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杨光祖

纵观文学史,故乡与作家的关系,隐秘而关键。故乡,造就每一位作家的特殊的感觉、特殊的眼光,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是他们文学成长的酵母,是他们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源。有人说,文学的故乡是每个作家精神之河的神秘发祥地,对故乡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感悟,关系到作家艺术生命的长短高低。这话是极对的。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故乡”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多余了。消费主义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创作似乎成了制作,文学似乎与作家没有了生命联系,一些新锐作家很骄傲地宣称自己就是一个码字匠。这是一批没有“故乡”的作家。
有的作家,他们觉得一写乡村,似乎就获得了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经常看到一些作家自负地谈到自己的创作,说自己多么熟悉乡村,多少次去体验生活,或者还在某村镇挂职半年,云云。对这种自信,说实话,我很反感,创作不是因为挂职了多长时间、体验了多少次生活而必然有所改进,关键是如何去“体验”,如何去“挂职”。
相反,另一类作家则宣称自己没有故乡,他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全人类的代言人,是普世价值的先锋。比如有人明明生在长在这片土地上,却对“乡土”二字很抵触,似乎说他是“乡土作家”就辱没了他。
作为作家,并不因为写的是乡村或是城市,就比别的作家优越或是低下。但文学写作,一定是有根性的指向。文学,只与创作出的那个文本有关。
鲁迅来自绍兴那个小地方,他的小说也充满着那个小地方的气味,但这并没有限制他成为一个大作家。他来自绍兴,却早已超越地域局限,而成为人类的、世界的。没有别的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小说钻探人性,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真正的作家都是有根的,不是水上浮萍。至于乡村、城市的区分,当不得真,用佛家的话说,是方便法门,不可以“刻舟求剑”地去理解。但是,没有故乡的作家肯定写不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他们是无根的。当然,说一个作家没有故乡,不是他真的没有故乡,而是他还没有“发现”故乡,没有“找到”故乡。作家刘亮程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一位作家讳言故乡,不愿意在作品中呈现故乡的落后,或羞于提及故乡,那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西部”在一些人的眼里,似乎是落后、愚昧的象征,但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伟大的作家。现在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与这片土地无关;作家应该明白你首先是故乡的,才会是世界的。
作家可以超越故乡的地域限制,却无法脱离故乡而存在。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家对故乡有哪些不正确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语句的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39: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语言文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要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依靠它来学习、掌握生活、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人类之生存之目的别有所在;换言之,即教育之目的亦别有所在,而语文不过为便利达此目的之工具。”(穆济波)。如果这个工具不是最便利的,那么它也就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制约着整个教育目的的实现。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使书面语言逐渐成了一个国家中大多数成员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基本工具,原来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被某一特定群体所垄断的文言文无法日益深入、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层次、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不可能达到更好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目的,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相反,以口语为基础的、日益扩大使用范围的书面语言的白话文,其优越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了书面语言的主流。

文言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当人们因交通、通讯等因素的限制,各地区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广泛交际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时,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能够克服因地域的差异、方言的差异等造成的不便利因素,从而成为超地域、超方言的语言体系,成为一个相对有效的交际工具,“古时代的汉人的多种地方方言分歧的现象使以表意符号为基本特点的方块汉字成为一种特殊‘超方言’的书写系统,以之作为全族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交际工具,各地区的人民只要掌握了方块汉字,就能在它的帮助下比较容易地彼此互相了解,进行交际。”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超地域、超方言的特点,使文言文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们用它作为交际工具,自然是非常不便利的。因为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口头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与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也很少有关系,所以要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特意去学习并深入到另一个语言系统之中。由于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具备这样的机会,而多数人却被剥夺了这个权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都需要掌握书面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满足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当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学习并掌握这个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语言时,必然选择最容易操作、最实用的,就好像挑选一种工具一样。同时还应该看到,要使人人都学习掌握语言文字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基础的。从经济的投入产出的规律来看,也要求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实用的、有效的、容易学习掌握的,否则所消耗的人、财、物力会更多。

另外,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推动文言文向白话文教学转变的重要原因。随着新思想、新科技的传入,新的事物和内容需要新形态的词汇和文体进行表述,而要在文言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和文体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必须用新的名词和新的文体。因为任何语言的发展都必须是建立在语言结构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而这种发展是由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使原来语言系统中产生新的语言成分,这些新的语言成分的进入促使语言系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内部矛盾,正是这内部矛盾促使原语言系统发生变化,推动语言向前发展。

(节选自郑国民《近代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选择》)

【小题1】下列对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虽然学习语言文字并非最终目的,但人们要靠它来学习、掌握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它是一种工具。
B.在我国现阶段,最为便利的书面语言工具就是白话文,所以我国普及教育最终选择了白话文教学。
C.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工具,之所以在我国古代长时间使用,是因为它能使古代汉人克服地域差异、方言差异等不利因素,进行十分便利而有效的交际。
D.白话文面向生活,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日用口头语言,让人们的交流更为便利,因而这一工具的便利性相较文言文有了极大地提升。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为了使用的便利,还是为了节省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语文教学都会将重心转向白话文。因而使教育更加普及。
B.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就是随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新的语言成分进入原来语言系统,从而产生内部矛盾,促使原来语言系统发生变化,推动语言向前发展。
C.因为文言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口头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与普通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很少有关系,掌握它费时费力,因而它的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D.白话文之所以替代文言文成为语言文字的主流,是因为它能深入、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层次、生活的每个角落。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正是古代汉人的多种地方方言存在着分歧的现象,才使以表意符号为基本特点的方块汉字成为一种特殊的“超方言”的书写系统。
B.使用白话,是用今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直接的;使用文言,是用古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间接的传达,写的人和读的人,都要费一番翻译的功夫,所以我们选择白话文。
C.语言是表现思想的工具,文字又是表现语言的工具,只因为它们都是工具,所以都要求易于掌握,使用方便,所以文言文被逐渐放弃了。
D.我国进入现代社会后,新的思想、科技、事物大量涌入,而文言文中又很少有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述,因而产生矛盾,这也是促使白话文逐渐替代文言文的原因之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空间概念,它既是一个传统的居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的概念。由于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因此,古村古镇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古村古镇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和相关政策的要求,选用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重点文物建筑和设施保护等;也可以根据呈现的环境,选择活态博物馆保护、静态博物馆保护、虚拟博物馆保护;也可以根据呈现的方式,选择实体环境保护、文字记录保护、数字化保护、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等。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必须高度认识古村古镇保护的重要价值,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有效的协同保护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村古镇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古村古镇协同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聚落的整体格局、街巷风貌、民居风格、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就是为了确保其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从长远来看,保护古村古镇必须依靠立法,我国目前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要加强对有利于古村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保护的力度。
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这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信,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与行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和欢迎,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行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选自2015年11月0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居住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维空间,是一个文化载体,也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
B.我国的古村古镇在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传承价值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保护。
C.正确处理古村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多方位协同保护古村古镇,以求得和谐的人居环境。
D.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来保护古村古镇,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长远之计。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实际问题,而所谓“保护”并不是指对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
B.不应将发展旅游业和商业作为活化古村古镇的唯一目的,而应多方位永续利用古村古镇的文化资源,以保障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C.协同保护古村古镇主要是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和挖掘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
D.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要特别注意保护聚落的整体格局、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其目的是确保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根、我们乡愁的依托”,这句话道出了保护古村古镇的重要意义。
B.古村落良户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散路灯、迎神赛社、社火节等民俗依然鲜活地留存于民间,这些都是古村落应该保护的内容。
C.芙蓉村司马第大屋虽然名气大,但其颓败迹象在方方面面已显露出来,蚁蛀的痕迹随处可见,对于这样的古村古镇应该重新建设。
D.通过调查摸清各地古村落的分布情况,建立古村落名录制度,科学制订古村落保护规划,并与其他规划有机衔接,这是有效保护的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灯里的将军

王宗仁

①我要说的是一盏马灯,今天的人们大概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了。马灯;主体结构为铁质,圆形的底座,玻璃做的灯罩,用铁丝横竖固定着。底座上有可拧开的盖子,好灌煤油、汽油,还有可以调大调小以及闭合的开关。这只是马灯中的一种,形形色色的马灯到底有多少种类,恐怕谁也难以理出个眉目。我说的只是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馆看到的一种马灯,也就是60年前慕生忠将军挂在昆仑桥头的那盏马灯。

②慕生忠将军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之夏,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2000公里青藏公路。那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只有10个工兵的工程连,加上临时征来的2000个民工,1200把铁锹,1200把洋镐,300公斤炸药,10辆大卡车。这就是将军的队伍和全部家当。如果把他修筑青藏公路比作一本书,那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盏马灯,充其量只是这部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2009年7月,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室里看到这盏马灯时,它浑身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是我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它还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在当年的筑路工地上……

③将军踏上修路征程前,特意到西宁东大街一个回民小店买了这盏旧式马灯。那个年代,不要说电灯,手里攥个手电筒也是奢侈品。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3只眼睛,夜里看得见大家干活,干活的人也能看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将军休息了,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灿灿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④新筑成的公路在亘古荒原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向拉萨延展。修路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挡住了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此处是达布增河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公路必经的地方。只见汹涌澎湃的激流,顺着山势直泻而下,蹦蹿出数尺高的排空巨浪,在两道石崖中间削出一条深不可测、面宽约10米的石谷,谷底的水声发出撕人心肺的吼声。架桥,必须在石谷上架一座桥,公路才可以跨过这道险崖!

⑤作难的是,没有架桥的木料(那个年代使用水泥对于他们太困难了)和设备。工具倒好说,铁锹、十字镐和炸药,虽然简陋,总能作为。最要命的是用什么架桥?筑路队从兰州带来的一些红松木和杂木最长的只有9米,而石岸的宽度也是9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对岸。将军下了死命令;石岸哪怕是一座碉堡,我们也必须在3天内拿下它!

那一夜,星月全无,昆仓山的夜色很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黑。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不紧不慢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天地间一片混沌。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已经添过3次油了,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战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他送策,一个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慧的架桥方案,早就超过了马灯光焰的亮度。“神仙会”还迟迟没有结束。将军说;“我们要拿出最省钱最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架桥方案,献给为难我们的昆仑山神……”

⑦第3天,这样一架桥就稳稳妥妥地飞跨在天涯岸上;在两岸斜坡的石壁上,各凿出块与桥面同样宽的平台,再给每个平台上凿出5个石窝,栽起5根木桩做顶柱。这样,顶柱上端就离开岸边1.5米左右,两边相加3米,原先9米宽的沟岸经过这一番炮制就缩短了3米,变成6米。然后,在立柱与岸壁之间的夹角里填满石头。9米长的松木就宽宽绰绰地搭在上面了。

⑧这座桥诞生于1954年7月的一个黎明,慕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到天亮,他就举着马灯指挥一辆大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随后,他将马灯挂在桥头,用随身带的钢笔在一夜硬纸壳上写下3个字:天涯桥。那张硬纸壳在桥头贴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阳关下熠熠生辉,夜里将军让人把马灯挂在那里照亮3个字。他在昭示什么还是在炫耀什么?没有人去问他,他也不说。

⑨两年后,陈毅元帅率领中央慰问团进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路过天涯桥。他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最后他给这座桥改了名字;“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势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就叫‘昆仑桥’吧!”

⑩“昆仑桥”这3个字至今还刻在这座桥的桥头。据说,这3个字亦出自慕生忠将军之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介绍马灯的构造及种类,突出了已成陈迹的马灯的平凡,自然引出作者要写的马灯及有关的人和事。
B.文章用“书”“标点符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青藏公路工程的浩大、重要及马灯在筑路过程中既微乎其微又不可或缺。
C.第④段中写“激流汹涌”“石谷深不可测”水声撕心裂肺”,直接表现了路段地质条件的恶劣及筑路人的大无畏精神。
D.文章写陈毅元帅“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意在表达陈毅元帅对修桥壮举及筑路人智慧、精神的赞叹。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命为“马灯里的将军”而不是“马灯”?请结合文本简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10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多种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

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商的信任,担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岐。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还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今年3月,在推出iPhone7半年后,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Android手机。

(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并不高,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B.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C.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B.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手机回收正规渠道,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
D.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很多,可设实体店回收,也可网上回收:如设置实体的回收箱、回收点、回收站以及在网上搭建旧手机回收服务平台等。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完善当前道德想象和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二
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摘编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材料三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
(摘編自何明星《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2017年11月0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四
2018年春节,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
《红色娘子军》是经典故事,与之有关的电影、芭蕾舞等都已家喻户晓。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无疑,它今天为我们提供的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新动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可以说,制片方和三亚所进行的这条将红色文化与实景演艺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提供了断可能。
(摘编自罗明标、朱红军《红色经典的新演绎),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52.8%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B.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红色经典书籍的教育价值,认为阅读红色经典是“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只是少数
C.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认知红色经典的为影视剧、教科书、学校活动。
D.调查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是自己认知红色经类书籍的。
【小题2】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