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微 神

老 舍

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那么,想必是世界上多数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可怜的人们!希望我的故事也有些应有的趣味吧。

她家中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沿墙的细竹刚拔出新笋;天上一片娇晴;她的父母都没在家;大白猫在花下酣睡。听见我来了,她象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象两片嫩绿的叶儿。

她父母在家的时候,她只能隔着窗儿望我一望,或是设法在我走去的时节,和我笑一笑。这一次,她就象一个小猫遇上了个好玩的伴儿;我一向不晓得她“能”这样的活泼。在一同往屋中走的工夫,她的肩挨上了我的。我们都才十七岁。

她在临窗的一个小红木凳上坐着,海棠花影在她半个脸上微动。有时候她微向窗外看看,大概是怕有人进来。及至看清了没人,她脸上的花影都被欢悦给浸渍得红艳了。她的两手交换着轻轻地摸小凳的沿,显着不耐烦,可是欢喜的不耐烦。最后,她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极不愿意而又不得不说地说,“走吧!”我自己已忘了自己,只看见,不是听见,两个什么字由她的口中出来?我的心不愿动,我的脑知道非走不可。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我走,极慢的,她送我到帘外,眼上蒙了一层露水。我走到二门,回了回头,她已赶到海棠花下。我象一个羽毛似的飘荡出去。

以后,再没有这种机会。  

有一次,她家中落了,并不使人十分悲伤的丧事。我们都二十二岁了,可是五四运动还没降生呢。男女的交际还不是普通的事。我毕业后便作了小学的校长,平生最大的光荣,因为她给了我一封贺信。信笺的末尾印着一枝梅花,她注了一行:不要回信。我也就没敢写回信。

结婚是不能想的事。许多许多无意识而有力量的阻碍,象个专以力气自雄的恶虎,站在我们中间。有一件足以自慰的,我那系在心上的耳朵始终没听到她的定婚消息。我只希望能时时见到她,不求别的。她呢,她知道怎么躲避我。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她失去了十七八岁时的天真与活泼,可是增加了女子的尊严与神秘。

又过了二年,我上了南洋。到她家辞行的那天,她恰巧没在家。在外国的几年中,我无从打听她的消息。直接通信是不可能的。间接探问,又不好意思。

回国后,自然先探听她的一切。一切消息都象谣言,她已作了暗娼!

就是这种刺心的消息,也没减少我的热情;不,我反倒更想见她,更想帮助她。我到她家去。已不在那里住,我只由墙外看见那株海棠树的一部分。房子早已卖掉了。不久,我托友人向她说明,我愿意娶她。我自己没胆量去。友人回来,带回来她的几声狂笑。她没说别的,只狂笑了一阵。她是笑谁?

我决定自己去见她,要说的话都详细的编制好,演习了许多次,我告诉自己,只许胜,不许败。她没在家。又去了两次,都没见着。第四次去,屋门里停着小小的一口薄棺材,装着她。她是因打胎而死。一篮最鲜的玫瑰,瓣上带着我心上的泪,放在她的灵前,结束了我的初恋,开始终生的虚空。为什么她落到这般光景?我不愿再打听。反正她在我心中永远不死。

春天也要埋人的。撒起一把纸钱,蝴蝶似的落在麦田上。东方的黑云更厚了,柳条的绿色加深了许多,绿得有些凄惨。心中茫然,只想起那双小绿拖鞋,象两片树叶在永生的树上作着春梦。

(有删改)

【小题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诗意”的形象。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小题3】只想起那双小绿拖鞋,象两片树叶在永生的树上作着春梦。请分析小说结尾这句话的含义和效果。
【小题4】请探究小说以“微神”为题,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5 12:47: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祥子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回是在杨宅。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头一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莱。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上衙门。回来又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祥子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他爱钱如命,可是为维持事情,不得不狠了心。

一直转到十二点,祥子才找到叹口气的工夫。顾不得再想什么,他想睡觉。一进他那间屋,他心中一凉,又不困了。一间门房,开了两个门,中间隔着一层木板。张妈住一边,他住一边。屋中没有灯,靠街的墙上有个二尺来宽的小窗户,恰好在一支街灯底下,给屋里一点亮。屋里又潮又臭,地上的土有一个铜板厚,靠墙放着铺板,没有别的东和摸了摸床板,知道他要是把头放下,就得把脚墜在墙上;把脚放平,就得半坐起来。想了半天,他把铺板往斜里拉好,这样两头对着屋角,他就可以把头放平,腿搭拉着点先将就一夜。

从门洞中把铺盖搬进来,马马虎虎的铺好,躺下了。腿悬空,不习惯,他睡不着。强闭上眼,安慰自己:睡吧,明天还得早起呢!什么罪都受过,何必单忍不了这个!

过了两天,祥子的心已经凉到底。可是在第四天上,来了女客,张妈忙着摆牌桌。他的心好象冻实了的小湖上忽然来了一阵春风。太太们打起牌来,把孩子们就通通交给了仆人;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他讨厌这群猴子,可是偷偷往屋中撩了一眼,大太太管着头儿钱,象是很认真的样子。他心里说:别看这个大娘们厉害,也许并不胡涂,知道乘这种时候给仆人们多弄三毛五毛的。他对猴子们特别的拿出耐心法儿,看在头儿钱的面上,他得把这群猴崽子当作少爷小姐看待。

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浑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

“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

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

关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

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象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

“怎吗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的叙事方法,描写了祥子在杨宅四天的经历,由不顺心,到忍耐,到凉到底,又到头要顶住房梁,最终愤然辞职。
B.文章反复描写祥子在杨家的不顺心,但他基本都能自我安慰、自我化解,主要表现了祥子巨大的忍耐力,突出了祥子的性格特点。
C.他讨厌这群孩子,可他还得把他们当作少爷小姐看待,表现祥子为了讨几个赏钱委曲求全的内心,憨厚中透露着几分无奈。
D.祥子与杨家决裂时,一个“摔”的行为,摔出了祥子怒不可遏的刚直,摔出了祥子不甘受辱的尊严,摔出了祥子对旧社会的憎恶。
【小题2】画线句子描写的祥子的住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杨家大太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析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在东四牌楼附近,他找到了鞋铺。

铺子是两间门面,门窗牌匾的油饰都已脱落,连匾上的字号也已不甚清楚。窗上的玻璃裂了一大道璺,用报纸糊着。玻璃窗里放着两三双鞋,落满了尘土。

瑞全怀疑他是否找对了地方。再看看匾上的字号与门牌,他知道并没有找错。他告诉自己:只有这种地方才适于作暗中进行的事体。他走了进去。

屋中相当的暗,而且有一股子潮湿的,掺夹着臭浆糊与大烟的味道。他嗽了一声,没有人答理他。他说出暗号:“有双脸鞋吗?掌柜的!”

里面有了响动。他耐心地等着。又过了一会儿,里面的门吱的响了一声,出来个又高又瘦的人,口中正嚼着一口什么东西。他像个大烟鬼。

瑞全知道,在日本的统治下,吸鸦片是一种好的掩护。他掏出那副风镜来。在风镜的遮挡里藏着他的很小的证章。他取出证章,叫瘦子看。而后,他低声地说:“我来拿钱。”瘦子翻了翻眼:“什么钱?”

瑞全知道事情不妙。“你弟弟拨来的!”

“我,我没有弟弟!”瘦鬼把口中的东西咽净。“没有……”瑞全的黑眼珠盯住那个又黄又瘦的脸,他猛地往前一扑,一手攥住瘦鬼的右腕,一手掐住脖子。

瘦鬼,虽然那么大的个子,可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从未被瑞全扣紧的嗓子里发出急切而声音不大的央求:“放开我!放开!”

瑞全稍把手扣紧一点:“你一嚷,我就掐死你!”

瘦鬼舐了舐嘴唇,看了瑞全一眼。“好,我实话实说!有那么一笔钱,我接到了。可是,可是,叫我给用了!我没生意,我得吸烟,没钱!我知道,你跟我的弟弟都是了不起的人。我,我可是没有别的办法!我并不是坏人,可是,哼,四年了,四年在日本人脚下活着,连神仙也得变成坏蛋!”

瑞全一挺脖子走了出去。他不愿再听瘦鬼的话。怒气要炸破他的肺,他不能再立在这又臭又暗的屋子里。

他去找地下工作者的机关,一来是为报到,二来是看看能否借到一辆自行车。

快走到目的地,他放慢了脚步,把一切思索都赶出心外。他必须小心,像鼠儿在白天出来那么小心。他忘记了一切,好使他的每一根汗毛都警觉,留神。

街门开着呢。他不便敲门,而大模大样地闯进去。一个小院,四四方方的包着一块儿阳光,使他感到温暖。他不由地说出来:“小院子怪可爱!”

南墙上放着一个木梯。他向梯子走去。他不敢马上进屋子,而必须在院中磨蹭一会儿,用耳目探听屋中的动静。

北屋的门轻轻地开了。瑞全用眼角撩了一下,门口立着个完全像日本人的中国人。

瑞全心中说:“糟了!”可是,他反倒有点高兴。这是战斗,不像刚才鞋铺中的那一幕那么闷气与无聊。

他转过身来,和那个中日合璧的,在战争的窑里烧出的假东洋料,打了对脸。

“干什么的?”假东洋料板着脸问。

“贵姓呀?你老!”瑞全慢慢地凑过来,满脸陪笑地说:“你是管房子的?我,三顺木厂的,来看看房。”那个假东洋货的眼盯住瑞全的脸,一声没出。

瑞全更凑近一些,把声音放低:“房东要三万!三万!”他吐了吐舌头。“好家伙,三万!才有几间小房啊!小院倒怪可爱,可是,怎么也不值三万哪!”说完,他搭讪着躲开。

“我得上去看看,三万!非仔细看看不可!”他又走到南墙根;把梯子搬起来。这时候,他看清小东屋的玻璃窗子上还有个人脸呢。

他上了房,细细地敲验砖瓦,检看房椽。把上面看够,他由梯子上爬下来,再细心地看墙壁,阶石,与柱子。一边看,一边嘟囔着:“木料还好,墙里可有碎砖!不值三万!”把外面都看完,他把梯子放回原处,而后到屋中去看。假东洋货的眼始终不错眼珠地跟着瑞全。

瑞全一共磨蹭了半个钟头。因为登梯爬高的,他的腮上发了红,鼻子上出了汗。用毛巾擦了擦脸,他出来坐在台阶上,有声无声地盘算:“屋进身太小!也别说,要盖新的,大概五万也盖不下来!”盘算了一阵,他高声地说:“辛苦了,你老!”而后依依不舍地、东瞧西望地向院外走。

看见街门,他恨不能一下子飞出去!他猜得出,这个机关是刚刚被破获,说不定全数的工作者已都被捉了去。被捉去的,他知道,就不会再生还。假若机关里的文件也落在敌人手里,他自己的秘密便已泄漏了一大半!

可是,他不能,万不能,因此而慌张。他轻轻敲了敲门垛子与街门,看看工料如何。而后,坐在门坎上,用毛巾扇了扇脸。这样耽误了一会儿,约摸着院中的人若是在后边监视他,必定已经看清楚他的不慌不忙,而且也相信了他是木厂子的人,他才伸了伸腰,慢慢立起来,走开。这时候,他的心才真要从口里逃出来;轰的一下,他全身都出了汗。

走出老远,他的汗才落下去。他开始觉得痛快。

谁说北平沉寂呢?哼,这比在战场上还更紧张!

看了街上,他觉得北平又和战前一样的可爱了!天还是那么高,阳光还是那么明亮,一切还是那么美。是的,这还是北平,北平永远不会亡!

(有删改)

注①璺(wèn):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地下工作者的工作状况,经费被挪用、工作站被破获、工作人员被捉去难以生还等,反映了北平城内斗争的艰难凶险。
B.“假东洋料”这个称呼极为传神,不是日本人却又完全像日本人,所以称为“假东洋”;“料”和“货”表明了作者贬抑的态度。
C.在已被敌人占领的工作站中,“假东洋货”问了瑞全一句之后就一直盯着瑞全没再盘问,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瑞全说的话。
D.本文体现了老舍的典型语言风格,善用准确妥帖的动词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记叙事件、摹写场景,读来如在眼前。
【小题2】小说中“四四方方”的小院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瑞全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抓药
老舍
日本兵又上齐化门外去打靶。照例门脸上的警察又开始检查来往的中国人,因为警察们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
牛家二头一手提着药包,一手攥着个书卷,走得猛。父亲病得不轻,家离齐化门还有小十里子呢。齐化门就在眼前了,出了城,抄小道走,也许在太阳压山之前能把“头煎”吃下去。
门脸上挤着好多人,巡警们在四外圈着。二头顾不得看热闹,照直朝城门洞走。
“什么?”巡警拦住二头,指着他的手问。
“药。”“那个卷,我说的是。”
“一本书,在茅厕里捡的。”
“拿来。”
巡警看了看书皮,红的;把书交给了巡长。巡长看了看书皮,红的;翻了几页内容,看了看二头:“把他带进去!”一个巡警走过来。
当天晚上,二头被押解到公安局。
创作家“汝殷”和批评家“青燕”是仇人,虽然二人没见过面。汝殷以写小说什么的挣饭吃,青燕拿批评作职业。在杂志上报纸上老是汝殷前面走,青燕后面紧跟。无论汝殷写什么,青燕老给他当头一炮——意识不正确。
意识怎么就正确了呢?他从青燕的批评文字中找不到答案。他细细把自己的与那些所谓正宗的作品比较了一下,然后照猫画虎的,也编些“意识正确”的故事,寄给一些刊物。
奇怪的是,这些编的东西不久就都退回来了;有一篇附着编辑人的很客气的信:“在言论不自由的时期,红黄蓝白黑这些字中总有着会使我们见不着明天的,你这次所用的字差不多都是这类的……”
汝殷笑得连嘴都闭不上了。原来如此!为什么青燕只放意识不正确的炮,而不说别的,原来他是“怕”。他要戏弄青燕了。他自己花钱印了一小本集子,把曾经被拒绝的东西都收在里面。他送给青燕一本,知道由某刊物的编辑部转投,青燕是一定可以接到的。
青燕到杂志社编辑部去,看看有什么“话”没有。他的桌上有三封信,一个纸包。把信看完,打开了纸包,一本红皮的书——汝殷著。他把书卷起来,拿在手中,离开了编辑部。
走到东四牌楼南边,他要出恭。把书放在土台上,好便于搂起棉袍。他正堵住厕所的门立着,外面又来了个人。他急于让位,撩着衣服,闭着气,就往外走。
走出老远,他才想起那本书。但是不愿再回去找寻。没有书,他也能批评,好在他记住了书名与作家。
二头已经被监了两天。他莫名其妙,那本书里到底有什么呢?又过了一天!来了个人——年纪轻轻的,衣服很整齐,可是上着脚镣。
后来的先说了话:“什么案子,老乡亲?”
“捡了一本书!”二头愤愤道。“什么书?”青年的眼珠黑了些。
“红皮的!”二头只记得这个,“我不认识字!”“哦!”青年点了点头。
都不言语了。待了好久,二头为了表示友善,小声地问:“你,你什么——案子?”
“我写了一本书,”青年笑了笑。
“啊,你写的那本浪书,你?”二头的心中不记得一个刚会写书的人,这个人既会写书,当然便是写那本红皮书的人了。“没事儿,手闲得很痒痒,写个什么浪书!”他瞪着那个人,咬着牙。
“那是为你们写的呢。”青年淘气的一笑。
二头真压不住火了:“揍你个狗东西!”他可是还没肯动手。他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怕这个青年。
青年自己微笑了半天,才看了二头一眼。“你不认识字?”
二头愣了会儿,本想不回答,可是到底哼了一声。“在哪里捡的那本书?”
“茅厕里,怎着?”
“他们问你什么来着?”
“他们问,谁给我的,我说不上来。”
“好比说,我告诉他们,那是我汝殷落在茅房里的,岂不是没了你的事?”青年的笑又有些无聊了。
“那敢情好了!”二头三天没笑过了,头一次抿了嘴。
青燕回到自己的屋中,只写了一小段批评:“假如红色的书皮可以代表故事的内容,汝殷君这次的戏法又是使人失望的。他只会用了张红纸,厚而光滑的红纸,而内容,内容,还是没有什么正确的意识!”他写了下去。没想到会凑了七八百字,而且每句,在修辞上,都有些表现权威的力量。批评也得成为文艺呀。
过了两天,他的稿子登出来了。又过了两天,他听到汝殷被捕的消息。
又过了几天,二头才和汝殷说了“再见”。
二头回到家中,爸爸已然在两天前下葬了。二头起了誓,从此再不进城去抓药!
(选自《现代》一九三四年五月第五卷,有删节)
(注)30年代初的文坛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着。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防备奸细要比防备敌人更周到更勇敢些”,这句话运用了反语手法,讽刺了警察恃强凌弱的丑恶行径。
B.尽管二头一再否认书是他的,但警察根据红色的书皮和书中的内容,认定二头是革命青年,把他关押起来,二头父亲因此悲愤而死。
C.汝殷说“那是为你们写的呢”,二头就破口大骂,这表现了小说家为劳动人民写了书,但劳动人民并不理解,对小说家有很深的隔膜。
D.小说的时代印痕比较明显,起首便提到日本兵,后又写到国民党政府的“恐红”症,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和文学氛围。
【小题2】(小题2)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二头,也有人认为是汝殷,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