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钱穆先生指出:“读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它的内涵既是指艺术的,也是指道德的,是善与美的统一。《论语》中曾先后8次出现“和”的观念,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无寡”等。《左传》曰:“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立面的多样统一。孔子论“和”,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以达到“善”和“美”的统一。“和”与“中”密不可分,“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则是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和”偏重事物的调和统一,“中”强调事物所达到的最佳状态。在《论语·先进》中,他评论他的学生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在艺术与审美方面,孔子对《关雎》的评价颇高:“《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关雎》在情感把握上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是非常可贵的。在他看来,像《关雎》那样不淫不伤的诗,才是合乎“中和”的诗,这才是合乎孔子所要求的美。“中”“和”本身,即包含着“美”与“善”的统一。孔子在其文质观上也体现出“和”的思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在这里指后天学习所形成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质”指内在的道德品质。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文和质,即形式和内容,如果能和谐统一的话,它就是美的,也是善的。孔子认为,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会产生偏重的效果,破坏和谐之美,外在的礼仪修养与内在的道德品质达到完美的融合,这样的人就是“君子”。理想的美应是文和质二者对立统一,这是“文质彬彬”的境界,也是“尽善尽美”的境界。

儒家思想认为,善是美的基础、内容和目的,对美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审美和艺术的道德与社会作用。孔子区分了“美”和“善”,又充分肯定了“美”和“善”的统一。好的客体必须符合美善合一的标准,同时审美主体也必须努力达到美善合一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乐”。在儒家主张的中和之美中,“尽善尽美”代表了其最高的审美理想,通过艺术来倡导教化,实现社会和谐,在当今追求个体感官体验美学观念泛滥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从这一角度来讲,“尽善尽美”这一审美标准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然能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之“尽善尽美”》)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之美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即中庸,是“和”的物质基础;“和”则偏重事物的调和统一,也就是美与善的统一,艺术表达与审美主体的统一。
B.“中”强调事物调和所达到的最佳状态;“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艺术表达与审美主体也要统一起来。
C.“中”是“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等的包容;“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分寸。
D.“中”是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和”则是在情感把握上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曾先后8次出现“和”的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不属于孔子艺术美学思想的范畴。
B.“和”这一美学范畴,不仅仅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也包含艺术创作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C.“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表现了孔子认为音乐只有达到“善”和“美”的统一,才能起到教育作用。
D.在儒家主张的“中和”之美中,“尽善尽美”代表了其最高的审美理想,通过艺术来倡导教化,实现社会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钱穆先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文化缺乏多元性。
B.“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中”的美学思想。
C.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文和质,即形式和内容,如果能和谐统一的话,它在艺术和道德上就是美的和善的。
D.在当今追求个体感官体验美学观念泛滥的情况下,“尽善尽美”这一审美标准应该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3:1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里香花开

刘彦林

①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式回放。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特别是融暖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的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②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沐浴在用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逼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炊烟袅袅腾升着,静态的山水有了灵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素花园。

③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苍翠的山野。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绿叶的包裹,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第绽放。清晨出门,山野会给你一个惊喜,仿佛一夜之间,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或许每一张小巧的嘴里都倾诉着对春光的赞美吧!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着一架,一坡望着另一坡,整个山上成了洁白的海洋。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这时清风徐徐,香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④我记忆最深的是——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每当七里香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乘农活不忙,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花下。他们先用镰刀割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如果手快,一上午可以剪满一背篓七里香花。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归。次日,就可以去卖了。那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到了第二年,它又会奉献出更多的花朵!每年,七里香给每家可增加上百元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新买的短袖、短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⑤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而逝,当回过头来眺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得令人顿生遗憾和怜悯。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的肆意伤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节制地开荒,使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将它们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但这能埋怨被贫穷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⑥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市的差距,很令人欣喜。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我曾无数次扪心自问: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异常怀念满山洁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身陷闹市,无缘接近山乡,只好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算是一种对春天的补偿。
B.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春末夏初七里香花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运用了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七里香花的美。
C.七里香花不仅装饰了作者童年的记忆,也装点了山野,也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实惠,所以文章对村里人剪七里香花卖钱的做法,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D.文章认为,现代文明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作者反而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疏离,环境的破坏,心中有深深的隐忧。
E.通观全文,作者对七里香花充满了爱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魂牵梦萦。这既缘于儿童时的情结,也缘于对优美环境的喜爱。
【小题2】文章以“七里香花开”为题,有何寓意?
【小题3】文章第①段写到童年时山野的记忆,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4】第②段中说:“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请说说文中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这“芬芳”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诗歌与书法紧密相关,使二者在审美取向上具有更多的相通性。

诗歌以可感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达诗人那无形的思想情感。塑造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书法是诉诸视觉的平面造型艺术,它以笔墨在纸上塑造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首先是结字,结字指的是字形的结构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字的重心平稳、短长合度、疏密匀称。但“结字无定法”,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习惯,所以又有结字要奇而稳的讲究,即在遵守大家公认的结字规范的前提下,自出新意,如此才能形成书法结构形态的千变万化。其次是字的布局,布局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形态,包括字的大小、字距的疏密、行距的排列,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等。一位书法家不仅要注意到每个字的结构,还应注意到它在全篇中如何贯穿与联系,如何形成疏密、斜正的正比和呼应,大小、长短的参差与错落,从而使作品更富有美感,也充分显示书法家的艺术个性。线条是组成汉字形态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书写者以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书写而成的。书写者的技巧和笔、墨选择的不同,使得线条具有粗细长短、正侧断连、方圆转折、藏露收放的不同。这是最见书法家功力之处,粗重的线条要浑厚而不臃肿,纤细的线条要坚韧而不柔弱,圆转的线条要流畅而不浮滑。只有经过常年练习,才能写出流畅自然、挺拔圆润的线条。结字、布局、线条的变化构成了书法的形象性,使书法成为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意味的艺术品。

节奏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散行文字的最重要的标志。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节奏感可以带给诗歌音乐般的美感,也可以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意境。如诗人表现平和细腻的感情时,宜用较舒缓的节奏;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时,宜用较急促的节奏;表现大起大落的感情时,宜用急缓相间、转换跳荡的节奏。所以唐代的近体诗不仅要押韵,还要讲究平仄格律,就是为了加强诗歌抑扬亢坠的节奏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我们也可以说,节奏之于书法,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是评价书法作品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它的节奏表现在书法家书写过程中因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形成的结构线条、结字、行气、布局的变化。线条或流畅,或凝重;结字或四平八稳,或起伏跌宕;行气或一气贯注,或笔断意连;布局或停匀得当,或计白当黑,从而赋予书法作品千变万化的外在形象。不仅如此,书法的节奏更赋予它丰富深厚的内涵,古人有“书如其人”之说,指的是书法作品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书法水平,还反映出书写者的性情、学养、审美追求。

(选自詹福瑞《诗与书法》,有删改)

【小题1】以下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明的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人那无形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诗歌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B.结字的基本要求是“奇而稳”,即在遵守大家公认的结字规范的前提下,自出新意,追求书法结构形态的变化之美。
C.布局包括字的大小、字距的疏密、行距的排列,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等,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
D.线条是最见书法家功力之处,线条的高规格要求是,粗重者浑厚而不臃肿,纤细者坚韧而不柔弱,圆转者流畅而不浮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优秀的书法家注意安排结字、布局、线条的变化,使之构成书法作品的形象性,使作品成为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意味的艺术品。
B.诗人选择相应的节奏表达情感,如用较舒缓的节奏表现平和细腻的感情,用较急促的节奏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等等。
C.唐代的近体诗,因其要求押韵与讲究平仄的特点,从而加强了抑扬亢坠的节奏感,非常宜于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
D.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因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形成的结构线条、结字、行气、布局的变化,便是书法作品节奏的生动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诗歌与书法的审美相通性主要表现在形象性、节奏感两个方面。
B.书法借助笔墨在纸上塑造的形象来表现书写者的性情、学养、审美追求,它是诉诸视觉的平面造型艺术。
C.节奏是诗歌的外形,也是诗歌的生命,相反,散文、小说、戏剧文学里的对白、唱词等则不具有诗歌的节奏感。
D.虽然书法的形象性可以体现书法作品的美感和书写者的艺术个性,但评价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关键还要看节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和谐文化建设:自然美的和谐价值
①审美文化因其独特魅力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美作为审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心灵守护的双重作用。关注自然美中的和谐价值,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②环境美学中“肯定美学派”曾提出“自然全美”的主张,代表人物伽德洛维奇将其观点总结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是自然中的所有东西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二是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肯定的审美价值不可比较和分级。自然是有机的生命体,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特质,因而可将自然美定义为生命之美,即自然界的有机生命体自身的美。自然是自由的最高象征。因此,自然美又可定义为事物按其本性存在的自由之美。这就意味着自然美的自我完成性质,决定着“自由”的本性可以代表美的最高理想,因而其审美价值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的观点尽管存在某种程度上贬低艺术美创造之嫌,但其中所极力推崇的自然神圣的内核却对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很有助益。
③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有利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抵制目前打着各种“开发”旗号进行的“建设性破坏”,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导致自然美遭受严重破坏,尤其像山体岩礁这类无机自然物,一旦破坏则不可再生!“自然全美”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要尊重自然原貌的价值。自然并不只是在人的控制、征服、改造、利用中被欣赏,而往往是因为它的原始性、陌生性、多样性才备受青睐。因而,审美活动的实现不应当再以“自然的人化”为唯一途径,而应当增加“人的自然化”这一反向生成的维度。对环绕人类的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等所有环境因素实行全面、系统的和谐保护。如果我们不能对诸如大气能源、山海农田、江河湖泊等等自然环境破坏加以重视,我们明天生存的空间将是多么可怕。
④倡导关注自然美,学会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自然,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美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心灵守护作用。审美文化具有涵养国民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而对目前存在的心灵的空虚、精神的失落的物欲主义倾向,季羡林先生曾感触地说过: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到处都是你争我夺。而中国向来是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的国度,应该在新历史条件下加以弘扬。这是切中时弊的有识之见。
⑤发扬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髓,发挥自然美在涵养国民心态方面更直接、更亲和、更广泛的陶冶功效,在全社会普遍养成发现美、欣赏美的目光和对自然的呵护之心,让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这不仅有助于在“至美”中引发“至善”,提升国民的审美文化素质,而且有助于抵御物欲主义的侵蚀,在赏心悦目之余培育出全民族的和谐精神。
【小题1】文中引用“肯定美学派”代表人物伽德洛维奇总结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有何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文章中“自然美中的和谐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租车司机
刘易斯
我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时候,是那样的自信而又雄心勃勃,我想往上爬,跻身于上流社会并且财运亨通,我想出人头地结交法律界名流。但我没有料到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办得极不顺利。
那天,我的上司派我到名叫新缪灵的农村小镇,给一名叫奥利弗·卢肯斯的人送传票。我们需要这个人在法律程序上做证人,可是他对我们发去的信函不予理睬。
我告诉他我想找一位名叫奥利弗·卢肯斯的人。
“我有一辆出租车,我把它开出来,咱们一块开车去找卢肯斯,他玩的大部分地方我都知道。”
他是如此开朗和友好,以至我被他的热忱深深地感动。他开出车来喊道:“喂,年轻人,这就是你的四轮马车。周围的人都叫我比尔……”他那爽朗的笑声,仿佛把我当成他的老朋友了。而且把为我找奥利弗·卢肯斯当成了他的任务。我告诉他我是来给卢肯斯发传票的,而卢肯斯拒绝当我们的证人。
比尔把我带到贝内克家,兴高采烈地问道:“你们今天见到过奥利弗·卢肯斯吗?他的朋友在找他。” 贝内克看着藏在比尔身后的我,犹豫了片刻之后说道:“他刚才在这儿来着,可能到居斯塔夫逊那儿刮胡子去了。”
我们把到了居斯塔夫逊的理发店。一位顾客说,他沿着旅馆那边大街散步去了。
我们又到格雷理发店,主人说他可能到公共赌场去了;我们又追到公共赌场去了。我们又追到赌场,人家说他露过一面,买了一包烟就走了。我们穷追不舍跟在他的后面,但总是找不到他,已过了午间一点钟,我感到很饿 。
“叫我老婆为咱们做午饭,费用不会超过半美元,但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食。 我们到瓦德峰上,一边吃,一边欣赏风景。”
比尔那乐观的乡村人的智慧对于我这个常有城市病的人来说非常清新。当我们坐在山顶上,眺望一片片绿油油的牧场和蜿蜓流过片片树林的小溪时,他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谈论着新缪灵,解释着每一件事,无拘无束地嘲讽这里的人们。
这一天我对新缪灵的了解比在城里要多得多,因此,我爱上了这个地方。
我们离开森林和草地,继续寻找奥利弗·卢肯斯,但还是找不到。最后比尔抓住了卢肯斯的一位朋友,逼着他承认“奥利弗·卢肯斯可能到离这儿3英里远的他妈妈家里去了。”
“我认识奥利弗的妈妈,她是个厉害得令人可怕的人。比尔叹息道。果然,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高大而愉快的老太婆。但她听明来意后喊着:“我不知道什么奥利弗,也不想知道”,并从老式的火炉上抓住一只熨斗把我们赶了出来。
回城的路上,比尔的形象在我脑海里翻腾。我想着那些与高等学府和法律界不搭边的诚实而愉快的人们,激动不已。我找到了财富,我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我的上司差一点没把我给杀死,第二天我再次被派到新缪灵,一位和卢肯斯一起工作过的人和我一起去。
火车到达新缪灵的时候,比尔站在车站的月台上,身子倚在他的车子上。奇怪极了,卢肯斯的妈妈——那只母老虎正在那里和比尔又说又笑,没有半点气势汹汹的样子。
我的同伴问:“昨天你在这儿见到过他吗?”
“是他帮着你找奥利弗·卢肯斯的?”
“是的,他帮了我很大的忙。”
“他应该帮忙,他本人就是卢肯斯!”当我把传票交到卢肯斯手里时,他的妈妈大声讥笑我,仿佛我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使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们满怀友爱和善意,请我到邻居家喝杯咖啡。
“我把你的事情告诉他们之后,他们都焦急地盼着你的到来。”卢肯斯指着周围的人,兴高采烈地说着,“他们是这个镇子里昨天没有见到你的仅有的几个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描写了“我”对新缪灵小镇的第一印象,为下文“我”对小镇感受的变化作了铺垫。
B.“比尔”明明就是卢肯斯但他却始终没有承认还带着“我”四处寻找,可见“比尔”为人并不真诚,不肯做证人。
C.寻找卢肯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小镇人生活的简朴,内心的真诚乐观,这正是与那些被物质欲望所左右的人的不同之处。
D.小说以“我”寻找卢肯斯为明线,以“我”在寻找过程中对小镇的感受的变化为暗线串联故事情节,文章条理清晰。
【小题2】小说结尾处,“我”才明白“比尔”就是卢肯斯,但在前面作者已做了必要的伏笔和暗示,请对此加以概括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我找到了财富,我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这句话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小题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小题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小题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小题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