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常见的书评不外两种,一种是宣传,一种是反宣传。所谓“宣传”者有书店稿费或私人交谊做背景,作品本身价值是第二层事,头一层要推广它的销路,在这种书籍的生存战争中,它不能不有人替它“吹”一下。所谓“反宣传”者有仇恨妒忌种种心理做背景,甲与乙如不同派,凡甲有所作,乙必须闭着眼睛乱骂一顿,以为不把对方打倒,自己就不易抬头“称霸”。书评变成贩夫叫卖或是泼妇闹街,这不但是书评末运,也是文艺的末运。

书是读不尽的,自然也评不尽。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发现肥沃的新陆,不惜备尝艰辛险阻,穿过一些荒原沙漠冰海;为着发见好书,他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与其浪耗精力

攻击唾骂在批评上固然有它的破坏的功用,它究竟是容易流于意气之争,酿成创作与批评中不应有的仇恨,给读者一场空热闹,而且一个作品的最有意义的批评往往不是一篇说是说非的论文,而是题材相仿的另一个作品。如果你不满意一部书或是一篇文章,且别费气力去唾骂它,自己去写一部比它较好的作品出来,至少,指点出一部比它较好的作品出来!一部书

批评的态度要公平,这是老生常谈,不过也容易引起误解。一个人只能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之内说公平话。对于甲是公平话,对于乙往往是偏见。

孔夫子只见过泰山,便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是就他的学识范围而言。凡是有意义的话都应该是诚实的话,凡是诚实话都是站在说话者自己特殊立场扪心自问所说的话。人人都说荷马或莎士比亚伟大而我们扪心自问,并不能见出他们的伟大。我跟人说他们伟大么?这是一般人所谓“公平”。我说我并不觉得他们伟大么?这是我个人学识修养范围之内 的“公平”,而一般人所谓“偏见”。批评家所要的“公平”究竟是哪一种呢?“司法式”批评家说是前一种,印象派批评家说是后一种。前一派人永远是朝“稳路”走,可是也永远是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见打破传统的新作品。后一派人永远是流露“偏见”,可是也永远是说良心话,永远能宽容别人和我自己异趣。这两条路都任人随便走,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条路,虽然我知道它不是一条“稳路”。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一部书。一篇好的书评也理应是这种“再造”的结果。一个书评家如果想把自己的话当作“权威”去压服别人,去范围别人的趣味;一个读者如果把一篇书评当作“权威”恭顺地任它范围自己的趣味;或是一个创作家如果希望别人对于自己的著作的见解一定和自己的意见相同;那么,他们都是一丘之貉,都应该冠上一个共同的形容词——愚蠢!

世界有许多分歧差异,所以它无限,所以它有趣;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是这“无限”的某一片面的摄影。

(摘编自朱光潜《谈书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书籍生存的考虑,我们必须写书评去吹捧作品,这样的书评也是有价值的。
B.一个好的批评家要多读些好书,少读些坏书;多介绍些好书,少介绍些坏书。
C.好作品足以让人推崇热爱,但如果一部作品不圆满,书评家便应该去唾弃它。
D.“司法式”批评家难免固步自封;印象派批评家相比而言则有意思一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两种书评分别比喻成贩夫叫卖和泼妇闹街,体现了作者对书评及文艺的忧虑。
B.文章举孔子的事例论证了一个人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内说话也算是公平的。
C.文章辨析了“司法式”批评家和印象派批评家的两种做法,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
D.文章末段论证了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是有差异性、片面性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需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见解不一定和作者的相同。
B.一个作品最有意义的批评不仅是能说是论非的论文,而且是题材相仿的另一部作品。
C.对于读者而言,一篇好的书评固然有其参考价值,但读者也不能盲从权威,唯书评是从。
D.萧乾说:“书评家应是一个聪明的怀疑者。”这和本文强调的“说良心话”并不矛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3:5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变乱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人民很容易受到变乱的侵扰,而传统中国以农为生的人民,其个别抗拒外患的能力原是很脆弱的。因此,当变乱骤生时,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或群集乡村险峻之地以自卫。城镇在传统社会里,不仅是商业、文化的活动中心,更是统治权的象征,权力的必需品,亦即政治与军事中心。因而其选择的地点,也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乡间村聚,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是绅权的基点.一旦变乱发生,中央统治权威沦丧,地方武力基于自卫的需要而凝聚。其后,在维护地方权益的原则下,具有独立发展的倾向。于是在政治上,遂面临中央与地方势力争衡消长的现象。

②综琨地方自卫武力的历史发展,可以分成二期:宋朝以前中国地方权势较高,此时的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缺乏制度及明确的组织办法可循,而有显著的自发性。因此,自卫武力所能发挥的力量受领导者能力影响很大。宋朝以后,自发性自卫武力固然继续存在,但自宋代实行保甲法后,保甲制度深入民间,成为平时维护地方治安的警戒力量,养成地方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也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一旦外患盗贼骤起,而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或缓不济急时,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可以很快地从平时警戒的保甲,转变成战时防御的自卫性团体,而且逐渐地制度化、组织化,南宋时代的忠义巡社和清朝的团练便是其型的例子.这种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逐渐加强与制度化,可以看出政府介入地方的势力连渐加强,正可说明宋以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增强及地方势力退缩的趋势。

就社会而言,历代地方自卫武力,基本上是地方小康完善之区的民众,当外患侵凌,盗贼横生,以致政治社会举起纷扰不靖之际,为维护生命财产及个人利益,本着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在乡绅的领导下,凝聚团结而发展出从事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对绅权的伸张有助长之势。其所据的防卫据点,多为没有城墙而形势险峻的坞堡与山水寨。除此之外,原为民间拒敌据点的坞堡或山水寨,由于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后来进一步被历代政府所采借,成为政府边防上的重要据点,当历代外患或内乱兴起时,地方官往往先施行坚壁清野,继之移治于险要的山水寨继续抗敌,这都是仿行民间武力的做法。

——节选自黄宽重《从坞堡到山水寨—一地方自卫武力》,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对地方绅权的相关论述不符合所选文段原意的一项是
A.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的乡间村聚,成为地方绅权的基点。
B.宋代开始实行保甲法,保甲制度深入民间,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
C.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制度化,体现了中央威权以及士绅势力的增强。
D.凝聚团结进而发展出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助长了地方上绅权的伸张。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变乱发生时,农民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他们选择的地点,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
B.在宋朝以前的中国,中央权势较高,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联系比较松散,有显著的自主性。
C.宋朝以后,由于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自卫性团体逐渐制度化、组织化。
D.由于山水寨等处往往地形险峻,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历代政府常常会借助这些民间拒敌据点来应对外患或内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期)
【小题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小题2】(小题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小题4】(小题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里的村庄

田遇春

①三月的日子,风,呼啦啦地吹得树枝摇曳不定,云彩如漂。那伴随着冬天的寒冷一夜间被吹得飘飘袅袅遁去,阳光走出阴冷的日子,把一颗炽热的心挂在窗口,一脸的笑意写在蔚蓝的天空,一身的轻松洋溢在春风里。

②融进焦枯的原野,才发现小草的生命已经萌动。挤进街道,热情的春风已把人们的冬衣卸去,流动着一条彩色的河流。臃肿沉闷的冬天悄然离我们远去,青春亮丽的色彩涌动着一股激情的热流,燃烧的不仅是一轮春阳,生命的激流都在燃烧,放射出压抑后的奔放。

③我被春风吹进村庄,才发现已是一个姹紫嫣红的青春季节。梅花已在春雪飞舞的日子凋谢,变成了爱情的果实挂在枝头。接踵而至的是桃花,经不住春天帅气的诱惑,娇娆的艳丽不能躲藏在枯枝荒草中,犹如美丽的女子不能潜藏在深闺里,而要惊艳出世,色震寰宇般的,探出一颗粉红娇艳的脸庞,一个媚眼激荡在村庄的早晨。迎接她的是一轮和煦的骄阳,还有惊叹的目光。一阵初春的柔雨飘飘而至,裹带着温暖的风。润润的雨丝从远方而来,是倾慕芳菲的骄丽,还是为桃花增添亮色,谁也无法知晓,只有春雨知道,只有桃花知晓。一夜春风过,朵朵桃花红。最为抢眼的是农家小院的那份春光外泻、一枝红桃出墙的娇羞景致。村边的一条小溪流得清爽,也流得悄然无声,只有溪边洁白的院墙点点桃花伸出头来,把一个姣美的芳容亮给溪流,让我几度回眸。几只蜜蜂经不住桃李芬芳的诱惑,风情万种地远道而来,拥抱在花丛中,亲吻在花蕊里。丛丛翠竹傲然向上,拥抱着白墙青瓦,伸进红桃白梨丛中,在风的推搡下,摩肩接踵地嬉戏于其中;嫩黄的柳絮起舞在水边,与深红的木瓜花、粉红的桃花、白色的梨花各显芳容,把一个农家院装扮得五彩缤纷,春色满园。菜园里翠绿的青菜和白菜郁郁葱葱,一个年轻的姑娘正舞动着一把长柄水瓢,飘洒的伞形水网在夕阳下七彩光亮,跳跃着珠圆滴露。菜园子倏忽间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几个妇女蹲在溪边洗着晚餐的菜肴,交谈着家长里短。浓浓的生活气息弥漫在碧水花间。

④我正悠然地坐在春天的田埂上,用发现美的眼光欣赏这一切。怦然心动的是偶然的发现让我责怪平时的熟视无睹。任何事物只要用心发现,都有动人之处。

⑤村庄的春天自有特色,山村的春色比城市更具青春。冰冷的水泥建筑对春天的降临无动于衷,生硬的水泥路面并不会欣赏春天的到来,一脸的阴沉犹如借债不还。车流吐出的尾气把个春天的气息驱赶得一干二净,人们只有从彩色的人流中来判断春天的到来。

⑥田野的风光依然诱人。一望无际的绿,勃发的生命力显示了春的力量,春天一路高歌,在高山之巅,在河水之畔,在田野乡村,天地之间流动着暖暖的春意,浓浓的色彩,流进了村庄,流进了田野,流进了河流,流进了人们心里。花开了,水暖了,树活了,草醒了,人们的心情特别地好。农家最为勤劳,早早地就忙在田野上,肥料堆积在庄稼地里。水稻的秧苗在春分节令里就撒在田里,惊蛰节令忙着育蔬菜的苗,南瓜辣椒豆类一应俱全。

⑦走进春天,心里顿时温暖起来。人们都希望生活就像春天一样,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但春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该来她就来了,靠发号施令是无济于事的。但心中的春天是要靠自己创造的。把那些莫名的心烦意乱之事抛在春天的阳光里,人生得意只有一二,不得意岂止八九。开心的事少,烦心的事多,油盐柴米酱醋茶,这就构成了生活,一个囊括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伴着你我走过一生。

⑧我在三月明媚的村庄边上顿悟出冬夏秋无法理解的含义。我在桃红柳绿的季节里把心里的絮语倾洒在村边沟旁菜园里;让心里洒满春天的阳光,让丝丝春雨浸润心田血液;让思想随着烂漫的春光铺洒在字里行间;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朗朗地走进生活的空间。在你经历过无数个春夏秋冬以后,对生存的意义会有更多的解析,也会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

⑨春天的村庄富有浪漫,更富有自由和诗意。与城市的春天有天壤之别。她是那么散淡、恬静。毫无喧闹嘈杂,就这样悄悄地绽放,无人赞赏没关系。难怪村庄的天空是明净的,那是简单纯朴的生活熏染了这片天空。在那个晚霞万丈的夜晚,春天就这样走进村庄。没有大惊小怪的诧异,也不会像诗人一样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一切含义都蕴藏在朴实平淡之中。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描绘的春天的村庄具有怎样的特点?第⑤段描写城市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臃肿沉闷的冬天悄然离我们远去,青春亮丽的色彩涌动着一股激情的热流,燃烧的不仅是一轮春阳,生命的激流都在燃烧,放射出压抑后的奔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怦然心动的是偶然的发现,让我责怪平时的熟视无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走进春天,心里顿时温暖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③段,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春天村庄的景象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庞大的“银发市场”正悄然降临。联合国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还只有9亿;但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激增至21亿,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将超过60岁。据美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5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0年的17.8%增长到33.5%,全球“银发经济”规模将在2020年增加到15万亿美元。美国《财富》杂志指出,生物技术、智能设备、制药和护理服务领域的一系列新产品将重点面向老年消费者。

互联网时代,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成为一大亮点。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医院里,医疗机器人平均每天要行走185公里,不仅能为医院的病人远送药物和食物,为病人提供干净的床单,还能清理医疗垃圾。在日本,超过7万个家庭护理机器人在家中照顾老年人。此外,能够追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定位设备、检测老年人摔倒风险的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纷纷涌入市场,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银发经济也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新动力。日本银发经济的高技术、智能化程度已经在全球于领先地位,该国早在2016年就提出要建立“超智能社会”——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所有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缓解少子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挑战。2018年2月,日本政府第三次修订完成的《老龄社会对策大纲》中还提出构建“无龄感工作社会”,指不以年龄进行区分,而是根据个人的意愿与能力选择生活方式,政府有必要通过完善雇用和就业环境来确保老年人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无论是“超智能”还是“无龄感”,如果能够最终得到全面实现,受益的将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整个社会。

老年人群体不等于落伍群体,他们不仅需要更多智慧产品,还在呼唤更多智慧的社会管理方式。

(摘编自白阳《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

材料二:

其实,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很多消费模式,都可以为老年人所用。外卖订餐服务可以解决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网购快递服务可以解决老年人购物不便的问题,网络约车可以解决出行问题。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各类辅助功能,比如手写、语音等,智能家居的各种便捷功能以及家庭智能监控系统等,都能在方便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同时,也便于子女亲属与之联络。

既然互联网能够方便老年人,那么为什么鲜有老年消费者网上点外卖和购物呢?这是因为,当下许多互联网服务,在设计之初,其目标消费群体就是年轻人,操作模式也是针对年轻人,并非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互联网产品及服务的智能化门槛过高,这就是说,老年人需要的智能消费,不是和年轻人一样越智能越好,而是需要“智能+人工”式的服务,智能是为了少跑腿,人工则是补上老年人的短板。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持续上升,“银发经济”将是新的市场增长点。平台和商家不妨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千万不要因为无人化的噱头,看似节省人力和经营成本,其实反而在老年消费市场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摘自《“银发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模式?》)

材料三:

随着全球数字技术更迭,互联网步伐并没有适当地为中老年用户慢下脚步,在整个社会迈向老龄化的同时,互联网的设计更加需要关注老人需求,避免将他们遗弃在科技的洪流中。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架构,老年人逐渐拉近与时代的差距,但在互联网方面依然处于相对弱势。老年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他人传授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年轻人的互联网文化。因此,打造老年人智能产品时要注重老年人的用户体验,为老年人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促进新技术在养老方面的应用。此外,除了用户体验,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研发更加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体验丰富的网络生活。

(摘编自战钊《老年人上网是种怎样的体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2016年目本就提出要建立“超智能社会”以应对少子老龄化的挑战,后又修订《老龄社会对策大纲》,让许多老年人实现了再就业。
B.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消费模式,也可以为老年人所用。如外卖订餐,网购快递、网络约车等服务均可以方便老年人的家居生活。
C.很多互联网服务在设计之初是以年轻人为目标消费群体,操作模式未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导致互联网服务对象鲜有老年人。
D.“智能+人工”式的服务才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无人化看似节省人力和经营成本,其实是在失去老年消费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未来的几十年将激剧增加,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
B.全球“银发经济”规模将在2020年增知15万亿美元,平台和商家应看到“银发经济”将是新的市场增长点。
C.家庭护理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涌入市场,既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也为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D.在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浪潮中,互联网并没有适当地考虑到老年用户的情况,在互联网方面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
【小题3】我国应如何更“智慧”地服务好即将来临的“银发经济”浪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鸟的犹疑

包光潜

一只鸟从你的头顶飞过,也许你并不在意,像一切没有发生那样,平静如常地往前赶路,或迟缓,或匆匆,顶多习惯性地用手碰碰帽檐。如果一群鸟从你的头顶掠过,甚至砉响,鸣唳不止,逢这种场景你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更无法漠视。当你举头仰望,它们也许在你的视野渐渐地遁失,你难免长吁短叹,惊鸿一瞥,心波荡漾。天空已经破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修复。空气呼呼啦啦,与之相关的一切发生了微妙而不易觉察的变化。干脆扬弃原有的静思默想,索性想一些与鸟有关的问题,诸如鸟为什么会光临这座城市?它们都是些什么鸟?这座城市的周遭有鸟的乐园――绿色的森林吗?

城市化的进程飞快,城市的触角刺痛了乡村的宁静,有点急不可待。很难想象雁阵、鸟群莅临我们城市的上空,即使有之,我们也无暇顾及,更没有深层次的冥想思索。乡土的气息在舞厅、吧座里迷离恍惚。我们无须矫情地痛斥城市的空气越发糟糕,城市的节奏越发快捷。你完全有可能因此焦虑失眠,心神不宁,心乱如麻。我们有一万个理由享受城市的高度文明,多情浪漫的爱情,也有一万个理由诅咒城市的沦丧、龌龊、迷茫、失足……但没有一个理由能让你绝然地抛弃城市,尽管老是怀念乡野,思念亲人,甚至品咂如桑葚一样酸甜的初恋。你要么被城市抛弃,要么被城市同化,包容。城市不会拒绝任何人的憧憬,包括拾荒者、小偷、无赖……

随着城市人口的鼓胀,鸟们也大批地来到城市,接着是兽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来凑热闹。我看见一幢刚竣工不久的现代楼房的犄角就有燕的家。它们非常恬静安然,没有半点水土不服的感觉。我想乡村的老房子恐怕越来越少了,即使有适宜燕子啄泥筑巢的地方。燕子只好背井离乡,在城市找个落脚的地方,兴许还会碰到旧时的主人。至于其他的鸟类大概闻了浓重的农药味,便有了忧患意识。既然不能改造环境,何不另栖高枝,图个捷足先登呢!

所以我现在居住的地方也常有鸟类的啁啾呢喃。虽然只有几棵树,但毕竟没有弹弓、农药构成威胁,况且市政府已经作出决议,扩建大公山森林公园。这些鸟或许就是早期的拓荒者,趁早找个好地段,谋个好位置。当然也不排除是倦飞的鸟找个落脚的地方,休憩调整一下心态,养精蓄锐以图更高更远地飞翔。

有好几次,我在阳台隔成的厨房里烧饭做菜,透过钴玻璃,发现鸟们蹲在水杉的枝丫上嘻嘻哈哈,打情骂俏,便停下手中的活,专心致志地观察。首先我想知道它们的名字。翻了有关鸟类的书籍,还是不清楚。鸟名和人名一样只是个代号,知道不知道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有鸟――好几只鸟出现在我的庸常的生活中。有时五只,有时九只,多为奇数,从未超过十只的。灰灰的羽翅,红红的眼珠,黑黑的眼眶,黄黄的喙吻。它们并不漂亮,就像城市的市民不一定个个都有气质,个个都美丽。我揣测,鸟们总在我做饭时飞来,莫非闻到了人食的馨香,还是我这人“慈眉善眼”心地好――它们老是朝我啁啾,像是诉说什么,可惜我不懂鸟语。它们当着我的面毫不隐讳地缠绵交吻,情深意长,难免让我想起法国人多情浪漫的街头之吻,绵长,温婉,热烈。

我观察鸟们的一举一动,鸟们也在注视我的面部表情,我们平等、心有灵犀地揣摩对方的心理。鸟们清纯的眼神我已好久没有体察过了。这种清如水、淡如水、纯如水的眼眸在我生活的人类中确实罕见。

终于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做一个像鸟的眼神一样清纯的人,惠施善心,从米袋里舀了半碗米盛在一个塑料盒子里,搁在窗外的钢筋筐内。我退避到门后,透过门缝看鸟是否飞过来吃食。等了很久很久没有动静,我实在耐不住了,便从门后踅到阳台……鸟的眼神阴鸷,不再清纯,盈溢着慌恐和犹疑。看来鸟们没有把我当成它们的知己,误解了我的用心。我异常懊恼,情致丧失殆尽。也许它们或它们的父辈有过这样的遭遇,因为贪食,思想麻痹被捕捉,对人类不得不再三戒备,以防再陷入彀中。尽管如此,我仍然祈望得到鸟的信任和理解。希望它们明天再来,后天再来……即使一天半碗米,我也在所不惜,乐此不疲。但是现实令我沮丧失望,十多天过去了,那半碗米纹丝未动,那几只不甚美丽的鸟再也没有光顾那几棵水杉了。

水杉依旧挺拔,秋风来了,枝柯婆娑,叶子柘了,落了,就是不见鸟的踪影。树因少了鸟的栖居似乎缺了一些意境。

我和树一样无可奈何地步入忧郁伤感的冬天。

(《文化月刊》2008年第1期)

【小题1】通读全文,简要概述鸟们大批移居到城市的原因。
【小题2】结合语境,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1)城市的触角刺痛了乡村的宁静,有点急不可待。
(2)灰灰的羽翅,红红的眼珠,黑黑的眼眶,黄黄的喙吻。
【小题3】结尾说“我和树一样无可奈何地步入忧郁伤感的冬天”,应如何理解?