立法,推动快递服务纳入立法内容。同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认真开展快递服务质量评价,积极化解消费纠纷矛盾,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国家邮政局已建立包括局长信箱、消费者申诉、满意度调查、舆情监测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用户反馈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8日《快递行业发展快问题多,多举措推进行业治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危机凸显了各地区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区域内的持续增长,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B.跨境进口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国内部分商品的供给端无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而形成的国内外需求缺口。
C.我国快递业呈飞速发展态势,预计未来三年快递行业仍将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增长率超过美国。
D.我国快递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说明粗放式发展的快递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快递行业收入近4000亿元,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收入逐年上升,增速平稳。
B.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2016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30%。
C.从材料二的数据统计看,2016年快递业增长态势强劲,行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完全因为农村电商潜力巨大。
D.国家邮政局已建立了多种手段在内的用户反馈体系,这就完全能解决消费者对运营异常或包裹积压等情况产生不满的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请简要谈谈面对快递行业暴露的问题,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

孟会祥

李伯安先生的画,使我从十几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这种震撼,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黄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说,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纪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种郁结不散的压抑感攫紧了我。

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944年,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

李伯安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他执意西行,义无反顾地画,先受知于东瀛人西部基夫。西部基夫死后,又受知于作家兼画家冯骥才。李伯安什么也不需要,只欣慰于得到鼓励,便有豪情万丈的创作激情。作为黄河之子,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他先后三次奔赴黄河之源,去探寻藏民生活的奥秘和风情。十年艰辛,几易其稿,终于基本完成了这幅高1.9米、长122米的长卷。由于画中的藏民生活在黄河之源,而黄河又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因此该画定名为《走出巴颜喀拉》。全画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物,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等十个部分。精彩绝伦的画面,犹如一曲曲气势恢宏的高原生命赞歌。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使《走出巴颜喀拉》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杰出之处,一为大,一为新。通常,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李伯安借助对藏族人物的刻画,唤醒了人们久已尘封的宗教般的情愫,庄严而又肃穆。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准确造型,与刻符、岩画、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融会贯通,三代秦汉的民族血气,顿还旧观。其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细腻精到,而衣着、场景又大笔渲染,整个画面工细到极致,又写意到极致,似有笔有墨,又似无笔无墨,中西交汇,法度全新,现代美术的瑰丽,在此呈现。

不夸张地说,如此史诗般的作品,李伯安之前没有,李伯安身后至今没有。有的评论家把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提并论,它当之无愧。

1998年5月2日,李伯安猝然倒在这幅长卷之前。像《红楼梦》伟大的残缺一样,《走出巴颜喀拉》的第十部分只是草稿。为了心中的艺术,李伯安把自己完完全全融进了巴颜喀拉那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想李伯安先生一生郁郁,乐荣有限,而天地不仁,偏偏不假其年!在世之时,魂牵梦萦的是画;撒手之际,恋恋不舍的也是画。他将灵魂熔铸于画中,升华于画中,他也在作品中不朽!

冯骥才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更多是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09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主标题是“在作品中不朽”。作者所谓的“不朽”,既是指李伯安的高洁品质不朽,也是指李伯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历史功绩不朽。
B. 第一段,作者叙述了自己的两次心灵波澜:一是初看李伯安画时的“震撼”,一是接到朋友关于李伯安逝世纪念日的短信时的“压抑”。前后对比,突显李伯安对自己的影响。
C. 第二、第三两段,概述李伯安的艺术人生。这两段既写及他超拔出尘的为人,也写及他在绘画上的经历、际遇、风格,点明他昂扬的创作激情和崇高的艺术追求。
D. 文末,作者直接引用了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这一是因为冯骥才是李伯安的知音;二是因为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与前文内容相契合,与作者自己对李伯安评价很近似。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伯安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成为一个遗憾。
B. 李伯安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
C. 《走出巴颜喀拉》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D. 《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说明了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
【小题3】为什么说李伯安的画作《走出巴颜喀拉》是“史诗般的作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网站漏洞分析报告》数据,在检测分析的1529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站中,共发现漏洞7210个,其中高危漏洞451个,占比6.2﹪,中危漏洞3395个,占比47.1﹪跨站脚本,PHP版本官方不提供安全补丁和SQL注入成为排名前三的高危漏洞。这些漏洞不仅能窃取网站用户的密码等私密数据,还可能损害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暴漏敏感信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犯罪活动日益呈现出网络化,高科技和快速敏捷化的特征。此外,一些内部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也可能会从内部窃取数据或越权操纵,导致安全堡垒从内部被攻破,内外安全问题夹击,使得金融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和挑战。

材料二

图1:我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图

图2:2016年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按行为属性统计图

材料三:

《2017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确认,企业正在搜索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向第三方提供此类个人信息。企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收集及并向他人提供消费者信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垃圾短信,网络诈骗等行为层出不穷。

联系方式,通讯录泄露最为普遍。消费者向企业提供的个人信息中,最为常见的是联系方式,近四成用户向企业提供其电话号码,位列第一,约三层用户与企业分享名字,地址和邮编地址信息。

霸王条款是信息泄露“主凶”,包括涉及APP安装的霸王条款。总体来看,来阅读却接受隐私条款的用户高达八成,34%的用户表示总会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接受条款。从不同年龄阶段来看,年轻人更易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接受条款。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大多数消费者接受条款却未阅读的原因,并非其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而是企业的服务只能接受其条款情况下才能使用,消费者为使用服务不得不接受条款。

材料四:

目前我国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法无“明”权,保护零散。我国目前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始终是依附在隐私,网络安全等领域进行保护,尚未形成法定的独立权利,这直接导致相关保护规范力度不足,措施不够。大多是概括性,原则性的规定,执行力非常缺乏。二是侵权普遍,维权困难。有专家形象地将目前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侵犯的环境比喻为“温水煮青蛙”。在企业大量不同程度地违法采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环境中,消费者不但难以知晓有哪些规范能够支持维权,甚至都难以知晓自己被侵权。三是一些“实名制”规定有漏洞。目前,各种“实名制”相关规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的规定甚至成为授权企业过度采集信息的合法依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从2012年到2015年间增速波动较大,2016年后则相对稳定。
B.我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预测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14.88亿元。
C.2016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类型前三位是流氓行为,资费消耗和恶意扣费,占比超九成。
D.2016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类型借手机病毒,恶意软件窃取用户信息总占比不到一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站的高,中危漏洞占比超五成,这些漏洞能窃取网站用户密码,损害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暴漏敏感信息。
B.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金融犯罪活动呈现出新特征,金融业信息安全可能面临内外安全问题的双重威胁和挑战。
C.大多数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意识薄弱,总会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接受条款,以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垃圾短信层出不穷。
D.由于企业大量不同程度地违法采集使用个人信息,消费者连自己被侵权都不知晓,更别说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正当权益。
【小题3】针对我国目前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重点要解决哪些方面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等,经鉴定铁刃均为陨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1-2个字,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逐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B.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D.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C.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C.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小题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